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文笔记》第二册(95)

(2022-04-19 23:09:28)
标签:

钱锺书

钱锺书手稿集

中文笔记

分类: 中文笔记

《翁注困學紀聞》 [1]

【參觀張宗泰《魯岩所學集》卷八《跋紀聞集證》四首。】【《七修類稿》甚薄伯厚。】【《朱文公集》卷75《困學恐聞編序》:“予嘗以‘困學’名予燕居之室,……目其雜記之編曰《困學恐聞》,蓋又取夫‘子路有聞,未之能行,惟恐有聞’之意,以為困而學者,其用力宜如是也。”】【《桐江續集》卷31《應子翺經傳蒙求序》:“王伯厚尚書學極天下之博,長予四歲,予昔嘗敬事之。”(又有贈伯厚詩一首)又同卷《送家自昭晉孫自厂慈湖山長序》記:“王尚書伯厚嘗語予曰:‘朱文公之學,行於天下,而不行於四明。陸象山之學,行於四明,而不行於天下。’”陳著《本堂集》卷八十九《祭禮部尚書王伯厚文》。】

一:全論蔡澤曰:“夷考其生平,以蘇、張之術始,以黃、老之術終。然於蘇、張則已黠,於黃、老則尚粗。”

“《越絕外傳計倪篇》引《易》‘進退存亡’之言曰:‘進有退之義,存有亡之幾,得有喪之理。’”

“古者君臣之際,分嚴而情通。上天下澤《履》,其分嚴也。山上有澤《咸》,其情通也。”翁注引《攻媿集》二十五《論通下情疏》,又何坦《西疇常言》。

“‘大蹇朋來’,進君子之真朋也。‘渙其群’,退小人之偽朋也。”

“言行可以欺於人,而不可以欺於家,故《家人》之《象》曰:‘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翁注引《東萊易說》。

“《張子正蒙大易篇》曰:‘易為君子謀,不為小人謀。’朱子謂:‘聖人作《易》,示人以吉兇,言利貞,不言利不貞;言貞吉,不言不貞吉;言利禦寇,不言利為寇也。’”翁注引《左傳》僖二十年 [2] :“南蒯將叛,筮之,遇《坤》之《比》,曰:‘黃裳元吉’,以為大吉也,示子服惠伯。惠伯曰:‘吾嘗學此矣,忠信之事則可,不然,必敗。’即張子意。”

“晁景迂曰:‘體用本乎釋氏。’”翁注:“嘉慶壬申在黔,得見溧陽周孝廉柄中爥齋《書李中孚答顧寧人論體用二字書後》曰:‘李中孚謂“體”、“用”出於佛經,《亭林遺書》辨之曰:“《易》曰:‘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又曰:‘顯諸仁,藏諸用。’此天地之‘體’、‘用’也。《記》曰:‘禮,時為大,順次之,體又次之。’又曰:‘降興上下之神,而凝是精粗之體。’又曰:‘無體之禮,上下和同。’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此人事之‘體’、‘用’也。經傳之文,言‘體’、‘用’者多矣,未有對舉為言者爾。”李答書云:“兼舉並稱如‘內外’、‘本末’、‘形影’之不相離,自惠能始。其解《金剛經》,以為‘金者,性之體;剛者,性之用’。又見於所說《法寶壇經》。《十三經注疏》亦未有此說。以之解經作傳,始於朱子,一見於《未發》節,再見於《費隱》、《一貫忠恕》章,《文集》、《語類》尤不一而足。蓋未受學延平時,嘗從僧謙開善遊,故蚤聞其說。”按李氏云爾,不知《易》云:‘乾,元亨利貞’,孔《疏》:‘天者定體之名,乾者體用之稱。故《說卦》云:乾,健也。言天之體,以健為用。’《繫詞》云:‘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 [3] 。’韓康伯注:‘聖人雖體道以為用,不能全無以為體。’康伯晉人,在惠能前,以之解經,始於二程。”【按《純常子枝語》卷十引《成唯識論》卷一云:“若謂我用,前後變易。非我體者,理亦不然。用不離體,應常有故。體不離用,應非常故。”】【參觀《蘿藦亭札記》論太極。】

“一許敬宗在文館,唐為武氏矣。一楊畏居言路,元祐為紹聖矣。羸豕之孚,左腹之入,可不戒哉!”

