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笔记》第二册(71)
(2021-10-26 22:46:54)
标签:
钱钟书钱锺书中文笔记 |
分类: 中文笔记 |
僧雪江《送王伯安謫龍場驛》詩云 [1] :“蠻烟瘦馬經荒驛,瘴雨寒鷄夢早朝。”
────────────────
《秋江集》 [2] :
【“夕陽大是無情物,又送墻東一日春 [3] 。”】
“生受杜蘭香一語,退閒長日事消摩消摩自可癒疾,謂蘭也 [4] 。”
“歸持一硯非空橐,坐享雙柑亦素餐 [5] 。”
“垂老居人鳩鵲屋,何時歸我鄆讙田 [6] ?”
【“鴛鴦待闕”、“烏鵲填橋” [7] 。】
“舊壘已非空語燕,出門何處但啼烏 [8] ?”
“梁月江雲十五年 [9] 。”
“從今食性無人會,腸斷稠桑皂莢湯。”《悼亡》
“看去輒忘應廢卷,寄來不答懶開封。”《慵》
“老似嬰兒防飲食,貧如禁體作文章。”《秋深》
【“香臺鏡檻三千牘,帽影鞭絲四十年。無可思量無可說,東風吹夢夕陽天 [10] 。”】
【《道古堂文集》卷二十《與黃莘田論詩書》:“蓋有童蒙之所習知,以足下之淹洽,而猶不免於刺戾。《夢遊仙》之篇誤以劉綱妻為樊姬,《越王山》之篇誤以《越絕》歐冶為干將。《沈香念珠》篇既言‘喃喃轉妙蓮’,復言‘一百八聲圓’,一意兩出。《籐鼓》篇既言‘響應雙冬冬’,又言‘逢逢千聲應’,同詞重句。《夜來香》篇既擬‘香嚴色界’,復比‘祭星齋壇’,仙梵沓雜,首尾橫決,往蹇來連。”】
【《炙硯瑣談》:“閩縣葉松根夢荃,壬午舉人,注《秋江集》,博賅比于定宇之注漁洋。”】
【“鳧翁濯”、“雉子斑”。】
────────────────
《夢陔堂詩》,黃承吉 [11] :
“雁欲成何字?霓堪織作裳 [12] 。”
《丙寅除夕》:“年年除夕似階梯,一度心情一度低。”
卷十五《嘲西風》序曰:“客有奇論,以西風為小人。蓋北風冬寒,助以西則更寒;南風夏暍,濟以西則愈暍。比之朝齊暮楚,而資之為虐者也。其語已見《北史李業興傳》。”“殊非君子得,不類大王雄。”
《雪中偶作》:“撒鹽飛絮小郎才,雅趣無妨略近詼。却笑坡仙塵萬斛,公然爐鍛豆稭灰。”“夢入廬山見色絲,為他黑白辨多時。一條累破青山色,翻笑徐凝是惡詩 [13] 。”
“積成禿筆幾回冢,看過殘燈千遍花 [14] 。”
譚復堂《日記》卷一極推謙牧詩,“以為無字無來歷,不露鋒鍔,自然神到”;《日記補錄》同治二年十二月十二日“斷為乾隆後第一大家”。謙牧亦高自位置。今觀所作,有作意,有書卷(參觀卷三十四梅植之來書,詳考其詩無字無來歷)【植之《嵇庵詩集》卷四《齋中夜讀賦呈春谷先生并書》略云:“昔人謂詩須無一字無來歷。夫摭實之有自,固較然矣。所難者,虛騁寂施,欲皆有物。蓋涉顯有端,致潛無迹。如《見家人搏雪獅》云:‘超超元是絕氛埃’,謂尋常疊字耳,及閱《南史劉顯傳》‘黃獅子超,不及白獅子超’,乃知所自也。《渡洞庭湖》云:‘而我亦長嘯,猿啼鴻鵠驚’,謂當前點綴耳,閱《嘯旨》十五章,六曰‘巫峽猿’,七曰‘下鴻鵠’,乃知所自也。《謝人送桑椹酒》云:‘甜甘却可人’,疑字或重複耳,閱《晉書張天錫傳》‘桑葚甜甘’,乃知一字之非率爾”云云】。亦尚有詩情,而重鈍無味。偶欲白戰,又拙直無韵,才限之也。謙牧極推漁洋,稱道不厭(卷二《讀精華錄漫題》二七絕、卷十《江上讀漁洋詩》五律、《再題漁洋詩帙》七古、卷二十七《與客談漁洋賦簡》七律),而所作實厚中一無靈氣,何耶?《再題漁洋詩帙》有云:“君詩突過韓退之。”
卷二十五《雪中信筆三十三首》自序云:“昔陶公之詩,妙於真。余今信筆直書,乃更真於彼作。不煩雕飾,是以一日而盡也。”狂瞽之語,宜其詩之劣矣。
卷二十二《答裔向之并書》、卷三十二《知音篇》、《窮神篇》、《異製篇》、《真解篇》乃其詩學宗旨,雖故為深語,頗可參觀。
