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曲笔隐写国丧宴饮故事用意何在——转网友求知不倦(聂桥)两篇文章
(2025-02-09 14:50:34)
标签:
求知不倦文章长生殿事件重演孝庄皇太后 |
分类: 文学解析 |
《红楼梦》曲笔隐写国丧宴饮故事用意何在
——转网友求知不倦(聂桥)两篇文章
土默热按:
聂桥先生此文,考证《红楼梦》书中那个薨逝的老太妃甚详,尤其对老太妃陵寝位于“孝慈县”,接清关外昭陵地气(昭西陵)的解析,至为合理可信。孝庄皇太妃薨逝于康熙廿六年,洪昇时在北京国子监求取功名,并以唐明皇杨贵妃爱情素材创作昆曲剧本,正是改《沉香亭》《舞霓裳》为《长生殿》之际;康熙廿七年《长生殿》院本杀青,在京师演出一炮打红,出现“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的狂热局面;康熙廿八年孝懿佟皇后国丧期间,洪昇因聚演《长生殿》被斥革下狱。“可怜一曲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无材补天”返回故乡杭州,在三生石畔仿柳七郎(柳永)“奉敕填词”,潦倒以终。
清廷孝庄皇太妃、孝懿皇后这两次“大出殡”与洪昇的戏剧(梨园)人生关系甚密,与风月宝鉴《长生殿》创作演出纠葛甚深,洪昇对这两次国丧知之甚详,康熙二十六年曾跟随吏部尚书李天馥亲自去清东陵参加过为孝庄老太妃送葬,康熙二十八年中秋因孝懿佟皇后国丧期间聚演《长生殿》召祸而“无材补天”,故有可能也有动机把这两次国丧期间自己的“亲历亲闻”,以曲笔、“史笔”写入《红楼梦》书中。这是包括曹雪芹在内的其他任何时代的作家都不会去写,更不会煞费苦心如此巧妙写入书中的故事,因此也是红楼故事发生于康熙年间,《红楼梦》作者是洪昇的一个很有力佐证。
朋友们倘能将聂桥先生这两篇文章,与老土的《桂阴谱笛何凄清
2012年8月
长生殿事件在《红楼梦》中的重演
求知不倦(2012-06-06 17:27:15)
摘要:
本文分析了《红楼梦》第六十二回宝玉等四人在“国丧”期间公然聚众大摆生日宴席,其实就是在暗喻洪昇本人所亲身经历的长生殿事件。透过字里行间,我们仿佛听见洪昇因“可怜一曲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所发出的哀叹和呐喊。如果本文论点成立的话,将是洪昇著书的又一力证。
三、详细交待贾母、王夫人等一干人等参加初期丧葬活动的时间,是偏殿停放二十一日,扶灵往返“一月光景”,两段时间加起来50天,近两个月。(守孝期却长达一年)
其实,这只是为后面的内容作铺垫用的。其潜台词就是賈母等不在家这段时间,是“国丧”期,賈家作为“有爵之家”,应执行的是条例的前一项,即“一年内不许筵宴音乐。”这即对随驾送灵的贾母等众人有约束力,对贾府里的其它人同样具有约束力,“有爵之家”说的一大家子而不是哪几个人。
那么对于朝廷的这条规定,賈家是否知晓,又是怎样贯彻的呢?请看在第六十二回的这段文字:“
可见賈府动作之快,别人动了,自己马上动了。也就是说在王夫人去送灵之前就已经办了。否则怎么有请示王夫人一说。因为在停灵的二十一天中他们诸人晚上还是可以回家的。后来芳官等在王夫人等不在家时大闹各处的事,也再一次说明在王夫人出门时,戏子们已经遣散至园中各屋。
