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端履门与郭希仁[贝司]

(2025-05-17 12:02:57)
分类: 报刊文摘(转)
  端履门街是一条闹中有静的老巷子。

  年轻时,每次从热闹拥挤、人声鼎沸的东大街走进来,马上就感觉寂静了许多。街两边,老门老户老院子多,门楼前蹲两个石狮子的高门大户也不少。到了20世纪60年代,这些老宅院虽然已残旧破败,但虎倒雄风在,依稀仍能窥见当年的气势。

  辛亥革命先驱、同盟会陕西支会会长郭希仁就曾住在端履门。不过,他居住的不是三进四进大院的公馆豪宅,而是租赁的一般民房。关于郭希仁先生在端履门的住宅,里边还隐藏着一段清廉奉公的故事。辛亥革命成功之后,郭希仁身居陕西军政府高级顾问之职,军政府为其建造了一处住宅,但他拒绝个人居住,而是将其转给陕西同盟会做办公处所。他自己一家人,始终居住在端履门街租赁的民房里,直到他因病辞世。仅这一点,就可以看出,郭希仁先生是一位少有的不贪图享受的清官。

  郭希仁(1881-1923),原名忠清,字时斋,又字思斋,后改字希仁,陕西临潼人。他在清末民初的陕西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曾担任清陕西咨议局副议长、民国军政府高级顾问、陕西省教育厅厅长、陕西省水利分局局长兼林务专员、陕西禁烟局坐办等职。

  在郭希仁先生短暂的一生中,有着许多耀眼、辉煌的壮举。光绪三十四年 (1908年) ,同盟会决定在黄陵祭祖(同盟会黄陵祭祖年份另一说为光绪三十三年〔1907〕) ,请郭希仁与张赞元起草祭文。在祭文中,他们发出了“誓共驱逐鞑虏,光复故物,扫除专制政权,建立共和国体”振聋发聘的呼喊。在轰动陕西省内外的“蒲案”中,郭希仁坚定地站在进步力量一边,与陕西提学使余堃面对面地进行交锋,成为陕西知识界颇有声望的人物。1908年,与进步人士曹印侯、刘蔼如等人在西安创设丽泽馆,研究学问。因丽泽馆与马开臣家的书铺毗邻,从而结识了马开臣、景梅九等中国同盟会的骨干人物。宣统元年(1909)十月,陕西咨议局成立,郭希仁被推举为副议长。同年冬,由陈会亭、景梅九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丽泽馆、咨议局成为同盟会会员秘密聚会的地方。

  1911年10月22日,辛亥革命西安起义爆发。当晚,郭被请到起义指挥部主持内务。23日西安全城光复。陕西军政府成立后,郭希仁被任命为军政府高等顾问和总务府参政处负责人,在调解哥老会与军政府领导人之间的矛盾、加强陕西军政府领导人之间的团结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军政府这一时期的文件、布告多出自其手,许多行政事务也多由其决定,因此,被时人形象地称为“郭丞相”。

  1916年秋,郭希仁任中华民国陕西军政府禁烟局坐办职务时,陕西烟毒泛滥,贩毒猖獗。他曾赴关中西部查禁鸦片,颇见成效。因当权者对他的诸多建议坐视不理,郭希仁愤而辞职。此举显示了他不畏强权,铮铮之铁骨,令人赞叹。

  1913年,郭希仁离陕赴京,不久便辞去国会参议院议员的职务,与李仪祉一起赴欧洲考察。目睹许多国家水利之修明、尤其是关中郑白渠(古代著名水利工程)的荒废,郭希仁曾对仪祉说:“与其学它艺,不如学水利,吾乡之郑白渠,废弛久矣,曷弗于吾辈手俾复之。”力劝原在德国读铁路土木工程的李仪祉改学水利。1914年,回国后的郭希仁立即上书全国水利局总裁张謇(字季直,于1913年至1915年担任北洋政府全国水利局总裁),建议兴修西北水利,防涝减灾。在郭希仁任陕西省水利分局局长期间,他为修建泾惠渠操劳费心,亲自带领测量人员,到泾阳河谷测量、绘图,凡事都是亲力亲为(泾惠渠后由水利专家李仪祉接任负责,得以完成)。李仪祉先生曾经著文说:泾惠渠之首功郭希仁。而泾惠渠纪念碑上也镌刻有郭希仁的大名。

