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文笔记》第一册(52)

(2019-07-02 18:53:46)
标签:

钱锺书

钱锺书手稿集

中文笔记

分类: 中文笔记

《湖海文傳》[1] 

陳鱣《快賦》反《恨賦》而作

【“王符有言:‘聖人天之口,賢人聖之譯。’[2] ”】

【“以管闚錐指之學。[3] ”】

【“力抗馬、班,必伏而盬其腦。[4] ”】

韋協夢《秦康公論》[5] :“殺三良者康公,非穆公也。魏顆、陳尊己不從亂命。”

袁枚《徐有功論》[6] :“生人之勇,甚於殺人。”

《裴行儉知人論》沈德潛[7] :“以壽夭窮通判人賢否,即言奇中,見亦卑矣。四杰器識不足,是矣。然行儉所推獎者,乃在王勮、蘇味道。人品高下,不可同年而語矣。”【《西溟文鈔》卷一《士先器識而後文藝論》謂:“器識豈可以貴賤壽夭論!”《甌北集》卷一《古詩二十首之十二》“有唐裴行儉”亦然。《易餘籥錄》卷九謂:“王光祿《十七史商榷》極辨裴之非,謂四杰風概迥出流輩。”毛先舒《覽古詞》第八云:“士先器識,此語良非激。討武不成真可惜,駱豈三君之匹。包羞肯事妖狐,裴生無乃痴乎。一檄乾坤動色,比卿器識何如?”參觀王勃《上吏部裴侍郎啟》(《且住樓日記》一月十一日)。】

錢大昕《洛蜀黨論》謂伊川不忍於東坡,未嘗出一言,以阻朱光庭之擿東坡試館職問紹述之禍即光庭“謗訕先朝”一言啟之[8] 

顧棟高《春秋列國疆域表後序》周室封建非“恃德不恃險”[9] 

孫星衍《刊倉頡篇序》[10] :“宋儒說字,至以‘如心’為‘恕’,‘立心如一日’為‘恒’。”按“中心為忠”見《詩關雎正義》,“如心為恕”見桓公六年《左傳正義》。《春秋繁露天地無二篇》:“持二‘忠’者謂之‘患’。”《朱子語類》卷二十七謂“中心”、“如心”二語見《周禮疏》。

洪亮吉《漢魏音自序》[11] :“古之訓詁即聲音,《易說卦》:‘乾,健也;坤,順也。’《論語》:‘政,正也。’劉熙《釋名》、張揖《廣雅》。”

王引之《周秦名字解故序》[12] :“名字者,自昔相承之詁言也。義相比附,文相注釋。爰考義類,定以五體:一曰‘同訓’,‘予’字‘子我’,‘常’字‘子恒’;二曰‘對文’,‘沒’字‘子明’,‘宛’字‘子惡’;三曰‘連類’,‘括’字‘子容’,‘側’字‘子反’;四曰‘指實’,‘丹’字‘子革’,‘啟’字‘子閭’;五曰‘辨物’,‘鍼’字‘子車’,‘鱣’字‘子魚’。因斯五體,測以六例:一曰‘通作’,‘徒’字為‘都’,‘堰’字為‘’;二曰‘互注’,‘籍’字‘子禽’,‘亢’字‘子籍’;三曰‘辨譌’,‘虔’字為‘黔’,‘高’字為‘克’;四曰‘比例’,‘得’字‘子玉’,‘貽’字‘子金’;五曰‘合聲’,‘’(疾讀)字‘成然’(徐讀);六曰‘雙聲’,‘結’字‘子期’,‘達’字‘子姚’。”【俞、胡有補。《左厂集》卷二《春秋名字解詁書後》亦補八條,如伍員字子胥(員,眾也;胥,徒也)。《潛研堂文集》卷七《答問》:“古人名字必相應,如歸生、歸父字子家等等。”《皇朝文鑑》8 章望之《鄭野甫字序》。】

任大椿《刊九經三饌沿革例序》極稱岳珂“深於經訓”[13] 

𦬊孫《洴澼百金方序》兵法,自署“惠麓酒民”,吾鄉袁宮桂著[14] 