其实,这次祝寿活动除了家里人少了一点,前来拜寿的少了一点外,其热闹程度是一点不比以前差。本来是宝玉和宝琴两个重量级的人物过生日这已经够了,又凭空多出了一个平儿和邢岫烟。四人共同的生日,代表了賈府的主人,仆人及客人,见作者是非要把这场祝寿活动搞得轰轰烈烈的。
这个生日过得怎么样,看一下下面这段关于生日宴会坐位安排的描写,就可见一斑了:
终久让宝琴、岫烟二人在上,平儿面西坐,宝玉面东坐。探春又喊了鸳鸯来,二人并肩对面相陪。西边一桌,宝钗、黛玉、湘云、迎春、惜春依序,一面又拉了香菱、玉玔儿二人打横,三桌上尤氐、李纨又拉了袭人、秋纹陪坐。四桌上便是紫娟、莺儿、晴雯、小螺、司棋等人围坐。当下探春等还要把盏,宝琴等四人都说,这一日都坐不成了,方才罢了。两个女先要弹词上寿,我们没人愿听那野话,你厅上去说给姨太太解闷去吧。
从这描述里就看到这场寿筵的规模并不算小,留在家中有头有脸的人全在这里了,王熙凤在病中,而薛姨妈因喜欢清静,独在一处听曲去了。(女先弹词就应该是苏洲评弹吧,即使是别的什么,“弹词”也必须是有曲的)。
规模有了,那么众人是不是真的因为“王夫人不在家(国丧)而有所收敛了呢?在描述了众人喝酒行令的情节之后,又有了以下这段与前边截然想反的结论:
这些人因贾母、王夫人不在家,没了管束,便任意取乐,呼三喝四,喊七叫八,满厅中红飞翠舞,玉动珠颠,十分热闹。
前面说是“不似往年热闹”,这又说“任意取乐”、“十分热闹”,现而两种说法的前题都是“贾母王夫人不在家”。从书中描写看,重点应该后者。这次聚筵的热闹程度的确是在红楼梦中比较热闹的一场。就是这场聚会,创造了贾府中的两次第一,第一次主仆在同一张桌子吃饭;第一次在晚上大观园众姐妹半夜在怡红院再开夜宴。贾府是一个等级森严,规矩重重的豪门。主子和奴才同席而坐。简直就相当于皇帝和臣子平起平坐一样;而公子小姐夜间聚会在贾府里是应绝对禁止的,这些乐过头的这群少男少女为何要把这些规矩砸个粉碎,“皆因贾母王夫人不在家”—潜台词:皆因国丧。
其实众人对此的厉害关系是心知肚明的。宝钗从梨香院到大观园参加宴会,第一件事就是把角门锁好,并把钥匙自已拿了,此举乃防备外人也。而宝玉和香菱对话中所说出来的那句“不会往虎口里探头”的话也暗示出宝玉对此事的忌惮之处。(关于这一点以后还会有专门的分析)他们每个人都知道这事如果是东窗事发的话,绝对是性命悠关。那他们为什么还会如弄险,莫非他们与皇家有仇?绝对没有,此时的賈家世代受皇恩宠幸,况且宝玉的姐姐还是当朝的贵妃,说起来也算是皇亲一族,岂有“窩里斗”之理。都说《红楼梦》里有数不清的谜团,难道这段公案又将成为另一个无解之谜。如果用传统的新旧红学观点去找寻,答案也只能是这样。但是如果你到土默热红学去找,答案简直就是信手拈来,因“国丧”和皇家结下“深仇大恨”的确有其人,但这个人不是賈宝玉,也不是賈府中的哪个人,更不会是曺雪芹,而是《红楼梦》的真正作者,清初的大作家洪昇。有关“国丧聚演”的痛苦回忆,让他永生难忘。康熙二十八,那个被死封皇后的佟贵妃去世,“国丧”期内,洪昇却因聚众出演他的新剧《长生殿》,被人告发而遭康熙斥革入狱,无材补天,断送了自已的政治生命。这六十二回不就是《长生殿》事件的重演吗?
