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阴谱笛何凄清中秋联句更悲凉——《红楼梦》“中秋闻笛”“黛湘联句”意境解析
(2025-02-09 14:55:57)
标签:
红楼故事桂阴谱笛中秋联句长生殿招祸案无材补天 |
分类: 文学解析 |
桂阴谱笛何凄清
——《红楼梦》“中秋闻笛”“黛湘联句”意境解析
(修订稿)
土默热
今年的中秋节就要到了,据说中央电视台要在苏州举办中秋晚会——皎月当空,小桥流水,桂花飘香,评弹咿呀,相信会办成一个充满江南水乡味道的中秋晚会。令人不由得联想起《红楼梦》中的中秋节,临水赏月,桂丛闻笛,一派江南风味。就此话题老土在此闲聊几句应时应景吧,惟愿为贫瘠的红学界增添几缕靓丽的文化色彩。
说当今红学乃是缺少文化品位的贫瘠之地,红学会的那些专家学者可能不爱听,但不爱听也得听,因为所谓红学家,有几个懂得《红楼梦》大观园中中秋桂丛闻笛的文化滋味呢?他们只会用乾隆年间那个破落八旗子弟曹雪芹,反推《红楼梦》是盛世文化,旗人生活,京味小说,有谁曾品味出中秋桂丛闻笛的江南文化品味呢?
言归正传。《红楼梦》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
贾母因见月至中天,比先越发精彩可爱,因说:“如此好月,不可不闻笛。”因命人将十番上女孩子传来。贾母道:“音乐多了,反失雅致,只用吹笛的远远的吹起来就够了。”……
这里贾母仍带众人赏了一回桂花,又入席换暖酒来。正说着闲话,猛不防只听那壁厢桂花树下,呜呜咽咽,悠悠扬扬,吹出笛声来。趁着这明月清风,天空地净,真令人烦心顿解,万虑齐除,都肃然危坐,默默相赏。听约两盏茶时,方才止住,大家称赞不已。
于是遂又斟上暖酒来。贾母笑道:“果然可听么?”众人笑道:“实在可听。我们也想不到这样,须得老太太带领着,我们也得开些心胸。”贾母道:“这还不大好,须得拣那曲谱越慢的吹来越好。”说着,便将自己吃的一个内造瓜仁油松穰月饼,又命斟一大杯热酒,送给谱笛之人,慢慢的吃了再细细的吹一套来。
……凤姐、尤氏等劝贾母:“夜深了,恐露水下来,风吹了头,须要添了这个。坐坐也该歇了。”贾母道:“偏今儿高兴,你又来催。难道我醉了不成,偏到天亮!”因命再斟酒来。一面戴上兜巾,披了斗篷,大家陪着又饮,说些笑话。只听桂花阴里,呜呜咽咽,袅袅悠悠,又发出一缕笛音来,果真比先越发凄凉。大家都寂然而坐。夜静月明,且笛声悲怨,贾母年老带酒之人,听此声音,不免有触于心,禁不住堕下泪来。众人彼此都不禁有凄凉寂寞之意,半日,方知贾母伤感,才忙转身陪笑,发语解释。又命暖酒,且住了笛。
《红楼梦》书中这段关于贾府之人中秋节之夜桂阴闻笛情景的描写,繁华之中充满悲凉之气,可谓声情并茂、如怨如诉,目送手挥,余味无穷,作者创作手法之高明,令人叹为观止。表面上看,谭谭国公府生活中的场景,似乎本来就该如此优雅,如此回肠荡气;可是仔细思之,其中似乎也有一些蹊跷疑问,令人百思不得其解,最起码红学家们用胡适考证的那个曹雪芹就解不开,因为这不是旗人文化的表现,而是汉民族江南文化的展示。
中秋之夜本应是祥和团圆之夜,书中写道,“月至中天,比先越发精彩可爱”,并且是在盛开的桂花树下赏月,繁花盛开,天香扑面,正所谓花好月圆,千里共婵娟。作者为什么偏偏要在这象征幸福团圆的夜晚,让老祖宗贾母率众人去闻听桂花阴下发出的缕缕哀怨笛音,从而感受那种催人泪下的“凄凉寂寞之意”呢?有鉴于此,似乎任何人读了这段故事,都难免会发问:《红楼梦》作者这个“闻笛感凄清”的中秋意境,是如何构思出来的呢?
