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文笔记》第三册(3)

(2022-06-08 01:15:37)
标签:

钱锺书

钱锺书手稿集

中文笔记

分类: 中文笔记

《世說新語》 [1]

【諸注有明本事者,乃見臨川剪裁潤飾之功,亦有僅明人物行誼,與正文無涉者。】【汪之昌《青學齋集》卷二十二《世說新語注引群書目錄》。】

《德行》:注引《郭泰別傳》曰:“袁奉髙之器,譬諸汎濫,雖淸易挹。”

“陳太丘詣荀朗陵”則,“餘六龍下食”辰翁評曰:“六龍語鄙。”

“張華曰:‘王朗之學張華,皆是形骸之外,去之所以更遠。’”

注引李康《家誡》曰 [2] :“晉文王曰:‘為官長當淸、當慎、當勤。必不得已而去,於此三者何先?’吾對曰:‘慎乃為大。’上曰:‘天下之至慎者,其唯阮嗣宗。’”

注引《嵇康傳》:“含垢藏瑕,未嘗見疾聲朱顏。”

“或譏裴楷曰:‘何以乞物行惠?’裴曰:‘損有餘,補不足,天之道也。’”

“王戎云:‘太保王祥居在正始中,不在能言之流。及與之言,理中淸遠,將無德掩其言!’”

注引王隱《晉書》:“魏末任誕,去巾幘,脫衣服,露醜惡。甚者名之為通,次者名之為達也。”

郗公“含飯著兩頰邊,還吐與二小兒”事,辰翁評云:“兩頰所著能幾,足哺二兒?兒非甚小,在穀氣不絕耳。”

顧榮在洛陽,輟己炙,施行炙人事 [3] 。按《陳書》卷三十四陰鏗以酒炙授行觴者事,全同。

“鄧攸棄己子,全弟子”,注引《中興書》曰:“攸棄兒於草中,兒啼呼追之,至莫復及。攸明日繫兒於樹而去。”辰翁評曰:“謂繫兒樹上者,喜談全姪而甚之也。使其追及,任所能行,何事於繫?”

殷浩勸庾公賣的盧事,與劉先生事同 [4] 。【又魏武夢中殺人事 [5] ,與《隋書》卷六十于顗事同。】

“阮思曠曰:‘吾有車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車為?’遂焚之。”

謝安稱褚裒季野:“雖不言,而四時之氣亦備。”評云:“即陽秋之意。”

“謝公夫人問太傅:‘那得初不見君教兒?’答曰:‘我常自教兒。’”注引劉子真語,謂安石旨同。

“韓康伯以絹遺范子宣,不受。裂二丈與范,云:‘人寧可使婦無褌耶?’”

羅企生就刑,對桓玄曰:“從公乞一弟,以養老母。”

《言語》:“人語徐孺子曰:‘若令月中無物,當極明耶!’曰:‘譬如人眼中有瞳子,無此必不明。’”

孔文舉二子盜酒事【“偸,那得行禮”云】,與鍾毓、鍾會事【同卷】全同,稍略 [6]

“因傴為恭,而不能答。”

司馬德操謂龐士元曰:“子適知邪徑之速,不慮失道之迷。”士元曰:“僕生出邊垂,寡見大義。若不一叩洪鐘,伐雷鼓,則不識其音響也。”注引《別傳》:德操不辨人物高下,一皆言佳。婦諫之,答曰:“如君所言,亦復佳。”貌醜陋,人稱為奇士,劉表見之,曰:“世間人為妄語,此小書生耳。”

“劉公幹以失敬罹罪注謂:坐,平視甄氏,文帝問曰:‘何以不謹於文憲?’楨答曰:‘臣誠庸短,亦由陛下綱目不疎。’注謂:此武帝事,作文帝,誤。

何平叔云:“服五石散,神明開朗。”辰翁評:“不是辱言語之科。”

嵇中散恨趙景真量小狹,趙云 [7] :“尺表能審璣衡之度,寸管能測往復之氣。何必在大?但問識如何耳!”

