《中文笔记》第三册(6)
(2022-06-28 23:35:22)
标签:
钱锺书钱锺书手稿集中文笔记 |
分类: 中文笔记 |
《清儒學案》此書編纂經過,及徐世昌年高多病,急於觀過,草草從事,詳見朱彭壽《安樂康平室隨筆》卷六 [1] :
《序》以聖祖為一代學術之樞紐。
卷一申涵光:“朱、陸同適於道,朱由大路,陸由便徑,似捷而危。《荊園進語》有云:‘朱說有近陸者,陽明擇出以為晚年定論。陸語亦有近朱者,但無人擇出耳。’”【按鳧盟六十三向夏峯執弟子禮,然其議論袒朱貶陸,行慈湖心學,編者附入《夏峯學案》,皮相目論。】【“自古無有不讀書之聖賢,自心學行,而六經可廢矣。從古無不讀書之詩人,自竟陵之派盛,而無腸寡腹者,人人壇坫自命矣。”】【“陸子好自贊,是一大病。”】【“無事作有事時警惕,有事如無事時鎮定。”】
卷二:“李鄴嗣杲堂撰《漢語》、《南朝語》、《續世說新語》為‘三語’。”
陳之問謂:“侯朝宗、王于一文之佳者,尚不出小說家伎倆。梅村之集,不如《绥寇紀畧》遠甚,疑(《紀畧》)不出於梅村。然舍梅村,又無可與梅村當者南雷作傳。”
卷五張楊園《言行聞見錄》紀呂晚村事頗多。【不引《晚村文集》,何也?】
汪苕文《答李舉人論以史證經書》引程子《易傳》以魏高貴鄉公、唐僖、昭二宗證《屯》之九五等等(按《四庫提要》宋李杞《周易詳解》云:“《易》爻有帝乙、高宗之象,《傳》有文王、箕子之辭,是聖人原非空言以立訓。故鄭康成論《乾》之用九,則及舜與禹、稷、契、臯陶在朝之事;論《隨》之初九,則取舜賓於四門之義。明《易》之切於人事。宋世李光《讀易詳說》、楊萬里《誠齋易傳》,更博採史籍,以相證明。杞之說《易》,猶此志矣”云云,可補鈍翁所未及。然《提要》不知,以史證《易》,在宋實昉於《伊川易傳》,則亦千慮一失矣。屈翁山《廣東新語》卷十一云:“黎美周讀《易》,每以史繫之。張天如謂:‘孔子憂時之作,挹損褒諱,莫如《春秋》;深切著明,莫如《易》。後人以《春秋》言治亂,不若以《易》言治亂。故《易史》不可以不作。美周未有成書,予嘗欲踵為之’云云。”近人胡樸安《周易古史觀》穿鑿支離,於清以前以史說《易》者,僅舉《誠齋易傳》,可謂數典忘祖矣)。【參觀《困學紀聞》卷一“阮逸言《易》著人事”條。又《思益堂日札》卷一“東鄰西鄰”條:漢易師如應劭、康成、班固(《幽通賦》)皆謂指商紂、周文王 [2] 。】【《潛邱劄記》卷五《與戴唐器》引喬萊石林語:“‘《明夷》引文王、箕子,《繫辭》引顏氏之子,此孔子之以史證經。《明夷》引箕子,《泰》引帝乙,《歸妹》引帝乙,《隨》引王用享於西山,《升》引岐山,《既濟》、《未濟》引伐鬼方,此周公之以史證經也。’閻子笑曰:‘周公時何分經、史?’”】【此節將來可入自作書中。】
【鱗次櫛比,雕朴刓方。】
【竄身絕迹,席棘飴荼 [3] 。】【享帚徒珍,惜肋莫弃 [4] 。】
卷七《亭林學案》後附黃汝成,不及其竊《日知錄注》事。
卷九《湯潛厂語錄》:“悟未有不頓者,而頓由於漸。”
卷十一:“習齋欲以六字强天下:人皆兵、官皆將。”【“四存”謂存性、存學、存治、存人。去“四穢”:時文、僧、道也、倡也。“四蠱”:詩、文、書、畫也 [5] 。】
“孔門是為學而講,後人便以講為學。”【可移評 Cicero 等 Rhetor 之言 Inventio。】
