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文笔记》第二册(58)

(2021-07-27 23:23:30)
标签:

钱锺书

钱锺书手稿集

中文笔记

分类: 中文笔记

《全三國文》[1]

【《文心雕龍事類篇》引劉劭《趙都賦》語,失采。】

 

卷三魏武帝《遺令》:“吾夜半覺小不佳”;“吾在軍中持法是也。至於小忿怒,大過失,不當效也”;“汝等時時登銅雀臺,望吾西陵墓田。”

《下荊州書》:“不喜得荊州,喜得蒯異度耳。”

《手書與閻行》:“觀文約所為,使人笑來!”

《與諸葛亮書》:“今奉鷄舌香五斤,以表微意。”

《與太尉楊彪書》:“足下賢子,恃豪父之勢,每不與吾同懷。即欲直繩,顧頗恨恨。謂其能改,遂轉寬舒。復即宥貸,將延足下尊門大累,便令刑之。”【卷十二武宣卞后《與楊彪夫人袁氏書》:“卞頓首:貴門不遺,賢郎輔位。聞命違制,明公性急忿然,在外輒行軍法。卞姓當時亦所不知,聞之心肝塗地。”】

《祀故太尉橋玄文》:“又承從容約誓之言:‘殂逝之後,路有經由,不以斗酒隻鷄,過相沃酹,車過三步,腹痛勿怪。’”

卷五魏文帝《詔責孫權》:“前後詞旨,頭尾擊地,此鼠子自知不能保爾許地也。”

卷六《詔群臣》:“三世長者知被服,五世長者知飲食[2] 。此言被服飲食,非長者不別也。”(《御覽》六八九作“被服、飲食難曉也”。)

“南方有橘,酢正裂人牙,時有甜耳。”

*“新城孟太守道:蜀猪鷄鶩,味皆淡,故蜀人作食,喜著飴蜜,以助味也。”

*“南方有龍眼、荔枝,寧比西國蒲萄、石蜜乎?今以荔枝賜將吏,噞之則知其味薄矣。”

“中國珍果甚多,且復為蒲萄說,當其朱夏涉秋,尚有餘暑,醉酒宿醒(當作酲),掩露而食,甘而不,脆而不酢,冷而不寒,味長汁多,除煩解渴。又釀以為酒,甘於麴糵,善醉而易醒。道之固已流涎咽唾,況親食之邪!他方之果,寧有匹之者?”【《全唐文》卷283[3]。】

卷七《答繁欽書》:“守宮王孫世有女曰瑣,吾練色知聲,雅應此選,謹卜良日,納之閑房。”

《又與吳質書》:“諸子但為未及古人,自一時之隽也,今之存者已不逮矣。後生可畏,來者難誣,然恐吾與足下不及見也。年行已長大,所懷萬端,時有所慮,通宵不瞑。已成老翁,但未頭白耳。光武言:‘年三十餘,在兵中十歲,所更非一。’吾德不及之,年與之齊矣。”

“孔璋章表殊健,微為繁富。公幹有逸氣,但未遒耳,五言詩之善者,妙絕時人。元瑜書記翩翩,致足樂也。仲宣善於詞賦,體弱不足起其文。昔伯牙絕弦於鍾期,仲尼覆醢於子路,痛知音之難遇,傷門人之莫逮。”

“偉長懷文抱質,彬彬君子,著《中論》二十餘篇,成一家之言。德璉斐然有述作之意,美志不遂。既痛逝者,行自念也。”

卷八《典論內誡》:“三代之亡,由乎婦人,故《詩》刺艷妻,《書》誡哲婦。司隸馮方女,國色也。袁術納焉,甚愛幸之。諸婦害其寵,紿言︰‘將軍以貴人有志節。但見時,宜數涕泣,示憂愁也。’馮氏女以為然,諸婦因是共絞殺,懸之于厠梁,言其哀怨自殺。術誠以為不得志而死。袁紹妻劉氏甚妒忌,紹死,殭尸未殯,寵妾五人,妻盡殺之。以為死者有知,當復見紹於地下,》乃髠頭墨面,以毀其形。追妒亡魂,戮及死人,惡婦之為,一至是哉!”

