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石头记》文学创意出自“三生石迹”文学基因——洪氏家族五处故园与红楼故事创作审美建构关系

(2024-12-27 13:30:59)
标签:

石头记载故事

三生石畔绛珠草

女娲弃石无材补天

赤霞宫神瑛侍者

怀金悼玉闺友闺情

分类: 文学解析

《石头记》文学创意出自“三生石迹”文学基因

——洪氏家族五处故园与红楼故事创作审美建构关系

附:带一本《红楼梦》游杭州

土默热

编者按:

这是土默热教授近期撰写的一篇从地域文化视角探讨《红楼梦》文学创意的文章,是百年红学文章之林中的一篇阐释红楼文化的重磅文章。文章从“三生石迹”出发娓娓道来,依次叙述了中天竺法镜寺、葛岭葛洪井、宝石山赤霞刻石、孤山玛瑙石那些杭州西湖遗迹所承载的文化底蕴,并同洪氏家族故居、黄氏家族祖墓,洪昇著书之稗畦草堂联系起来,一一对应《红楼梦》书中关于“石头记载故事”、“赤霞宫神瑛侍者”、“三生石畔绛珠草”、“女娲弃石无材补天”、“怀金悼玉闺友闺情”等文学创意,全面系统地论证阐释了《红楼梦》的创作真相和作品真谛,充分证明《红楼梦》文学创意出自三生石迹文学基因,是末世文化、江南文化、世族文化的积淀,是昆曲艺术、才女文学、风流公案的展示。希望有志于科学解释红楼故事、正确领会红楼文化的红学界友人,都能拨冗一读这篇文章。不过,由于文章中涉及到的杭州古迹和西湖文化较多,未到过杭州的朋友不易将这些古典故事一一联系起来,更不易将这些文化载体与红楼文学对号入座融会贯通。故请有条件的朋友不妨乘兴游一次杭州,亲自到这些文化景点采风,方可更好地体味出土默热教授文章的深意。没条件亲去杭州也不要紧,先读一读土先生文章《带一本红楼梦游杭州》,亦可达到上述目的。——逄冠卿按

 

老土青少年时期便爱读《红楼梦》等古典名著,每当读到书中一些独特的描写时,也总爱与其它文学作品之相似描写比较一下,以弄清其文学创意的来龙去脉,并判断各种描写孰优孰劣,以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记得初读《红楼梦》时,对“开卷第一回”交代此书来源的那段话,总觉得有点眼熟,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但一时想不起来在何处见过,说不清缘由又舍不得丢弃,如同嘴里嚼一枚橄榄,嚼不烂又吐不出,久久郁结于心。请看书中这段原文:

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因有个空空道人访道求仙,忽从这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经过,忽见一大块石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空空道人乃从头一看,原来就是无材补天,幻形入世,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后面又有一首偈云: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诗后便是此石坠落之乡,投胎之处,亲自经历的一段陈迹故事。

石头上镌刻的故事,说的又是石头投胎问世的“身前身后事”,这样的表述过去在其它文学作品中肯定见过,究竟是在哪里见过呢?实在记不起来了。记得是在1975年秋,本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文人追求,特特到杭州体味“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境界,顺路从灵隐天香之境走到中天竺法镜寺,去欣赏那块状貌奇钦磊落的“三生石”,阅读石头上镌刻的“唐圆泽和尚三生石迹”时,久存于心中的这个疑问,便恍然大悟了:

师名圆泽,居慧林,与洛京守李源为友,约往蜀山峨嵋礼普贤大士。师欲行斜谷道,源欲沂峡。师不可,源强之,乃行。舟次南浦,见妇人锦裆负婴汲水,师见而泣曰:“吾始不欲行此道者,为是也。彼孕我已三年,今见之不可逃矣,三日浴儿时,顾公临门,我以一笑为信。十二年后,钱唐天竺寺外,当与公相见。”言讫而化。妇既乳儿,源往视之,果笑,寻即回舟。如期至天竺,当中秋月下,闻葛洪井畔有牧儿扣角而歌曰:“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用论,惭愧情人远相访,些身虽异性常存。”源知是师,乃趋前曰:“泽公健否?”儿曰:“李公真信士也,我与君殊途,切勿相近,唯以勤修勉之。”又歌曰:“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江山寻已遍,欲回烟棹上瞿塘。”遂去,莫如所之。