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确定六十二回写的这场生日筵宴,就是暗指国丧聚演《长生殿》呢,这是毫无疑问的。(康熙二十八年中秋发生的国丧聚演《长生殿》事件,友人们确实是以为洪升庆贺生日为名举办的。这只是个借口,洪升生日并不在这一天。就是这个借口,造成了生和死放在一起宴饮庆贺的悲剧!——土默热补充几句)
证据三: 史湘云醉卧石凳一段暗喻《长生殿》
书中关于湘云醉卧青石的描写是怎样的呢:
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櫈子上,业经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满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被落花埋了。一群蜂蝶闹穰穰地围着他,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枕着
其实作者本意也是让明眼人所够把这一切与《长生殿》紧紧联系在一起,所以上面这段表面上是写一个年轻姑娘在酒醉后的憨态。实际上勾勒出却是一幅活脱的海棠春睡图,关于这一点,土默热先生已经阐述得很清楚了,本文就不在重复。这里只把本回未尾的脂批抄录如下:
写寻闹是贾母不在家景况,写设筵是贾母不在家景况,如此说来真有笔歌墨舞之乐。看湘云醉卧青石,满身花影,宛若百十名姝抱云笙月鼓而簇拥太真者。
太真者,杨玉环也。“百十名姝抱云笙月鼓而簇拥太真”不正是《长生殿》剧情的再现吗?!“笔歌墨舞”,正反映出作者洪昇对自己因聚演《长生殿》而遭到皇家迫害后的怨恨和无奈的心情。满腔的仇恨也只能是通过过“笔歌墨舞”来宣泄出来。他真是希望有人解出其中的味道。这也正是作者在书中留下一个又一个迷团一贯笔法。尽管索隐派没找到迷底,考证派也没有挖到有价值的论据。横空出世的土默热红学,却带领我们遨游在《红楼梦》的文学海洋里,尽情领略那谜团后的无限风情。再一次感谢土默热红学为中国文学作出的卓越贡献。
红楼梦老太妃与孝庄皇太后
聂
我的红学研究就是从《红楼梦》中的老太妃开始的。老太妃去世的国丧期间,引出了宝玉四人的居丧摆宴,说句托大的话,这一考证结果足以添补红学解析的一个空白。然而,对老太妃的身份倒是没有太多的关注,只是认为作者设计出这样一个没有出场的老太妃出来只是为了使其灵魂受辱的。一个偶然的机会,看了著名电视人老梁的一个关于孝庄皇太后的专题节目,回顾孝庄皇太后历经皇太极,顺治和康熙三位皇帝的传奇一生,尤其是在生命的后期,全力辅佐刚刚继位的康熙皇帝,康熙早期的政治主张均出自孝庄皇太后,康熙尊其为“孝庄仁宣诚宪恭懿翊天启圣文皇后”,简称“孝庄文皇后”。这个与康熙有着特殊关系的太皇太后会不会是那个红楼老太妃呢?在查阅了孝庄的相关资料后,我最终确认,孝庄文皇后就是《红楼梦》中的那个老太妃的原型。
当然了,提出这个观点的并非笔者一人,早有网友根据全国守孝一年的超高规模推测红楼老太妃有可能就是隐指孝庄太皇太后。但是通过文本与史料全面分析列出一二三四的,笔者敢称是头一人。
一、皇家对病重老太妃的关注超乎寻常
《红楼梦》中关于老太妃的描写一共两段,第一段是在第五十五回,就在贾府结束了种种元宵庆典后的第五十五的一开头,有如下一段文字:
