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笔记》第一册(49)
(2019-06-11 19:09:07)
标签:
钱锺书钱锺书手稿集中文笔记 |
分类: 中文笔记 |
嚴復《癒懋堂詩集》(嚴群校改本)[1] 。
卷上《三月自吳淞復旦學堂還寓成三絕句》(“而今學校多蛙蛤,憑仗何人與灑灰”【用昌黎和柳《食蝦蟆》事】)。
卷上“人才鸚鵡能言日,世事蝤蛑脫(嚴群改)殼時”(《人才》)[2] 。
“羣公已就兔三窟,遺老盡作龜六藏”
【卷上《侯生行》:“頗聞哲學最高峻,願登巔頂掀其籬”;“天演亦何與汝事?弔詭轉使人愁猜。”】
【《蘇戡時文》二首、《耆宿》二首、《生日》、《哭晚翠》。】
五古最佳,秀健。五排次,典雅能議論。近體疏朗雅適,七律有明七子體,學昌黎、荊公、遺山、漁洋。
卷上“吾聞過縊門,相戒勿言索”(《太夷繼作論時文復之》)。
《題李一山藏唐拓武梁祠畫象‧序》引芮恩施演說,筆蕪意淺,殊為蛇足。
用唐人成句太多。
卷上《和荊公詠月‧之二》:“持管分明象可覘,氷輪無數火山熸。日光分與為圓缺,那有常儀桂兔蟾?”
【卷上《送陳彤卣歸閩》:“當年誤習旁行書,舉世相視如髦蠻。”《贈熊季廉》:“一十九稘初告終,摶搏員地趨大同。神機捭闔縱變化,爭存物競誰相雄?大哉培根氏告我,即物觀道冥纖洪。”《甲辰出都呈同里諸公》:“孤山處士音琅琅,皂袍演說常登堂。可憐一卷茶花女,斷盡支那蕩子腸。”《贈高嘯桐》:“揚子流域間,萬眾生魚頭。……持此敗劣者,底用當勝優?”】【《疇人》[3] :“自由復平等,一一如盧梭。所憂天演塗,爭競猶干戈。藉云適者存,所傷亦已多。”《何嗣五赴歐觀戰歸出其紀念冊索題》:“歐洲三百年科學,盡作驅禽食肉看。”《和荊公子貢》:“賜也才賢擅外交。”】【卷上《閏二月二十二日遊龍華寺》[4] :“闊領遮胆疑俗癭,短衣露骭鬥身儇。”卷下《劉步溪以近作見示依韻奉和》:“第今把臂入政黨,魁長自可收立談。……詩中日月因光霽,榷利細瑣君休貪。”《題侯疑始填詞圖》:“心聲精者傳,韻語亦天演。……博弈豈能賢?權利吾知免。”《題廉惠卿泉津樓惜別圖》:“世間幸福惟男女,人事傷悲極別離。”《六十一歲生辰》:“普天呻負担,剗地見創痕。”《三月三日遊萬生園》:“文章玄豹幾留皮,老蒼黃鷂徒矜觜(園中禽獸強半皆成標本)。何曾二起繼三眠?却笑萬生成萬死。”《歐戰感賦》:“入水狙攻號潛艇,凌雲作鬥有飛軺。壕長地脈應傷斷,炮震山根合動搖。”《喜雨》:“率家人齋三日求雨。”】
────────────────
《榕城詩話‧自序》[5] :“宋詩在閩,獨無支派。明初十子標聲闡義,鼓吹海隅,猶未能登述作之堂也。其山童赭堆阜,無佛圖仙觀。其水沸淚淢汩。許慎以為人本蛇種,魏收以為禽聲鳥呼。”
“泉男化女。”
“鄭方坤與兄方城有《却掃齋倡和集》學韓體,《詠暖鍋》云云。”
────────────────
陸游《入蜀記》[6] :“張文潛《巴河道中》詩云:‘東南地缺天連水,春夏風高浪捲山。’”
卷四考赤壁,謂:“東坡賦云:‘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詞云:‘人道是,當日周郎赤壁。’皆疑詞也。蓋一字不輕下如此。”
“王簡棲碑,駢儷卑弱。”
“無碑堪墮淚,著句與招魂。”
────────────────