三生石所记的这个故事,与大荒山顽石所记故事,不仅同是在一块石头上镌刻的故事,而且同为“投胎问世”缘结三生的“身前身后事”——《红楼梦》的文学基因传自“三生石迹”就一清二楚了。《红楼梦》本名《石头记》,“石头记”的本意就是石头上记载的故事,“三生石迹”正是石头上镌刻记载的故事。《石头记》之“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与“三生石迹”之“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二者之间的因袭关系也一目了然。作者创作此书时,刻意模仿“三生石迹”之文学创意,于此清晰可见。

三生石上镌刻的圆泽和尚与李源缘结三生故事,本出自宋代大文豪苏轼的《僧圆泽传》。苏东坡的文章风行海内,古往今来阅读者多多,似乎任谁都可以用僧圆泽的“身前身后事茫茫”,演绎出大荒山顽石的“此系身前身后事”,但仔细思之却又不然。虽然历朝历代读苏东坡文章者多多,但古来知道杭州法镜寺三生石上镌刻着僧圆泽“三生石迹”故事的人并不多,至今外地游客到天竺法镜寺观赏三生石者也寥寥无几。《红楼梦》的作者肯定熟悉这块刻着完整故事文字的三生石,否则不可能将《石头记》说成石头上出现的完整故事文字。

由三生石上镌刻的“身前身后事茫茫”,自不难再联想到《红楼梦》书中交代第一女主人公林黛玉的出身:“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一株绛珠草”。书中茫茫大士、渺渺真人讲述“三生石畔绛珠草”由来时,甲戌本在此处有一段侧批:!所谓三生石上旧精魂也。”作者刻意交代这块三生石在“西方灵河岸上”,并通过脂批交代绛珠草是“三生石上旧精魂”,其取义于杭州灵鹫峰(别称飞来峰,传说从古天竺飞来)下之中天竺寺“三生石迹”应无异议。再加上一个“畔”字,活灵活现地说明绛珠草的出身就在这块灵鹫峰下三生石的附近。作者在书中这样精准地描写绛珠草出处的位置,又有何特殊寓意呢?

老土对此问题的解析也曾长期陷于胶着状态。大概是在十年前吧,杭州西湖网上发表了一篇《黄机墓碑发现始末记》的文章,记述在灵鹫山下白乐桥南,发现了清顺康年间“太平良相”黄机的墓碑,并配有图片。看到这则消息,老土大喜过望,又亲自到灵鹫山下踏勘一次,证实这里本是清朝顺康年间杭州洪顾黄钱四大家族中黄氏家族的墓地,黄机与其父黄克谦,其子黄彦博,黄家最起码有三代人葬于此。由于年深日久,墓地早已被平毁,淹没于一片葱郁的茶园中,只有黄机墓碑至今仍在灵鹫峰下巍然矗立。

这里不就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吗?家族墓地代表着一个人的祖宗源流,林黛玉的前身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绛珠草”,足以说明《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人物原型,便应取自黄氏家族后代中的某位女才子。老土早已考证过的洪昇妻子、一代才女黄蕙,字兰次,名和字的意思都是一株香草,又为表哥兼丈夫“还了一辈子眼泪”,当然可寓意“绛珠草”。缘此,黄兰次与她的祖宗源流,便在三生石畔相会了。黄机便是黄蕙的祖父,也是洪昇的外祖父兼妻祖父,洪昇创作《红楼梦》时,以妻子黄兰次的祖宗庐墓,处理成书中林黛玉的出身来源,将其前身说成是“三生石畔绛珠草”,言之凿凿又奇妙无比。

其实在《红楼梦》书中的文字描写里,就清晰记载了黄氏家族墓地在灵鹫峰下三生石畔,不过其深意不为明眼者所察罢了。书中所写贾母率全家女眷去清虚观打醮的故事,就取材于黄机迁葬祖坟的真实故事。据《东华录》记载:黄机于康熙十一年(1672)乞假归里,迁葬祖坟于灵鹫山下。黄机去世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也被朝廷敕葬于此。黄机之子,也就是黄蕙的父亲黄彦博,先于其父而死,死后也归葬在这里。如前所述,这里就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就是“绛珠草”的出身地。

黄机迁葬期间举行打醮仪式是必然的,我们看洪昇《啸月楼集》中作于康熙十二年的《游葛仙祠陪黄太宰》诗:葛岭曽栖葛稚川,荒祠遗像静炉烟。官居勾漏何殊隐,婚就南溟不碍仙。古墓霜余花淡淡,残碑露白草芊芊。山公幽兴耽丘壑,拂石新题抱朴泉。洪昇诗中说的“葛仙祠”,就是杭州葛岭宝石山的“抱朴庐”,亦称“抱朴道院”,宋代称“冲虚观”,也就是《红楼梦》书中“清虚观”的原型。黄机迁葬在此打醮应无疑问,洪昇陪黄太宰游历于葛仙祠的“古墓”、“残碑”可证。