且说元宵已过,只因当今以孝治天下,目下宫中有一位太妃欠安,故各嫔妃皆为之减膳谢妆,不独不能省亲,亦且将宴乐俱免。故荣府今岁元宵亦无灯谜之集。
只是一位太妃“欠安”就闹得宫里宫外像是服丧一样严肃。可见皇家对这位老太妃是何等的重视。那么,在清朝史上可否真有在病中闹出动静的皇妃呢?答案是肯定的:
康熙二十六年(1687)十二月,孝庄太皇太后病危,康熙皇帝昼夜不离左右,亲奉汤药,并亲自率领王公大臣步行到天坛,祈告上苍,请求折损自己生命,增延祖母寿数。康熙在诵读祝文时涕泪交颐,说:“忆自弱龄,早失估恃,趋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至有成。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致有今日成立,同极之恩,毕生难报……若大算或穷,愿减臣龄,冀增太皇太后数年之寿。”
这一情节,在《清史稿•礼志》等清代史料中均有记载,是可信的。再如康熙十一年十月,康熙的第一位皇后孝诚仁皇后病重,康熙却依然在赤城汤泉陪伴正在疗养的孝庄太皇太后,太皇太后得知此信,催促康熙回京探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探病事件”,此事也足见康熙对孝庄的格外关心。《红楼梦》中的老太妃病中惊动了全国上下这一描写与史实高度相似。
二、“孝慈”之名泄漏天机
在第五十八回交待老太妃是被安葬在“孝慈县”:“在大内偏宫二十一日后,方请灵入先陵,地名曰孝慈县。”当然了,这个“孝慈县”肯定是个虚拟的地名,以前一直认为陵园取“孝慈”之名算是恰当。但细细考究下来,这个名字和《红楼梦》中其它的诸多人名地名一样,也是有着特殊含义的。网上早就有人指出,“孝慈”二字在孝庄的封号里均能找到,第一字“孝”是非常明显的,孝庄为“孝庄文皇后”,而顺治给他母后孝庄的封号为“昭圣慈寿皇太后”,简称“昭圣皇太后”,且孝庄晚年又住在“慈宁宫”。但是这种组合证据到底是还是面太广了点,尤其是大清皇妃的谥号都是以孝字开头的,而谥号中带有慈字的皇妃也并非孝庄一人,康熙的生母孝康章皇后的谥号就是“孝康慈和庄懿恭惠温穆端靖崇天育圣章皇后”。孝康章皇后同样具备“孝慈”的条件,且辈份上也与太妃相同。但是24岁就撒手人寰的孝康庄皇后并不老,并且也没有前面所提的病中受格关照之事,随着对“孝慈”二字的深入考证,我最终还是把这位老太妃锁定在孝庄太皇太后身上。
既然“孝慈县”是皇家陵墓的所在地,那我们就一定要从清代陵寝中找答案。在清代,只有两处陵寝,盛京陵寝和清东陵(河北遵化)。盛京陵寝包括两座墓葬,昭陵(今沈阳北陵)里安葬着清太宗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福陵(今沈阳东陵)安葬着清太祖努尔哈赤和孝慈高皇后。孝慈高皇后,这不就是原装的孝慈吗?而且就出现在皇家的陵寝。是将孝庄(老太妃)去和她的公公合葬吗?显然不会,但“孝慈”二字却为老太妃陵寝指明了方向——盛京陵寝,因为盛京还长眠着孝庄文皇后的丈夫皇太极。孝慈县暗指盛京陵寝,而作为太皇太后的孝庄确实有资格也应该去盛京陵寝与他的丈夫合葬。孝慈县之名再次验证了关于老太妃原型为孝庄太皇太后的推测。不过,这一推测不是没有问题,因为孝庄太皇太后最后并没有葬在盛京,而了葬在了他儿子顺治的陵寝清东陵。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三、送葬路程准确表达了孝庄的尴尬地位