李喜季和對司馬景王曰 [8] :“先公以禮見待,故得以禮進退辟而不就。明公以法見繩,喜畏法而至耳!”《儒林外史》王冕語同 [9]

“滿奮武秋畏風,在晉武帝坐,北窗作琉璃屛,實密似疏,奮有難色。”

蔡洪答洛中人,謂是“頑民苗裔”,注 [10] :“按華令思舉秀才入洛,與王武子相酬對,皆與此言不異,無容二人同有此詞。疑《世説》穿鑿也。”

王武子與孫子荊各言土地、人物之美,孫云 [11] :“其人磊砢而英多”三語,注:“按《三秦記》、《語林》載蜀人伊籍稱吳土地人物,與此語同。”

王武子以羊酪示陸機曰:“卿江東何以敵此?”陸曰:“有千里蓴羹。”【可見晉時人已重羊酪,不特《洛陽伽藍記》云云。參觀《排調門》“陸太尉詣王丞相”條。】

“來病君子,所以為瘧。”

“元帝始過江,謂顧驃騎曰:‘寄人國土,心常懷慚。’榮曰:‘王者以天下為家。’”

周伯仁瘦,曰:“直是淸虛日來,滓穢日去。”

“郗太尉拜司空,語同坐曰:‘平生意不在多,値世故紛紜,遂至台鼎。朱博翰音,實愧於懷。’”(《漢書》:“朱子元拜丞相,有大聲如鐘鳴,《洪範》所謂‘鼓妖’。人君不聰,空名得進,則有無形之聲。”王弼注《易中孚》曰:“翰,髙飛也。飛者,音飛而實不從也。”)

“髙坐道人不作漢語,以簡應對之煩。”

周伯仁答王公曰:“何敢近舍明公,遠希嵇、阮!”《晉紀》謂:“伯仁俛仰應答,精神足以蔭映數人。”

庾公見臥佛,曰:“此子疲於津梁。”

“王敦謂摯瞻曰 [12] :‘卿年未三十,已為萬石,亦太蚤!’瞻曰:‘方於將軍,少為太蚤;比之甘羅,已為太老。’”

“佛圖澄與諸石遊,林公曰:‘澄以石虎為海鷗鳥。’”

竺法深答劉尹曰:“君自見其朱門,貧道如遊蓬戸。”

“庾穉恭以白羽扇上武帝,武帝疑是故物。劉劭曰:‘穉恭上扇,以好不以新。’”注謂上扇者懌,非翼也。

“桓公北征,經金城,見前為琅邪時種柳,皆已十圍,慨然曰:‘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攀枝執條,泫然流涙。”

“桓公入峽,絕壁天懸,騰波迅急。歎曰:‘既為忠臣,不得為孝子,如何?’”

“簡文入華林園,曰:‘會心處,不必在遠。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間想,覺鳥獸禽魚,自來親人 [13] 。’”

“謝太傅語王右軍曰:‘中年傷於哀樂,與親友別,輒作數日惡 [14] 。’王曰:‘年在桑楡,自然至此,正賴絲竹陶寫,恆恐兒輩覺,損欣樂之趣。’”

“王長史謂劉真長曰:‘卿更長進。’答曰:‘此若天之自髙耳。’”注引《語林》:“劉曰:‘卿仰看邪?不爾,何由測天之髙邪?’”

“劉尹云:‘人想王荊産佳,此想長松下當有淸風耳。’”

“右軍與謝太傅登冶城。王戒虛談廢務,浮文妨要。謝謂:‘秦任商鞅,二世而亡,豈淸言致患邪?’”

【“劉尹云:‘淸風朗月,輒思玄度許珣。’”】

【“淵注渟著,納而不流。”】

“晉武帝餉山濤恆少。謝玄曰:‘當由欲者不多,而使與者忘少。’”

【仕不得志:“北門之歎,久已上聞。”】

“王子敬曰:‘羊叔子自復佳耳,然亦何與人事按謝太傅子弟亦何預人事?而正欲使其佳?故不如銅雀臺上妓。’”

“桓玄問羊孚:‘何以共重吳聲?’羊曰:‘當以其妖而浮。’”

道壹論雪語殊鈍。

《政事》:“賀邵作吳郡,諸強族輕之,題府門云:‘會稽鷄,不能啼。’賀索筆足之曰:‘不可啼,殺吳兒!’”