您注意到《僧圆泽传》中描写李源应圆泽和尚后身牧童之请,“如期至天竺”相会的一段描写吗:“当中秋月下,闻‘葛洪井畔’(苏轼《僧圆泽传》中写作‘葛洪川畔’)有牧儿扣角而歌曰:‘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用论,惭愧情人远相访,些身虽异性常存。’”这里所说的“葛洪井”,全称“葛洪炼丹井”,本在中天竺法镜寺内,唐代诗人许浑,宋代诗人陆游都有诗吟咏过这口葛洪井,其诗传播广泛。

在葛岭的葛仙祠中,也有一口“葛洪井”,又名“丹古井”,亦称“葛公双井”。葛仙祠本为晋道教祖师葛洪结庐炼丹的地方,葛岭的古称便是“葛洪川”。因其名著《抱朴子》之义,后人又将此处称为“抱朴庐”,并改扩建为“抱朴道院”。两口“葛洪井”,又将《红楼梦》作者的目光由“三生石畔”引向了“葛洪川畔”的“赤霞宫”,使“神瑛侍者”与“绛珠草”在“葛洪川”相遇了。书中贾母打醮“清虚观”的原型地在葛岭宝石山的抱朴庐,而“赤霞宫”的原型地,也在葛岭宝石山抱朴庐一带。

世界上的事情巧合者太多了,但一而再再而三的巧合,就不可能是巧合而是必然之事了,即所谓必然寓于诸多的偶然之中也。这个“葛仙祠”所在地葛岭宝石山,明末清初时便建有魏国忠宣公祠堂”,是洪氏家族祭祀祖先的地方,其原址为宋代敕建的“魏国忠宣公府”。“葛洪川”本是洪昇的祖居地,也是他经常来此祭祀祖宗之地,这就是《红楼梦》书中为什么要将清虚观这个张道士,写成当日荣国府国公爷的替身;张道长夸宝玉与当年“国公爷一个稿子,”感动得贾母泪流满面的真实原因。黄机迁葬期间,曾为洪昇的《啸月楼集》写过序言,序言中就曾夸赞孙婿洪昇像他的祖宗,“入朝奏雅,入庙奏颂,以黼黻太平之治”。

作者对《红楼梦》书中第一男主人公贾宝玉,为什么要把他的前身创意为“赤霞宫神瑛侍者”呢?说起来还是与此地有关。葛岭宝石山漫山遍野分布着一种似玉似石的玛瑙石,玛瑙寺一带古称“玛瑙坡”,此景区自古以来便以“宝石流霞”著称。洪忠宣公祠堂旁原有明代孙克弘手书八分并镌刻石上的“赤霞”刻石。“神瑛”的本意就是玉的光彩。“赤霞”刻石下玉的光彩,就是“宝石流霞”光彩照耀下的“赤霞宫神瑛侍者”吧?在这里发生的“神瑛侍者”与“绛珠仙子”缘结三生的故事,本出自洪昇黄蕙夫妇二人的真情实事,其文学创意与《僧圆泽传》中牧童在“葛洪井畔”所唱“三生石上旧精魂”的联系,可谓天衣无缝!

杭州的葛岭、宝石山、孤山本出“宝石流霞”一脉,都盛产那种亦石亦玉的假宝石即玛瑙石。孤山也有一个“玛瑙坡”,宋代的玛瑙寺曾一度迁到这里。今天您行走在孤山后山玛瑙坡人行步道上,还可以不时看到一路上遍布这种《红楼梦》书中疯僧跛道所说“供人踮脚”的“蠢物”。由此可见,《红楼梦》中的“赤霞宫神瑛侍者”和“供人踮脚”的蠢物“石头”,其文学创意都出自洪昇祖居地和现居地这些漫山遍野的“假宝玉”,这就难怪作者要把“蠢物”写成共有“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并将其中女娲弃而不用的一块变成“通灵宝玉”,挂在“神瑛侍者”临凡的贾宝玉脖子上了!

