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茶汤愈岁月[杨鸿飞]

(2025-05-28 18:47:17)
分类: 报刊文摘(转)
  西双版纳的雨,常常带着一股草木的清甜。岩香波阿婆的竹楼,像浮在绿雾里的鸟巢。火塘上的土陶罐黑亮黑亮的,罐口的茶垢厚得能刮下悠久的岁月——那是阿婆的祖母传下来的“老伙计”。每年春分刚过,天还没透亮,她就会挎着竹篓进山,专挑背阴岩缝里的老茶树。“喏,这些叶子沾着山雾的凉气,比药材还灵验呢。”她粗糙的手指捏着带露的茶叶,晨露顺着掌纹往下淌,像捧着一把碎钻。

  制茶时,阿婆把茶叶和粗盐一层叠一层地码放,如同在给时光织毛衣,最后用新鲜的芭蕉叶严严实实地封上。二楼窗台上,陶罐每天跟着棕榈叶的影子打盹,整整四十九天,直到酸香混着泥土味“噗”地冒出来。记得2019年夏天闹痢疾,村里的孩子烧得小脸通红,阿婆摸黑爬起来,火塘的光把她的银发染成金纱。木勺在陶罐里转啊转,熬出的酸茶糯米粥冒着热气,喂给孩子喝下去,退烧后的笑脸比春日的太阳还灿烂。她望着陶罐发呆,一时想起小时候雨夜里,阿妈也是这样守在火塘边,用这罐茶把她从死神手里拽回来。

  往北两千公里,呼伦贝尔的风,常常喜欢掀开巴特尔大爷的蒙古包毡帘。火塘上的铜锅咕嘟咕嘟响,安化黑砖茶在水里舒展,像跳着一支古老的舞蹈。锅底的焦痕歪歪扭扭,大爷说那是曾祖父赶驼队时,在戈壁滩上用风沙和体温“画”出的地图。“挑砖茶要听‘咔嚓’声,那是好茶在打招呼呢!”他摸着牛皮袋上模糊的“万里茶道”字样,讲起爷爷救驼队的事情——二十天没吃蔬菜的驼工肚子胀得像鼓,多亏爷爷熬了浓酽的黑茶汤,才把大伙从鬼门关救回来。

  去年接羔季突然降温,刚出生的小羊羔冻得直打哆嗦。大爷守着铜锅熬了一整夜,月光从锅口的缺口漏进来——那是父亲当年发烧时不小心摔的。他把茶汤和炒米糊调得温温的,用木勺一点点喂给小羊,“咱们喝着砖茶长大,草原的生灵也该尝尝这暖身子的宝贝。”当奶皮在茶汤上凝成银色的波纹,他往火塘里添了把干牛粪,烟味混着茶香,飘向缀满星星的夜空,像是在给祖先捎话:“您看,这铜锅还热乎着呢。”

  湘西的云雾喜欢缠着吊脚楼打转,麻老巴代阿婆的青石擂钵“咚咚”声响,像在敲开大山的药箱。擂棍上的凹痕深浅不一,她摸着最深的那圈说:“这是治头痛的,当年我阿爷背着擂钵走村串户,罐里装的可是咱苗家的半条命。”2020年的大暑天,我亲眼看见她救了个中暑的山民:将清明前的茶芽带着晨露,和仔姜、艾草一起在擂钵里翻飞,渐渐变成青白色的泥土。滚水一冲,白烟里飘着稻米的甜香,她闭着眼念起祝词,粗糙的手掌轻轻拍着患者的背,像哄睡了一只受惊的小雀。

  “阿爷说,露水是山神的眼泪,得赶在太阳出来前采。”阿婆的擂棍已经包浆得发亮,比家里那本泛黄的《苗医验方录》还鲜活。山风穿过楼板的缝隙,把残留的茶香带向远处,恍惚间,仿佛听见古老的苗歌在雾里打转,和擂钵的声响应和着,诉说着世代传下来的秘方。

  西南边陲的布朗山巅,帕雅大哥的烤茶罐在火塘上“滋滋”唱歌。他把陶罐烧得通红,新鲜茶叶一丢进去,“轰”地腾起青烟,叶片在热浪里翻跟头,像在跳一支祭祀的舞。“每分钟翻七次,火和茶已经约好了的。”去年冬夜,老阿妈咳嗽得睡不着,帕雅添了勺岩蜜,茶汤咕嘟咕嘟冒泡,甜香混着焦香。老阿妈喝了一口,浑浊的眼泪掉下来:“和你阿爸煨的一个味……”

  烤茶罐上的螺旋纹深一道浅一道,帕雅说那是爷爷猎枪上的冰霜、父亲在稻田里晒出的印记,如今都化在茶汤里,成了琥珀色的光。他把茶倒进粗瓷碗,茶汤晃啊晃,映出当地人祖祖辈辈的影子——火塘边,茶碗在手里传递,把山里的寒湿、生活的苦,都熬成了回甘。

  从傣家陶罐到蒙古铜锅,从苗家擂钵到布朗烤茶罐,每个民族的茶器里都煨着一样的温暖:雨林的馈赠、驼铃的坚韧、山雾的灵性、火塘的守望。当我们捧起茶碗,热气里浮现的不只是茶叶的影子,还有祖先的手掌、祖辈的故事,以及千年来不变的心意——这一碗茶汤,泡着的是草木的精魂,更是各民族拧成一股绳的温暖。


------2025年05月28日《西安晚报》第8版终南 闲情

https://xafbapp.xiancn.com/newxawb/pc/html/202505/28/content_273192.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