或嘲山公曰:“閣東,有大牛,和嶠鞅,裴楷鞦,王濟剔嬲不得休。”

【“鞭撻甯越,以立威名。”】

“丞相末年,略不復省事,自曰:‘人言我憒憒,後人當思此憒憒。’”

注引《中興書》曰:“陶侃檢校佐吏,若得樗蒲博弈之具,投之曰:‘樗蒲,老子入胡所作,外國戲耳。圍棊,堯、舜以教愚子。博弈,紂所造。若王事之暇,患邑邑者,文士何不讀書?武士何不射弓?’”

“王、劉與深公共看何充,充看文書不顧。王曰:‘望卿擺撥常務,應對玄言,那得方低頭看此耶?’何曰:‘我不看此,卿等何以得存?’”【《排調》篇桓公對王、劉曰:“我若不為此,卿輩那得坐談?”】

【“桓式曰:‘令史受杖,上捎雲根,下拂地足。’意譏不著也。”】

謝公不欲搜索兵廝逋亡,曰:“若不容置此輩,何以為京都?”

《文學》:“鍾會撰《四本論》,甚欲使嵇公一見。置懷中,既定,畏其難,懷不敢出,於戸外遙擲,便回急走。”

【“何平叔注《老子》始成”與“何晏注《老子》未成”二條同。】

“樂令云:‘未嘗夢乘車入鼠穴,擣齏噉鐵杵,皆無想無因故也。’”

“庾子嵩讀《莊子》,開卷一尺許便放去,曰:‘了不異人意 [15] 。’”《晉陽秋》曰:“正與人意暗同。”

衞玠體羸,與謝幼輿微言達旦,病竺,遂不起。

“孫安國【盛】共殷中軍【浩】共論,往反精苦。彼我奮擲麈尾,悉脫落滿餐飯中。殷曰:‘卿莫作強口馬,我當穿卿鼻。’孫曰:‘卿不見決鼻牛,人當穿卿頰。’”

“許詢少時,人比王修。許大不平,往西寺與王論理,苦相折挫,王遂大屈。許復執王理,王執許理,更相覆疏,王復屈。”

“支通一義,許遂一難,四坐但共嗟咏二家之美,不辨其理之所在。”

“殷仲堪曰:‘三日不讀《道德經》,便覺舌本間強。’”

張華稱左思《三都賦》 [16] :“《二京》可三。”庾亮稱庾仲初《揚都賦》:“可三《二京》,四《三都》。”

【“樂令不長手筆。……時人咸云:‘若樂不假潘之文。’”(可見“文”、“筆”通用,《過庭錄》尚未收。)】

“孫興公曰:‘《三都》、《二京》,五經鼓吹。’”

“桓宣武命袁彥伯作《北征賦》,曰:‘當今不得不以此事推袁。’”

【顧長康三絶:“畫絶、文絶、癡絶。”】

《方正》:“宗世林薄魏武為人,魏武為司空,問宗曰:‘可以交未?’答曰:‘松柏之志猶存。’位不配德。”

“郭淮與【司馬】宣帝書曰 [17] :‘五子哀戀,思念其母。其母既亡,則無五子。五子若殞,亦復無淮。’”

“夏侯太初曰:‘可得同,不可得而雜。’”

“陳泰云:‘唯殺賈充,以謝天下。’文王曰:‘可復下此不?’對曰:‘但見其上,未見其下。’”

“士衡正色曰:‘我父祖名播海內,寧有不知?鬼子敢爾!’”

阮宣子論無鬼全本《論衡》,注引《論衡》,是也 [18]

“陽和布氣,鷹化為鳩。至於識者,猶憎其眼 [19] 。”此孔羣斥匡術語。同兩見,一見匡術勸酒條,一見道逢匡術條。

“桓溫詣劉真長,真長臥不起。桓彎彈彈劉枕,劉作色曰:‘使君如馨地,寧可鬥戰求勝?’”

