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文笔记》第三册(7)

(2022-07-05 23:40:58)
标签:

钱锺书

钱锺书手稿集

中文笔记

分类: 中文笔记

王穀原《丁辛老屋集》 [1]

【《城南僧舍》:“嫩綠陰陰念佛鳥,新波汩汩聽經魚。椶團瞌睡通禪關,撥寘春愁付六如。”】

《悼室》:“薄營齋奠君休唾,此是心耕舌織成。”

“款扉山月為誰?灑面竹風無次 [2] 。”

【“芙蓉別後應無主,蝴蝶飛來不記誰 [3] 。”】

《食黃雀》:“我衣猶未緜,爾雀已披絮。”

“可道參商終各處,會看章貢必同流 [4] 。”

《看桃花》 [5] :“今年東風太早計,正月已催黃鳥鳴。紅得桃花遽如此,更將底物作清明?”

秀爽勁峭,似南宋《江湖小集》中人語。近體頗有纖仄處。絕句與籜石同體,而鬆利過之。

【“又不禁成連鼓琴,向生聞笛之感 [6] 。”】

【“春去也,留無計;人住也,歸無計 [7] 。”】

 

────────────────

 

戴璐《籐陰雜記》 [8]

卷二:“進士見於《王制》,入詩始於唐徐凝《答施先輩》詩‘如君進士出身稀’。舉人見白香山:‘乞錢羈客面,落第舉人心。’”

 

────────────────

 

《晚村文集》(《樵隱昔寱》卷十三《國朝學案小識書後三》考陸清獻與晚村友好事,謂楊開基作陸《年譜》中,《晚村文集》皆剜去。邵念魯《學校論》乃斥晚村,觀《南江文集》卷十念魯《行狀》可知,而唐氏不察。) [9]

【秦篤輝《平書》卷五:“古今第一妄人為呂留良。”】

卷一《與張考夫書》:“救正之道,必從朱子。的是頭等聖人,不落第二等。凡朱子之書,有大醇而無小疵,當篤信死守,而不可妄置疑鑿於其間。此數端者,自幼抱之,惟姊丈聲始頗奇其神合。”【同卷《答潘用微書》:“幼讀朱子《集注》而竺信之。”卷二《復王山史書》。】

《復張考夫書》:“若精論學問之至,則本朝止有薛文清一人。然其言醇正,而行亦有疎略者。”

《與錢湘靈書》 [10] :“竊意詩文即壓倒古人,不足盡先生地界,向上更有事在。”

《復高彙旃書》:“姚江良知之言,竊佛氏機鋒作用之緒餘,乘吾道無人,任其惑亂。夷考其生平,恣肆陰譎,不可究詰。比之子靜之‘八字著脚’,又不可同年而語矣。先儒謂必取舍明,而後存養密。今示學者,似當從出處去就、辭受交接處,畫定界限,扎定脚跟,而後講致知主敬工夫,乃足破良知之黠術,窮陸派之狐禪。蓋緣德祐以後,天地一變,亘古所未經,先儒不曾講究到此。”

《與施愚山書》 [11] :“論人,則可節取恕收,在陽明不無足法之善;論道,必須直窮到底,不容包羅和會。”

《答吳雨若書》:“朱子平生所嚴闢者三:一金溪,一永康,一眉州也。永康之功利,眉州之權術,兼挾文章之奇,尤足以痼學士大夫之疾 [12] 。先生可仍為未見程、朱之韓、歐哉?”

《答吳晴岩書》:“夫陳獻章、王守仁,皆朱子之罪人,孔子之賊也。”

《答葉靜遠書》 [13] :“點勘文字,猶不能廢平生所知解。惟有此事,即微聞程、朱之墜緒,亦從此得之。正、嘉以後,諸公講學,紛紛病譫夢囈,皆由輕看經義,不曾用得工夫,不信章句傳注。”