卷三十一《題楊體之欲仁同年擔稻圖》自注:“體之究心理學,意蓋以‘稻’為‘道’。余考《春秋左氏經》‘會吳於善道’,《公》、《穀》皆作‘稻’”云云。按《續子不語》卷五“麒麟喊冤”條“稻桶”真有其事矣 [15] 。
卷三十五《悼亡》七律劣甚。第二首記議婚時事,云 [16] :“愁汝獨傳容貌乏,恐予別羨賄資多。”二句頗極世態而俚甚。
【張文虎《夢因錄》痛罵之:“甲辰五月六日:閱《夢陔堂集》,冗弱瑣碎,尤喜穿鑿。”】
【李斗《揚州畫舫錄》卷十二:“黃謙牧好為高論,同人有非之者。”】
────────────────
《出使英法義比四國日記》,薛福成 [17] :
光緒十六年三月十五日:“西人之恪守耶穌教者,其居心立品,克己愛人,頗與儒教無甚歧異。然觀教會中所刊《新》、《舊約》等書,其假託附會,故神其說,雖中國之小說,若《封神演義》、《西遊記》等書,尚不至如此淺俚也。”
四月二十八日:“比利時王招宴,,洋餐味皆適口。王酬應周到,禮意殷拳。且謂余曰:‘前月在英國同席,見貴大臣不甚下箸,恐中西口味不同。若意所不欲吃者,不必勉強,乃於養生之道為相宜。’”
八月初四日:“查舊卷,光緒十二年署洋監督師恭薩克稟曾侯云:‘查閩廠初次續次出洋學生,水師管駕學生十二人,以劉步蟾、林泰曾、嚴宗光、蔣超英為最出色。嚴宗光於管駕官應知學問以外,更能探本溯源,以為傳授生徒之資,足勝水師學堂教習之任’云云。即嚴幾道也。【王氏《嚴年譜》未引。】【宣統元年,監察御史胡思敬奏陳學堂十弊,其四謂:“嚴復譯孟德斯鳩《法意》,發明民權自由,實已中毒於民。”《掌固零拾》卷四引。】
十七年正月十八日:“黎兆民言:‘閩(海軍)學生如詞林。’哂其不類材武也。”
【魏元曠《蕉厂隨筆》謂:“左文襄《與總理衙門書》謂中國無一人知得洋務,故《庸厂筆記》嫉而毀之。”】
────────────────
《庭立紀聞》 [18] :
一:【“經、史中,或字在名下,或名在字下。《左傳》僖35年、襄10年疏並言:“人言名字者,皆先字後名,而連言之。”】
補《史記志疑》中父母稱親戚《宋世家》、《大戴禮文王官人篇》、《逸周書、官人解》、《管子九變》、《墨子節葬下篇》、《列子湯問》、《荀子榮辱篇》。
補《瞥記》四“五官並用”。
“仝姓通譜,古人謂之‘越認’。《金石萃編晉司空太原王卓碑》(貞元十七年追樹)有‘張說越認范陽’、‘王縉越認瑯琊’之語。”勞格《讀書雜仕》卷十一駁此說。
【汪韓門輯《金絲錄》。全謝山有《淡巴菇賦》。】
二:“‘佛’字,經凡三見。《周頌》:‘佛時仔肩’,《毛傳》:‘佛,大也。《曲禮》:‘獻鳥者佛其首,畜鳥者則勿佛也’,鄭注‘佛,戾也。’《學記》:‘其求之也佛’,《禮釋文》作‘拂’。《周頌》鄭箋訓‘佛’為‘輔’。李日華《六硯齋三筆》云云。近時李穆堂有《僧佛說》以為‘佛者弗人’云云 [19] 。”【參觀《疑耀》眉批。】
卷四:“《說文》‘’字解云:‘草,枝枝相植,葉葉相當。’樂府《董嬌嬈》詩【‘洛陽城東路,桃李生路傍。花花自相對,葉葉自相當’】本此。”《有不為齋隨筆》壬謂:“《無量壽經》言:‘天宮寶樹,行行相值,莖莖相望,枝枝相準,葉葉相向,花花相順,實實相當。’疑譯者仿樂府為之。”【按《說文》佳藻可參。】
────────────────
《近世人物志》,金梁,摘翁、李、王、葉四家日記 [20] :
《湘綺日記》光四、1、23 [21] :“近人不知賭趣,以賭為必須錢,是好錢,非好賭也。”
光九、5、12 [22] :“易笏山日記喜自罵,余喜自贊,亦習氣不能改者。”【又同八、三、六云 [23] :“笏山日記日日有過,日日自責,亦近頑矣。”】
“妾六雲性抝,故名曰‘半山’。”
光〡〨、正、〡〦 [24] :“今乃知生不如死也。死而客來,吾但偃臥待之,何所畏哉?”