朱筠《梅豪亭記》考杜默生平為和州人,正《宋詩紀事》濮人之訛[15] 

陸燿《保德風土記》[16] :“土人業魚為生,而河畔石刻云:‘食我不肥,賣我不富。’代魚言,以戒竭澤也。”

錢大昕《答孫淵如書》[17] :“若夫舍諧聲而言會意,二徐之後,流為介甫。”【《五雜組》卷十三亦云然[18] 。】

朱筠《與賈雲臣論史記書》論“史記”由來已舊,非某書名,而為某類書名,今之《史記》原名《太史公書》[19] 

錢大昕《與梁燿北論史記書》[20] :“所以曰《秦楚之際月表》,乃抑秦與楚等也。”

《與戴東原書》駁江氏推步之學[21] ,謂東原推江,“豈少習於江,為之延譽耶?”

袁枚《與某刺史書》[22] :“古惟傅咸、孫綽有服中哭母詩。”

袁枚《答友人論文第二書》[23] :“詞駢則徵典隸事,勢難不讀書。詞散則言之無物,亦足支持句讀。”

焦循《與某論漢儒品行書》[24] :“孔子之科有四,而止於二端,曰言曰行。漢儒通經言,宋人以經行。”

王元啟《與楊觀察書》以佛通儒[25] 。按李文貞亦然,《退厂隨筆》卷十八引之。

沈德潛《張南華行狀》[26] 

戴震《江慎修先生事略狀》考春秋時兵、農已分[27] 

沈歸愚《書徐文長集後》[28] 

馮敏昌《韓昶自為墓誌銘跋》[29] :“韓公為河內河陽孟縣人。”

《小倉山房古文凡例》極好,大致申明標題從今制,不必泥論[30] 

 

────────────────

 

《山谷內集》十七《次韻向和卿與鄒天錫夜語》第二首[31] :“開盡南窗借月看。”【孟郊:“借月南樓中。”】【朱慶餘《潮州韓使君置宴》:“多情太守容閒坐,借與青山盡日看。”亦見李頻集,題作《答韓中丞容不飲酒》。】簡齋:“百丈空庭借雨看”;某:“借人門戶插垂楊”;葉靖逸《九日》:“借人籬落賞黃花”;林旭:“借人亭館看西山”;《秋江集》卷一《閒居雜興》第八首:“十載姬巖拋不上,借人亭館看烏山”;唐子畏《題墨菊》:“借人籬落看西風”:又《列朝詩集》瞿佑[32] 。《梅磵詩話》卷中趙愚齋《客中清明》云:“紅塵烏帽寄他鄉,欲語春愁怕斷腸。惆悵清明歸未得,借人門戶插垂楊。”葉靖逸《九日》詩前三句云:“秋風吹客客思家,破帽從渠自在斜。腸斷故鄉歸未得。”】

【“卑棲塵俗,降志辱身”;“簪筆傭書,倡優同畜”;“生重義輕,望實交隕”;“天讒司命,赤口燒城。[33] “】

 

────────────────

 

姚椿《國朝文錄》[34] 

【春木乃惜抱弟子。】

【“夫子曰:‘龍食乎清而遊乎清,螭食乎清而遊乎濁。’”】

《太極論》陸隴其(“不在乎明天地之太極,而在乎明人身之太極。不離乎陰陽五行,而亦不雜乎陰陽五行。原於天地而賦於吾身,其在天地亦若在身”)。

《學術辨》仝(“或曰陽明之流弊,非陽明之過也,學陽明之過耳,程、朱之學豈無流弊乎?夫天下有立敎之弊,有末學之弊。至大賢君子出於王,功業潤澤生民,名節維持風俗。蓋有天資之病,有學術之病。視二者勝負之數,以為高下。如柴愚、參魯、師辟、由喭,卒為聖門高弟,此以學術勝其天資者也;如顏魯公、富鄭公皆溺於神仙、浮屠之說,而志行、事業為世名臣,此以天資勝其學術者也。人見其志業,則以為二氏無損於人,且以諸公為得力於神仙、浮屠,是何異見氣盛者冒風寒而不病,而謂不病之得力於風寒?譬諸日月之蝕然,不知所虧之已多,而指其僅存之光,以為蝕之無傷於光,豈不誤乎?”)善於持論,不必有理