《答張菊人書》:“自來喜讀宋人書。宋人久為世所厭薄,即有好事,亦揀廟燒香已耳。因與孟舉叔姪購求選刊,以破天下宋腐之說之謬,庶幾因此而求宋人之全。蓋宋人之學,自有軼漢、唐,而直接三代者,固不係於詩也。又某喜論四書章句,因從時文中辨其是非離合,人遂以某為宗宋詩、嗜時文,其實皆非本意也。自嵇、阮出,而禮義蕩然,神州之所以陸沉也;王安石、蘇軾繼之,而北宋以陷;陸九淵繼之,而南宋以亡;王守仁、李贄繼之,而乾坤反覆,此歷歷不爽也。某嘗謂三代以下學者,大都被司馬遷、蘇軾二子教壞。”【朱子說《易》甚略,自言:“譬之燭籠,添一條骨子,則障一路光明。”】

《復黃九烟》:“某不幸交孟舉、自牧,疑殺天下人。凡有冀望於二友者,必以某為狗監。某之所以善二友者,亦如韓公之於大顛,為其頗聰明,識道理耳。豈以其厚於貲,能為某用哉?”

《答陸氷脩書》:“無肉吃菜,無菜吃淡,只有此法。”

卷二《與黃太冲書》:“自越中來者,輒言太冲有與呂用晦書,而某竟未之見,何也?若不足與語,則不必作書。既作書矣,是欲其得而規過也。而又不使之見,是借題作一篇好文字耳。”

《與魏方公書》 [14] (痛駁《南雷文案》中《高旦中墓誌》,又謂:“議論乖角,心術鍥薄。太冲有云:‘昔之學者,學道者也;今之學者,學罵者也。’觀《南雷文案》一部,非學罵之巨子乎?罵人之罵,而自好罵人,此楚圍之轉,受僇於慶封也”)。

《與潘美巖書》:“至西來大旨,刺眼心痛,與新會、姚江之說,同疾之如傷我者。雖圓頂衣伽,而不宗、不律、不義講、不應法,自作村酒肉和尚而已。”【參觀卷六《自題僧裝象贊》所云:“有妻有子,吃酒吃肉。東不到家,西不巴宿。”】

卷三《與周雪客書》:“食指數百枚,號啼無策,過一日且作兩半日。”

《與某書》(言與吳孟舉絕交之事)。

卷四《答徐方虎書》:“有人行於途,賣餳者隨其後,唱曰:‘破帽換糖’,其人急除匿。已而唱曰:‘破網子換糖’,復匿之。又唱曰:‘亂頭髮換糖’,乃皇遽無措,回顧其人曰:‘何太相逼?’弟之薙頂,亦正怕換糖者相逼耳。”【見咄咄夫《山中一夕話笑倒》:“有戴破帽破網者……換銅錢……忒尋得我要緊。”】

《寄柯寓匏書》:“所教孫言之戒,敢不書之几牖以自警。惟時文批評中,酒酣耳熱,未免放言。兄所聞,其由此乎?燕市見惡者不少,望時為察之,有聞即密示為囑。”

《與仰問渡書》:“昔金碧安有云:‘用晦待我甚厚,感之不忘。然其不堪處,必將甘心焉。’僕之所遇,大約如此。”

卷七《哭吳自牧文》蓋與自牧未絕交,卷三《與孟舉》數書亦盡忠告之誼,勸其毋好名貪聲色

卷八《賣藝文》、《反賣藝文》(全集中最佳之文)。

批尾、時文、公牘之習未除,而我手我口,不衫不履,既異於明、清小品文之拈弄,亦不同歸唐之淡謹。卷五《古處齋集序》謂:“三百年來,詩文無作者,病坐制舉業”,蓋學舉業者以套為事,詩、古文亦以是法為之。晚村之文,其知免乎?