将孝庄葬在清东陵,是遵照她的遗愿,孝庄太皇太后在弥留之际向康熙下达了遗嘱:“太宗山陵奉安已久,不可为我轻动,况且我心中也舍不得你们父子,就将我在你父亲的孝陵附近择地安葬。”(百度百科语)为什么孝庄会放弃属于她的归宿呢?不愿惊扰太宗,舍不得儿孙,显然都是托辞,真正的原因是她与多尔衮之间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多尔衮为清太宗皇太极的亲弟弟,孝庄文皇后的小叔子,传说两人暗恋已久,在皇太极死后,二人共同把孝庄的儿子福临(顺治皇帝)推上皇位,多尔衮以摄政王身份掌握国家大权,在这期间,关于二人关系的传闻极多,甚至部分史学家考证认为孝庄在皇太极死后下嫁了多尔衮,虽然这些都没成定论,但这些传闻也使得孝庄处于极其尴尬的境地。虽说,她在名份上仍然是太皇太后,是皇太极的孝庄文皇后,理应与太宗皇帝合葬,但她心里也清楚,她和多尔衮之事也会使康熙承受压力,为了不使他钟爱的孙子为难,她以牺牲自己的名份为代价,保全了康熙的颜面。但事实上,孝庄此举还是没能使康熙摆脱困境,因为清东陵里最高辈份的就是康熙的父亲,孝庄太皇太后的儿子顺治皇帝,孝庄是无法和任何人合葬的,因此,康熙并没有把孝庄葬入地宫,而是将孝庄生前居住的慈宁宫东王殿五间拆建于清东陵的风水墙外的昌瑞山下,称之为“暂安奉殿”,这一情节,《红楼梦》也给予了忠实记录。第五十八回老太妃停灵于“大内偏宫”,孝庄停灵于陵园外面,当然是“偏宫”了。这个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偏宫”实际上就是孝庄的“暂安奉殿”的代名词而已,送葬的路程也再次向人们暗示着这一现象。
这陵离都来往得十来日之功,如今请灵至此,还要停放数日,方入地宫,故得一月光景。
用走路的时间是可以大致推算出陵寝距京城的距离的。对于“来往得十来日之功”,大部人的看法是这十来日之功是来回的路程,以此来把老太妃送葬的陵墓定位于距离较近的清东陵,但我对此并不认同,这段话里有三个描述时间的词汇“十来日”,“数日”和“一月光景”,十来日,为十天左右,可能是八、九天,也可能是十一、二天,反正离十天很近;数日,应该是几天的意思,是十天以内;一月光景就不用说什么了,三十天。如果送葬往返用了“十来日”的话,还有将近二十天的时间停放时间,几乎与京城的停灵时间相同了,就算又停了这么长时间,可这二十来天肯定是远远超出了“数天”的范围了,“数天”就是几天,这点从古至今从来不变,作为了一个顶级作家是不会用错的,因此,扣除停放的几天,剩下二十多天即为往返的时间,单程的时间就是“十来天”,所以,确切的意思应该是“来往(都)得十来日之功”,类似省略字的现象在古文里并不鲜见,不必大惊小怪。
那么单程十来日能说明什么呢?这十来日的最大意义就是当不当正不正,把老太妃的陵墓悬在了半空中,北京到沈阳将近七百公里,送葬的队伍十天到达时间稍显不够,北京到河北遵化一百三十九公里,十天还太多了点,作者为老太妃陵墓设计的位置恰恰就是昭陵(盛京陵寝)和清东陵之间,这和史实也是相吻合的,我愿意再次重复一下孝庄太皇太后的实际安葬地点,是在清东陵风水墙的外边,虽说是在同一地点,却不属于同一体系。这就是康熙为什么不愿意为她老人家下葬的根本原因,把慈宁宫复制过来安放祖母的遗体,是康熙并没有真正安葬她的祖母,而是把这难题留给了他的后代。写到这,我不得不佩服洪昇这位伟大作家的敏锐的感受力,康熙的这点心思被他看得一清二楚:他利用“孝慈县”,“大内偏宫”和“十日路程”为孝庄安排的归宿是十分合理的,这个“孝慈县”即不是“昭陵”也不“清东陵”但从“孝慈”的定位看,应该是偏于“昭陵”的。这样的定位也被后来孝庄最终下葬所验证:
雍正三年,雍正在“暂安奉殿”原地建造一座陵园,将孝庄遗骨正式葬入地宫,因其陵位置在昭陵西面,故称其为“昭西陵”,虽然地处清东陵,然而接的仍旧是昭陵的地气。雍正此举,也算是否定野史为孝庄正名,做了一件他父亲当年想做而没有做的事情。一个皇妃的安葬要两代皇帝历经近四十年(康熙二十六年至雍正三年)。而《红楼梦》管不了这些,在老太妃刚刚去世一个多月就用四人集体生日宴会的狂欢来亵渎老太妃(孝庄)的在天之灵。洪昇用重演“长生殿案件”的方式来发泄他对皇家的怨恨之情。
四、老太妃葬礼带出几件红楼谜案
老太妃葬礼是《红楼梦》中唯一的一次正式的皇家葬礼描写,但文本中还有两次皇家葬礼的隐写,一次是秦可卿的超高规模的葬礼;一次是在老太妃去世后一个多月“宾天”的贾敬的葬礼。老太妃葬礼前面已经有过透彻分析,秦可卿葬礼,土默热红学早已有定论,秦可卿的超豪华葬礼实际上是按照康熙二十八年孝懿皇后(佟桂氏)的葬礼规模来写的,如果把这两次葬礼联系在一起似乎有一点点问题,孝庄太皇太后去世是在康熙二十六年,早于孝懿皇后的康熙二十八年,这一点恰恰又能证明土默热红学的另一观点,按土默热红学的考证,秦可卿在原稿里应该死于中秋夜宴之后(这一点受贾蓉之妻在可卿死后多次现身的描写支持),中秋夜宴是第七十五回,如果这样一还原,五十八回老太妃去世,七十五回后秦可卿去世,与史实完全对上了。而且在规格上,佟桂氏作为正宫皇后,其葬礼规格理应高于太皇太后的孝庄。除了在文本上秦可卿葬礼的笔墨明显多于老太妃葬礼外,在停灵时间上,老太妃为二十一天,秦可卿为四十九天。
再看贾敬葬礼,贾敬葬礼为皇家葬礼最直接的证据就是贾敬死后,家人报“老爷宾天”了。“宾天”是一个用于帝王去世的词汇,用在贾敬身上,以贾敬喻帝王的意向非常明显。另外,贾敬宾天后,其停灵时间也是二十一天,与老太妃相同,这也证明了这不是一场民间葬礼,试想,哪个家庭敢在皇家葬礼活动尚未结束之时举办与皇家同样规模的葬礼呢?既然是皇家葬礼,是不是也会有其暗指呢?主流红学把贾敬考证成雍正,证据并不充分,只是按照曹雪芹著书这个框子来划线。笔者用文本和历史相结合的方法,把贾敬的原型锁定在与孝庄皇太后同时代的摄政王多尔衮。贾敬暗喻多尔衮,这一观点并不是笔者为写这篇文章现想出来的,早在2013年5月份的《谁在爬灰——贾敬》一文中我就指出,贾敬与多尔衮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焦大所骂的“爬灰”实乃这个求仙问道的贾敬,而多尔衮与贾敬一样,“爬灰和偷小叔子”他都占全了。贾敬放弃了宁国公的封号与多尔衮推却登基主政也有几分相像。贾敬在郊外与和尚道士胡孱,最后吃多了丹药臌胀而死,与多尔衮的死因相同。更重要的是在老太妃死后紧接就是贾敬宾天,也是在提醒着我们孝庄与多尔衮之间的密切关系。虽然多尔衮此时已死去多年。但这个与孝庄不能同生,却要共死的人,最大的可能就是这个与她剪不断理还乱的小叔子。