《袁氏立命說辨》張爾岐(駁因果報應之說“終日銜其小惠微勤,與天地鬼神為市”)。

應撝謙《天主論》。

《訛言》惠士奇(“周禮八刑,造言居一。及其衰也,訛言莫懲。降及秦漢,妖言者死。三者起於妖,成於造,傳於訛也”)。

《道不拾遺說》楊繩武(“‘道不拾遺’見《史記‧孔子世家》及《子產傳》、《漢書‧黃霸傳》、《後漢書‧卓茂傳》。而見之《史》、《漢》酷吏反有五人:《史記‧商君傳》、《酷吏傳》郅都、義縱、《漢書》嚴延年、《後漢書》樊煜。蓋酷吏之所易致,故張敞謂‘道不拾遺’無益而偽”)。

《周世宗論》全祖望(“世宗用兵無敵,使天假之年,則區宇混一,不待藝祖。且制契丹,首問燕雲,不以宋平天下方及北方也”)。

《原士》袁枚(“士少則天下治。農、工、商,皆養士者也”)。

《正學論》程晉芳(駁考訂學:“唐以前書,今存者不多。升高而呼,建瓴而瀉水,曰我所學者古也,致功既易,又足以動人。若浸淫於宋以來之書,浩乎若涉海之靡涯,難以究竟矣。”)。

《釋三九》汪中(“約以‘三’見其多,約以‘九’以見極多,此言語之虛數。實數可稽,虛數不可執也。如‘利市三倍’、‘三思後行’、‘三致千金’、‘九牛一毛’、‘九天’、‘九地’,此不必限以‘三’、‘九’。不可知為‘三’、‘九’,不必其果為‘三’、‘九’。不能有‘三’、‘九’,不可以言‘三’、‘九’”)。【劉師培《古書疑義舉例補》“虛數不可實指之例”條復補充汪說[35] :“《楚詞‧九歌》本十一篇。”《左厂集》卷八《古籍多虛數說》六篇(“三千弟子”、“佳麗三千”、“曲禮三百”、“威儀三千”、“三十六宮”、“七十二君”)。】

《歷代宅京記序》徐元文(“亭林先生朂語:‘必有體國經野之心,而後可以登山臨水;必有濟世安民之識,而後可以考古論今’”)。

《老子說略序》張爾岐(諸家說老,“譬之水瀹茗則苦,漬蔗則甘,和醢則酸,投鹽則鹹。謂水味本爾,不誣水乎”)。

《日知錄自序》(“昔日之得,不足以自矜;後日之成,不容以自限”)。

《書晦厂題跋後》王宏撰(“皆取朱子題跋書畫贊美東坡語”)。

《讀陳后山集》張嘉玲(“文人能立節知道,則未敢不師二程而學蘇、黃,至得‘孔、李二氏,與釋而三,何以一之?白日青天。’《擬武舉策》謂漢室和親為‘至德’,遂為秦檜所喜”)。