《存學編》:“程、朱當遠宗孔子,近師安定,成就辦大政、任繁難之門人,釋、老自消。”
“性命之理不可講,講,人亦不能聽;聽,人亦不能醒;醒,人亦不能行。所可共講、共醒、共行者,性命之作用。如《詩》、《書》、六藝,講即教習,誦說中度一日,便習行中錯一日。”
“朱子稱李延年‘不作費力事’。夫孔子曰:‘先之,勞之。’儒者不費力,誰費力乎?”【Idealistic utilitarianism.】
《存治編》:“慨自兵農分而中國弱。”
“非王政不足治天下。”
《習齋語要》:“寧為一端一節之實﹐無為全體大用之虛。”
《年譜》:“習齋日記纖過不遺,雖闇室有疚,不可記者,亦必書‘隱過’二字。”【此《子不語》李剛主“敦倫一次”所由來也。】
《言行錄》:“先生著《宋史評》,為王安石、韓侂胄辨寃,謂新法不行,天下後世遂以建功立業者為小人,苟且偷安者為君子。南宋累世知岳飛之忠,累世學秦檜之智。韓平原下詔伐金,可謂為祖宗雪恥,乃宋人必殺之以畀金。金主見其首,曰:‘此人忠於謀國,繆於謀身。’《宋史》徒其貶道學,而入之《姦臣傳》,不其寃哉!”【《十駕齋養新錄》卷八“宋季恥議和”條略同。《潛研堂詩續集》卷二《過安陽有感韓平原事四首》亦謂:“畢竟未忘青蓋辱,九京不愧魏公孫”;“一樣北征師挫衂,符離未戮主謀人”;“朝局是非堪齒冷,千秋公論在金人。”】【袁小修《游居杮錄》卷十二:“楊循吉《金遼小史序》云:‘檜和則罪,貫與侂胄戰則罪,惟拱手而談者無罪。’大有理。”】
卷十三李恕谷:“漢學家因其與宋儒立異,亦不廢其說。蓋學於西河、習齋,宜其非朱子也。”
《年譜》:“二十五歲讀《春秋繁露》,書其後曰:‘宋儒推董,臭味相投。《陰陽》、《五行》十餘篇,《太極圖》、《西銘》之濫觴也。言“米出禾中,而禾未可為全美;善出性中,而性未可為全善”,則性有惡也。“正其道不謀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班、史誤為“不計其功”,宋人奉為學宗,則禹治水而不思安瀾,周公制禮、樂而不期太平,子為父嘗藥而不思其起,臣為君敵愾而不計其勝也。’”【此深文周內。宋人意謂不必功歸於己也。】
卷二十魏環溪《如晤語》 [6] :“生平未見所謂佛書、道藏者為何物,雖云不博,却落得胸中有大受用。”
卷二十五毛西河《辨聖學非道學文》謂“道學”名出道書《琅書經》,朱子“叨祠祿,更為希夷法眷”,在史館與張烈辨陽明非道學,謂道學本異學,徐健厂聞言大驚,敕其弟削《道學傳》,衹《儒林傳》。【按“道學傳”名見《太平御覽》所載,皆清真棲逸之士。朱竹垞《史館上總裁第五書》則力言不必分《儒林》、《道學》兩傳 [7] 。徐健厂《憺園集修史條議》僅“如《宋史》例,另立《理學傳》”。】
卷二十七顧祖禹謂:“有根本之地,有起事之地。立本者必審天下之勢,而起事者常不擇地。”
卷二十九李二曲《答顧寧人書》:“‘體’、‘用’二字,相連並稱,解經作傳,始於朱子。一見於《未發》節,再見於《費隱》暨《一貫忠恕》章。”【按此宜引《翁注困學紀聞》正之。】
《答顧寧人書》:釋、道書不可不一寓目,如鞫盜者必得贓。并駁惠能得力於《參同契》之說。
