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盏明前茶[初阳]
(2025-04-04 09:58:25)分类: 报刊文摘(转) |
喝着朋友送来的“雾里青”,想象着端坐于秦岭深山,山坡上茶树青青,眼前云雾缭绕,蓝天白云,忽地生出求田问舍之心。
想起今年春分,受故人邀约,去山里小住。她在山里有一书院,二层小楼,百十来平方米,门前一棵高大的梧桐树。她在前院种菜,四周种花,养了一只橘猫,任凭村民来欣赏采摘。院里院外,一派祥和。她每日手不离活:收拾菜园杂草,给青菜浇水……据她说,每天早起必烧水喝茶,这是一天里最要紧的事。与她聊天,天马行空,身心愉悦,四周都显得安静了下来,一幅淡然的慢生活图景,这怕是现在的人所追求的生活吧。
相聊甚欢,她指着桌上的茶,说,这是自己种的,不名贵;却是清明前采的,讲究。我顺着她的话讲,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再普通的茶也有上品。喝茶主要在喝茶人的心境,心是一盏茶。她说,当觉得劳累时,煮煮茶,放两颗红枣,闻一闻,疲乏就消散了;当觉得委屈时,喝一会儿茶,养一养精神,心结自然也慢慢解开明朗了。她用的茶壶,是一把暗紫色的宜兴壶,用了半辈子,壶肚里结满了茶垢。对饮茶人来说,这样的茶垢,藏着时光,是一种积淀,只有喜欢喝茶的人,才能品味出茶的真味儿。
我照着她的样子,取几钱茶叶,注入沸水。透过玻璃杯,茶叶在滚水中,上下翻腾,沉沉浮浮。有的浮于水面,有的悬在水中,还有的沉落杯底……这何尝不是人的一生的写照:年少时,像极了刚被开水冲泡的茶叶,上下七八,左右逢源,茶叶未完全散开,茶香未进入水中,喝起来几分青涩苦味;中年时,如同浸泡了一段时间的茶叶,水中慢慢舒展,几度沉浮,几番挣扎,开始变得柔软,也有了成熟度和饱满感,茶汤滋味与香味几乎达到最佳;及至老年,又似多次冲泡的茶叶,历经春夏秋冬,从花开到花落,由风华正茂变成风烛残年,叹时光流逝,只剩回味。凡此种种,细看茶叶沉浮,细品茶味清淡,人生实在如茶,不过一浮一沉,不过一浓一淡。
于是就想开了,等退休或是偷得浮生半日闲,放下事业的上下线,开始生活的平行线。回想前半生往外求索,向上攀爬,如今人生过半,更适宜往山下走。
记得一次去上嵯峨山,临到跟前大门关了,遂临时起意往山下走。不承想,另有一番风景与情趣,更有不同感悟:“高处何如低处好,下去还比上来难”。眼见谷底野花烂漫开放,一切随遇而安而又华枝春满。愿与故人一样,辟一亩茶园,亲自动手,种种茶,养养花,于清明节前采茶。每日午后,叫喝茶也罢,称饮茶也好,可以听音乐,可以钓钓鱼,天青山青,水清茶清,日子悠闲而悠远。
时间的洪流里,相逢是缘。人生如茶,事业与生活并行不悖的前行线上,前途未卜,人或许真的需要一盏茶相伴。苦也好,浓淡也罢,总要亲自来品味。挺喜欢郑板桥《题画》诗:“茅屋一间,新篁数竿,雪白纸窗,微浸绿色。此时独坐其中,一盏雨前茶,一方端砚石,一张宣州纸,几笔折枝花,朋友来至,风声竹响,愈喧愈静。”这样疏淡俊朗的气息,这样豁达有度的气韵,这样新茶清风的气象,活生生将生活活成了一首诗,简单快乐,隽永细腻;活脱脱将生活画成了一幅画,寂静芬芳,空灵清远……
山清水秀茶清,茶汤色泽微黄,闪着光,味道淡似若无。无所谓遗憾,也无所谓圆满。她若来了,我刚好在。那么相遇,便斟两盏茶。再有幸,一起采摘、杀青、揉捻,亲手制作两斤明前茶。尔后,汲清泉水,来煮,共品同赏。若天不怜见,佳人未至,那就与自己相遇。诚如白水寡淡,饮料甜腻,咖啡与酒太过刺激,唯有茶,可以解渴,且有香味,还能提神。于是一个人一盏茶,轻啜独饮,听明月松风竹响……千帆过尽,人生至此,是淡雅从容,是水波不兴,是岁月静好,真正的茶香依旧。
秦岭腹地,遍布茶树,一幅苍翠的绿。所谓世事洞明,因人未老,尚做不到六根清净。如山雾缠绕,似云里雾里,看不清,弄不明,那就索性不去探寻究竟,当下只置身于院中,用一颗欢喜的心儿,种菜,养猫,劈柴,煮茶,喝一盏明前茶。
------2025年04月02日《西安晚报》第8版终南 闲情
https://xafbapp.xiancn.com/newxawb/pc/html/202504/02/content_2623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