“後來年少,多有道深公者。深公謂曰:‘黃吻年少,勿為評論宿士。昔嘗與元、明二帝、王、庾二公周旋。’”【參觀《德行門》“桓常侍聞人道深公者”云云 [20] 。】【此安得為“方正”!辰翁謂《政事門》中多可入《語言》,竊謂各門皆然。】

“王修齡若飢,自當就謝仁祖索食,不須陶胡奴米。”

“謝萬石謂蔡子叔曰 [21] :‘卿奇人,殆壞我面。’(蔡坐近林公,為謝所奪,擲以巾幘。)蔡答曰:‘我本不為卿面作計。’”

《識鑒》:“時人謂山濤不學孫、吳,而闇與之理會。王夷甫亦云:‘公闇與道合。’”此疑即《賞譽》篇 [22] :“人問王夷甫:‘山巨源義理何如?是誰輩?’王曰:‘此人初不肯以談自居,然不讀老、莊,時聞其詠,往往與其旨合。’”

注引《漢晉春秋》曰:“初,羊祜以軍法欲斬王戎,王夷甫忿祜言其必敗亂天下者,必此子也’。天下為之語曰:‘二王當朝,世人莫敢稱羊公之有德。’”

“王、謝相謂曰:‘淵源殷浩不起,當如蒼生何?’深為憂嘆。劉真長曰:‘卿諸人真憂淵源不起耶?”“【《排調》篇高靈曰:“人言:‘安石不肯出,如蒼生何?’今蒼生將如卿何?”】

“謝公在東山畜妓,簡文曰:‘安石必出。既與人同樂,亦不得不與人同憂。’”

“謝玄厲色曰:‘丈夫提千兵,入死地,以事君親,故發,不得復云為名以韓康伯言其“好名,必能戰”也!’”

《賞譽》 [23] :鍾士季謂“裴楷清通,王戎簡要”兩見,二則銜接。又武元夏曰:“戎尚約,楷清通。”真屋下疊屋者。

【《瞥記》四:“《和嶠傳》載庾敳歎嶠‘森森如千丈松’云。案《庾敳傳》子嵩所器者乃溫嶠,非和嶠也。名同,遂誤 [24] 。《世說》亦然。”】

“王夷甫自歎:‘我與樂令談,未嘗不覺我言為煩。’”

“太傅府有三才:劉慶孫長才、潘陽仲大才、裴景聲清才 [25] 。”

“語如懸河寫水,注而不竭。”

王敦稱謝鯤曰:“不意永嘉之中,復聞正始之音。”

“世目周侯:嶷如斷山。”

“卞令目叔向:‘朗朗如百間屋。’”【王太尉謂裴令公“精明朗然”。同門:“劉琨稱祖車騎為朗詣。”】

桓彝稱徐寧曰:“人所應有,其不必有;人所應無,己不必無。”同門:“王長史道江道羣:‘人可應有,乃不必有;人可應無,己必無。’”

“謝公稱藍田:‘掇皮皆真。’”【《排調》郗嘉賓答范啟 [26] 。】

“桓溫經王敦墓,曰:‘可兒!可兒!’”

“王司州與殷中軍語,曰:‘己之府奧,蚤已傾寫而見。殷陳勢浩汗,眾源未可得測。’”

“劉真長標雲柯而不扶疎。”

“王懷祖以真率少許,便足對人多多許。”

“謝太傅為桓公司馬,桓詣謝,值謝梳頭,遽取衣幘,桓公曰:‘何煩此。’因下共語至暝。既去,謂左右曰:‘頗曾見如此人不?’”同門:“桓大司馬病。謝公往省。桓公遙望,歎曰:‘吾門中久不見如此人!’”

“王長史曰:‘劉尹知我,勝我自知。’”

“簡文目敬豫為朗豫 [27] 。”同門:“王子猷說:‘世目士少為朗,我家亦以為徹朗。’”

“謝太傅道安北【王坦之】:‘見之乃不使人厭。出戶去,不復使人思。’”注:“以坦之好直言。”

【“江道羣不能言而能不言。”】

“王恭孝伯能敘說,而讀書少,頗有重出。”

殷仲文稱仲堪曰:“雖不能休明一世,足以映徹九泉。”

《品藻》:“龐士元謂 [28] :‘陸績駑馬,逸足精速,能致一人耳。顧劭駑牛,負重致遠,一日行百里,所致豈一人哉?’”