乙卯、正、廿 [25] ;“又看唐詩‘蛾眉白髮’云云,不覺有感:女寵而論年,是不知寵嬖者也。唐玄之於楊妃,庶幾非好少者。武氏之控鶴,亦庶幾自忘其年,但控鶴非其配耳。”
同九、十、〡〥 [26] :“一字之袞(滾),榮於華褒;彼婦之走,可以出口張家口。”
光八、七、〢〤 [27] :“左季高語人:‘吾官雖擲升官圖亦不易得。’丈夫自致青雲,而乃自比牧猪之戲,可知左十三未嘗自以為人才也。”
光十、八、十 [28] :“聞左季高復出閩、浙,矍鑠哉是翁!將以魚皮裹尸耶?”
翁記:“吳清卿來談,云槍砲須新式,正似漢學不可空談 [29] 。”
【“未同而言,斯文將喪譏同文館聯。”】
葉記:光〡〤、〡一、四 [30] ;“黃再同國瑾言:‘朱文正得宋拓《化度寺碑》,請覃溪審定,覃溪別造一膺本歸之,而留其真。又從而揶揄之。以是,文正恨刺骨。覃溪晚年蹭蹬,文正有以齮齕之也。’”
王記:光〡〥、八、〡二:“俞曲園不多言,蓋包周身之防,以余為凶惡棍徒也 [31] 。”
翁記:光〡〣、正、十 [32] :“總署拜年。各國來者,曾侯與作夷語,啁啾不已。余避而遠望焉。”
葉記:光〡〨、八、〡〨 [33] ;“蒯禮卿云:‘本朝通儒不談經濟,不談掌故。錢竹汀宮詹有觖望,《潛揅堂集》為謗史。’皆可駭也。”
王記:光〢〤、四、〡〣 [34] :“黃鹽道遵憲欲巡撫用禮拜日休息,不知何意?與康進士欲改正朔從耶穌者同耶?”
王記:同十、十、〡〣 [35] :“泊滕王閣。當余廿歲游南昌,初不自意能成立如此。及卅載重游,又不自意不富貴如此。今余卌歲三游,蓋不自意老大如此,”
王記:甲寅、十、〡〦 [36] :“廉惠卿示其妻書畫,不惜資本,皆付景印
。或云弄錢一法也。”
[1] 《中文筆記》第二冊491頁眉。
[2] 《中文筆記》第二冊492頁。
[3] 卷二《春日雜思之一》。
[4] 卷三《夢遊仙之八》。
[5] 卷三《绥江除夜》。
[6] 卷四《賃居》。
[7] 卷四《無題八首和徐懶雲之一》:“鴛鴦待闕述芳牒,烏鵲填橋失報章。”
[8] 《無題八首和徐懶雲之七》。
[9] 卷五《喜晤游心水作之三》。
[10] 卷六《偶作之一》。“香臺”原作“香城”。
[11] 《中文筆記》第二冊492-5頁。
[12] 卷九《小坐》。
[13] 卷二十一。
[14] 卷二十八《夜夜》。
[15] “喊冤”原作“叫冤”。
[16] “第二首”原作“第二婚”。
[17] 《中文筆記》第二冊495-7頁。
[18] 《中文筆記》第二冊497-8頁。
[19] “弗人”原作“勿人”。
[20] 《中文筆記》第二冊498-501頁。
[21] 《近世人物志》作“光,二,一一,一六”,手稿改為“光二、5、23”,《湘綺樓日記》原作“光緒四年正月二十三日”。
[22] 《近世人物志》作“光,九,五,一二”,《湘綺樓日記》原作“光緒九年九月二十日”。
[23] 《近世人物志》作“同,八,三,六”,《湘綺樓日記》原作“同治八年正月初六日”。
[24] 《近世人物志》作“光,一八,正,十六”,《湘綺樓日記》原作“光緒十八年十一月廿八日”。
[25] 《近世人物志》作“乙卯,正,廿”,《湘綺樓日記》原作“乙卯年九月廿五日”。
[26] 《近世人物志》作“同,九,十,十五”,見左宗棠條。
[27] 《近世人物志》作“光,八,七,二四”,見左宗棠條。
[28] 《近世人物志》作“光,十,八,十一”,見左宗棠條。
[29] 《近世人物志》作“光,一一,二,五”,見吳大澂條。
[30] 見黃彭年子國瑾條。
[31] “包周身之防”原作“防周身之防”。《近世人物志》作“光,一五,八,一二”,《湘綺樓日記》原作“光緒十五年九月五日”,見俞樾條。
[32] 見曾紀澤條。
[33] 見蒯光典條。
[34] 《近世人物志》作“光,二四,四,一三”,《湘綺樓日記》原作“光緒十五年九月五日”,見黃遵憲條。
[35] 《近世人物志》作“同,十,十,一三”,見王闓運條。
[36] 《近世人物志》作“甲寅,十,一六”,見廉泉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