宋代释智圆曾有《玛瑙坡前石》一诗歌咏此玛瑙石曰:“玛瑙坡前石,坚贞可补天,女娲何处去?冷落没寒烟!”洪昇遭遇《长生殿》案“无材补天”后狼狈逃回故乡,在孤山玛瑙坡(今“空谷传声处”)结稗畦草堂为妻儿遮蔽风雨,兼作自己的“吟啸之地”。因洪昇在此创作了《四婵娟》杂剧,故稗畦草堂又名“四婵娟室”或“脂砚斋”,“脂砚斋”之名的取义就出自《四婵娟》。孤山玛瑙坡比邻苏小小墓和慕才亭,又是历代文人“怀金悼玉”之处。稗畦草堂所在地历来俗称“空谷传声处”,背靠玛瑙坡,面向葛岭宝石山,毗邻苏小慕才亭,确为适于历代文人“吟啸”的地方。

洪昇“无材补天”后返回故乡杭州在这里建稗畦草堂居住,立足女娲遗弃之玛瑙石,面向“宝石流霞”处祖宗庐墓,长啸一声,“出脱多少忆昔感今”,构思创作了《红楼梦》。他以祖居地“宝石流霞”处即洪氏家族“国公府”和“宗祠”地之意境,创意出“赤霞宫神瑛侍者”;以妻子黄蕙的祖宗庐墓地天竺寺“三生石畔”之意境,创意出”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绛珠草”;再以创作此书时的居址孤山玛瑙坡之意境,创意出“遭女娲遗弃无材补天的石头”,使之变成挂在贾宝玉项上的那颗“通灵宝玉”。就这样,“通灵宝玉”记载了感天动地的《石头记》故事。

“身前身后事茫茫”,“三生石上旧精魂”;绛珠神瑛断肠情,娲皇弃石补天恨——“三生石迹的故事”,“绛珠神瑛”的故事,与洪昇黄蕙夫妇爱恨情缘的故事,如此精妙地纠缠在一起,足证《红楼梦》的文学创意盖源于此,文学创客(作者)的心就纠结于此;谁能说这些文学创意的耦合性全是偶合(碰巧)?又有谁能据此为《红楼梦》创作另觅创客(作者)?如前所述,在《红楼梦》创作中,几乎系统全面地引用了“三生石迹”的典故,而“三生石迹”的典故又绝对证明是出于“钱唐”(钱塘,即杭州)的典故,记载的也是发生在钱塘的故事,《红楼梦》作者必为钱塘(杭州)人,还用今人嗷嗷辨别吗?《红楼梦》不是盛世危言而是末世哀鸣,不是京味小说而是江南文化,不是旗人生活而是世族风雅。《红楼梦》就是在“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葛岭宝石山“赤霞宫”、孤山怀金悼玉处“玛瑙坡”,发生的洪昇夫妇和蕉园姐妹“身前身后”的故事,文学作品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源于文化并创新文化的唯物史观铁律,不可移易!

《红楼梦》,绝非什么“天才”人物忽发奇想的向壁虚构,而是源于生活、源于文化的纪实性小说。你就是有一千条史籍的记载,一万条版本的证据,说《红楼梦》是北京旗人曹雪芹所创作,也是不足为证的,因为曹雪芹从未生活在三生石畔,与杭州的风景名胜及历史文化毫无关系。《红楼梦》是小说,小说属于文学范畴,考证研究必须以文学证据为证,探寻其文学创意的来龙去脉;而不能像胡适先生那样,以史学和版本学为证,刻舟求剑寻求小说作者。老土从《石头记》创意与“三生石迹”的文化渊源入手,探求出《红楼梦》的创作真相,并非老土就比别人高明,而是走对了“文学解析”之路,而主流红学兖兖诸公看不到这些文学必然,是因为他们固守“索隐”、“考证”之经史学研究方法。老土撰此文的意图之一,也是期待今后红学界同仁中,有更多专家学者向“文学解析”转向,拳拳此心,天日可鉴!

2015.10

附:

苏轼《僧圆泽传》

洛师惠林寺,故光禄卿李登居第。禄山陷东都,登以居守死之。

子源,少时以贵游子,豪侈善歌闻于时,及登死,悲愤自誓,不仕、不娶、不食肉,居寺中五十余年。

寺有僧圆泽,富而知音,源与之游,甚密,促膝交语竟日,人莫能测。

一日,相约游青城峨嵋山,源欲自荆州,同溯,逆水而行)峡,泽欲取长安斜谷路,源不可,曰:“行止固不由人。”遂自荆州路。

舟次南浦,见妇人锦裆负瓮而汲者,泽望而泣:“吾不欲由此者,为是也。”

源惊问之,泽曰:“妇人姓王氏,吾当为之子,孕三岁矣!吾不来,故不得乳。今既见,无可逃者,公当以符咒助我速生。三日浴儿时,愿公临我,以笑为信。后十三年,中秋月夜,杭州天竺寺外,当与公相见。”

源悲悔,而为具沐浴易服,至暮,泽亡而妇乳。三日往视之,儿见源果笑,具以告王氏,出家财,葬泽山下。

遂不果行,反寺中,问其徒,则既有治命矣!