《自序》:“文武之道,隨時而用。少好弓馬,于今不衰。……弓燥手柔,草淺獸肥。……荀彧言:‘聞君善左右射。’……鄧展能空手入白刃,……求與余對。時酒酣耳熱,方食芉蔗,便以為杖,下殿數交,三中其臂。……展意不平,……言願復一交。……正截其顙。……‘昔陽慶使淳于意去其故方,更授以祕術,今余亦願鄧將軍捐棄故伎,更受要道也。’余于他戲弄之時少,所喜唯彈棊略盡其巧。上……常言:‘……長大而能勤學者,唯吾與袁伯業耳。’”

《太子》:“余蒙隆寵,忝當上嗣,憂惶踧踖。上書自陳,欲繁詞博稱,則父子之間不文也;欲略言直說,則喜懼之心不達也。里語曰︰‘汝無自譽,觀汝作家書。’言其難也。”

《論文》:“文人相輕,自古而然。各以所長,相輕所短。闇於自見,謂己為賢。”【卷十六陳王植《與楊德祖書》:“蓋有南威之容,乃可以論於淑媛;有龍淵之利,乃可以議於割斷。劉季緒才不逮於作者,而好詆訶文章,掎摭利病。”】

【*“今之文人”以至篇末,可與卷七《又與吳質書》參觀。語意略同,惟《吳質書》無孔文舉。】

【“優游按衍,屈原之尚也;窮侈極妙,相如之長也。然原據託譬喻,其意周旋,綽有餘度矣。長卿、子雲,意未能及已。”(《北堂書鈔》一百)】

卷九魏明帝《詔陳王植》:“吾既薄才,至於賦誄特不閑。從兒陵上還,哀懷未散,作《兒誄》,為田公家語耳[4] 。”

【《與陳王植手詔》:“王顏色瘦弱,何意耶?腹中調和不?今者食幾許米?又啖肉多少?見王瘦,吾甚驚。宜當節水加餐。”】

卷十三陳王植《洛神賦》:“穠纖得衷,修短合度”;“柔情綽態,媚於語言。”

*卷十四《蝙蝠賦》:“形殊性詭,每變常式。行不由足,飛不假翼”;“不容毛群,斥逐羽族。”【La Fontaine, Fables, II. 5: “Je suis oiseau: voyez mes ailes./ ... / Je suis souris; vivent les rats.”

《令》:“諺云:‘相門有相,將門有將。’”

卷十五《求祭先王表》:“臣欲祭先王於北河之上,羊、豬、牛臣自能辦,杏者臣縣自有。先王喜食鰒魚,臣前已表得徐州臧霸送鰒魚二百枚。乞請氷瓜五枚,白柰二十枚。”

卷十六《求存問親戚疏》:“塊然獨處,左右惟僕隸,所對惟妻子,高談無所與陳,發義無所與展。未嘗不聞樂而拊心,臨觴而歎息也。”

【《文選與楊德祖書》:“文之佳惡,吾自得之,後世誰相知定吾文者耶!”《援鶉堂筆記》卷39引何義門,云:“‘“佳惡”,《典略》作“佳麗”,言“我自得潤飾之益,後世讀者孰知我文乃賴改定耶?”‘範按《南史任昉傳》:‘王儉出自作文,令昉點正,拊几歎曰:“後世誰知子定吾文!”‘何說正與此合。”《御覽》599引此文,無“相”字。】

《與吳季重書》:“過屠門而大嚼,雖不得肉,貴且快意。舉泰山以為肉,傾東海以為酒。食若填巨壑,飲若灌漏巵。”

《贈白馬王彪詩序》:“有司以二王歸蕃道路,宜異宿止,意毒恨之。”

卷十七《柳頌》(僅存序):“過楊德祖之家,庭中有一柳樹,聊戲刊其枝葉。遂因詞勢,以譏當今之士。”【*傅青主[5] 。】

卷十八《相論》(不全)。【二十二王朗《相論》。】

*【《貪惡鳥論》:“得蚤者莫不糜之齒牙,為害身也。”《齊東野語》卷十七:“余負日茅簷,見山翁野媪捫身得蝨,則置口中,意甚惡之。然應侯謂秦王曰:‘邯鄲猶口中蝨。’王莽校尉韓威曰:‘吞胡虜無異口中蚤蝨。’陳思王著《論》亦曰……。三人者,皆當時貴人,其言乃爾。”】

《辯道論》:“巨怪”之說。

*卷十九《釋愁文》:“愁之為物,惟惚惟恍。不召自來,推之勿往。尋之不知其際,握之不盈一掌。寂寂長夜,或群或黨。去來無方,亂我精爽。加之以粉飾不澤,飲之以兼餚不肥。溫之以火石不消,摩之以神膏不稀[6] 。受之以巧笑不悅,樂之以絲竹增悲。”

