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元宝”的演变[周惠斌]

(2025-05-17 12:06:06)
分类: 报刊文摘(转)
  在中国货币史上,元宝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中国古代的一种钱币;二是指中国旧时铸成马蹄形的金银锭。它们在我国货币发展史上都曾充当过十分重要的角色,为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

  据考,“元宝”最早是在唐代初期因人们误将“开元通宝”读作“开通元宝”而得名的。而最早使用“元宝”名称的是在唐肃宗乾元六年(758年),“安史之乱”的叛臣史思明自称大圣燕王,在洛阳铸行了“得一元宝”和“顺天元宝”。此后,历代帝王铸造钱币时多在“元宝”两字前,直接冠以朝代或年号,如唐代宗的“大历元宝”、宋太宗的“淳化元宝”、宋徽宗的“圣宋元宝”、元世祖的“中统元宝”、清代的“咸丰元宝”与“光绪元宝”等等。

  不过,这种所谓的“元宝”,其实就是一种圆形方孔、俗称“铜钱”的货币,而真正意义上的“元宝”,现在通常是指始于元代、由金银铸成的一种货币。它的前身是产生于南北朝时期的银铤,《隋书·和洪传》中即有“金银各百铤”的记载。银铤为长条束腰,两端呈弧形,正面光亮且有一圈圈不规则条纹,背面布满大小不等的蜂窝状气孔。宋代时,银铤逐步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形似莲花花瓣状的银锭,它保留了银铤的正面条纹和底部蜂窝状气孔的特征。银铤与银锭,便是银元宝的雏形。

  元朝建立后,由于铜源不足,朝廷在大量发行纸钞的同时,开始铸造形似木船的银锭,人们称之为“元宝”(意指“元朝之宝”)。由黄金制作的叫“金元宝”,由白银制作的叫“银元宝”。金元宝一般供保藏,很少流通;银元宝又称“宝银”“马蹄银”,作为货币流通,它们多由各地的银炉铸造,上面铸有银匠姓名及铸造日期、地点。银元宝从成色上分,有足银、二四宝、二五宝、二六宝、二七宝等。

  元宝和银锭相比有四个不同之处:元宝个头高,长宽比差小,两头翘起,圆腰,形似木船。目前发现最大的银元宝名为“扬州元宝”,重1850克(即当时的“五十两”),长约14.5厘米、厚3厘米,背部镌有“元宝”阴文大字。

  明洪武年间,官府废钱用钞,一度停铸金属货币,元代遗留下来的元宝也被毁而造器,这便是今人很少见到元明时期银元宝的缘故。

  清朝建立后,政权稳固,社会安定,经济逐步走向繁荣,白银成为主要通货,银元宝的使用日渐广泛。但到了清道光年间,一方面由于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清朝经济开始滑坡,出现了银荒现象,银元宝的铸造因原料不足而减少。另一方面,外国银元(俗称“洋钱”)以铸造精美、使用方便,在我国沿海城市出现并逐渐取代了银元宝。鸦片战争后,为“维主权、存正朔”,有识之士呼吁清政府铸造发行本国银元。1890年开始,各省相继铸造本省银元。由于新的银元比银元宝在携带和换算上更为便捷,人们乐于使用,因而很快流通开来。至此,银元宝彻底退出了流通领域。民国时期,各地银炉虽有少量铸造,但大多是作为富豪储备的财富和名门显贵交往送礼之用。

  银元宝作为中国特有的金属货币,以其含银纯度高、分量足、自身价值大,在古代商品交换中享有很高信誉,而且它从鼎盛到渐趋衰亡,也从一个侧面见证了中国由封建社会走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历史过程。


------2025年05月17日《西安晚报》第5版文化周刊 文化纵横

https://xafbapp.xiancn.com/newxawb/pc/html/202505/17/content_270932.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