后十三年,自洛适吴,赴其约。至约所,闻葛洪川畔,有牧童,扣牛角而歌之曰:

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莫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

呼问:“泽公健否?”

答曰:“李公真信士。然俗缘未尽,慎勿相近,惟勤修不堕,乃复相见。”又歌曰:

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山川寻己遍,却回烟棹上瞿塘。

遂去不知所之。

后三年,李德裕奏源忠臣子,笃孝。拜谏议大夫,不就。竟死寺中,年八十。

 

论洪氏家族五处故园与红楼故事创作审美建构关系

土默热

内容提要:

杭州洪氏家族文化源远流长,横跨宋元明清四个朝代;洪氏家族五处故园错综复杂,散处杭州西湖、西泠、西溪诸风景名胜。老土将这些资料收集整理齐备,并与红楼故事融会贯通,殊非易事。此时此刻联想到当年稗畦先生洪昉思昇,在西泠孤山四婵娟室(稗畦草堂,脂砚斋)茅檐蓬牖下,桌上寒灯如豆,窗外残月如钩,将玛瑙坡“无材补天”之恨,慕才亭“怀金悼玉”之情,熔铸于四朝五园之家族文化大观百花园内,构思创作了感天动地的红楼一梦,又是一项多么浩繁的中华优秀古典文化系统工程!老土所付出的这点艰辛也算值得了。

 

土默热红学十论之一的“西溪背景论”,主要论证了《红楼梦》书中贾府与大观园创作原型,取材于杭州西溪(流香溪)的洪园(又称西溪山庄,洪钟别业),及其周边的一组宋明两代构建的贵族园林建筑。这里是洪氏家族的故园,是《红楼梦》作者洪昇的祖居地;这里独特而又醇厚的湿地园林文化环境,哺育出了“水做骨肉”的大观园女儿文化。在这个《红楼梦》地域背景问题上,杭州的专家学者多数是认同的,但也有一些不同意见。譬如有人认为洪昇不居住于杭州城西的西溪,而是在城东的庆春门;有人认为西溪洪园不应在河渚东留下镇的洪钟别业,而应在河渚西五常乡的洪家埭村。如此等等,歧义不少。对这些歧义如果加以悉心考察分析,其实都没有矛盾,问题不难圆满解决。

洪氏家族是杭州“洪顾黄钱”(《红楼梦》书中“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之首,是一个历史悠久诗礼簪缨且规模庞大的江南世族,其在杭州的故园不止一处,综合起来一共有五:其一是位于西湖岸边葛岭宝石山“赤霞”刻石下的祖先故居“国公府”,这是洪氏家族(共洪氏)从江西鄱阳首迁杭州的祖居地,是南宋时高宗赵构御赐给魏国忠宣公洪皓的园林建筑;南宋晚期洪氏家族子孙流散,于宋理宗时被皇帝转赐给权相贾似道。贾似道将洪国公府园林与东邻的御赐集芳园合在一起构建了“后乐园”;贾似道事败后沦为毛淑妃墓地;再后于明代被朝廷下旨收回,改建为忠宣公洪皓祠堂。其二是明成化正德年间洪皓后裔太子太保、刑部尚书洪钟,晚年致仕后在西溪河渚东修建的西溪山庄,又称洪钟别业,俗称洪园;这是洪氏家族在杭州二次复兴时构建的园林建筑,是明清两代洪氏百年望族的肇始之地,也是洪氏家族因“家难”最终落得茫茫白地的处所。其三是明嘉靖年间由浙督胡宗宪奏请朝廷,在收回葛岭宝石山洪氏故居遗址修建魏国忠宣公洪皓祠堂的同时,另于西溪河渚西的钦贤乡赐给洪皓祠堂祭田350亩,位于今五常港东之御田里,供洪氏家族子孙在此耕读,以便对祖宗“永奉蒸尝”;洪氏家族子孙遂在此聚族而居,形成了延续至今天的洪家埭村,嗣后的洪氏家族宗祠也一直在这里。今天杭州史学界关于洪园在河渚西五常乡还是河渚东留下镇之争,实无必要,河渚东西两地均有洪氏家族于明代形成的园林故居。历史上五常乡与留下镇本属同一行政区划,是建国后方分设的,与《红楼梦》地域背景主要在西溪并不矛盾。