“楊淮曰:‘我二兒喬、髦之優劣,乃裴頠、樂廣之優劣。’”按《北齊書》卷三十七祖珽云:“見邢、魏之臧否,即是任、沈之優劣。”

“劉令言曰:‘張茂先我所不解,周弘武巧於用短,杜方叔拙於用長。’”

“王丞相云:‘孔愉有公才而無公望,丁潭有公望而無公才。’”

“謝鯤曰 [29] :‘端委廟堂,使百僚,臣不如庾亮。一丘一壑,自謂過之。’”參觀《巧藝門》:“顧長康畫謝幼輿在岩石裏,曰:‘謝云:“一丘一壑,自謂過之。”此子宜置丘壑中。’”同門:“周顗曰:‘蕭條方外,亮不如臣;從容廊廟,臣不如亮。’”注:“按諸書皆以謝鯤比亮,不聞周顗。”

“卞望之曰:‘郗公體中有三反:方於事上,好下佞己,一反;治身清貞,大脩計校,二反;自好讀書,憎人學問,三反。’”注:“按劉寔論王肅:‘方於事上,好下佞己;性嗜榮貴,不求苟合;治身不穢,尤惜財物。’”

“時人道阮思曠:‘骨氣不及右軍,簡秀不如真長,韶潤不如仲祖,思致不如淵源,而兼有諸人之美。’”

“桓曰:‘第一流復是誰?’劉真長曰:‘正是我輩!’”

“桓公少與殷侯齊名,常有競心。桓問殷:‘卿何如我?’殷云:‘我與我周旋久,寧作我。’”

“殷侯既廢,桓公曰:‘少時與淵源共騎竹馬,我棄去,己輒取之,故當出我下。’”

“王長史曰:‘韶音令辭,劉尹不如我;往輒破的,勝我。’”

“有人問謝安石、王坦之優劣於桓公,公欲言,中悔曰:‘卿喜傳人語,不能復語卿。’”

“蔡叔子曰:‘韓康伯雖無骨幹,然亦膚立。’”

“庾道季云:‘廉頗、藺相如雖千載上死人,懍懍恆如有生氣。曹蜍、李志雖見在,厭厭如九泉下人。人皆如此,便可結繩而治,但恐狐狸猯狢噉盡。’”

“王東亭曰:‘人固不可以無年!’”

【“樝、梨、橘、柚,各有其美”本《莊子》。】

【“遠公老而講論不輟,曰 [30] :‘桑榆之光,理無遠照。但願朝陽之暉,與時俱明耳。’”】

【《援鶉堂筆記》卷30:“《排調門》晉文嘲鍾會云:‘望卿遙遙不至。’蓋舊讀‘繇’為‘遙’,以其父名為戲也。”又卷36有論《世說》十餘則。】

【虞存嘲魏長齊曰:“與君約法三章:談者死,文筆者刑,商量抵罪。”】

 



[1] 《中文筆記》第三冊28-38頁。

[2] “李康”當作“李秉”,見《全晉文》卷五十三。

[3] 手稿此處三圈。

[4] 手稿此處三圈,並標以勾號。

[5] 《假譎第二十七門》。

[6] 手稿此處三圈。

[7] 手稿此處標以勾號。

[8] 手稿此處三圈。

[9] 《儒林外史》第一回王冕曰:“老爺拿票子傳我,我怎敢不去?如今將帖來請,原是不逼迫我的意思了。”

[10] 手稿此處三圈。

[11] 同上。

[12] “摯瞻”原作“謝瞻”。

[13] “想”原作“相”。

[14] “與親友別”原脫“別”字。

[15] “了”原作“可”。

[16] 手稿此處三圈。

[17] “郭淮”原作“王淮”。手稿此處標以勾號。

[18] 手稿此處三圈。“阮宣子”原脫“子”字。

[19] 手稿此處三圈。

[20] 同上。

[21] 《雅量門》。

[22] 手稿此處三圈。

[23] 同上。

[24] 原文“遂”字重。

[25] “潘陽仲”原作“潘楊仲”。

[26] 手稿此處雙圈。

[27] 手稿此處三圈。

[28] 同上。

[29] 同上。

[30] 《規箴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