【“趙與旹《賓退錄》謂孫覿作《吳幵墓志》,極論屈體求金之是、復仇之非;作《韓忠武墓誌》,極詆岳飛。作《万俟卨墓志》,表其殺飛一事。汪藻《為張邦昌雪罪表》云:“孔子從佛肸之召,本為尊周;紀信乘漢王之車,蓋將誑楚。”周紫芝《高宗中興頌》、張嵲《紹興復古頌》皆歸美秦檜 [4] 。”】

“里克之中立,鄧析之兩可,終於邪而已。故《隨》之六二曰:‘弗兼與也。’”

“虛美薰心,秦亂之萌;浮文妨要,晉衰之兆。”

“‘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傅元《口銘》也。《頤》‘慎言語,節飲食’,《正義》用其語。”

“《咸》之感無心,感以虛也。《兌》之說無言,說以誠也。”

【“聖人不以位為樂也(董子語),在《易》謂之‘虎尾’,在《書》謂之‘朽索深淵’。”】

【“《蒙》之初曰‘發’,《家人》之初曰‘閑’,《顏氏家訓教子篇》:‘教兒嬰孩,教婦初來。’”(《誠齋易傳》:“《家人》初九:‘婦訓始至,子訓始穉。’”)】

二:“注:蕭森《希通錄》曰:‘李斯曰:“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則是天下之書雖焚,而博士官猶有存者。惜乎入關收圖籍而不及此,竟為楚人一炬耳。’呂成公《大事記》同。”

“漢董賢冊文,言‘允執其中’。蕭咸謂:‘此堯禪舜之文見《漢書佞幸傳》,非三公故事。’班固筆之於史。而固紀竇憲之功曰:‘納於大麓,惟清緝熙 [5] 。’其諛甚於董賢之冊。當憲氣焰方張,有議欲拜之伏稱萬歲者。倪正父駁‘昆命元龜’之制史彌遠拜右相《制》,有以也夫。’”

“君子之去留,國之存亡繫焉,故《夏書》終於《汝鳩》、《汝方》,《商書》終於《微子》注引《路史》,深寧蓋本其說。”

【“君子之去留,國之存亡繫焉,故《夏書》終於《汝鳩》、《汝方》,《商書》終於《微子》。”(羅泌《路史》、謝枋得《詩傳注疏白駒篇》同此意。)“《湯誓》:‘予則孥戮汝,罔有攸赦。’孔安國以為‘古之用刑,父子兄弟罪不相及,今云者,權以脅之,使勿犯(案:與《甘誓傳》 [6] )’。《酒誥》:‘予其殺。’安國以為‘擇罪重者而殺之’,呂居仁謂:‘安國能明聖人未盡之意。’”】

“張子韶《書說》於《君牙》、《冏命》、《文侯之命》,其言峻厲激發,讀之使人憤慨,其有感於靖康之變乎?胡文定《春秋傳》於夫椒之事亦致意。朱子《詩傳》說《王風揚之水》亦然。”

【《顏氏家訓勉學篇》 [7] :“崔文彥嘗說王粲集中難鄭元尚書事,諸儒云:‘文集止有詩賦銘誄,豈當論經書事乎?且先儒之中,未聞有王粲。’”】

“王景文為張安國集序【《雪山集》5《于湖集序》】曰 [8] :‘文章之根本,皆在六經。非惟義理也,而其機杼、物采、規模、制度,無不具備者也。’語未卒,公出《攷古圖》。某曰:‘宜用《顧命》。’遊廬山敘所歷,曰:‘當用《禹貢》。’”

“五福不言貴而言富,先王之制。貴者始富,賤者不富也。”閻按:“先師吳太易曰:‘福乃人生受享。古者有一命,則有一命之責任。其在位,如肩重負,不恣睢也。’”

