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塬三名的由来[高涛]
(2025-04-12 10:21:20)分类: 报刊文摘(转) |
奉正塬又名白蟒塬、降驾塬,在高陵妇孺皆知。高陵之名也与之息息相关。《高陵县地名志》载:“高陵之名始见于周代,因境内有奉正塬,横亘于南,塬体高隆,状若土山,土山曰陵,故名高陵。”
明《高陵县志》载:“渭水纳湋、汭、澧、涝、浐、灞诸水后,至高陵而益大,每遇泛涨弥漫十余里,然皆南徙,不崩北岸。虽且崩,数年不过一二丈。”“奉正塬位于县南十里。自泾阳来,过县达临潼,延几百里,高者四五丈,泾渭之不能北徙者。”奉正塬西起泾阳县永乐镇,横亘高陵姬家、崇皇、耿镇、张卜四地,东迄临潼区任留乡,全长约22公里。奉正塬顶宽约几十米到500米,平均海拔390米,土质肥沃,土层深厚,古称“黄壤陆海”。
奉正塬名称的由来,传说古时一位秀才叫白奉正,进京赶考路过泾河。因救了泾河小龙女,成了泾河龙王的乘龙快婿。不久,白秀才和泾河小龙女生下九个儿子。但九子在人间横行霸道,欺压百姓,肆意发水淹没八百里秦川。玉帝知道后,派员将九条孽龙押赴终南山处死,也将白秀才就地斩首,头放在西安北郊龙首塬,身子放在泾、渭河北岸,后化作一道土塬,以阻挡泾渭二水北侵。因白秀才叫奉正,故称奉正塬。
关于奉正塬别名白蟒塬、降驾塬的来历,明《高陵县志》载:“奉正塬自周汉隋唐以来,王侯将相多葬于此,故又名降驾塬。”而唐史却记载了两则民间传说。一是女娲在炼五彩石补天时,有一条白蟒常伴左右,等到功德圆满,女娲自封无极老母,住在临潼骊山老母殿,享用人间供奉,却将白蟒打发到渭河以北荒滩度日。白蟒心生不平,暗自和骊山老母斗法,誓与骊山比高低。一天,白蟒终于比临潼山还高,骊山老母知道后,就托梦给真命天子刘邦,命其斩了白蟒。刘邦一刀斩断白蟒,剑落处成了钓鱼寨沟,至今长四五公里,宽十余米,深达数丈,而白蟒断成两截的身体就成了今天的白蟒塬。另则传说是,汉高祖刘邦嫔妃薄姬为吕后妒忌,出宫到秦汉官邸崖畔柏树下一窑洞(人称蟠龙洞)生下汉文帝刘恒;又传唐明皇李隆基两幸崇皇寺。明《高陵县志》记载:“奉正塬又名降驾塬,旧传汉文帝诞于此;又传唐明皇两幸于此寺。”是为明证。
奉正塬紧贴泾、渭河北岸,塬高水急,是古长安北部一道天然屏障,更是戍守长安的军事要地。周赧王曾于此筑寨屯兵,今有赧王寨遗存。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李忠臣屯兵奉正塬东渭桥,以防仆固怀恩等进犯长安。德宗建中四年(783年),刘德信入援京师,大战朱泚于见子陵,进屯东渭桥就食漕粮。德宗兴元元年(784年),李晟平朱泚之乱,亦屯兵于此。后封为西平郡王,葬于奉正塬上,墓前立有“三绝碑”。僖宗中和元年(881年),黄巢称大齐皇帝,部将朱温屯兵于此。元末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李思齐在奉正塬鹿台筑城戍守。明洪武二年,徐达克同州,趋长安,兵出鹿台,元守将张思道,望风披靡弃城而逃。
奉正塬,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更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使得这里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和希望的地区。未来,奉正塬将继续在保护历史遗迹的同时,推动现代化建设,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为后人留下更多的故事与传奇。
------2025年04月12日《西安晚报》第5版文化周刊
西安地理
https://xafbapp.xiancn.com/newxawb/pc/html/202504/12/content_263961.html
前一篇:峰林琼花牛背梁[宋小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