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笔记》第三册(4)
(2022-06-14 22:51:56)
标签:
钱锺书钱锺书手稿集中文笔记 |
分类: 中文笔记 |
大本(十二) [1]
《蕉軒隨錄》,方濬師 [2] :
【自言用力於隨園詩,故極推之。卷三有《書養一齋詩話》數則,皆痛駁之,如糾潘誤以翁森《四時讀書樂》之“數點梅花天地心”為朱子詩。】
卷一汪容甫《與畢秋帆書》云:“天下有中,公無不知之理;天下有公,中無窮乏之理。”
“王夢樓出守雲南,有句云 [3] :‘平生跋扈飛揚氣,消盡官廳一坐中。’”
卷二引包倦翁《閘河日記》,謂陽穀縣猶藏武松所殺虎皮,土人言 [4] :“明初陽穀縣知縣武姓,甚貪虐,有二妻,一潘一金,俱助夫婪索。西門有慶大戶,尤被其毒。民稱武為賣餅大郎,言其於小民口邊求利也。”
【西山西峯寺案檔案,方書備載之,亦謂《秋坪新語》太褻 [5] 。】
卷八“呂留良論南雷文案”:“太沖有云:‘昔之學,學道者也;今之學,學罵者也。’”(按見南雷《七怪》文。)
卷九“古文不宜減字換字”條引李穆堂《書望溪大父墓銘後》,言今本已改定(按可見竹汀《書望溪集》之誣。)。【指摘望溪者,復有《援鶉堂筆記》卷四十三所記“南直”、“北直”之類 [6] 。】
卷十二“長友詩”(即董恂潤色威妥瑪譯之 Longfellow: Psalm of Life。中華書局版《清代軼事大觀》據此鈔載,而未言出諸何書。方氏此書,刊於同治十一年。此詩錄存,必在任職總理衙門時,當在同治初年。待將董、方二人履歷一考)。
────────────────
《參同契》 [7] :
【《文海披沙》卷三:“《參同契》語,儘有可入詩者。”】
【《朱駿聲文集》卷三《刻參同契序》云:“‘參’者,三也,天、地、人三才也。‘同’者,合會也。‘契’者,大凡也言人身與天地二而一 [8] 。是書約舉其要最也。《通志藝文》載《參同契三相類》一卷,‘三’即‘參’也,‘相類’亦即‘同’也,易其文耳。魏君《自序》‘委時’四句隱‘巍’字,‘化形’四句隱‘伯’字,‘陳敷’四句隱‘陽’字。‘柯葉’四句隱‘牒’字,‘牒’即‘札’也,‘札’即‘契’也。‘真’,古文作‘’,今誤作‘負’。‘安長生’,即‘隱’也,即‘穩’。”】
上篇:【“三光陸沉,溫養子珠。”】
“望之類白,造之則朱。”
“水以土為鬼,土鎮水不起。”
“水流不炎上,火動不潤下。”
“(世人煉丹)欲作服食仙,宜以同類者。植禾當以粟,覆鷄用其子。”“世間多學士,高妙負良材。端緒無因緣,度量失操持。雜性不同種,安肯同體居?千舉必萬敗,欲黠反成癡。”
【中篇:“彌歷十月,脫出其胞。骨弱可卷,肉滑若鉛。”(朱子謂當作“飴”字。)】
中篇:“棄正從邪徑,欲速關不通。汲水捕雉兔,登山索魚龍。植麥欲獲黍,運規以求方。”【最多形容適得其反之喻。】【《荀子仲尼篇》:“是猶伏而舐天。”】
【中篇:“若以野葛一寸、巴豆一兩,入喉輒僵,不得俯仰。當此之時,雖周文揲耆,孔邱占象,扁鵲操針,巫咸叩鼓,安能令蘇,復起馳走?”】
中篇:“二女共室,顏色甚姝。令蘇秦通言,張儀結媒,使為夫妻。弊髮腐舌,終不相知。猶和膠補釜,以滷塗瘡,去冷加氷,除熱用湯,飛龜舞蛇,愈見乖張。”
“先白而後黃兮,赤色通表裏。”
【下篇:“泥竭乃成塵兮,火滅自為土。皮革煮為膠兮,麴蘗化為酒。同類易施功兮,非種難為巧。”】
────────────────
《弇州四部稾》 [9] :
【《子夜歌》 [10] :“雙枕不成起,單枕不成眠。春風饒冷暖,吹作兩種天。”】
【“帶有同心在,絲將續命遲 [11] 。”】
卷四十六:“但誇酒賢酒聖,莫論錢愚錢神。為龍為蛇亦可,應牛應馬誰真 [12] ?”