让我们还是从我国古代乐器笛子说起吧。笛子是一种最常见的民族乐器。现代人都知道,笛子又称竹笛、短笛,是一种吹奏乐器,音色高亢浏亮,本是一种适于表现欢娱快乐气氛之乐器,并不适于表现悲凉之气,也不是“曲谱越慢的吹来越好”。表现《红楼梦》书中那种“呜呜咽咽,袅袅悠悠”气氛的乐器,用箫吹来似乎更适宜,并非“一缕笛音”所长。那么,贾母为什么偏偏认为“如此好月,不可不闻笛”,并且命人“远远的吹起来就够了”呢?
其实,用笛音来表现欢娱快乐气氛,那是现代人对笛子的理解。古时笛子分为曲笛和梆笛,北方多梆笛,笛身细且短小,音色高亢明亮有力,适于演奏如《扬鞭催马送粮忙》一类欢快笛曲;而江南多曲笛,管身粗而长,音色淳厚圆润,演奏的曲调比较悠扬、绵长、华丽。红楼笛音,应是曲笛发出的绵长丽音。曲笛又称“昆笛”、“苏笛”,在明末清初昆曲盛行的时代,笛子本是“水磨腔”的主要伴奏乐器,曲笛之名便是因其主要为昆曲伴奏而得来。
在《红楼梦》创作的那个时代,笛声几乎就是昆曲的代名词,直到今天也仍旧有人作如此文化领悟。记得昆曲专家周秦先生编写的《寸心书屋昆曲随笔》,书名就是《花坞笛声》。大文豪余秋雨先生有一篇谈昆曲文化传承的散文专著,题目干脆就叫《笛声何处》。两部专著题目中的“笛声”一词,都是代指昆曲。余秋雨先生在《笛声何处》一书题解中,曾说过一段很深刻的话:“中国历史充斥着金戈铁马,但细细听去,也回荡着胡笳长笛。只是,后一种声音太柔太轻,常常被人们遗忘。遗忘了,历史就变得狞厉、粗糙。这本书要捕捉的,就是曾经让中国人痴迷了两百年之久的昆曲的笛声。”其实,笔者撰写本文的目的,何尝不是让红迷朋友们在《红楼梦》大观园故事里,通过中秋夜“品笛感凄清”,来捕捉明清之际昆曲的笛声!
据昆曲专家解释:曲笛演奏在旋律、节奏、运气方面的特色完全与昆伶唱曲相同,曲声与笛音要相辅相成,天人合一。运气方面讲究“细长静慢”、“转音如丝”、“绵绵不断”、静若禅定,其静其柔有如枯坐参禅中散发出的一丝不绝如缕的生机。《红楼梦》“那壁厢桂花树下,呜呜咽咽,悠悠扬扬,吹出笛声来。趁着这明月清风,天空地净,真令人烦心顿解,万虑齐除”。这正是关于昆曲笛声的绝妙写照。
吹奏之间,贾母“命斟一大杯热酒,送给谱笛之人,慢慢的吃了,再细细的吹一套来。”这个“谱笛之人”,应该就是专业为昆曲伴奏的曲笛艺人;所吹的“一套”曲子,也应该是昆曲的套曲。演奏过程中,众人“都肃然危坐,默默相赏。听约两盏茶时,方才止住,大家称赞不已。”这也正是旧时文人雅士欣赏昆曲的正确态度。昆曲属“雅部”剧种,演奏到情真意切之时,没有人像观看“花部”剧种那样鼓掌甚至呐喊叫好;台上台下,一缕笛音,袅袅悠悠,观众肃然危坐,呼吸如闻,会心处惟有颌首点头而已。
我们知道了《红楼梦》中秋夜“品笛感凄清”品的是昆曲,那么具体来说品的又是什么曲子呢?作者在书中没有明写,但作者通过所营造的文学艺术化境,最起码告诉了我们三点:其一,这首曲子是用来表现中秋月明之夜特有情境的曲子;其二,这首曲子是从桂花树下呜呜咽咽、袅袅悠悠吹奏出来的曲子;其三,这首曲子是表达作者内心一种凄凉悲怨心境、闻之令人落泪的曲子。综合这三点,这首笛子演奏的昆曲曲谱,就是有特指的了。
这首凄凉悲怨的昆曲笛子曲,特指的就是《长生殿》月宫戏的悲凉之曲,也就是第五十出《重圆》。剧中的故事就发生在“中秋之夕”。道士杨通幽受唐玄宗委托,跨鹤乘鸾,在蓬莱仙境寻觅到回归仙乡的杨贵妃芳魂。蒙牛女双星绾合,再经玉妃面嘱,在八月十五中秋夜引唐明皇“飞升”(薨逝的代名词),到月宫与玉妃“重圆”旧梦,再践“前盟”。下面就让我们来欣赏唐明皇在中秋夜出宫,向月宫(蟾宫)飞升与玉妃重圆的一段戏:
【双调引子·谒金门】[净扮道士上]情一片,幻出人天姻眷。但使有情终不变,定能偿夙愿。