閱劉後村[7] 。一味為近體,組織典實對仗之工,可謂前無古人。後來甌北、樊山,皆其流裔,果詞科人手筆也。惜無氣格情韻,並尟寫景。《詩話》推放翁善運古作對,若僅就工巧而言,放翁實不如後村。好用虛字,頹靡不堪,七律尤多於第一字與第四字逗,或第二字與第五字逗,不勝枚舉。【《野客叢書》卷八論山谷“管城子無食肉相”句,考出唐人。】【晁具茨沖之集五言一字、三字讀斷,七言一、三、五字斷,見《冷廬雜識》卷八。《匏廬詩話》卷中:“昔人以七律下四字相聯者為‘折句’,東野《懷南岳隱士》第一首云:‘藏千尋瀑布,出十八高僧’,其五言‘折句’乎?”《晚晴簃詩滙》卷十七馮元仲條下詩話云:“次牧七言律句有云:‘忍遺虞玩之芒屐,異著陶元亮葛巾’,‘樂郊即樹木相讓,愚谷雖鷄犬不驚’,皆以下五字相屬為句。”】【常建句《聽琴贈寇尊師》:“一指指應法,一聲聲爽神。”陳子昂《同宋參軍之問夢趙六贈盧陳二子之作》:“達兼濟天下,窮獨善其身。”儲光羲《至嵩陽》:“念兹宮故宇,多此地新泉。”《梅磵詩話》卷上論上三下四為“折腰句”,引白樂天、歐陽公、盧贊元、劉後村。】
“誰言陶令纔為米?不遣潘郎再種花。[8] ”
“昔似衛洗馬,今成郭橐駝。[9] ”
“東籬把菊”、“西山采薇”[10] 。
“玉台新詠”、“金匱舊聞[11] ”。
“削瓜絕交論”、“擲果”[12] 。
“我如蒲柳驚秋早,君似芙蕖出水初。[13] ”
“不合小時了了,可堪長夜茫茫。暮年欠汝淚債,已乾更滴數行。[16] ”
“差賢東郭乞”、“莫待北山移”[17] 。
“乾矢橛”、“臭皮囊”[18] 。
“行婆内翰共鄰曲,田父拾遺相主賓。[19] ”
“吾今老矣佚吾老,子好遊乎與子遊。[20] ”
“昔作時來木居士,今為暑退竹夫人。[21] ”
“易全何患乾坤毀,騷在堪爭日月光。[22] ”
“拳鷄肋”、“把蟹螯”[23] 。
“不教蕭翼看,常怕米顛知。[24] ”
“我已無同輩,誰能起此翁?[25] ”
“蒼狗變”、“白駒馳”[26] 。
“野蔓縈紆竹”、“殘花點綴苔”[27] 。
“書干祿”、“賦逐貧”[28] 。
“老子胸中有殘錦,問天乞與放翁年。[29] ”
“早朝騎馬”、“夜起飯牛”[30] 。
(《示同志》卷三十九:“市朝幸免髠鉗我,尸祝何煩俎豆予。靜看芭蕉身不實,健忘椰子腹無書。”樊山竊輓李越縵[31] 。)
“蔚宗香傳”、“魏收穢史”[32] 。
“虛白”、“空青”(病盲)[33] 。
“堅白”、“軟紅”[34] 。
(卷四十三《釋老六言十首‧之四》:“取經煩猴行者,吟詩輸鶴阿師”)。此詩前尚有一六言用此二事作對[35] 。)
────────────────
《書影》卷一【《鬱岡齋筆塵》】[36] :“眼以睡為食。”
────────────────
《瀛奎律髓刊誤》[37] :
【“新異”、“工而又工”、“工不可言”、“新美”、“下兩隻詩眼太工”、“不勝其工”。】【又好作快意過情之語,如云韓致堯詩“無句不工”,王半山《秋風》“無一字不工”,杜甫冬至四詩遍唐宋不及,及梅聖俞五律過唐人之類。】【張弼《張東海集》詩卷二《舟中看瀛奎律髓》(七律)。】
吳孟舉《序》:“故去陳言者,日新之謂也[38] 。其間或一人而數變,或一代而數變,或變之而上,或變之而下”;“虛谷學術正,詮釋善。”