以上所说洪氏家族的三处故居,在《红楼梦》书中均有反映。书中描写的贾宝玉前身是“赤霞宫神瑛侍者”,就是用宝石流霞(神瑛)和赤霞刻石(赤霞宫)代指其葛岭宝石山祖居之处,也就是书中主人公的祖宗源流;书中所写贾氏家族之所以要姓贾,就因为洪皓与贾似道的封爵都是“魏国公”,葛岭宝石山祖居始终是魏国公府,后世人们多知道此地原来是贾国公府,洪国公府反而鲜为人知了;贾似道父贾赦,姊贾贵妃,正是“金门玉户神仙府,桂殿兰宫妃子家”;书中说大观园是在荣国府后花园和宁国府汇芳园(即南宋皇家集芳园)基础上合并建成的,亦取材于葛岭宝石山洪氏祖居“国公府”被贾似道改建“后乐园”的史迹。书中将宁荣二府常称为“东西二府”,源出于洪皓之子洪适、洪遵、洪迈(即三洪学士)曾于南宋“宰相东西二府(中书省和枢密院)”;书中让贾宝玉三个上辈人名字中都带“夂”旁,也源出于洪皓与其子三洪学士“父子兄弟三公(文安公洪适 ,文惠公洪遵,文敏公洪迈)”。《红楼梦》中写故事经常用典,譬如贾政讥讽宝玉贾环兄弟“二难”之典,宝钗翻古人诗义作《临江仙》词咏柳絮之典,都取自“三洪学士”的历史故事,多出自洪迈《容斋随笔》之记载。

洪昇创作的《长生殿》,是写蓬莱仙子和孔升真人“造历凡劫”,以眼泪偿还“前盟”情债的“风流冤孽转世”公案;《红楼梦》也是写绛珠仙子和神瑛侍者等“一干风流冤孽”,再次“造历凡劫”,以眼泪偿还“前盟”情债,以“了结风流冤孽公案”的故事,二者在明清风流公案文学中的前后相继关系一目了然。这种在三生石畔写“三生缘”的文学创作源流,也与洪氏家族祖居葛岭宝石山有莫大关系。有一次杭州的曾和先生陪同笔者去考察宝石山赤霞刻石,在山脚下的小巷里无意发现了褚人获故居,令老土大喜过望。熟悉我国古典文学的朋友都知道,褚人获是著名古典小说《隋唐演义》的作者,文学界的许多专家学者都承认《红楼梦》创作与《隋唐演义》有莫大关系,但却说不清这种关系的来源。《隋唐演义》写的就是终南山硕鼠与孔升真人,隋炀帝和朱贵儿,唐明皇和杨贵妃三次转世投胎造历凡劫“缘结三生”的故事,看来这个故事也是在三生石畔的杭州写的,都属于明清“风流公案”文学。《红楼梦》书中贾宝玉为林妹妹所讲“小耗子变香玉”的故事,便是从《隋唐演义》中“终南山硕鼠”托生隋炀帝再转世为杨贵妃演变而来的。洪昇与褚人获乃是文学挚友,曾为其作品《坚瓠集》作序,作家之间切磋交流文学创意乃常人常理。《隋唐演义》、《长生殿》、《红楼梦》这三个“缘结三生”“风流冤孽”的故事同源,都属于“借太真外传谱新词”,乃是此“三生石畔三生缘”文学源流的铁证,绝非偶合可以解释。

《红楼梦》书中对大观园的描写虽然从葛岭宝石山之贾氏“后乐园”即洪国公府起意,但由于南宋距离作者创作此书的时代年深日久,宋代故园早已面目全非,故园中诸景点的具体创作原型,则都取材于洪氏家族西溪故园,即洪氏家族的第二处故园。书中的沁芳溪即西溪支流流香溪,书中的沁芳池、沁芳桥、沁芳闸即流香溪上的御临池、御临桥、御临闸。书中各景点创作原型有的位于河渚东,邻近洪钟别业(怡红院),如竹窗(潇湘馆)、花坞(蘅芜苑)、杏花村(稻香村)等;有的则位于河渚西,邻近洪家埭(洪氏宗祠),如芦雪庵、茭芦庵(秋雪庵)等;宝玉携秦钟上学并闹学堂的家塾,贾母吃粥所用胭脂米的产地“御田”,均应在河渚西“御田里”的洪家埭。《红楼梦》书中写秦可卿临终前托梦凤姐,要在祖宗庐墓多置祭田,家族败落后不充公;用祭田收入养家塾,以便宗亲子弟就读。这里说的都是洪氏家族的第三处故园。