贫道杨通幽,前出元神在于蓬莱。蒙玉妃面嘱,中秋之夕引上皇到月宫相会。上皇原是孔昇真人,今夜八月十五数合飞升。此时黄昏以后,你看碧天如水,银汉无尘,正好引上皇前去。道犹未了,上皇出宫来也。[生上]
【仙吕入双调·忒忒令】碧澄澄云开远天,光皎皎月明瑶殿。[净见介]上皇,贫道稽首。[生]仙师少礼。今夜呵,只因你传信约蟾宫相见,急得我盼黄昏眼儿穿。这青霄际,全托赖引步展。
[净]夜色已深,就请同行。[行介][净]明月在何许?挥手上青天。[生]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净]我欲乘风归去,只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合]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虽然是仙凡阻隔人天美眷,中秋之夜蟾宫重圆,但两地相思铭心刻骨,重践前盟似水流年,流不尽的眼泪,说不完的思念,琼楼玉宇弄清影,天上宫阙不胜寒,何似在人间?这种心境下的昆曲《重圆》,用一缕笛音演奏出来,岂不正应是“呜呜咽咽,袅袅悠悠”,凄清中透着悲凉?而这凄美之曲,在剧中又确确实实是从中秋夜一轮明月映照的桂花树下发出来的。让我们还是来欣赏《长生殿》作者的美妙手笔:
【嘉庆子】看彩虹一道随步显,直与银河霄汉连,香雾蒙蒙不辨。[内作乐介]听何处奏钧天,想近着桂丛边。
【沉醉东风】助秋光玉轮正圆,奏霓裳约开清宴。吾乃月主嫦娥是也。月中向有霓裳天乐一部,昔为唐皇贵妃杨太真于梦中闻得,遂谱出人间。其音反胜天上。近贵妃已证仙班。吾向蓬山觅取其谱,补入钧天。拟于今夕奏演。不想天孙(即织女,笔者注)怜彼情深,欲为重续良缘。要借我月府,与二人相会。太真已令道士杨通幽引唐皇今夜到此,真千秋一段佳话也。只为他情儿久,意儿坚,合天人重见。因此上感天孙为他方便。仙女每,候着到时,教他在桂阴下少待。等上皇到来见过,然后与我相会。[仙女]领旨。[合]桂华正妍,露华正鲜。撮成好会,在清虚府洞天。
【品令】行行度桥,桥尽漫俄延。身如梦里,飘飘御风旋。清辉正显,入来翻不见。只见楼台隐隐,暗送天香扑面。[看介]“广寒清虚之府”,呀,这不是月府么?早约定此地佳期,怎不见蓬莱别院仙。
【川拨棹】清虚殿,集群真,列绮筵。桂花中一对神仙,桂花中一对神仙,占风流千秋万年。[合]会良宵,人并圆;照良宵,月也圆。
【高平词·羽衣第三叠】【绵缠道】桂轮芳,按新声,分排舞行。仙珮互趋跄,趁天风,惟闻遥送叮当。【玉芙蓉】宛如龙起游千状,翩若鸾回色五章。霞裙荡,对琼丝袖张。【四块玉】撒团团翠云,堆一溜秋光。【锦渔灯】袅亭亭,现缑岭笙边鹤氅;艳晶晶,会瑶池筵畔虹幢;香馥馥,蕊殿群姝散玉芳。【锦上花】呈独立,鹄步昂;偷低度,凤影藏。敛衣调扇恰相当,【一撮棹】一字一回翔。【普天乐】伴洛妃,凌波样;动巫娥,行云想。音和态,宛转悠扬。【舞霓裳】珊珊步蹑高霞唱,更泠泠节奏应宫商。【千秋岁】映红蕊,含风放;逐银汉,流云漾。不似人间赏,要铺莲慢踏,比燕轻扬。【麻婆子】步虚、步虚瑶台上,飞琼引兴狂。弄玉、弄玉秦台上,吹箫也自忙。凡情、仙意两参详。【滚绣球】把钧天换腔,巧翻成余弄儿盘旋未央。【红绣鞋】银蟾亮,玉漏长,千秋一曲舞霓裳。
朋友们看清了么?没看清不妨重读一遍,剧中的仙曲《钧天乐》《霓裳羽衣曲》,都是在“桂丛边”演奏的。演奏时,“只见楼台隐隐,暗送天香扑面”。“映红蕊,含风放;逐银汉,流云漾。不似人间赏,要铺莲慢踏,比燕轻扬”。“桂华正妍,露华正鲜。撮成好会,在清虚府洞天。”但只见,“桂花中一对神仙,桂花中一对神仙,占风流千秋万年”。朋友们,阅读至此,您对红楼中秋夜,“桂花树下,呜呜咽咽,悠悠扬扬,吹出笛声来”之意境营造,有全新的感悟和领会么?