卷二十曹冏《六代論》:“所謂末大必折,尾大難掉。尾同於體,猶或不從,況乎非體之尾,其可掉哉!”(本《淮南子泰族》篇。)【《全唐文》803李磎《反五等六代論》。】 

卷二十二*王朗《上求正貸民表》:“昔在西京,有鄠杜膏腴之饒。每年成熟,雨灌竝畝,至今號為‘陸海’。”

《與許文休書》:“自與子別,若沒而復浮,若絕而復連者,數矣。……時聞消息於風聲,託舊情於思想。眇眇異處,與異世無以異也。”(《蜀志許靖傳》》注引《魏略》)

二十四鍾繇《答太子書》:“臣同郡故司空荀爽言:‘人當道情,愛我者一何可愛!憎我者一何可憎!’顧念孫權,了更嫵媚。”(《魏志鍾繇傳》》注引《魏略》)

二十五鍾會《芻蕘論》:“吳之翫水若魚鱉,蜀之便山若鳥獸。”

二十六田豫《答司馬宣王書》:“年過八十而以居位,譬猶鐘鳴漏盡,而夜行不休,是罪人也。”《魏志田豫傳》

二十七郭淮《白司馬宣王書》:“五子哀母,不惜其身。若無其母,是無五子。無五子,亦無淮也。”《魏志郭淮傳》注引《世說》

三十應璩《與曹昭伯牋》:“空城寥廓,所聞者悲風,所見者鳥雀。”

三十二韋誕《奏題署》:“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用張芝筆、左伯紙及臣墨,兼此三具,又得臣手,然後可逞徑丈之勢,方寸千言。”《御覽》747引《三輔決錄》注

《墨方》《初學記》二十一、《筆方》《齊民要術》九

三十三*蔣濟《萬機論》:“語曰:‘兩目不相為視。’昔吳有二人共評主者,一人曰好,一人曰醜,久之不決。二人各曰:‘爾可求入吳目中,則好醜分矣。’士有定形,二人察之,有得失。非茍相反,眼睛異耳。”《御覽》三百六十六【“主”字當是“玉”字之誤,觀《劉子正賞篇》可知。】

“諺曰:‘學者如牛毛,成者如麟角。’”

三十六王昶《家誡》[7] :“潁川郭伯益,吾親之昵之,不願兒子為之。北海徐偉長,吾敬之重之,願兒子師之。東平劉公幹,吾愛之重之,不願兒子慕之。樂安任昭先,吾友之善之,願兒子遵之。”

三十八麋元《譏許由》:“欲言子智,則不仕聖若;欲言子高,則鳥獸同群。無功可紀,無事可論。”

《弔夷齊文》:“夫五德更運,天秩靡常。如有絕代之王,必有受命之王。夏后之末祀,亦殷氏之所亡。若周武為有失,則帝乙亦有傷。行周之道,藏周之林;讀周之書,彈周之琴;飲周之水,食周之芩;謗周之主,謂周之淫。居聖之世,而異聖之心。”【《全唐文》卷八四四竇夢徵《祭故君文》云:“嗚呼!四海九州,天迴睠命。一女二夫,人之不幸。當革故以鼎新,若金銷而火盛。必然之理,夫何足競?”】

四十三魚豢《典略》:“余竊怪其不甚見用,以問大鴻臚卿韋仲將,仲將云:‘仲宣傷於肥戇,休伯都無格檢,元瑜病於體弱,孔璋實自粗疏,文蔚性頗忿鷙。’……然君子不責備於一人,譬之朱漆,雖無楨幹,其為光澤亦壯觀也。”

“曩聞劉荊州嘗自作書,欲與孫伯符,以示禰正平[8] 。正平蚩之,言:‘如是,為欲使孫策帳下兒讀之邪?將使張子布見乎?’”

四十六*阮籍《樂論》[9] :“滿堂而飲酒,樂奏而流涕,此非皆有憂者也,桓帝聞楚琴,悽愴傷心,曰:‘善哉乎為琴!’順帝上恭陵,聞鳥鳴而泣下橫流,曰:‘善哉鳥鳴!使絲聲若是,豈不樂哉!’夫是謂以悲為樂者也。”【嵇康《琴賦》:“歷世才士,並為之賦頌。其體制風流,莫不相襲。稱其材幹,則以危苦為上;賦其聲音,則以悲哀為主;美其感化,則以垂涕為貴。”】【Logical positivism value.

