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笔记》第二册(02)
(2020-07-07 22:54:12)
标签:
钱锺书钱锺书手稿集中文笔记 |
分类: 中文笔记 |
《容齋續筆》十六卷[1] :
一:【“‘爾俸爾祿’四句,太宗書此,以賜郡國。蜀王孟昶為文頒郡,凡二十四句。語言皆不工,唯經表出,詞簡理盡,遂成王言,蓋詩家所謂奪胎換骨法也。”】
“韓公《送李礎序》云:‘有詩八百篇。’又《盧尉墓志》云:‘詩千餘篇。無書不讀,然止用以資為詩。’杜子美寄裴十詩,白樂天作《元宗簡集序》,皆稱能詩,而今均不傳。”【《唐子西文錄》:“凡作詩,平居須收拾詩材以備用。退之作《盧殷墓志》云云是也。”】
“唐世士人初登科或未仕者,多以從諸藩府辟置為重,觀韓文公送石、溫二處士序可見。然其職甚勞苦,杜子美從嚴武辟為參謀《遣悶》二十韵、韓文公從張建封為推官上書云云,大略相似。”【《二老堂詩話》卷上“唐藩鎮官屬入局”條自注:“後見《容齋續筆》第一卷所引,與此同。”】
【“萬事不可執一法,而兵為甚。晉文公圍曹……,與燕騎劫攻齊即墨,計同而成敗頓異。”】
二:“唐人歌詩,其於先世及當時事,直詞詠寄,略無避隱。至宮禁嬖昵,非外間所應知者,皆反復極言,而上之人亦不以為罪。……今之詩人不敢爾也。”(元、白、杜、張祜、李義山例。)
“蘇、張從橫之辯,如氷炭水火,蓋設心異耳。蘇言六國強,張言六國弱。六王皆聳聽敬從,如桔橰隨人俯仰,如主一家之政者,田園畜牧,不能件析枚數,而待游客借箸而籌也。”
三:“北人以烏聲為喜,鵲聲為非。南人反是。《北齊書》奚永洛與張子信對坐,有鵲鳴于庭樹,子信曰:‘鵲言不善。’白樂天在江州《答元郎中楊員外喜烏見寄》又元微之《大嘴烏》皆言烏報喜。”
四;“田橫曰:‘橫始與漢王皆南面稱孤,今漢王為天子,而橫乃為亡虜,北面事之,其媿固已甚矣!’即自剄。呂布將死,乃語曹操曰:‘明公所患,不過於布,今已服矣。令布將騎,明公將步,天下不足定也。’故東坡笑之曰:‘猶勝白門窮呂布,欲將鞍馬事曹瞞。’”
“《莊子》載徐無鬼告魏武侯以相狗、馬。《荀子》論堅白同異云:‘曾不如相鷄、狗。’《史記》褚先生於《日者傳》後載相馬、相彘、相牛。劉向《七略‧相六畜》三十八卷。”
【五:“陳勝初起兵,諸郡縣苦秦吏暴,爭殺其長吏以應勝。晉孫恩所至,醢諸縣令以食其妻子。隋大業末,羣盜得隋官及士族子弟,皆殺之。黃巢陷京師,其徒尤憎官吏,得者皆殺之。宣和中,方臘凡得官吏,必斷臠支體,探其肺腸,或熬以膏油,以償怨心。杭卒陳通為逆,每獲一命官,亦即梟斬。”】
【“晉宋間,謂朝廷禁省為臺,故稱禁城為臺城,官軍為臺軍。需科則曰臺有求。劉夢得賦《金陵》故有《臺城》一篇。今人於他處指言建康為臺城,則非也。”】
六:“《舊唐書》謂杜甫性褊躁,嚴武不以為忤。《舊唐書》嚴武、杜甫兩傳誤取小說,遂有欲殺之說。按杜為武作詩幾三十篇,眷眷如此。好事者但以武詩有‘莫倚善題鸚鵡賦’附會。武肯以黃祖自比乎!”