  郭希仁在主持陕西教育事务期间,凡有关教育文化上的事,他莫不竭尽心力而为之。提倡兴办女子学堂,大力推动女子教育,支持创办私立民立中学等新式学堂。上世纪二十年代,他积极参与“天足会”活动,挑战旧礼教,提倡妇女放小脚,摆脱封建枷锁。他的三个女儿都听从了父亲教导,参加“天足会”,不裹脚,开风气之先,争做妇女解放之楷模。胡景通先生在为《郭希仁传》作序时评价说:“……尤其是他(郭希仁)在教育和水利方面的许多观点和做法,今天仍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郭的尊孔立场使其被贴上“保守”标签,但研究表明,其思想根源与关学“立心立命”的使命意识密切相关。他师从关学大儒牛兆濂,主张以儒学伦理重塑社会秩序,同时亦推动新式教育,体现出近代关学“守本开新”的特质。

  尤其要大书特书的是,郭希仁是一位两袖清风、廉洁自律的“清官”,他当官为“民生”,掌权惩腐恶。陕西新军督练公所总办王毓江贪污成性,新军士兵定员3000人,被其吞吃的空额竟然过半,且他还为陕西巡抚恩寿卖官牵线搭桥,恩寿对其侵吞空额进行庇护,军政两界腐败至极,陕人痛恨。1910年冬,彭世安、张聚庭联合陕西新军军官30余人,掀起反对王毓江的斗争。郭希仁与咨议局另一副议长李桐轩以咨议局名义,将王毓江吞没款项、滥用私人、招纳贿赂等罪状控告于清廷资政院。最终恩寿在丑行暴露及社会舆论的强大压力下,把王毓江及其党羽十余人撤职。此事件后不久,恩寿被清廷革职。

  郭希仁无私奉公,清廉作风是一贯的、始终的。在他游欧前夕,将任职期间经手的公物完整移交。在他辞去陕西省教育厅之职后,以余薪3000余元捐赠孔教会、芸阁学社、咸林中学等;在担任水利分局局长时,也曾捐薪为局中购置测量仪器。郭希仁先生临终之时,其家庭生活极其困难,家中仅剩“旧书两橱,破衣数件”,患病吐血,却无钱医治。无奈之下,将自己家的车马变卖凑钱。当时,陕西督军刘镇华听说此事,即向郭希仁送去千元(一说500)现洋,但郭坚辞不受。郭希仁在回复书信中强调“生平不食嗟来之食”,该信原件现存西安碑林博物馆。于右任称其“关中第一廉吏”;李仪祉在《陕西水利碑记》中记载:“郭君之清操,可为后世法”;咸林中学至今保存有纪念郭希仁的“清廉亭”。

  1923年5月21日,郭希仁病逝于西安端履门其租赁的寓所,时年43岁。临终前,依旧不改其一生的风范——遗命拒收官方馈赠。郭希仁先生去世后,各界人士所送的挽联花圈,摆满了端履门街道两侧,一片白色,全城哀悼。曹冷泉先生在其所著的《陕西近代人物小志》书中赞其“其高风劲节如日月丽天,终不为阴霾久蔽也”。同盟会元老邵力子先生评价郭希仁先生:“民国以来,一人而已。”

  先生一生著述颇丰,有《近思记》《水利谭》《春秋随笔》《儒学纲要》(也有称《儒教纲要》)《圣迹备考》《从戎纪略》《六十年交涉纪略》《国史讲演录》《思斋文存》《说文漫录》《欧洲游记》《天演通》及自述、日记等数十种。先生常谓:“秦人之病,在对于著述发表过于审慎,吾辈应立矫而奖励之,以收抛砖引玉之效。”


------2025年05月17日《西安晚报》第5版文化周刊 文化纵横

https://xafbapp.xiancn.com/newxawb/pc/html/202505/17/content_270931.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