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文笔记》第三册(5)

(2022-06-21 22:23:28)
标签:

钱锺书

钱锺书手稿集

中文笔记

分类: 中文笔记

《弇州讀書後》 [1]

“霜降木落,鑑空衡平,奏刀必中肯,發矢必中的,抓搔必中痛癢。”

王阮亭云:“《習學記言》不如《黃氏日抄》,《日抄》不如《讀書後》。”

從子士騄《跋》記婁子柔云:“古句‘塔影掛青漢,鐘聲和白雲’,‘和’乃‘扣’字之誤。”

卷三《書韓文後》:“蓋公於六經之學甚淺,而於佛氏之書更鹵莽,以故有所著釋,不能皆迎刄也。謂之文士,則《西京》而下,故當以牛耳歸之。”

《書柳文後》:“才秀於韓,而氣不及 [2] 。”“《封建論》之勝《原道》,非文勝也,論事易長,論理易短 [3] 。”“吾嘗謂柳之早歲,多棄其日於六季之學,而晚得幽僻遠地,足以深造韓,合下便超六季而上之 [4] 。而晚為富貴功名,所分且多酬應,蓋於益損各中半耳。”

《書歐陽文後》:“雄渾不及韓,奇峻不及柳,而雅靚亦自勝之。獨不能工銘詩,易於造語,率於押韵。要之宋文,竟當與蘇氏踞洛屋兩頭。”

《書王介甫文後》:“語務簡,而意務多。欲以百餘言,而中為層疊宛曲 [5] 。所長在是,所病亦在是 [6] 。”

《書曾子固文後》:“有識有學,而不免為道理所束,間有闇塞而不暢,牽纏而不了者。要之為朱氏之濫觴也。”

卷四《書蘇詩後》:“長公詩在當時,天下爭趣之,若諸侯王之求封於西楚。其後則若垓下之戰,正統離而不再屬。今雖有好之者,亦不敢公言於人,其厄亦甚矣。余晩而頗不以為然。”

《書趙松雪集後》:“趙詩小壯而俗,文(待詔)稍雅而弱,其淺同也。書小楷趙不能去俗,文不能去纎,其精同也。獨趙集有《述柏顏徳》一章,何有胷無心至此 [7] ?”

《書李西涯古樂府後》:“縱不可被之管絃,自是天地間一種文字。若使字字求諧於房中鐃吹之調,取其聲語斷爛者而模倣之,以為樂府在是,無亦西子之顰、邯鄲之歩而已。”

《書陳白沙集後》:“詩不入法,文不入體,又皆不入題。而其妙處,有超乎法與體與題之外者。予少年學為古文詞,殊不能相契。晚節始自會心,偶然讀之,或倦而躍然以醒,不飲而陶然以甘,不自知其所以然也。”

《書王文成集一》:“其詩,少年時亦求所謂工者,而為才所使,不能深造,而衷於法 [8] 。晩節盡舉而歸之道,而尚為少年意所累,不能渾融而出於自然。其文,則少不必道,而往往有精思;晩不必法,而匆匆無深味。其自負若兩得,而幾所謂兩墮者也。”

《書歸熙甫文集後》:“陸明謨貽書,責余以不能推轂熙甫。盛年憍氣,漫應之謂熙甫小勝陸浚明。然亦未滿語。熙甫集中有一篇,盛推宋人,而目我輩為蜉蝣之撼不容口,當是於陸生所見報書故。無言不酬,吾又何憾哉!……故是近代名手,志、傳、碑、表,昌黎十四,永叔十六,又最得昌黎割愛脫賺法,唯銘詞小不及 [9] 。所不足者,起伏與結構也。照應綴,絶不可少,又貴琢之無痕。”

《書洹詞後》:“讀歸熙甫時義,厭其不可了,若千尺線。讀崔子鐘文,句句可了,若線斷珠落。恨不有并州剪刀,剪歸生以端午續命絲,續崔氏也。”

 

────────────────

 

《關尹子》 [10]

《一宇篇》:“道無人,無我。”

“重雲蔽天,江湖黯然,游魚茫然,忽望波明食動,幸賜於天,即而就之,魚釣斃焉。不知我無我,逐道者亦然。”

“彼可得者,名德不名道。彼可行者,名行不名道。”

“吾道如處暗,能見明中區事。”

 

────────────────

 

《東觀餘論》 [11]

卷上《銅戈辨》(論古以銅為兵。杭世駿訂訛類編一條全本此 [12] )。

《鷂雀賦辨》(“魏晉六朝草書‘於’、‘必’,止如行書‘於’、‘必’,故前輩云‘於’字、‘必’字無草書”)。

《論臨摹二法》。

《論張長史書》:(其《千字文》“雄隱軒舉,槎枿絲縷,千狀萬變,雖左馳右騖,而不離繩矩之內。猶縱風鳶者翔戾於空,隨風上下,而綸常在手;擊劍者交光飛刃,歘忽若神,而器不離身”)。

卷下《跋鍾虞二帖後摹本》(“唐文皇論元常書云:‘字則長而逾制。’今觀世傳逸少臨鍾書,字皆匾濶,殊無長體。豈文皇誤以廣為修乎?”)。

《跋寶王論後》(“夫子曰:‘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於衡也,夫然後行。’《漢書》曰:‘坐則見堯於墻,食則見堯於羮。’《首楞嚴》云:‘若諸衆生,憶佛念佛,見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

 

【“五穀不熟,不如荑稗 [13] 。”】

【“板蕩之後而念老成《大雅蕩》,播遷之餘而思耆俊《文侯之命》 [14] 。”】



[1] 《中文筆記》第三冊46-50頁。

[2] 手稿此處標以勾號。

[3] 同上。

[4] 同上。

[5] 同上。

[6] 同上。

[7] 同上。

[8] 同上。

[9] 同上。

[10] 《中文筆記》第三冊50頁。

[11] 《中文筆記》第三冊50-1頁。

[12] “訂訛類編”原作“訂訛叢編”。

[13] 此二語見《中文筆記》第三冊51頁。

[14] 章太炎《革命道德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