这个以《长生殿》剧中“中秋”“桂树”之意境,谱写《红楼梦》中秋夜桂树下一缕悲凉“笛音”的人,大概非《长生殿》作者洪昇自己莫属。《长生殿·重圆》乃是剧中最后一出,闭幕后就要曲终人散了。在《长生殿·偷曲》一出中,洪昇就曾写道:“人散曲终红楼静,半墙残月摇花影”。这既是《长生殿》剧情的概括,也是《长生殿》一剧悲剧命运的预言。洪昇在《长生殿》曲终人散之际写红楼一梦,也就是自己的梨园文学梦;故事中既套用了《长生殿》作品的结构和意境,也暗写了自己遭遇的《长生殿》案件悲剧。
令人吊诡的是,《长生殿》剧情结以中秋之夜,令洪昇废弃终身的《长生殿》文字狱案件也起自中秋之夜。洪昇的《长生殿》创作历经十余载,先后三易其稿,于康熙二十七年杀青,付演后获得极大成功,出现了“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的局面,几乎一夜红透京师。康熙二十八年(1689)中秋之夜,戏班子为感谢洪昇剧本,庆贺《长生殿》演出成功,邀请京师名流和友人,齐聚洪昇宅邸饮酒观戏。时值佟皇后“国丧”未除,被人以“大不敬”之罪名告发,洪昇被朝廷“斥革下狱”,“可怜一曲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洪昇的人生追求,就在中秋之夜,桂花丛中,画上了“无材补天”的凝重句号。这应该正是他在红楼一梦中,刻意渲染中秋之夜桂丛闻笛悲凉之气的原因所在。
就在《红楼梦》第七十六回,描写贾母月下桂丛闻曲落泪之后,作者又接着浓墨重彩描写了黛玉、湘云二人,在当年为“玩月而设”的凹晶馆水边,面对天上和水中的凄清冷月,以“三五中秋夕”开头,搞了一场咏月联句。过去红学界诸公不解红楼意境,多以谶语来附会解析联句的内容,以致意境全失,味同嚼蜡。其实,当您知道了红楼咏月意境来自《长生殿》作品和《长生殿》案件,“重圆”之梦就是在“中秋之夕”的月宫桂丛边,黛湘联句之本意也就昭然若揭了。
诗的前半部分,表现的是康熙二十八年中秋夜,友人齐聚洪府观剧宴饮的热闹场面。“撒天箕斗灿,匝地管弦繁。几处狂飞盏,谁家不启轩”。京师中秋夜,家家笙歌,户户管弦,就在这个时候,友人们齐聚洪府,庆贺《长生殿》一炮走红。“蜡烛辉琼宴,传花鼓滥喧”;“分曹尊一令,射覆听三宣”;“赏罚无宾主,吟诗序仲昆”;“构思时倚槛,拟景或依门”等等,都是描写这次聚会参与者梁棠村、赵执信、翁世庸、査慎行等高雅文人们,雅集洪昇府宴饮喧闹的文人乐事。时值佟皇后国丧未除,因而招致了《长生殿》文字狱。
其实《红楼梦》故事中也巧妙地描写了这些场面,不过将这些文人雅士换成了小姐丫鬟而已。在第六十二回“老太妃薨逝”期间,贾母王夫人都不在家,这一天是宝玉生日,大观园里锁了门喝酒庆祝,就是在老太妃“国丧”期间进行的。芳官唱了一曲“翠凤毛翎札帚叉,闲踏天门扫落花”,这本是用传统昆笛吹奏的昆曲代表性音调,“毛翎札帚”四字的旋律是把“天门扫落”四字的腔向下方作大二度移位转调形态,非熟悉昆曲的个中人写不出其中奥妙。姐妹们宴饮中传花、行令、射覆、拇战,这些游戏形式,与凹晶馆黛湘联句的内容基本相同。
黛湘联句的后半部分,作者话题一转,开始描写月上中天,众人观剧:“宝婺情孤洁,银蟾气吐吞”,就在这星星清朗明净,月亮光彩焕发的时候,人们看到舞台上出现了“药经灵兔捣,人向广寒奔”的月宫缥缈景色。这是什么戏?就是《长生殿·重圆》,唐明皇在“三五中秋夕”月圆之际“飞升”,奔向月宫桂殿与杨贵妃重圆嘛!“犯斗邀牛女,乘槎待帝孙”,说的也就是杨通幽“邀牛女”“帝孙”热心创造条件,玉成李杨二人月宫重圆,成就了天上人间神仙眷属的一段剧情。