《红楼梦》中贾氏宗祠的对联:“肝脑涂地兆姓赖保育之恩,功名贯天百代仰蒸尝之盛”,就是由洪氏宗祠的对联“身窜冷山万死竟回苏武节,魂依葛岭千秋长傍鄂王坟”改写的;表现的是宋代洪皓受朝廷使命出使金国十五载,赤胆忠心“保育”被掠至五国城的赵姓宗室,威武不屈,贫贱不移,持节归宋,高风亮节,被宋高宗比喻为“肝脑涂地”的民族英雄苏武;明代在洪皓国公府遗址改建的“忠宣公祠堂”又毗邻“忠昭日月”的民族英雄岳飞墓,其子孙就像岳飞后人一样在御田里“永奉蒸尝”;此联是晚明大文人陈继儒所撰,大书法家董其昌书丹,至今仍悬挂在西溪洪家埭洪氏宗祠正门。不论西溪的河渚东留下还是河渚西五常,抑或是葛岭宝石山,三处都是洪氏故园。小说创作的勾当嘛,洪昇笔下的贾府园林,在自己祖宗故园范围内视野所及东拉西扯信手拈来,统统纳入《红楼梦》荣国府和大观园中,应为合理可信的小说创作审美建构。

更值得强调的是,杭州西溪的洪氏故园洪钟别业,连同毗邻的蕉园(柴庄),后来成了高士奇在西溪山庄(高庄)接待康熙皇帝南巡的地方,也是当年杭州洪顾黄钱四大家族出身的蕉园姐妹,在西溪蕉园两结女子诗社、踏雪寻梅吟诗作画的地方。故《红楼梦》中元妃省亲故事和姐妹结社故事发生在同一园林即大观园中。高士奇接驾的西溪山庄,就是将原有但早已破败的洪氏西溪山庄和与其毗邻的柴家(柴静仪之父柴云倩)蕉园购买过来,合并在一起重新修建而成的;康熙皇帝南巡时为其题名“竹窗”,今称“高庄”。西溪沈氏家族在西溪河渚街沈家湾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巨家大族,沈家的寡妇大嫂子柴静仪经营的九间楼酒家(始于南宋“不为酒税处”),又称杏花村酒家(释大善诗“杏花村里酒帘摇”),于是就成了大观园中“柴门临水稻花香”的“柴门”,宝玉题咏大观园时亦称其为“杏帘在望”——“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黛玉诗歌咏的地方就是杏花村酒家嘛;书中以蕉园女子诗社“祭酒”柴静仪为原型创作的大嫂子李纨,也因此成了大观园女子诗社的“社长”。作者刻意将元妃省亲与姐妹结诗社描写为发生在同一座园林即大观园中的故事,乃是《红楼梦》故事地域背景独一无二的铁证!

杭州某些红学专家,拿厉鹗《东城杂记》的记载与老土为难,希图证实洪昇的居住地在城东的庆春门,不在城西的西溪,并以此否定《红楼梦》作品的“西溪背景”。厉鹗的记载本无误,杭州某些红学家的理解却有错。洪昇在康熙十年“家难”即“天伦之变”发生后,被迫与父母析居,确实搬到庆春门寓所居住过一段时间。那时的大家庭因家庭内部矛盾而导致父子分家居住(析居)),父母一定仍居故居,而把一处别院(别业)分给儿子居住,这处洪氏家族的别院应该就是洪昇居住的庆春门寓所。这处寓所什么样?厉鹗《东城杂记》并无详细记载,倒是洪昇的《稗畦续集》中,有一首晚年游故苑写的《东园》诗,记载了此园的景色:“故苑景全非,闲游趣不稀。鸠贪桑实醉,鼠恋豆根肥。日落邻机急,风回梵磬微。潮鸣留古寺,辇路草菲菲。”诗中说的东园景色,与杭州历史上“庆春门外粪担儿”的田园景色十分相似,且明确交代位于“潮鸣古寺”附近;潮鸣寺位于庆春路北潮鸣寺巷内,与厉鹗《东城杂记》的记载正相吻合。这就是洪氏家族的第四处故园。