《大人先生傳》:“且汝獨不見夫虱之處於裩之中乎?深縫匿乎壞絮,自以為吉宅也。行不敢離縫際,動不敢出裩襠,自以為得繩墨也。飢則嚙人,自以為無窮食也。”

《搏赤猿帖》:“僕不想歘爾夢搏赤猿,其力甚於貔虎。”

四十七*嵇康《琴賦》:“眾器之中,琴德最優,故輟敘所懷,以為之賦”;“器冷絃調,心閑手敏”;“愔愔琴德,不可測兮”;“誠可以感蕩心志,而發洩幽情。是故懷戚者聞之,莫不憯懍慘悽,愀愴傷心。其康樂者聞之,則欨愉懽釋,抃舞踊溢。”【卷四十九《聲無哀樂論》:“和聲無象,而哀心有主。夫味以甘苦為稱,今以甲賢而心愛,以乙愚而情憎,則愛憎宜屬我,而賢愚宜屬彼也。可以我愛而謂之愛人,我憎而謂之憎人,所喜則謂之喜味,所怒而謂之怒味哉?聲音自當以善惡為主,則無關於哀樂;哀樂自當以情感(sic.),則無繫於聲音。會賓滿堂,酒酣奏琴,或忻然而笑,或慘爾而泣,非進哀於彼,導樂於此也。夫唯無主於喜怒,無主於哀樂,故能兼御群理,總發眾情。聲音以平和為主,而感物無常;心志以所俟為主,應感而發。若夫鄭聲,是音聲之至妙。妙音感人,猶美色惑志。”】

《與山巨源絕交書》:“足下傍通,多可而少怪,吾直性狹中,多所不堪,偶與足下相知耳。足下羞庖人之獨割,引尸祝以自助,手薦鸞刀,漫之羶腥”;“少加孤露,母兄見驕。性復疏嬾,筋駑肉緩,頭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大悶痒,不能沐也。每常小便,而忍不起,令胞中略轉乃起耳”;“不喜作書,而人間多事,堆案盈几”;“豈可見黃門而稱貞哉!”(《天中記》引《抱朴子》:“閹官無情,不可謂貞。”)【《癸巳類稿》卷七《書文選幽憤詩後》謂康自謂非湯武、薄周孔,乃“王肅、皇甫謐等所造,司馬懿、鍾會等所牽引之湯武、周孔也。”】

《與呂長悌絕交書》:“何意足下苞藏禍心邪[10] ?都之含忍足下,實由吾言。今都獲罪,吾為負之。吾之負都,由足下之負吾也。”

四十八《養生論》:“服藥求汗,或有弗獲,而愧情一集,渙然流離。夜分而坐,則低迷思寢;內懷殷憂,則達旦不瞑。由此言之,精神之於形骸,猶國之有君也”;“薰辛害目,豚魚不養”(徐才鼎《讀書雜釋》謂即河豚魚,祁駿佳《遯翁隨筆》謂《易中孚》“豚魚吉”亦指河豚[11] );“積微成損,積損成衰,從衰得白,從白得老,從老得終。”

《答向子期難養生論》:“無主於內,借外物以樂之,外物雖豐,哀亦備矣。有主於中,以內樂外,雖無鐘鼓,樂已具矣。”

五十二《聖賢高士傳》:“孔子問項橐曰:‘居何在?’曰:‘萬流屋是也。’注曰:‘言與萬物同流匹也。’”《文選》顏延年《皇太子釋奠會詩》善注【周續之注《高士傳》僅存此條。】

五十六*闕名《張詹碑陰》[12] :“白楸之棺,易朽之裳。銅鐵不入,丹器不藏。嗟爾後人,幸勿我傷。”(《類聚》四十、《御覽》五百五十一並引《荊州記》云:“元嘉六年,民飢,始被發。金銀朱漆之器,雕刻爛然。”)【《水經注》卷二十九:“虛設白楸之言,空負黃金之實!雖意錮南山,寧同壽乎?”】

《謗書》:“曹爽之勢熱如湯,太傅父子冷如漿。”

五十七蜀先主《遺詔敕後主》:“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朕初疾,但下痢,後轉雜他病,殆不自濟。……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讀《漢書》、《禮記》,閑暇歷觀諸子及《六韜》、《商君書》,益人意智。聞丞相為寫《申》、《韓》、《管子》、《六韜》一通已畢,未送,道亡。”

