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文笔记》第二册(75)

(2021-11-23 23:58:06)
标签:

钱钟书

钱锺书

中文笔记

分类: 中文笔记

《辛巳叢編》 [1]

【《吳三桂紀略》:“李賊怒,殺王父吳驤,尸於城垣。老家人奔告王曰:‘吾與北邊結仇深,勢難歸北。李害父陷於不知,不必仇。’更決意歸李。……翌日,家人更來告曰:‘陳娘娘為權將軍擒去矣。’王投袂起曰:‘不滅李賊,不殺權將軍,此仇不可忘!’……先是,陳圓圓聲價冠於都中,李賊遣部下權將軍,或云即李過,賄結文武、內監以為內應,寓圓圓家,揮金不惜,圓圓遂託終身。別去囑曰:‘吾為李王姪,明年入京,吾封王,汝即王妃,以後不接人。’……圓圓見王氣概,又在權將軍上,且與其異日為賊妃,不若即今為伯之副室。……”觀此,則《編年》、《遺聞》所載遺父之書,俱係三桂於事後借此文過,非真事也。《吳逆始末記》:“具書答襄曰:‘父既不能為忠臣,兒亦不能為孝子矣。’”孫旭《平吳錄》:“聘謝四新,四新辭不赴,答一詩曰:‘李陵心事久風塵,三十年來詎臥薪?復楚未能先覆楚,帝秦何必又亡秦!丹心早為紅顏改,青史難寬白髮人。永夜角聲應不寐,那堪思子又思親?’”(張培仁《妙香室叢話》卷三:“某孝廉獻吳詩:‘力窮楚覆求秦救,心死韓亡受漢封。’”)】【《隨園詩話》卷一:“本朝有某孝廉獻吳逆詩云云,聖祖愛其巧於用典,遣人訪之,其人逃。余以為此仿宋汪彥章為張邦昌雪罪表也。其詞云:‘孔子從佛肸之召,卒為尊周;紀信乘漢王之車,將以誑楚。’”“】【明內臣王永章《甲申日記》載吳襄繳到三桂書三封,皆拳拳於陳妾(“掠去陳妾,嗚呼哀哉”;“將陳妾、太子多人送來,立刻降順”)。《茶香室四鈔》卷四載之。】

譚宗浚《荔村隨筆》:

“葉漢陽被擄,聲名瓦裂,或嘲之云:‘不戰,不和,不守,不降,不死,不走。’”

“南海邱性築唐荔園,阮儀徵嘗駐節往遊,邱刻石記之,劉步蟾佻詩刺之曰:‘至今擘荔亭邊石,猶說芸臺小便香。’阮續娶曲阜孔氏,實則其奩中有古物也。”

 

────────────────

 

《玉壺清話》 [2]

四:“孫何病,太醫診視,令加鍼灸。公曰:‘稟父母完膚,自失護養,致生疾疹,反以鍼艾破之?”遂不起 [3] 。”

 

────────────────

 

《賴古堂尺牘新鈔三選結鄰集》 [4]

一、王佐《與門人程楚石》:“東郭公嘗云:‘古人惜陰,一刻千金。’一年之間,有許多金子,既不賣人,又不受用,不知放在何處?

趙進美《與王貽上》:“近世公安、竟陵排擊歷下、瑯琊不遺餘力。虞山指摘,併及何、李,幾於棘手罵座。然杜少陵詩中大成,而推服六朝、唐初人不容口。自今視之,公安、竟陵、虞山著作具在,又何如北地、信陽、歷下、瑯琊乎?此語獨可與吾貽上道。”【此可與《柳南隨筆》論漁洋詩學七子,虞山贈詩不當參觀。】

二、曾異撰《與朴守一》:“夫古今才士而好游者,莫如司馬子長。吾觀其自敘歷覽之奇,未聞求一友、訪一士。吾謂子長而與一人交,必不能成《史記》。……使有一人焉,在其目中,皆足以碍人之氣,而撓其著作之權。”

《與張友》:“有唐以詩取士,而謫仙、少陵顧不在科目之中。然則唐之開科以詩,特為禁錮李、杜二人而設也。”

林之材《與櫟園夫子》:“材之婦,須自天降與,庶可無親戚往來。”

