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文笔记》第二册(30)

(2020-12-30 00:33:41)
标签:

钱锺书

钱锺书手稿集

中文笔记

杂谈

分类: 中文笔记

大本(五)[1]

 

《升菴外集》[2]

卷四十五:“與秦檜共陷岳飛者,張俊,非張浚也。陳白沙詩:‘秦傾武穆因張浚。’白沙自《語錄》、《擊壤集》外,胸中全無古今,無怪其然。”

卷四十四:“自有史冊以來,未有若《宋史》之多者。紀一事而先後不同,一人而彼此不同,由修之者非一手也。自《史記》下十七代之書,皆一人成之。《唐書》雖文忠與景文共之,然而卷帙互分,兩美相合。至元修宋、遼、金三史,此法壞矣。後漢東觀大集羣儒,著述無主,條章靡立。由是伯度譏其不實,公理以為可焚,張、蔡糾之於當代,傅、范嗤之於後葉。唐中宗世,史館劉知幾謂:‘頭白可期,汗青無日。’元修史之法,遂使嗣代襲用之。今曰一代之史可以一人成,不以為駭,則以為狂矣。”

“宋之兵孱國弱,始於趙普。何也?曹翰欲取幽州,承周世宗一日取三關之餘威。而遼國多隙,取之必矣。普嫉而阻之,金、元之禍,皆兆於此。”

“王安石為古今第一小人。余獨愛其《詠倉頡》四句云:‘倉頡造書,不詁自明。嗚呼多言,祇誤後生。’所謂多言誤後,不知指誰?此豈鬼擘其口,使出此言,如自跋其《字説》乎?”

卷四十二:“觀魏武帝樂府《精列》篇、魏文帝《折楊柳歌》,不信仙術,闢其怪誕。【按《典論》中亦有《論郤儉》一節。】曹子建《辨道論》亦言左慈輩之妄。其父子相傳,家教如此。”

卷四十一:“《抱朴子》記魏武帝曾徵召孔明【按此吳昭字孔明】,孔明不出,武帝謝遣之。此事不見於史。”

【“《太平御覽》載孔明語曰:‘我心如秤,不能為人作低昂。’唐朝曾投人啟曰[3] :‘推諸葛之秤心,負姜維之斗膽。’”】

“清談放曠,漢末已然,觀仲長統《見志詩》、鄭泉臨卒語嗜酒,臨卒曰:‘必葬我陶家之側,百歲後化土,見取為酒壺,實獲我心矣’可知。”

卷四十:“《史記》言:‘濁世為佳公子,清世則否矣。’褒貶在言外。”

【《全集》卷47[4] :“楊誠齋謂《史通》毛舉前史,一字必呵。嘗得其所撰《高宗武后實錄》而讀之,其永徽三年事,則曰‘發遣薛延陀’,此何等語耶?天授二年事,則言‘傅遊藝死’;至長壽二年遣使流人,則曰‘傅遊藝言之也’。傅之死至是三年矣。”】

卷三十七:“李泰伯未嘗不喜孟子【太伯不喜孟子事,見《鶴林玉露》、《道山清話》】,其集中《內始論》、《明堂制》、《刑禁論》、《富國策》、《潛書》、《廣潛書》、《省欲論》、《本仁論》、《遙平集序》、《送嚴介序》、《常語》、《古詩示兒》,皆引孟子而稱道之,蓋深於孟者。”【按《浩然齋雅談》卷上云:“世言李泰伯不喜孟子,而所賦《哀老婦》詩云:‘仁政先四者,著在孟軻書。’何耶?”此說最早非孟子之意,詳見下《邵氏聞見後錄》眉識。】

【卷三十七“博約”一節,即徐樹丕《識小錄》所本。卷十四“元制婦人妬者”一則,亦徐書所本。】

【“《荀子》載孔子之言曰[5] :‘如垤而進者,吾與之;如邱而止者,吾已矣。’豈垤勝邱哉!貴進而惡止也。”】

卷三十六:“季文子卒後蕭然,左氏稱之。黃東發曰:‘行父掃四大夫之兵以攻齊。公子遂弑君立宣公,行父不能討,反為之如齊納賂[6] 。又城諸、鄆二邑以自封植,其為妾馬金玉也多矣!是亦公孫弘之布被也,而時人信之。故曰:“季文子三思後行”,夫子曰:“再,斯可矣。”蓋曰:“再尚未能,何以云三也?”‘宋人乃曰:‘思至於三,則私意起。’然則《中庸》所謂‘思之不得,勿措’,《管子》所云‘思之思之,鬼神通之’,皆非矣。”

【卷三十六“夫子與點”即隨園《論語解》,《兒女英雄傳》等所本。】

卷三十四:“程子曰:‘必有關雎麟趾之意,然後可行周官法度。’朱子衍之曰:‘須自閨門衽席之微,積之至薫蒸洋溢,無一民一物之不被其化,然後周官法度可行。’邱文莊曰:‘如此,終無可行之日矣。’又程子曰:‘《素問》“五運六氣”,須是堯、舜時風雨調和,陰陽燮理,始可用。’噫!闔棺無用《素問》之日矣!”