五、超规格的一年国丧期并无史记支持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宁可把长篇小说压缩成短篇小说,也绝不把短篇小说拉成长篇小说。充分体现了一个作家惜墨如金的态度,《红楼梦》何尝不是这样,五十八回关于老太妃的描写仅区区一百多字,却包含着大量的信息,可以说是字字千金。一个“凡有爵之家,一年内不得筵宴音乐,庶民皆三月不得婚嫁。”就让整个红学界一头雾水。清代什么时候有过这等超长的国丧期,“一年之内不得筵宴音乐”,这会让贾家这样的家庭生活受到极大影响,综观《红楼梦》中贾府上下,一年到头,除了摆宴就是听戏,这两样一年不许有,那还干什么呀。哪个皇帝也不会如此的。且把禁止“筵宴音乐”放在比“婚嫁”还高的位置上也是与历史不符的。在清代对于此的描述是“停止嫁娶作乐二十七天”,对此,我的解析是:单独地提出“筵宴”是冲着六十二回宝玉生日宴会而来的,是为了明确地把“筵宴”归于作乐范畴的禁止项;而“音乐”指向的是康熙二十八中秋时节,洪昇在佟皇后国丧期间聚演《长生殿》的违规事件。而全国范围内的一年禁止娱乐的规定在明清档案里绝对无法找到,有人说一年国丧期体现了康熙对孝庄的情义深重,其实不然,让康熙生前对孝庄百般照顾,死后按皇后礼仪安葬,康熙已经做到了仁至义尽,他断不会再做出一年国丧期的决定的。这一年的国丧期只是为把宝玉生日宴牢牢地锁定在国丧期间,仅此而已。我们必须要承认,《红楼梦》中这个老太妃的出现主要是受宝玉等人污辱亡灵的。在禁止“筵宴”的国丧期间,出现那样热闹的一场生日宴会绝非巧合,不管你老太妃是不是隐指孝庄,洪昇只是要把“长生殿案件”带给他的满腔怨恨发泄在这个老太妃身上。只有在国丧期间受过伤害之人,才会出此险笔!
关于贾敬停灵时间的考证:贾敬的停灵时间《红楼梦》文本并无明确交待,但通过书中留下的线索却能够确定下来。关于贾敬停灵时间有这样几个参照系,一是贾敬死了以后,由于贾珍等在随老太妃送葬,先期由尤氏安排:“用软轿抬至铁槛寺来停放,掐指算来,至早也得半月的工夫,贾珍方能来到。”这段话透露出两点信息,一是贾敬遗体当天就送到铁槛寺停放,二是家人在外,需半月方回。贾珍提前请假快马奔回,贾琏及贾母等参加完老太妃葬礼回到家中应该就是尤氏掐算的半月之后。贾母到家后又做了些什么呢?第六十回是这样交待的:
当下贾母进入里面,早有贾赦贾琏率领族中人哭着迎了出来。他父子一边一个挽了贾母,走至灵前,又有贾珍贾蓉跪着扑入贾母怀中痛哭。贾母暮年人,见此光景,亦搂了珍蓉等痛哭不已。贾赦贾琏在旁苦劝,方略略止住。又转至灵右,见了尤氏婆媳,不免又相持大痛一场。哭毕,众人方上前一一请安问好。贾珍因贾母才回家来,未得歇息,坐在此间,看着未免要伤心,遂再三求贾母回家,王夫人等亦再三相劝。贾母不得已,方回来了。果然年迈的人禁不住风霜伤感,至夜间便觉头闷目酸,鼻塞声重。连忙请了医生来诊脉下药,足足的忙乱了半夜一日。幸而发散的快,未曾传经,至三更天,些须发了点汗,脉静身凉,大家方放了心。至次日仍服药调理。
又过了数日,乃贾敬送殡之期,贾母犹未大愈,遂留宝玉在家侍奉。
从这段话里透露出一系列重要信息就是贾母回家后第一时间就去哭灵;第二天病了一天;又过了数天贾敬停灵结束(送殡之期)。几项合并起来,从贾母到家到贾敬出殡不超过十天。加上前面的贾敬宾天到贾母归家的半个月,贾敬停灵的时间就是二十多天,而与丧葬有关的时间习惯上以七为单位,那么在二十这个时间段上与七成倍数的有二十一天和二十八天,十五天加上最多十天,是到不了二十八天的,据此,贾敬的停灵时间确定为二十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