“償債半生車馬,誤人一世衣冠 [13] 。”
【卷四十六《醉後放言》云:“死亦不須埋我,教他蟻樂鳶愁。”豈非坡詩“聞道劉伶死便埋”一絕之意!弇州早歲詩已襲坡矣。】
“六州鐵,鑄成錯。一尺布,尚可縫 [14] 。”
卷七十七《書與于鱗論詩事》(“于鱗因因酒踞,謂余曰:‘夫天地偶,而物無孤美者。孔氏之世,乃不有左丘乎?’余瞪目直視之,不答。李遽曰:‘吾失言!吾失言!嚮者言老聃耳。’”于鱗文“匠心而材古者,予錯於材 [15] ”)。
【馬融追殺鄭玄師殺弟,逢蒙殺羿弟殺師 [16] 。】
卷百十二《讀揚子》(“其文割裂聱曲,闇曶淟涊,剽襲之迹紛如也。甚哉其有意乎言之也!聖人之於文也無意焉,以達其所本有,而不容秘耳”)。
《宛委餘談》(類書摘記,不足言攷據也)。
【“劉子謂:‘老聃至西戎而效夷言 [17] 。’】
【“莊子云:‘人而不學,謂之視肉;學而不行,命之撮囊 [18] 。’”】
卷一六二:王氏六世、五世、四世、三世名之(按《孔氏雜說》卷一已有攷,後來《隨園隨筆》卷八、《冷廬雜識》卷二亦有攷)。
《續稿》:
卷四十二《蘇長公外紀序》(極口推重,有云:“當吾之少壯時,與于鱗習為古文辭,其於四家殊不能相入,晚而稍安之。毋論蘇公文,即其詩最號為雅變雜揉者,雖不能為吾式,而亦足為吾用”)。
────────────────
《黃氏日抄》,黃震 [19] :
【陳著《本堂集》中,為東發作詩、文極多,蓋其女為東發孫婦也。如卷三十《寄賦黃東發湖山精舍》、三十八《送甥黃正孫入越序》、卷七十五《答黃東發提舉送本堂記書》二首、《答黃東發書》等、卷九十《挽黃提舉震》。】
卷三十四:“雙陸牧猪比陶桓公語,圍棋担矢同林和靖語。二公皆妙語,千載仰髙風。”“牧猪滋畜養,担矢溉禾蔬。博弈何為者?猶疑反不如東發因朱子《觀洪遵雙陸譜》詩作。”【按和靖實能棋,《七修類稾》卷二本其詩“坐讀棋慵下”等語證之。又章嶔《井里日札》。】
卷五十七《論衡》(“惜仲任初心發於怨憤,持論至於過激,失理之平正,與自名‘論衡’之意相背,至隨事各主一說,彼此牴牾。”舉土龍、虎狼食人二事為證)。【《弇州四部稿》146:“王充,野人也,其識瑣而鄙,其辭散而冗,旨乖而穉。”《少室山房類稾》卷一百三《讀論衡》:“其文猥冗薾沓,世所共輕。”】【評騭當甚。予摘《論衡》矛盾語二十許則,東發所舉者已在其中。東發此節,近世知者甚少。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敘畫之源流》糾仲任論畫語【“視畫古人,如視死人,見其面不若觀其言行”】,謂其“不知言”,更無人道及矣(“王充不知言”,與之論畫,如“以食與耳,對牛鼓簧”)。又胡應麟亦薄《論衡》之書。《湘綺樓日記》光緒廿一年四月廿二日:“看《論衡》書,憨語也,然時足發笑。”《復堂日記》:“仲任辨而不中,陰陽災異,一歸於虛,而竺信命遇(有激之言,不為典要。文體鬥亂不亂,揮之不斷)。”周鎬《犢山詩稿》卷六《書論衡後》(《答問孔》、《解刺孟》)甚長。