【《全集》卷四十四】“鄭玄注《周禮》:‘羣妃御見。’何其迂且譎乎!王后一月之間,不過兩御於王,當其朔與晦爾。不知小盡之月肯通融否?是又奪三夫人之一夕矣。王后當夕之外,三夫人一夕,其餘‘九嬪九人當一夕,世婦二十七人當三夕,女御八十一人當九夕,十五日而徧。’是無夕不御,而一夕九合也。雖金石之軀,亦將亟銷而速泐矣。‘掌王之陰事陰令’,注:‘羣妃御見之事。’今宮中所謂欽錄簿也[7] 。”【《齊東野語》卷十九:“梁國子博士崔靈恩撰《三禮義宗》,中有后夫人進御之說甚詳,漫摭於此:……(與鄭說同)孤卿大夫有妾者,二妾共一夕,內子專一夕;士有妾者,但不得專夕而已,妻得專夕。凡九嬪以下,女御以上,未滿五十者,悉皆進御,五十則止。后及夫人不在此例,五十猶御。故《內則》云:‘妾年未滿五十者,必與五日之御。’則知五十之妾,不得進御矣。”】【《野客叢書》29 “後宮嬪御”條:“不過備後宮侍御給使之役而已,豈必皆在寵幸之數!《毛詩正義》謂百二十人,排次當夕,各有定期,半月周偏。不知其果然乎?今貴公子,多畜姬媵,……反以速禍”云云。】【《鈍翁前後類稿》卷十六《周禮九嬪世婦女御辨》亦云:“悖哉鄭氏之說也!……每一夕之中,所御者九人,則人主之身亦異於金石矣。……茍其不能偏,……則是一百二十人者,……猶不免有怨女之歎[8] 。……故吾謂九嬪、世婦、女御,左右后妃以供事者,決非進御於王者也。”又梁玉繩《瞥記》卷一引陸稼書《讀禮志疑》釋之。】【按《續子不語》卷五“麒麟喊冤”一則亦有此說。陸稼書《三魚堂日記》則謂不誤(又《讀禮志疑》云:“當夕者,只是派定以備人君之幸御。至於節欲之法,自在人主,豈必慮其過哉!此是言其制度如此,猶天子之羞百二十品,特備其制耳,非必偏嘗之”)。】曾異撰《紡授堂二集》卷 9《宮詞》:“莫道君王意易偏,宮中粉黛過三千。至尊縱許人當夕,一度恩來也十年。”【黃式三《儆居集》卷一《昬義雜秦制說》:“鄭君於《昬義》注未詳,而〔《周官》〕《九嬪》注因言‘女御……十五日而偏’,《內則》‘五日之御’注亦言之。蓋皆秦制矣。而後儒多言鄭君此注之失,為其非禮之正也。禮之正者,則《周官攷工記》、《白虎通》所引《王度記》之文為可據(《王度記》云:‘天子、諸侯,一娶九女者何?法地有九州,承天之施,無所不生也。九而無子,百亦無益也[9] 。’《漢書貢禹傳》:‘古者宮女不過九人’)。”郝懿行《曬書堂文集》卷四《書袁簡齋六宮辨後》:“古書不言天子后妃之數,《曲禮》下篇鄭注乃以妻為八十一御妻,此肊說也。此鄭誤據《禮記昬義》之文,與《曲禮》已不合。《周禮內宰》先鄭注亦引之,皆非也。《蜀志董允傳》:‘古者天子后妃之數不過十二。’荀爽亦云:‘天子娶十二。’此定論也。鄭注《檀弓》‘三妃’引《春秋說》天子取十二為夏制,殷人增以三十九,周人又增以百二十一。難為典要,簡齋駁之,是矣,惜未能援據經傳。”】【《小倉山房文集》22《六宮辨》:“六宮非古也。周內宰……皆漢讏言,不可為典要。……自秦始。……漢興,高祖樂因秦舊,叔孫……稱古制以阿諛之。”】

 

 

 

 

 

卷三十三:“格者,扞格之謂;物者,物欲也。絕外誘而全真純也。”【亦見《全集》卷五《格物說》。按此實本司馬溫公,朱子痛駁之,桴亭則以為未可非,見《思辨錄輯要》卷三。】

【卷二十七“洵美且都”:“蓋山姬野婦,雖美而不都。”“碩大且儼”:“《韓詩》作‘’,注:‘重頤也’,言美人豐艷,體外有餘。或訓為含怒,非。”】

卷二十六“日中星烏”條:“或問:‘子於諸經,多取漢儒,不取宋儒,何哉?’答曰:‘宋儒言之精者,吾何嘗不取?宋儒之失,在廢漢儒自用己見耳。漢世去孔子未遠,譬之京師之富麗也,河南、山東之人得其十之六七,若雲南、貴州之人,得其十之一二而已。’”

卷二十:“‘瓊,赤玉也。’謝惠連《雪賦》:‘林挺瓊樹。’世豈有赤雪?李義山‘巳隨江令誇瓊樹’、李長吉‘白天碎碎墮瓊芳’相承誤用。”