“文字潤筆,晉、宋以來有之,至唐始盛(李邕、韓愈,etc.)。”(唐宋諸例。)
【《續筆》卷六:“金酋完顏亮隕於廣陵,追廢為王,而謚曰煬。邁奉使之日,實首聞之。歸覲德壽宮,奏其事,高宗天顏甚悅,曰:‘亮……人皆以為類苻堅,唯吾獨云似隋煬帝,其死處既同,今得謚又如此,豈非天乎!’此段聖語,當不見於史錄,故竊志之。”】
七“俗語算數”:“三三如九”、“三七二十一”、“八八六十四”等語,出《淮南子》、《戰國策》、《漢書‧律曆志》、《左傳杜注》等書。【《野客叢書》十六“相承疊用數語”引《通典》、《齊書》等折計數目語。】
“《莊子‧外物篇》:‘月固不勝火。’《萍洲可談》【卷一】記呂惠卿答荊公曰‘日月燈光明佛’云:‘燈煜乎日月所不及。’”【李卓吾《焚書》卷四“豫約”中“早晚佛燈”條云:“日能明於晝,而不能照重陰之下;月能明於夜,而不能照殿屋之中。所以繼日月之不照者,非燈乎?故謂之曰‘日月燈明佛’。[2] ”】【《浩然齋雅談》卷上:“《東萊博議》論史官云:‘昧谷餞日之後,晹谷賓日之前,暮夜晦冥,苟無燭以代明,則天之目瞽矣。’即本荊公意。”】【《漸西村人初集》卷六《燈》:“稍似心光聚,能兼日月功”,自注:“世說日照乎晝,月照乎夜,燈光照乎晝夜。”】
【《續筆》卷九:“《老子》‘孔德之容’章末云:‘吾何以知眾甫之然哉?以此。’《左傳》叔孫武叔圉人殺郈宰公,結曰:‘使如之。’《孟子‧齊人章》結曰:‘今若此。[3] ’”】
十一:“東坡為文潞公作《德威堂銘》,所引二詔,即坡所行。”
十二:“《莊子》論‘無用之用’,本《老子》‘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sic) 之用’。《學記》:‘鼓無當於五聲,五聲弗得不備;水無當於五色,五色勿得不章。’其理一也。今夫飛者以翼為用,縶其足,則不能飛;走者以足為用,縛其手,則不能走。為國者,其勿以無用待天下之士,則善矣!”【參觀《淮南子‧說山訓》。】
【十二“天生對偶”:“筵上枇把,本是無聲之樂;草間蚱蜢,還同不繫之舟”
“《漢書》注冗:不煩音釋者每見必注。”【《三筆》卷一謂:“師古為班氏忠臣,以班有舛誤,必委曲為之辯。”】
【卷十三論進士登科“金花帖子”一條,周必大《平園續稿》卷四辨之。】
十四:“孟子比墨翟於禽獸,然自漢迄唐,每以‘孔、墨’並稱。”
十五:“注書難(舉東坡詩詞為證)。”
“白樂天《續古》‘澗松’、‘山苗’云,全用左太沖《詠史》詩。”
十六:“高德儒指鳥為鸞,趙高指鹿為馬。”
────────────────
《三筆》[4] :
一:“《醉翁亭記》‘臨溪而漁’云云,本韓公《盤谷序》‘采於山’云云。”
【二:“班固《漢書》可謂盡善。《後漢書》載固文章,如出兩手。《謝夷吾傳》載固薦章,其詞雖聖賢之盛者無以過。而夷吾乃在《方術傳》,所學者風角占候而已。固之言,一何太過歟?”】
【卷三:“靖康之後,陷於金虜者,帝子王孫、宦門仕族之家,盡為奴婢……。每人一月支稗子五斗,令自舂為米……。歲支麻五把,令緝為裘,此外更無一錢……。男子不能緝者,則終歲裸體,虜或哀,則使執爨,……得暖氣,然纔出外取柴,歸再坐火邊,皮肉即脫落。惟喜有手藝,如醫人、繡工之類,尋常只團坐地上,以敗席或蘆藉襯。遇客至開筵,引能樂者使奏技,酒闌客散,各復其初,環坐穿繡,任其生死……。先公……為蔡寯言,蔡書於《日記》……。此《松漠紀聞》所遺也。”】
三:“按宋玉《高唐》、《神女》二賦但與懷王交御,雖見夢於襄,而未嘗及亂。今人詩詞,顧以襄王藉口,非是。”
四:“中書舍人所承受詞頭,自唐至本朝,皆只就省中起草付吏,逮於告命之成,皆未嘗越日,故其職為難。其敏捷者如韋承慶、陸扆、鄭畋、顏蕘、劉敞,滯鈍者如陸餘慶、和㠓。”
五:“《孟子》記舜事多誤,故自國朝以來,司馬公、李泰伯、呂南公皆疑非。”
“東坡慕樂天。”
【卷五:“予甫十歲時,過衢州白沙渡,見岸上酒店敗壁間,有題詩兩絕,曰《犬落水》、《油汙衣》。《犬》詩太俗不足傳,後一篇殊有理致,云:‘一點清油汙白衣,斑斑駁駁使人疑。縱饒洗遍千江水,爭似當初不汙時。’”】
【八“四六名對”:“王元之《擬李靖平突厥露布》:‘穽中餓虎,暫為掉尾之求;韝上饑鷹,終有背人之意。’”】
九:“葉黯晦叔云:‘五十六言,大抵多引韻起,若以側句入,尤峻健。散句不對更佳。’”(《三筆》見下頁。)
【“切脚語”,參觀《宋子京筆記》、《緗素雜記》(《奕齋示兒編》卷二十二均引之)。】
十六“樂府詩引喻”(如“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情又有情”;“旦日思雙屨,明時願早諧”)。
【[《容齋三筆》補[5] ]十:“‘佑’、‘祐’、‘右’三字一也,而在《書》為‘佑’,在《易》為‘祐’,在《詩》為‘右’。‘惟’、‘維’、‘唯’一也,而在《書》為‘惟’,在《詩》為‘維’,在《易》為‘唯’,《左傳》亦然。又如《易》之‘无’字,《周禮》之‘灋’、‘眡’……等字,,他經皆不然。孝宗初登極,以潛邸為‘佑聖觀’,令玉冊官篆牌。奏云:‘篆法“佑”字無立人,只單作“右”字。’道士力爭,以為觀名去人,恐不可安跡。有旨特增之。”】
【十一[6] :“東坡先生作文,引用史傳,必詳述本末,有至百餘字者,蓋欲使讀者一覽而得之,不待復尋繹書策也。”】
【十二[7] :“作文字不問工拙小大,不可不著意點檢。歐陽公作《仁宗御書飛白記》自稱‘予’,且呼陸經之字曰‘子履’。又《登貞觀御書閣記》、《外制集序》皆自稱‘予’。東坡則不然。”】
【十四[8] :“婦人呼夫之兄為伯,於書無所徵。《爾雅‧釋親篇》曰[9] :‘婦稱夫之兄為公,夫之弟為叔。’”○“自古所謂‘四鄰’,蓋指東西南北四者而言耳。貪虐害民者……四鄰貧乏,則散及飛鄰、望鄰之家,不復問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