《布衣文選序》費錫璜。

《書王蕃渾天說》余廷燦(“程子謂:‘地無處而不為中。’利瑪竇之言,程子已先發之”)。

《與友人荊雪濤書》于成龍(極寫在廣西柳州羅城之苦)。

《與魏氷叔書》彭士望(謂“文字寫生易流為稗官野史”,徐巨源、王于一、侯朝宗紀傳皆不免“傷品”)。

【“博而不雜,約而不陋。[36] ”】【“豪盈髪虛,動應機會。[37] ”】


【陸子:“六經注我。”朱子:“經之於理,猶傳之於經。經明可以無傳,理明可以無經。”】

《史館上總裁第四書》朱彝尊(“鐵鉉二女沒入敎坊。世傳七言二詩,乃吳人范寛題老妓卷而作,載《皇明珠玉集》中。好事者巧為傅也”)。

《第六書》(論東林黨之無是非)。

《答汪鈍翁書》計東(“承教文字中不宜輕有感恩之語,且曰丈夫不輕受人恩”)。

《與余存吾太史書》紀昀(“承示《戴東原事略》,有一條須商榷:東原與昀交二十餘年,主昀家前後幾十年。凡所撰錄,不以昀為弇陋,頗相質證,無不犁然當心。獨《聲韻》一編,東原計昀必異論,竟不謀而付刻,遂為平生遺憾。東原堅持成見者,在不使外國之學勝中國,不使後人之學勝古人【洪榜《東原行狀》謂:“王鳴盛云:‘惠君學求古,戴君學求是。’然舍古無以求是,東原不古復不是”】。故於等韻之學,以孫炎反切為鼻祖,而排斥神珙反紐為元和以後之説。夫神珙固為元和中人,然《隋書‧經籍志》明載梵書以十四字貫一切音,漢明帝時與佛經同入中國,實在孫炎以前百餘年。昀嘗以此條詰東原,而刻此書時仍諱而不言,務伸已說,遂類西河之所為,亦通人之蔽也”)。【按馮桂芬《天元算術序》云:“戴東原小學專家,不諳算術,所校《測圓海鏡》肊刪負號,不知妄作,識者病焉。”李善蘭《五緯捷算序》云:“勿厂之著書也,惟恐人之不知,故闡幽抉微而不厭其詳;東原之著書也,惟恐人之知,故藏頭露尾而不覺其略。非學術之有異,乃心術之不同。”《夢溪筆談》十五謂:“古語‘不可’為‘叵’,‘何不’為‘盍’,‘如是’為‘爾’,‘而已’為‘耳’,‘之乎’為‘諸’,已以西域二合之音,蓋切字之原。如‘輭’字文從‘而犬’,亦切音也。殆與聲俱生,莫知從來。”】

《送朱方厂之官峨眉序》李良年(“唐、宋以來,詩人之久於蜀者莫如子美,蜀人之能詩者莫如子瞻,而兩人皆不得登峨眉”)。

《潮州韓文公廟碑》惲敬子居本是禪學,此篇論昌黎闢佛,欲兩面見好,煞是支離。結謂:“退之斥佛無義無君,而浮屠乃知養親拜君。佛教存,則闢佛之功見。世人知中國之變而為佛,不知佛之變而為中國”云云

《七賢傳》全祖望(皆取萬歷、天啟時,奄黨子弟能修身潔己,“雪父兄之恥”而幹其蠱者,如“邢恕之有居實,章惇之有援,趙挺之之有明誠”。惜乎冒孝魯未讀此[38])。

《劉海峯傳》姚鼐(“方侍郎少時作詩,以視查編修慎行。查曰:‘君詩不能佳,不如專為文’”)。【按越縵堂同治二年二月初六日日記駁此文“查侍郎慎行”為誤[39] ,謂“侍郎”乃其弟嗣庭。按此作“編修”,不誤也。又謂此事《援鶉堂筆記》亦載之。而《隨園詩話》記此作劉公語,敘事較有本末,或足為據。】

《獲麟賦》黃宗羲(謂麟非祥獸,可與昌黎文並讀)。

 

────────────────

 

《京塵雜錄》蘂珠舊史嘉應楊掌生,名懋建,著有《二知軒詩》、《禹貢新圖說》,所遇甚蹇,見方濬頤《夢園叢說‧內篇‧一》[40]

青衫塵滿,翠袖寒多。”

“嗟夫!此中人不過五年為一世耳。”

“俞華首中考功法,劾語曰:‘稍有晉人風度,全無漢官威儀。’”

“多牛為富,足穀稱翁。”

“黃仲則居京師,落落寡合,貴人莫能招致之,日惟從伶人乞食,或竟粉墨淋漓,登場歌哭。[41]

“吾師吳石華癸未過無錫,訪清微道人比邱尼,王姓,名嶽蓮,韻香其字也於福慧雙修菴。命其女弟子定保出見,真天人也,陸象山門人《鴛鴦樓記》所謂‘自遜、抗、機、雲之死,天地靈秀之氣,不鍾於男子而鍾於女人。’”

“楊薰卿居京師,從士大夫長揖不拜,傖父頗用相訾謷。惟龔定厂禮部議論與予合,正汲長孺所謂‘大將軍有揖客,顧不重耶?’”