“壶漏声将涸,窗灯焰已昏”,夜深了,演出结束了。“虚盈轮莫定,晦朔魄空存”,说的既是月有阴晴圆缺的自然规律,也是慨叹作者自己人世沧桑、荣辱莫定的悲凉心境。结语的“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一句,历来红学家都解释为湘云、黛玉的命运谶语,甚至据此塑造出黛玉沉湖自尽,湘云船上神女的结局,读后令人作呕。其实这两句诗,都是作者慨叹《长生殿》命运多舛,演出之后空余杨通幽“鹤影”跨“寒塘”觅“花魂”,映一轮“冷月”之悲凉意境而已。
“寒塘渡鹤影”一句,表现的是杨通幽作为“九天青鸟使”,凭着唐明皇的“一幅紫鸾书”,“驾鹤骖鸾”上天入地,苦苦寻觅杨玉环魂魄的情景;“冷月葬花魂”一句,花魂当然是指杨贵妃之魂,因为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杨贵妃是以“羞花”著称,她的芳魂当然是“花魂”。还是听一听剧中唐明皇的唱词吧:“阔迢迢山前水前,望香魂渺然”。“黯沉沉星前月前,盼芳容杳然”。“冷清清阶前砌前,听灵踪悄然”。“痛娇花不再鲜,盼芳魂重至前。”这就是“冷月葬花魂”的最好注脚。
中国古典小说多为话本形式,重叙事演义,轻心理刻画,极少有大段抒情描写。朋友们看了以上“中秋闻笛”的大段描写,是否注意到作者重在抒情而不是叙事呢?这种创作手法与历来小说创作习惯迥异,不适于大鼓书先生在书场上“说”,却极适合演员在舞台上“演”。您倘若将《红楼梦》第76回交给一个戏班子,几乎不用改编,演员就可以在舞台上演得凄清委婉,回肠九转,催人下泪,感人至深。岂止第76回,《红楼梦》书中很多重要情节,如宝黛花下读《西厢》,宝玉听《袅晴丝》,黛玉葬花,宝玉祭晴雯等,都是大段的心理刻画和抒情描写,作者如此写来又是为什么?难道不值得每个红学家深思么?
一曲红楼梦,几多解梦人。若想正确解读《红楼梦》,必须把《红楼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对待,必须对作品和作者作出文化层面的解析,必须搞清作品的文化意境及其文化根源。不读《长生殿》看不懂《红楼梦》,《红楼梦》是用昆曲表现手法创作的小说,与《长生殿》是孪生姊妹花;《红楼梦》是《长生殿》旧瓶装新酒,旧谱填新词。书中不惟作品架构、人物形象、遣词用语来自《长生殿》,其铺叙故事的文化意境也取自《长生殿》和《长生殿》案件,这是同一作者的创作动机、人生境界、文化感悟使然,也算是文化基因使然吧。
“三五中秋夕,清游拟上元。撒天箕斗灿,匝地管弦繁”。亲爱的红迷朋友们,土默热在这中秋月圆之际举杯对月许下一桩心愿,惟愿今而后红学界能多一点文化感悟的芬芳,少一点牵强附会猜笨谜的恶臭,真正还红学以红,以学,以文,还《红楼梦》中秋意境以桂丛闻笛天香扑面,您赞成吗?让我们盛情邀请洪昉思携“白首双星”前来助兴,在月宫里桂丛边,遥遥谱笛“木石前盟”一曲,襄祝新时代“文化红学”月上中天、花好月圆,恭祝普天下“文化红友”人长久、共婵娟、永团圆!
2013年中秋夜初稿
2014年中秋夜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