【“作法於儉,其敝猶侈。”】

【“《周書大聚篇》‘若冬日之陽,夏日之陰,不召而民自來’亦見《文子精誠篇》(閻按:“亦見《淮南主術訓》)。張文潛《祭司馬公文》‘冬陽夏冰,赴者爭先’本此。”】

“學古入官”條,閻按 [9] :“三代以下之天下,非孟子治之,則荀卿治之。”

三:“胡致堂《與李叔易書》載李仲蒙之言,曰:‘敘物以言情謂之賦,情盡物也。索物以託情謂之比,情附物者也。觸物以起情謂之興,物動情者也。’”

《通志昆蟲草木略序》、林艾軒《與宋提舉書》皆謂《詩》起於楚。二《南》之地在江、漢間,又一變為《離騷》。

“李清臣邦直《詩論》曰 [10] :‘鄭氏之學,長於《禮》而深於經制。夫《詩》,性情也;《禮》,形迹也。彼以《禮》訓《詩》,是案迹以求性情也。此其所以繁塞而多失。’”

“吉甫作誦,美詩以名著者也。家父作誦,以究王訩。寺人孟子作為此詩,刺詩以名著者也。為吉甫易,為家父、孟子難。”注引魏了翁《跋黃尚書子山與任千載逢詩》,深寧所本。

【《後漢書文苑傳崔琦》曰:“將使玄黃改色,馬鹿易形。”】

“《鹽鐵論未通篇》引《詩》曰:‘商師若烏,周師為荼。’蓋謂商用少而周用老也。”

“有民賊,則賊民興 [11] 。漢傅燮曰:‘天下之禍,不由於外,皆興於內。’唐裴度曰:‘欲平賊,當先清朝廷。’真文忠曰:‘內有衣冠之盜,而後外有干戈之盜。’”

“或謂文之繁簡,視世之文質 [12] 。然商質而周文,《商頌》繁而《周頌》簡,文不可以一體觀也。”

“格物之學,莫近於《詩》”諸例。

【四:“張禹以《論語》文其諛,劉歆以《周官》文其姦,猶以《詩》、《禮》發冢也。禹不足以玷《論語》,而以歆訾《周官》,可乎?”《周禮官》:“合耦於耡”,鄭注“人耦”、“牛耦”合言之,疏謂:“周時未有牛耕,至漢趙過始教民牛耕。”周益公《泰和曾氏農器譜序》引《山海經》:“后稷之孫叔均始作牛耕。孔子有‘犂牛’之言,冉耕亦字伯牛。賈誼《新書》、劉向《新序》均載鄭穆公曰:‘百姓飽牛而耕。’”】

【荊公謂牛徒有耳,鼠實無牙 [13] 。】

五:“《禮記》曰:‘夫為人子者,恆言不稱老。’漢胡廣年已八十,繼母在堂,言不稱老見《後漢書》。”

“《少儀》 [14] :‘【枕、几、】穎【、杖】’,鄭注:‘警枕也’,熲然警悟也。”

“蔡邕《勸學篇》:‘鼴鼠五能,不成一技。’《易晉九四正義》引王注曰:‘能飛不能過屋,能緣不能窮木,能游不能渡谷,能穴不能掩身,能走不能先人。’”

【《呂覽為欲篇》 [15] :“蠻夷反舌”,注謂:“夷語與中國相反。”】



[1] 《中文筆記》第二冊689-711頁。

[2] “僖二十年”當作“昭十二年”。

[3] “鼓”原作“故”。

[4] “清議廢,風俗壞,則有毀宗澤而譽張邦昌者,有貶張浚而褒秦檜者”一條翁注。

[5] 手稿此處標以勾號。

[6] “甘誓”原作“甘露”。

[7] “《顏氏家訓》云《王粲集》中難鄭玄《尚書》事,今僅見於唐元行沖《釋疑》”一條翁注。

[8] 手稿此處標以勾號。

[9] 手稿此處標以勾號並密圈。

[10] 手稿此處標以勾號。

[11] 同上。

[12] 手稿此處雙圈。

[13] “孫君孚《談圃》”條。

[14] 手稿此處標以勾號。

[15] “傳言以象,反舌皆至”條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