卷十六:“鮮明曰翠。嵇康《琴賦》‘新衣翠粲’,注以為衣聲,非也。駱賓王文‘縟翠萼於詞林,綷鮮花於筆苑’可證[10] 。又東坡詩‘兩朶妖紅翠欲流’,髙似孫《緯畧》云:‘翠謂鮮明之貌,非色也。’”【按《老學厂筆記》卷八亦已言此,自云遊成都知鄉語如此。】

卷十四:“甄后先為袁熙妻,曹公屠鄴,令疾召甄,左右曰:‘五官中郎將已取去[11] 。’孟德歎曰:‘今年破賊,正為此奴!’後子建作《感甄賦》。曹氏父子,交爭一女。”

“太白《浣紗女》詩:‘一雙金屐齒,兩足白如霜。’又《越女詞》云:‘屐上足如霜,不著鴉頭襪。’又云:‘東陽素足女,會稽素舸郎。’予嘗戲謂:‘太白何致情迴,盼此素足女再三?’”

卷六:“《殺風景》一絕云:‘磨墨濃填蟬翅帖,開半月岩為滿月。富翁漆却斷紋琴,老僧削圓方竹節[12] 。’”

卷一“宋儒論天”:“朱子謂:‘天外更須有軀殻甚厚也。’又曰:‘北海只挨著天殻邊過。’似曽見天殻矣。莊子曰:‘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孰謂莊子異端乎!”

【按周方叔《巵林》卷五《明楊》、卷六《廣陳》,皆資讀升厂者之考鏡。廣陳晦伯《正楊》也。卷八《諗胡》云:“夫用修雖窮捜韋塜,博討穆陵,然所稱引皆非怪僻。元瑞以為出自成都,便不深信,至有目前載籍,斥不推尋,亦云隘矣。”斯言最平。】

【《復堂日記》稱升厂詩“富艷清新,文外獨絕”。蓋復堂論詩,頗好明之贋體。其自作詩亦飾貌畫皮,故其推王、李,斥《圍爐詩話》,推漁洋為清詩第一。】

 

────────────────

 

【“佛經言蹶人從地而躓,亦從地而起。舍地求起,斷無此理。求放心者,亦安能外於心哉!”】[13]

【周必大《二老堂雜志》卷四:“陸務觀云:‘蘇子容聞人引故事,必令撿出處。’司馬溫公聞新事即錄於冊,且記所言之人[14] 。故諺曰:‘古事莫語子容,今事勿告君實。’”】

【此余少作也,記之,倘亦曹翰之舊戰袍乎[15] !】

【“荀侍中未三十而弭三貂,其貴可及,其年不可及。”】

【王雱云:“君子多喜食酸,小人多喜食鹹《居易》引《青箱雜記》。”】

【“王季重女《題藺相如傳》云[16] :‘七寸小臣刃,五步大王頭。’”】

【偶檢《隨園詩話》,又見誤引二則:卷六引“蟭螟殺敵蚊眉上”一絕,以為宋人詩,不知為香山詩;卷十引“造物與間還與健,鄉人知老不知年”,以為涂爽亭詩,不知為放翁詩。白、陸二家,又皆隨園之所好也。《續同人集》卷二蔣和甯書謂“天下貧有三等:一曰‘空’,一切如故,而積讎已耗;二曰‘窘’,僅乃自給,壯士無顏;三曰‘窮’,饑寒切身,煢煢無告。”】

 

────────────────

 

《升厂全集》[17]

卷六附劉繪南坦《與升厂書》謂:“人從而譏訕,以為困躓夷險,降志辱身,厭溺嗜慾。僕之愚矇,乃知足下之微。夫人情有所寄,則有所忘,寄之不縱,則忘之不遠。足下自蒙難以來,嘔心苦志,摹文續經,窮二酉,攻九邱。而謂蕩於聲色者能之乎?”

 



[1] 《手稿集中文筆記》第二冊 227-87 頁。227 頁下脚註:“成品尺寸:150 × 270mm”;頁尾註:“絳識:當是 1940 年筆記。”據范旭侖《錢鍾書著作考異》,大本(五)為“《魚眼鼠鬚錄》第二冊,二十九年”。

[2]《中文筆記》第二冊 229-34 頁。

[3]《外集》卷四十二史說》“唐朝曾”當作“唐胡曾”(《全集》卷七十一)。

[4]《外集》卷三十八史說》。

[5]《外集》卷三十六經說》。

[6]“立宣公”原作“至宜公”。《外集》卷三十六則作“立宜公”。

[7]“陰事陰令”原作“陰令陰事”。

[8]“一百二十人者”後贅一“者”字。

[9]“百亦無益”原作“百無亦益”。

[10] 原文脫“於詞林”。

[11] “中郎將”原脫“中”字。

[12] “磨墨”原作“磨石”。

[13] 此數條分識於《中文筆記》第二冊 230-35 頁眉。

[14] “司馬溫公”原脫“溫”字。

[15] 唯有識語,詩則不見。

[16] 趙吉士《寄園寄所寄》卷六《焚麈寄閨中異人》。

[17] 《中文筆記》第二冊 234 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