【二、釋道盛(覺浪)《與某》:“余獨謂垓下是何等時,虞姬死而子弟散,匹馬逃亡,身迷大澤,此際亦何暇更作歌詞?即有作,亦誰聞之?而誰記之歟?吾謂此數語者,無論其事之有無,應是太史公筆補造化,代為傳神。”】

[5] 、徐芳《與櫟園論字學》自言欲著《字廣》一書,見《字觸》而罷。謝石生宣和、靖康之季,介甫《字說》盛行於時,其學未必不出於此。【此函有云:“楊脩得《尚書古文》,書訊刺字皆用之,時稱為怪。”《霞外捃屑》卷六謂此出《困學紀聞》卷二引《宋景文筆記》,當作“楊備”,或“脩”字下增一“之”字。】

【三、陳弘緒《與張天生》:“宋之謝疊山、婁迂齋,近時之唐荊川、茅鹿門,皆以著書之精神而為批閱,其批閱亦即著書之一種也。”】

四、計東《與陶厂》,《改亭文集》卷十作《與周櫟園書》;“蒙示《尺牘》尊選,并索東近作。東無以應,飛濤云:‘何不即作致先生書?’前歲春間在都門,有婁東某‘氏者’【吳脩齡】作《正錢錄》,攻摘虞山老人,不遺餘力。吾郡苕文、訒厂復助其燄,吹毛索瘢,不遺餘力【自喻得志】。東徐語‘客’【苕文】曰:‘僕自山東來,曾遊泰山,登日觀峯,神志方悚慄,忽欲小遺甚急,下山且四十里,不可忍,乃潛溺於峯之側。恐得重罪,然竟無恙,何也?山至大且高,人溺焉者眾,泰山不知也。客【苕文】躍起大罵。然昨聞吳梅村先生盛稱東言是也,敢以質之先生。”【“竊見苕文著作已成大樹,何苦操戈以攻前輩?今之視昔,即後之視今。將來有為蚍蜉以相犯者,即無損毫髮,亦可憎。乃自我教之耶?”】

【“四、曹履吉《與徵君秦京》:“近世少真山人,遂多假山人。”釋元賢《與人》:“昔魔向佛誓曰:‘我今不奈你何,待末法,入你門,著你衣,喫你飯,稱你弟子,以壞你法。’”】

【五、徐芳《答靜庵》:“弟十年前過吳門,持刺訪一二故知,閽人輒報曰:‘江北去矣。’問何時歸,曰:‘兩、三月。’弟笑曰:‘告爾主人,云以:便在江南,我亦無暇尋;便等數日,我亦不能耐久候也。’”】

六、李清《與沈蒼嶼》:“天之福善人以有後,苦鄙人亦以有後。上帝忌其清閒,此所以人而螽斯也。”

八、李敬《答王貽上》:“東隣之女美而一目眚,西隣之子倚戶窺之,見其美不見其眚。從媒氏求焉,則宛然眚者也。西隣之子不咎其不明,而且重尤媒氏之罔己也。足下向見僕章句,亦從戶隙瞯之耳。若再索全集,則眚者見矣。幸速為掩覆之,毋徒使人詬足下為媒氏也。”

十一、杜濬《答王山長》:“弟豈敢傲慢不求友!只是一味好閒無用,但得一覺好睡,總有司馬遷、韓昌黎在隔舍,亦不及相訪也。”

《答練石林》:“近有一友,為僕述某公一介不與,却未一介不取,可謂‘一邊伊尹’。僕應之曰:今某公無周公之才,使驕且吝,豈非‘半截周公’乎?”【《艮齋雜説》卷五引茶村語云云。又曾異撰《紡授堂文集》卷五《答施漁仲書》、《露書》卷六。】

《與誠齋》:“聞先生欲選今人詩一部,不著選者、作者姓名,可以得真詩。”

【十一、髠殘《與白雲居士》:“老來通身是病,六根亦各返混沌,惟有一星許如殘燈然。”】

十三、錢某《與人》:“趙文敏家藏《前》、《後漢書》,今年鬻之於四明謝象三,殊難為懷。李後主去國,聽教坊雜曲‘揮淚對宮娥’一段,淒涼景色,約略相似。”

【十四、周圻《與吳冠五》備記同時人評侯朝宗文,可備攷。】



[1] 《中文筆記》第二冊524-5頁。

[2] 《中文筆記》第二冊525頁。

[3] “起”原作“破”。

[4] 《中文筆記》第二冊525-9頁。

[5] 手稿此處標以勾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