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里的退休诗人[王承舜]
(2025-07-15 22:19:31)| 分类: 报刊文摘(转) |
清晨,手机屏幕微亮,一首《晨起观荷》悄然置于朋友圈顶端。诗作署名“老骥”,那是昔日语文教师张伯的笔名。
退休后,他仿佛一头扎进了墨香里,隔三差五便晒出写在竖行信笺上的诗。这次配图是池塘里初绽的红荷,钢笔字迹在信笺上微微洇开,像停驻在旧时光里的灰蛾,轻盈地落在了数字时代的光屏上。
朋友圈里,如老骥这般悄然“复出”的诗人,日渐增多。有曾经在车间挥汗如雨的李师傅,如今在平平仄仄中敲打着另一种节奏;有桃李满天下的王老师,朋友圈成了他新的讲台;有走南闯北记录时代的陈记者,诗句成了他重新描绘山河的笔。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像“老周”这样的人。退休前,他是某机关领导干部,行事干练。如今,他摇身一变,成了“诗社”的群主,热情洋溢地张罗“每周一题”,那份投入劲儿,竟比在职时组织会议还要专注。群里讨论起某个字的平仄、某句诗的用典,引经据典,争论得面红耳赤,仿佛在决策大事。
他们的诗,是生活最精微的切片,滤去了喧嚣,沉淀下日子的晶莹。夏荷冬雪,秋月春风,四时流转皆可入韵;老友重逢,浊酒一杯,《重逢歌》便流淌指尖;小孙子蹒跚学步,瞬间定格成《稚孙试步图》;听闻故交西去,一首《哭故人》便是最深沉的悼念。甚至窗台攀援的凌霄花、老伴熬好的一碗绿豆汤、午后一阵穿堂而过的凉风……
都能触动心弦,化作笔端流淌的诗行。
“老骥”是我熟悉的忘年交。他诗作中朴拙的烟火气和深藏的孺慕之情,总会在瞬间击中我——这无声的交流,却胜似千言万语。而在诗社群里,诗歌更是情感的纽带。笔名
“松涛” 的老赵,因腿疾住院。群主“老周”立刻倡议:“老赵住院了,咱们写诗给他鼓鼓劲!”
一时间,《赠松涛兄》《盼归》等诗作刷屏。老赵躺在病床上划动手机,屏幕光映着满屏诗行,某句 “松枝经雪愈坚韧”
让他摩挲着被子角,指节因感动而微微发颤。后来他感慨,那些墨香与暖意,是病榻上最亮的星光。
我渐次明白,这些诗,远非孤芳自赏。他们彼此间那份郑重其事的互动,尤为动人。一首诗发出,点赞的“大拇指”与“玫瑰”迅速排成长列。更珍贵的是那些细致的评点:这个字用得妙,那句平仄稍欠,或可再推敲……在字斟句酌的字里行间,我读懂了他们深藏的渴望:并非渴求掌声,而是期盼一种被郑重“看见”的确认。
卸下职衔,未熄热忱。他们选择以分行文字,重新锚定生命的坐标。他们将半生积累沉入笔尖,凝成对生活更深的注视与回响。原来,只要热忱未冷,心灵依然蓬勃生长,晚年亦可成为另一场丰茂生长的序曲。
------2025年07月11日《西安晚报》第8版终南
晚晴
https://xafbapp.xiancn.com/newxawb/pc/html/202507/11/content_282035.html
前一篇:当鹞子闯进教室[李志杰]
后一篇:一盏莲茶[叶艳霞]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