《道古堂文集》卷二十二《論王充》。蔣光煦《東湖叢記》卷六謂“《累害篇》脫四百字,今據元刻十五卷本補足”云云。】【《文海披沙》卷一:“《論衡》一書,掊擊世儒怪誕之說,不遺餘力。雖詞蕪而俚,亦稱卓然自信矣。至《驗符》一篇,歷言瑞應奇異,皆以為實。前後之言,自相悖舛。”又卷二:“古今記載,虛實相半。虛者,辨之似癡人說夢;實者,辨之似夏蟲疑氷。《論衡》未免此二病。”】【《潛研堂文集》二十七《跋論衡》:“殆所謂大而無忌憚者乎!”】
卷六十四:“荊公《雪詩》:‘平治險穢非無德,潤澤焦枯是有才。’說得意思佳。但上句正可言才,下句正可言德,布置似顛倒耳。”
卷六十五:“世但見涪翁嗜佛老,工嘲詠,善品藻書畫,遂以蘇門學士例目之。今愚熟考其書,晚年自列其文,則欲以合於周、孔者為《內集》,不合於周、孔者為《外集》。方蘇門與程子學術不同,徒互相攻詆,獨涪翁超然其間無一語。不緇不磷,豈蘇門一時諸人可望哉!”【李端叔《姑溪居士前集》卷三十九《跋山谷帖》亦稱山谷居官立身之卓:“屹屹宇宙間,與三蘇分路揚鑣,不獨文詞翰墨。”】
卷九十一《歇後鄭五》:“歇後者,以工詩見稱之名也。鄭五者,中原風俗止稱姓第也。且歇後鄭五者,其自稱之詞,非他人輕訕語也。其人歷官多治行,見於詩語多憂世,唐因欲相之。自知其必能相而相者,古今一伊尹也。自知其必不能相而不相者,古今一鄭五也。人皆曰:‘必不能相’,己獨曰:‘必能相’,汲汲於相者滔滔,皆鄭五之罪人也。嗚呼!伊尹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鄭五,斯可矣!”【參觀徐仲車《書鄭綮傳》亦稱鄭之知量,見《困學紀聞》卷二十引。】
《跋黃借厂集》:“楊慈湖作《夜蚊詩》,以蚊之傍耳皆雅奏,觸面皆深機,諄諄誨人,而頑錮莫曉。”
[1] 《手稿集中文筆記》第三冊39-76頁。39頁下脚註:“原本尺寸:132×216mm”。據范旭侖《錢鍾書著作考異》,大本(十二)為“《蕉軒隨錄》冊,三十三年至三十四年”。
[2] 《中文筆記》第三冊41-2頁。
[3] 卷二。
[4] 手稿此處標以勾號。
[5] 卷二。
[6] 方苞《禮部尚書太子太傅楊公墓誌銘》。
[7] 《中文筆記》第三冊42-3頁。
[8] “合會”原作“同仝會”,“大凡也”原作“大凡”,“‘化形’四句”原作“‘化形’四字”。
[9] 《中文筆記》第三冊43-4頁。
[10] 卷七。
[11] 卷二十三《許解元悼妾之一》,“遲”原作“連”。
[12] 《風寒濟南道中兀坐肩輿不能開卷因即事戲作俳體六言解悶數之政得三十首當喚白家老婢讀之耳之五》。
[13] 《之二十》。
[14] 《夏日偶成不復倫次共得廿首復作長山道中故事耳之三》。
[15] “材古”原脫“古”字。
[16] 手稿此處標以勾號。卷一百十一《師説上》。
[17] 卷一百五十八。
[18] 同上。
[19] 《中文筆記》第三冊44-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