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数字时代的稗草[李晓姣]
(2025-04-07 18:24:29)分类: 报刊文摘(转) |
移动互联的技术浪潮之下,我们见证着语言能力的诡异分化:善于雄辩者如过江之鲫,却大多隐匿于数字帷幕之后,鲜少有人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坦荡发声。这让我想起农人区分麦苗与稗草的智慧——真正的麦穗永远向着阳光生长,而稗草总在暗处争夺养分。
“站在明处的雄辩”,恰似麦田里挺拔的麦穗,需要内核稳定,拒绝任何形式的打压和内耗。除了个别表演型人格,能站在明处雄辩的人,对世界有清晰的认识,不会被各种旧风气蛊惑——他们是来整顿风气的一拨人。例如,当大家都在默守加班文化时,有人敢理直气壮地说出“按时下班本就是我应有的权利”;高铁上有老人想用上铺换下铺而不得,气急败坏地骂年轻人“白活这么大了”时,年轻人会丝毫不妥协地怼回去:“没有吃过你家一粒米!”他们认为,自己不过是在维护本就应得的权益,或是说出大家早已心知肚明的真相,他们不愿为了装出表面上的和谐而逆来顺受,故而显得特立独行,甚至会被一些老人认为无法无天。但许多社会风气的变革,正是由他们发端,身边多一些敢“站在明处雄辩”的人,实在是我们的福气!
而“隐姓埋名的雄辩”,则如同数字时代的稗草,没有根性的浮萍,不敢向强者挑战,反而专向普通人或弱者发起攻击。他们其实没有自己鲜明的观点,更没有值得称赞的逻辑和口才,可以为自己和旁人争取权益,所以只敢藏身在网络浪潮之中,做其中的一滴水。他们手拉手共同掀起风暴,把原本鲜活的鱼虾蟹蚌扔上海滩,拍打曝晒,反复鞭挞。若是碰巧遇到一头搁浅的鲸,他们便揽过英雄的大旗开始邀功:“我早知道……”而面对那些被无辜牺牲的小鱼小虾,他们不仅漠视,甚至还变本加厉责怪对方心理太脆弱,不懂分辨,什么好坏声音都听,以至于害了自己。
但若真有人举起法律之矛想要揪出作恶者,他们却早已随着退潮悄悄隐向大海深处,无法辨认了。他们的言辞看似汹涌澎湃,实则毫无根基,但所生的恶果,可谓层出不穷。
细想身边“隐姓埋名的雄辩”者,大致有这么几种——
第一种,摆出一副人畜无害的中立态度:“不知全貌,不予置评”“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他们这些言辞偏偏爱出现在一些攻击弱者的帖子下,试图以一种看似公正的态度,抹煞人们对弱者的共情;但是在那些混淆视听、刻意诡辩的帖子下,却找不到他们这样“主持公道”的影子。
第二种则往往会抬出一个不知出处的“事实真相”,试图以此来证明自己的正确。我曾在一条家暴的视频下看到评论:“据说这女人婚前就开始转移男方的财产,把家里的钱给了弟弟。”然而,我到处求证这“真相”的出处却不得,最终事件的各种官方通报上也未曾见过这样的说法。此类雄辩者,真敢捏造事实,或是四处搬运其他人捏造的事实,来无端诋毁受害者。
第三种,严格来说,跟第二种算为一类,试图通过所谓的“事实真相”,来唤醒围观的众人。这些人空有第二种人的心,但想象力和语言能力匮乏,实在创作不出什么反转剧本,就尽煽动之能事,用言语引导大家想象出一个不存在的“真相”:“你如何知道她之前没有做过更过分的事呢?”“正常男人是不会这样打女人的,谁知道这女人做了什么把男人逼成这样”……虽然谎话连篇,却总在试图给自己的言论穿上皇帝的新衣,伪装成一个看似正义的体面人。
第四种人,则赤裸得让人猝不及防,为畅快淋漓地发泄本性,索性撕裂衣服,退化成鬣狗,丝毫不顾忌下口的方式是如何野蛮腌臜。我曾在一个厌童的视频下看到大量类似如此的评论:“怎么办,我是不是心理不健康,我觉得这样好爽”“哈哈哈,打得好!”“一点都不同情他们”……这些人貌似“真诚”,一上来就先自我贬低,承认自己心理不健康,这样就堵住了别人批评的嘴巴。这样的言论,看似坦诚,却让人寒心。
在这些“隐姓埋名的雄辩”者看来,许多老祖宗留下的文化和美德也成了可以弃之的敝履。倘若你敢夸一个女孩子手巧贤惠,他们定会扑过来说“你骂得可真脏”;你若夸一个孩子善良懂事,他们必会过来泼凉水:“这孩子完了,将来必定会受一辈子委屈”等等。
站在文明的河边回望,人类一直在“破”与“立”的辩证中前行。但真正的进步从不是砸碎所有陶罐,而是在传承与革新间寻找平衡。并非所有新的,都是好的,我们追求创新的同时,必须要保持警惕。就如同麦子和稗子同在地里疯长,最终却只有麦子能结出于人有益的籽粒……
------2025年04月07日《西安晚报》第8版终南 文心
https://xafbapp.xiancn.com/newxawb/pc/html/202504/07/content_262858.html
前一篇:三色围巾[熊荣军]
后一篇:春从何处来[郑艳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