【五十九諸葛亮《書》:“吾心如秤,不能為人作輕重。”】【《朱子語類》卷16。】【茶香室:“花友”、“秤友”[13] 。】

【《名山存稿》論《後出師表》。】

【“漢嘉金、朱提銀,採之不足以自食。”嚴註:“梅鼎祚《文紀》引《南中志》。按今本《華陽國志》卷四全闕,梅氏所見,乃足本也。”《媿生叢錄》卷一[14] :“司馬彪《續漢書地理志朱提山》劉昭注引此。足本《華陽國志》,梅氏不得見也。”】

六十一馬良《與諸葛亮書》:“尊兄應期贊世。”

六十二姜維《報母書》:“但見遠志,無有當歸。”【《晉書五行志》中,又《御覽》三百十、九百八十九。】

雍闓《假鬼教》:“張府君,如瓠壺,外雖澤而內實麤。”

六十三吳主權《論步騭表言防魏詔》:“北人欲以布囊盛土塞江。每讀此表,令人連日失笑。此江自天地以來,寧有可塞者乎?”《初學記》六引。

《周瑜卒後下令》:“故將軍周瑜、程普,其有人客,皆不得問。”《吳志周瑜傳》

《與曹公牋》:“春水方生,公宜速去。”

《別紙與曹公》:“足下不死,孤不得安。”皆見《吳志大帝傳》注引《吳歷》。

六十四吳主休《為四男作名字詔》:“今人競作好名好字,又令相配,所行不副,此瞽字伯明者也。”《吳志嗣主休傳》注引《吳錄》。

六十五*張昭《宜為舊君諱論》:“言聲一放,猶拾瀋也。過辭在前,悔其何追!”

諸葛恪《諸葛子》:“若能力兼三人,身與馬如膠漆,手與箭如飛蝱,誠宜寵異。”《御覽》三百五十

六十八虞翻《與某書》:“此中小兒,年四歲矣,似欲聰哲。雖蝦不生鯉子,此子似人,欲為求婦,不知所向。”【《御覽》490739

《與弟書》:“長子容當為求婦,其父如此,誰肯嫁之者?……虞家世法出痴子。”(《御覽》五一一)

“有數頭男,皆如奴僕。……觀我所生,有兒無子。……去日南遠,恐如甘蔗,近杪即薄。”(九七四)

七十三李衡《臨死敕其子》:“吾州里有木奴千頭,不責衣食,歲絹千匹。太史公曰:‘江陵千樹橘,可當封君。’此之謂矣。”《水經•泿水》注

七十五康僧會《安般守意經序》:“彈指之間,心九百六十轉;一日一夕,十三億意。”

*支謙《法句經序》:“僕初嫌其為詞不雅,維祗難曰:‘佛言依其義不用飾,取其法不以嚴。其傳經者,令易曉勿失厥義,是則為善。’坐中咸曰:‘老氏稱:“美言不信,信言不美。”‘……‘今傳梵義,實宜徑達。’是以自偈受譯人口,因順本旨,不加文飾。”【《全晉文》158釋道安《摩訶缽羅若波羅蜜經鈔序》:“梵語盡倒而使從秦,一失本也。梵經尚質,秦人好文,傳可眾心,非文不合,二失本也。梵經委悉,至於嘆咏,叮嚀反復,或三或四,不嫌其煩,而今裁斥,三失本也。梵有義說,正似亂詞,尋說向語,文無以異,或千五百,剗而不存,四失本也。事已全成,將更傍及,反騰前詞,已乃後說,而悉除此,五失本也。”《比丘大戒序》:“與其巧便,寧守雅正。諸出為秦言便約不煩者,皆蒲萄酒之被水者也。”】【《全晉文》160釋僧叡《思益經序》:“前譯頗麗其詞,仍迷其旨。是使宏標乖于謬文,至味淡于華艷。”】【《全宋文》62釋道朗《大湼槃經序》:“隨意增損,雜以世語。緣使違失本正,如乳之投水。”】


[1] 《中文筆記》第二冊394-9頁。

[2] “五”原作“吾”。

[3] 張九齡《荔枝賦序》。

[4] “上”原作“下”。

[5] 《索居無筆偶折柳枝作書輒成奇字率意二首》。

[6] “摩之以”原脫“以”字。

[7] 手稿此處標以勾號。

[8] 同上。

[9] 同上。

[10] “邪”原作“阿”。

[11] “讀書雜釋”原作“讀書雜識”,“祁駿佳”原作“祁彪佳”。

[12] 手稿此處標以勾號。

[13] 《茶香室續鈔》卷六“花友秤友”條。

[14] “媿生叢錄”原作“媿生叢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