“朱朵山昌頤官尚書郎日,令叔虹舫學士有侍兒曰多姑娘,朵山自書楹帖曰:‘一心只念波羅蜜,三祝惟祈福壽男。’學士許以得鼎甲便相與。及朵山大魁,多姑娘不願為狀元小妻,強之不得,遂罷。”【按此正《楹聯叢話》之訛。】

“仰屋著書,我用我法;杜門却掃,吾愛吾廬。”

“有傖父以多金啗小香,屢逼之。小香如墨翟守宋,不窮於應。”

“勸君更盡一杯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歌樓一字訣:曰‘瞧’,翔而後集也;曰‘好’謂叫好,兼所愛也;曰‘要’,定於一也;曰‘叫’,來何暮也所謂千呼萬喚也;曰‘鬧’,情所鍾也;曰‘溺’,憐生畏也;曰‘戳’音慥,及於亂也;曰‘跳’,異思遷也;曰‘漂’漂賬,難為繼也。”

“醉翁之意不在,君子之交淡如。”【按本《堅瓠十集》卷一“持水祝壽”條。】【按《檀几叢書餘集》吳肅公《酒約》[42] :“心乎愛矣,君子之交淡如;酌亭酧之,醉翁之意不在。”】

“京師《竹枝詞》曰:‘開談不說紅樓夢,縱讀詩書也枉然。’”【郝蘭臯《曬書堂筆錄》卷三“詼諧”條:“余以乾隆、嘉慶間入都,見人家案頭必有一本《紅樓夢》。”】

【卷四何芰亭獲盜,贓中竹簡上刻乩仙七言律詩云云,按見《西青散記》。】

“常州陳少逸撰《品花寶鑑》。”

【文筆風華名隽,遠在《燕蘭小譜》之上。惜拈弄太多,時有纖沓之病。其人固亦豪俠,非《金台殘淚記》作者輩之為窮士也。】



[1] 《中文筆記》第一冊 530-1頁。

[2] 卷二十朱珪《禮箋序》。

[3] 卷二十一邵晉涵《爾雅正義序》。

[4] 卷三十朱珪《梅厓居士文集序》。

[5] 卷六。

[6] 同上。

[7] 同上。

[8] 同上。

[9] 卷二十一。

[10] 卷二十二。

[11] 同上。

[12] 同上。

[13] 卷二十三。

[14] 卷二十九。

[15] 卷三十七。

[16] 卷三十八。

[17] 卷四十一。

[18] “五雜組”原作“五雜俎”。

[19] 卷四十一。“某書名”前原無“非”字。

[20] 卷四十二。

[21] 卷四十三。

[22] 卷四十四。

[23] 同上。

[24] 卷四十五。

[25] 同上。

[26] 卷五十九《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讀學士張先生行狀》。

[27] 卷六十。

[28] 卷七十。

[29] 卷七十二。

[30] 卷七十五。

[31] 《中文筆記》第一冊 531 頁。

[32] “列朝”原作“歷朝”。乙集卷五《清明》:“借人亭館看梨花。”

[33] 汪中《自序》。

[34] 《中文筆記》第一冊 532-5頁。

[35] “舉例”原作“舉要”。

[36] 王懋竑《辨陸學之非》。

[37] 王太岳《送固原齊都督之楚序》。

[38]沉吟之一(《槐聚詩存》1942 年):史筆誰能繼謝山,詞嚴義正宅心寬。七賢傳倘他年續,個裏沉吟位汝難〈七賢傳〉,見《鮚埼亭集外編》卷十二

[39] 此條起首處密圈。

[40] “禹貢新圖說”原作“禹貢今圖說”。

[41] “落落寡合”原作“落落寡落”。

[42] “檀几叢書餘集”原作“檀几叢書一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