紀曉嵐《序》:“選詩之弊有三:一曰矯語古淡,一曰標題句眼,一曰好尚生新。以生硬為高格,以枯槁為老境。每篇標舉一聯,每句標舉一字。溫柔敦厚之旨蔑如,文外曲致、思表纖旨茫如。纖巧之學,實階之厲。刻鏤瑣事以為巧,捃摭僻字以為異。以長江、武功一派,標為寫景之宗,一蟲一魚,一草一木,規然摹寫。(按此說未碻,長江、武功乃四靈所宗。虛谷深非四靈,豈有標舉之理?於長江尚致推奉,於武功實有微詞。且其選詩宗旨,在力反一聯寫景、一聯寫情之習,故每引後山詩等為例,豈宗主二家者乎?)論詩之弊,一曰黨援:雖茶山之粗野、居仁之淺滑、誠齋之頹唐,宗派茍同,無不袒庇;一曰攀附:元祐之正人,洛、閩之道學,一概引以自重;一曰矯激:詞涉富貴則排斥立加,語類幽棲則吹噓備至。詭託清高,自掩穢行。”
吳瑞草《紀言》:“詩以類選,則有詩不甚佳而強取以充類者,亦有詩甚佳而類中已多,或無類可入,因之割愛者。[39] ”
“一祖三宗之說,蓋從三折九變之餘,始奉為歸宿。其中甘苦得失之數,必有獨喻其微,非漫然奉一先生之號。”紀批曰:“猶是調停之見。學者根柢於八代、三唐,而兼涉‘江西’,得其別致,未為不佳。如專以‘江西’為宗,則入手已是偏鋒,又安能兼收諸家之長耶?”(按此是故作高論。“根柢於八代、三唐”,漫無歸宿,將晚唐之俚鄙、陳隋之纖仄并在師法也耶?如於“八代、三唐”中有所抉擇,則“江西”何嘗不為學杜之一津逮?人性有偏至,豈無偏鋒哉?)
卷一陳子昂《度荊門望楚》云:“遙遙去巫峽,望望下章臺。巴國山川盡,荊門烟樹來。”紀批:“連用四地名不覺堆垛,在分出次第,有虛實遠近,故排而不板。”【卷三劉賓客《金陵懷古》[40] :“潮落冶城渚,日斜征虜亭。蔡洲新草綠,幕府舊烟青。”】
杜審言《登襄陽城》原批:“‘楚山橫地出,漢水接天回’,子美家法。審言壯語如‘雨雪關山晴,風雷草木稀’、‘文物驅三統,聲名走百神’等,置子美集中,無大相遠。欲述杜詩源流,故詳及之。[41] “紀批:“子美《登兗州城》詩與此如一板印出。”又云:“子美上薄風騷,下羅八代,非區區守一家法者。以此數聯為杜詩‘家法’,所見殊陋。”(博采與家法自不相倍,故子美曰:“吾祖詩冠古”。虛谷亦小有見地。)
杜工部《登兗州城樓》紀批云:“晚唐詩多以中四句言景,而首尾言情。虛谷欲力破此習,故屢提倡一景一情之說。”【卷十杜工部《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原批:“詩兩句說景,大濃大鬧,即兩句說情為佳。”卷十二老杜《秋野》原批:“此五詩不見所謂景聯、頷聯。四實四虛,虛中有實,實中有虛,景可為頷,頷可為景。”】
【后山《快哉亭》:“度鳥欲何向?奔雲亦自閑。登臨興不盡,稚子故須還。”】
朱文公《登定王台》原批:“迫近后山。尾句‘從知爽鳩樂,莫作雁門哀’,后山亦只如此。”
宋之問《登越王台》紀批:“以長律另編,已開高棣別名排律之漸。”按不盡然,如卷十一白樂天排律二首分四韻雜編。
“冬花掃盧菊,夏果摘楊梅[42] “,紀批:“‘盧’、‘楊’二字,有何可圈?當以二姓為巧耳。細碎求詩,唐人詩法掃地。”(甚碻。虛谷好取巧對,而又不與工,如同卷李羣玉《登瀟澗寺後二巖》原批曰:“‘堯時韭’、‘禹日糧’對工矣。詩忌太工,工而無味,如近人四六及小學答對,則不可兼。必拘此式,又為‘崑體’。善為詩者備眾體,亦不可無此也。”)【卷四香山《百花亭》批云:“中唐後人善言風土,曲盡其妙,如樂天《送人遊嶺南》云云。學詩者不可不深造黃、陳,擺落膏艷,而趨於古淡,亦不可無此等一二語也。”】
【半山《登小矛山》:“人間榮願付苓通。”】