 

────────────────

 

徐昂發《畏壘筆記》 [15]

【“參以肊見,用備遺忘,無或再使月悔朔,日悔昨 [16] 。”】

卷一引《論衡》載語曰 [17] :“町町若荊軻之閭”,謂 [18] :“秦始皇誅荊軻九族,恚恨不已,復夷軻之一里。後夷人十族,即其類也。”

【一:“班史《匡衡傳》:‘無說《詩》,匡鼎來。’服虔曰:‘“鼎”猶言“當”也,若言“匡且來”也。’應劭云:‘“鼎”,“方”也。’張晏獨曰衡少時字‘鼎’,小顏駁之。”】

【“《說苑》載翟公署門,較《史記汲鄭贊》所載,多‘一浮一没,交情乃出’二語。”】

【“《獨斷》:‘元帝額有壯髮,不欲人見,始進幘。王莽無髮,始施巾。故語曰:“王莽禿,幘施屋。”‘”】

卷二:“《後耳目志》載有《四忌銘》曰 [19] :‘著書忌早,處事忌擾;立朝忌巧,居室忌好。’”

“徐鍇注《說文》‘局’字從,在下,曰:‘人之無涯者,惟口,故口在尺下則為局。’”

“‘更衣’有二解:《論衡》曰:‘更衣之室,可謂臭矣’,即如厠也 [20] ;班史《灌夫傳》二‘更衣’,《王莽傳》一‘更衣’,皆言易衣。”【參觀《齊東野語》卷十“厠”有數義,《四寸學》卷一“厠”三義。】

【“《史記楚元王世家》:‘高祖與賓客過巨嫂食。’徐廣曰:‘《漢書》云“丘嫂”。’應劭云:‘丘,姓也。’孟康云:‘西方謂亡女婿為丘婿。丘,空也。’”】

“‘祖師’出班史《定陶丁姬傳》,謂丁寬傳《易》,傳經始祖,非釋氏所獨也。”【博明《西齋偶得》卷下:“阮亭《居易錄》引董斯張《吹景集》謂 [21] :‘“本師”《史記樂毅傳》、“祖師”《漢書丁姬傳》、“居士”《三國志管寧傳》、“長老”《史記五帝紀贊》等,當是內典偶合耶?抑襲取耶’云云。佛書本梵文,其中國語,皆譯者援據經史文以釋之,不惟非偶合,亦非襲取。”】

卷三:“‘天根見而水涸’出《國語》。”

“‘天主’之名,出班史‘始皇東遊,將禮祠,名山川八神,一曰“天主”‘,疑西洋所奉即此。或童男女求神仙,奉其祠,去後飄流不歸。”

卷四:“焚書坑儒之意,發自商子、韓非。”【“商鞅曰:‘詩、書、禮、樂……,以此十者治,敵至必削,不至必貧。’”】【按《韓非子》曰:“明主之國,無書簡之文,以法為教;無先王之語,以吏為師。”參觀謝枚如《課餘偶錄》卷一。】

【“《燕策》:‘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不叶韵。《藝文類聚》引云:‘蚌將為脯。’陸農師謂‘雨’當作‘兩’,謂‘闢口’。”】

“東坡‘犀角’,或用《國策》司馬喜稱陰姬之美:‘其眉目、準額、權衡、犀角、偃月’,未必用《鄭語》史伯云云蔡中郎文屢用‘角犀’,即史伯語。”



[1] 《中文筆記》第三冊60-1頁。

[2] 《題翁莊壁》。

[3] 《夢綠詩二首之二》。

[4] 《寄錢四曉村豐陽》。

[5] 《過湖上風甚不果泛舟沿錢塘門至錢王祠望湖中桃花四首之一》。

[6] 畢沅《序》。

[7] 原作“花去也”,“花”字圈去改“春”。《酷相思飲芙蓉花下》:“衣上酒痕巾上淚,嘗不盡,愁滋味。問秋色,如今還有幾?花去也,留無計;人住也,歸無計。”

[8] 《中文筆記》第三冊61頁。

[9] 《中文筆記》第三冊61-6頁。

[10] 手稿此處標以勾號。

[11] 同上。

[12] 同上。

[13] 手稿此處雙圈。

[14] “魏方公”原作“魏方中”。

[15] 《中文筆記》第三冊67-8頁。

[16] 《序》。

[17] 手稿此處標以勾號。

[18] “町町”原作“町田”。

[19] “《後耳目志》載”後原贅“《後耳目志》有”五字。

[20] “如厠”原脫“如”字。

[21] “董斯張”原作“董斯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