惠龍嗣撰《歷年紀略》謂:“顧寧人博物弘通,先生歎曰:‘“堯舜之知而不徧物,急先務也 [8] 。”舍當務之急,鶩精神於上下古今,正所謂“拋却自家無盡藏,沿門持鉢效貧兒”也。’顧為憮然。”(按可與《李恕谷年譜》望溪聞恕谷排宋儒書,憮然曰:“願先生急著《治平書》以為世法,則正學興,彼學退矣”數語參觀。卒之望溪志墓,乃謂恕谷屈於其說,自張門面。語之不可盡信如此。)
《四書反身錄》大旨宗陽明,唐鏡海言“程、朱家法”,不然。
卷三十五萬斯同《羣書疑辨》卷十《書徐霞客傳後》駁牧齋作《傳》中崑崙導江之說,謂非徐誇大,即錢無知。
卷十一《書庚申君遺事後》證明元順帝即宋恭帝子,趙氏復有天下。
【卷四十李安溪,只字未採其《語錄》。】
卷四十四臧玉林《經義雜記》:“唐人《九經義疏》文複沓,有一二言義已明了者,加之數十百言,意反晦塞。欲仿《史通》點煩之法,別為《九經小疏》。”
“李習之《論語筆解》好改本文,如‘宰予畫寢’、‘三嗚嗚嗚雉聲而作’、‘吾以汝為先矣’、‘沿乎沂周三月,夏正月,焉有浴之理’、‘硜硜然之人哉信而果,豈小人’、‘以杖指其脛’。”【按王充《論衡明雩篇》已謂“浴”當作“沿”。】
“《爾雅注》用韵。”
“哀窈窕思也。”
臧拜經《答陳恭甫編修論冠昏詞韵書》、《再答陳恭甫編修論韵書》(已開丁以此《毛詩正韵》)。【按《詩》有“句中韵”法,如“籥舞笙鼓”、“采荼薪樗”、“日居月諸”、“有壬有林”。詞中如《河傳》、《醉太平》等調,亦句中常有韵,參觀謝枚如《詞話》三。】【《十駕齋養新錄》卷一“張老善頌”條、卷十六“句中有韵”條。】
《與汪漢郊書》:“古無無韻之文。”引申《拜經日記》中主張,如“子之武城”章“城”、“聲”韵、“笑”、“刀”韵。
《與阮芸台侍講論古韵書》。
卷六十茅星來《近思錄集注後序》謂:“欲求程、朱之學者,其必自馬、鄭諸傳疏始。”(江慎修《近思錄集注》乃輯朱子言之有關此《錄》者,傍及他氏說,與此不同。)
【八十一趙甌北采《陔餘叢考》“畫卦不本於河圖”條,而不知其竊胡朏明,早見譏於《鄭堂札記》卷四矣。】
梁玉繩《蛻稾》【卷四】《復盧學士論諱書》【又同卷《書諱辨後》】(歷舉諸證,可與《考古質疑》卷一【又《齊東野語》卷四】參論,而未引葉書)。
武虛谷《原字》【見《授堂文鈔》卷一】詳舉古誼【古父戒於賓而為詞以字之,所謂“昭告爾字,爰字孔嘉”】,謂:“君可字其臣【高帝稱子房】,師可字弟,父可字子,妻可字夫《高帝紀》、《王章傳》,子孫可字父祖班固《敘傳》稱叔皮,子思《中庸》稱仲尼,弟可字師。惟《霍光傳》任宣呼馮殷為子都,嗚呼!以士大夫而字人之奴,於是字之義無復存焉者矣!”【《愛日齋叢鈔》攷字甚博。】【《瞥記》卷三:“《漢書袁盎傳》兄子種兩呼盎字。《晉書胡母謙之傳》呼胡彥國,《外戚》王濛呼王文開,皆面呼其父,不可為訓。”】
戚學標《鶴泉文鈔》有《與崔東壁論學》二書。
惲子居有《明儒學案條辯》。
林伯桐《修本堂稿朱子不廢古訓說》在東塾前。【按《漢學商兌》亦有此論。】
《學海堂文集》載吳蘭修《日知錄跋》,糾其誤數事。【參觀謝枚如《文集》、《筆記》,魏子安亦有是正亭林書處。】
黃式三《儆居集申戴氏理說》、《性說》(言其與宋儒有隱同者,有顯異者,去其矯枉過正,極為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