王半山《平山堂》:“淮岑日對朱欄出,江岫雲齊碧瓦浮。”原批:“所謂‘平山’而‘堂’字又在其中,精如此。”
【山谷《登快閣》紀抹“天遠大”三字。】
陳簡齋《與大光同登封州小閣》原批[43] :“老杜詩為唐詩之冠,黃、陳詩為宋詩之冠。黃、陳學老杜者也。嗣黃、陳而恢張悲壯者,陳簡齋也;流動圓活者,呂居仁也;清勁潔雅者,曾茶山也。七言律他人皆不敢望此六公矣。若五言律,則唐人工者無數。宋以梅聖俞為第一,平淡而豐腴。捨是則陳后山。此余選詩之條例,所謂正法眼藏也。[44] ”(評呂、曾、梅語皆不切,然此則自是虛谷宗旨所在。推梅尤著眼遺山謂江西人“廢歐、梅”語未的也。)【參觀卷十六陳簡齋《道中寒食》二五律原批:“老杜為祖,宋以後山谷一、後山二、簡齋三、呂四、曾五”,又自比此選為“孫真人千金方”。又卷二十四簡齋《送熊博士》批重申五人之說。】【卷廿四梅《送徐君章》批:“宋人學盛唐而過之,以聖俞為第一。”又《送唐紫微》批:“似唐人,而渾厚過之。”】【“懷古”詩無老杜七律;“風土”詩取杜《秦州》二十首之最劣一首(“傳道東柯谷”;“夏日”詩取杜《遊何將軍山林》十首之五[45] ;“秋日”不取杜《秋興》;三十八“遠外類”不選右丞《送祕書晁監歸日本》;“著題類”《櫻桃》七律不選右丞作。)】
卷二賈至《早朝大明宮》:“衣冠身惹御爐香。”“惹”今本作“染”,蓋虛谷改也。
【杜詩“契合動昭融”,義山“誰將出師表,一為問昭融[46] “,說者謂天也。】
【羅昭諫《黃河》[47] :“解通銀漢應須曲,纔出崑崙便不清”;“三千年後知誰在,何必勞君報太平?”】
卷四張蠙《送人尉蜀中》云:“風土愛彈琴。”原批:“暗用相如琴心事。”紀批:“如虛谷乃能解,殆於笑柄,豈人人皆文君乎?”
梅聖俞《宣州》:“沙水馬蹄鱉,雪天牛尾貍。”原批:“歙州亦然。髙廟嘗問歙味,汪龍溪舉此以對。人不知為梅詩也。”
黃山谷《送舅氏野夫之宣州》原批:“‘明’、‘簇’、‘豐’、‘卧’,詩眼也,后山謂‘句中有眼黃别駕’是也。”(按所圈眼皆動詞虛字。)
陳後山《寄張芸叟》原批:“‘貓頭’、‘鴨脚’,工矣。”紀批:“虛谷能議李文山‘堯時韭’、‘禹日糧’,而不敢議後山此句,則左袒‘江西’之故也。”(按“時”、“日”一意,強複作對,故可議耳。)
陸放翁《頃歲從戎南鄭屢往來興鳯間暇日追憶舊游有賦》原批云:“放翁詩出茶山,而不專用‘江西’格,間出一二耳。有晚唐,有中唐,亦有盛唐。圈‘快心逢曠野’五字,以全篇太縟,到此合放淡故也。”【又卷十六曾茶山《長至述懷》原批略同,又云:“茶山未嘗粗作大賣。”紀批:“茶山純是粗作大賣。虛谷‘江西’門戶之見。”】(按同卷張籍《送從弟戴玄往蘇州》原批云:“‘紅柑’、‘白藕’一聯太綺,故尾句放寬。”)
歐陽永叔《寄梅聖俞》原批:“讀歐公詩,當以三法觀。五言律初學晚唐,與梅相出入,其後乃自為散誕;七言律力變‘崑體’,自成一家,高於劉、白多矣;五、七言古體多近昌黎、太白。”【卷二十四永叔《送王平甫下第》批:“五律不濃不淡,有蕭散風味。七律自然中有壯浪,有閑遠。”】
陸放翁《守嚴述懷》:“異書渾似借荊州。”原批:“大抵太守自不當借書於寓公,以一入太守宅難取故也。予為此郡初,自造‘至清堂酒’,却絕妙,但亦未嘗借人書看。八年而歸,為一窶人云。”紀批:“自述清標,其詞殊陋。”
卷五王操《上李相公》:“袖中詔草朝天去。”原批:“凡詔雖寫真本,豈不以草本袖而同行乎【紀抹】?又或以草本密進者,此無害。”
“吾黨成章真小子,官中了事是癡兒。[48] ”
【蕭千巖:“竹根蟋蟀太多事,喚得秋來籬落間。[49] ”】
鞏仲玉《中旬休日呈嚴老》:“百歲光陰真蟻穴,一年寒燠未鴻溝。[50] ”
[1] 《中文筆記》第一冊 513、511、512 頁。
[2] “脫”字原作“換”字。
[3] 見《中文筆記》第一冊 510 頁頁邊。移置於此。
[4] 見 512 頁頁邊。移置於此。
[5] 《中文筆記》第一冊 513 頁。
[6] 《中文筆記》第一冊 513 頁。
[7] 《中文筆記》第一冊 513 頁。
[8] 《挽鄭永福》。
[9] 《記顏二首之二》。
[10] 《夜讀傳燈雜書六言八首‧之六》:“悠然東籬把菊,登彼西山采薇。”
[11] 《初秋感事三首‧之二》:“金匱舊聞虛論次,香奩少作悔流行。”
[12] 《示畫者》:“削瓜古有形相肖,擲果今無衆聚觀。”
[13] 《次韻别宋希仁》,原文脫落“初”字。
[14] 《久客》:“寧為絕交論,不著送窮文。”
[15] 《米元章有帖云老弟山林集多於眉陽集然不襲古人一句子瞻南還與之說茫然歎久之似歎渠偷也戲跋二首‧之二》:“米老真顛却辨顛(世傳老米有《辨顛帖》)。”
[16] 《兌女余最小孫也慧而夭悼以六言二首‧之二》。
[17] 《昔與仙遊傅常博父子游從識其幼子方總角晚歸田里忽袖二詩見訪余開八秩君亦六十矣感歎之餘因次其韻‧之二》:“辟穀差賢東郭乞,歸耕莫待北山移。”
[18] 《溪庵放言十首‧之一》:“說乾矢橛差勝,戀臭皮袋一般。”
[19] 《田舍二首‧之二》。
[20] 《翀甫姪西上》。
[21] 《老歡》。
[22] 《訓蒙二首‧之二》。
[23] 《七十四吟十首‧之十》:“彼拳鷄肋恃朝氣,此把蟹螯猶宿酲。”
[24] 《挽史館資政木石尢公三首‧之三》,“怕”原作“恐”。
[25] 《紀游十首‧之九》。
[26] 《即事》:“炎凉蒼狗變,光景白駒馳。”
[27] 《暮春》:“苦嫌野蔓縈紆竹,甚愛殘花點綴苔。”
[28] 《和警齋侍郎二首‧之一》:“魯公昔有書干祿,揚子今無賦逐貧。”
[29] 《八十吟十絕‧之八》。
[30] 《春日六言十二首‧之五》:“不堪早朝騎馬,尚能夜起飯牛。”
[31] 樊增祥《哭李伯》:“身似芭蕉叢眾疾,心如椰子納羣書。”
[32] 《寓言》:“寧為蔚宗香傳,不作魏收穢史。”
[33] 《得樂謝竹溪一首》:“室生虛白稀來客,驛致空青累故人。”
[34] 《雜興十首‧之二》:“早持堅白論,晚踏軟紅塵。”
[35] 卷二十四《攬鏡六言三首‧之一》:“貌醜似猴行者,詩痩於鶴阿師。”“六言”原作“七言”。
[36] 《中文筆記》第一冊 513 頁。
[37] 《中文筆記》第一冊514-21 頁。
[38] “謂”原作“一”。吳《序》此句下原有“詩者,文之一也”云云。
[39] “詩以類選”原脫“以”字。
[40] “卷三”原作“卷二”。
[41] “百神”原作“百蠻”。
[42] 此條密圈。
[43] 此條密圈。
[44] “清勁潔雅者”原作“清勁潔雅也”。
[45] 原文脫落“五”字。
[46] 卷三《武侯廟古柏》。
[47] 卷三。
[48] 卷六宋景文《予既到郡有詔仍修唐書寄局中諸僚》,原文未標。
[49] 卷六。詩題《次韻傅惟肖》,原文未標。
[50] 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