洪昇遭遇“家难”,家庭发生“天伦之变”后,确实离开了父母和大家庭,搬到了庆春门寓所即东园居住了一段时间,并在此寓所附近的“皋园”,与友人谈及自己的《长生殿》创作构思,《长生殿》初稿《沉香亭》及二稿《舞霓裳》,亦应是在此秉笔创作的,其后的三稿也就是定稿、即“专写钗盒情缘”的《长生殿》,则是在北京国子监求学期间改写而成的。《长生殿》“专写钗盒情缘”,受《牡丹亭》影响甚深,时称“风月宝鉴”,“棠村”首相梁清标曾评价为“闹热的《牡丹亭》”,被洪昇写入《长生殿》自序。《红楼梦》中东府即宁国府的创设,都取材于洪昇与父母析居后居住的庆春门寓所、以及在北京国子监求学时居住的洪寓;发生在东府的那些风月故事,如宝玉在太虚幻境的红楼一梦,秦可卿大出殡故事,贾天祥正照风月鉴,贾二舍偷娶尤二姨等,其创作素材均发生在洪昇这个人生阶段,发生的地点都在这个“东府”,书中描写的东府故事主要是为了表现洪昇遭遇的“《长生殿》召祸案”。书中写义忠老亲王追讨的戏子蒋玉菡,宝玉被迫交代他居住在城东的“紫檀堡”,实际上也是隐指洪昇居住的庆春门寓所;“紫檀”又称红牙,乃是昆曲的定场乐器檀板,“紫檀堡”代指的就是洪昇创作昆曲《长生殿》的处所。洪昇当时为戏曲创作方便是否曾经在家窝藏戏子无考,但洪昇为创作昆曲合乎韵律,却曾特特花费千两白银,在苏州戏班子买了一个歌喉曼妙的小戏子“雪儿”为妾,构成了《红楼梦》书中“贾二舍偷娶尤二姨”故事素材。洪昇一生钟爱的昆曲定场乐器紫檀木檀板至今尚存,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康熙二十八年洪昇在北京遭遇《长生殿》召祸案后,“无材补天”奉敕填词,在北京无法容身,无奈于康熙三十年携妻儿家眷回到故乡杭州。他重返故乡却没有回到庆春门寓所居即东园住,说明此寓所早已非复其所有,当初他搬离杭州时已经将此寓所卖掉了。(朋友们注意看了《红楼梦》开卷第一回甄士隐的故事吗?甄士隐因葫芦庙失火、妻离子散后,上京投靠岳父家生活,把在原籍出售土地房屋的一点钱,都被岳家连哄带骗弄没了,以致最终跟随和尚道士走了。)当洪昇举家再回杭州时已经无家可依,只好在孤山搭建了个“稗畦草堂”安顿妻小,并以为自己“吟啸之地”。在杭州西湖孤山这个寸土寸金的繁华之地,就是茅棚也不是谁都可以随意搭建的,只能在拥有土地使用权的祖宗基业基址上建。这就涉及到洪氏家族的第五处祖居:孤山玛瑙坡原有一处洪氏祖居,乃是洪钟之子洪澄,在明代后期遭遇家族惨痛的“金闺妖血”案(此案在书中被写为贾迎春误嫁中山狼孙绍祖的故事)后,离开令其伤心地父亲洪钟所建西溪洪园后另建的一处别业,至其子孙洪椿、洪瞻祖、洪吉臣三兄弟等一直在此居住,这都是洪昇的明代直系祖先。明末清初,洪氏家族与杭州洪顾黄钱四大家族六亲同运,一损俱损,孤山别业也彻底破败了。洪昇晚年只能在孤山玛瑙坡祖先别业“巢云居”残址上搭建稗畦草堂。“巢云居”虽早已残破,但其基址土地仍为洪家所有,洪昇方有权在此搭建稗畦草堂。

洪昇五世祖洪澄修建的这处孤山别业,历经洪昇之高祖、曾祖、祖父辈居住,至洪昇在残址上搭建稗畦草堂安身,已是第五代了。这处别业因位于宋代著名隐士、以“梅妻鹤子”著称的和靖先生林逋的巢居阁、放鹤亭附近,故取名为“巢云居”,其位置就在今天孤山的“空谷传声”处后面玛瑙坡的山坡上。孤山“空谷传声”处恰好与洪氏家族南宋祖居国公府所在地葛岭宝石山隔西湖相望,洪昇居住在此,每天出门便能眺望象征祖先辉煌事业的国公府祖居地。自魏晋以来,文人们都习惯用“啸”来表达内心的情感;洪昇平生善“啸”,每日清晨站在孤山玛瑙坡稗畦草堂门前,面向葛岭宝石山祖居一声长啸,山鸣谷应,余音袅袅,出脱心中多少“忆昔感今”,故要将自己居住的茅棚稗畦草堂称之为“吟啸之地”。此事见洪昇女儿洪之则《三妇评牡丹亭还魂记》跋文,并非老土向壁虚构。洪昇在孤山构建的稗畦草堂中,还创作了另一部歌颂古代才女故事的杂剧《四婵娟》,《四婵娟》中描写了王羲之向卫夫人行拜师礼,所携礼物为“古松脂”和“铜雀研”,代指文房四宝。于是,“脂研斋”(研就是砚,书中脂砚斋有时也署名脂研)便成了稗畦草堂的别名,《红楼梦》创作初稿《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就是在这里撰写并评点的,评点者当然也是洪昇的家人和通家挚友,故署名脂砚斋或“脂研”评点。

洪昇在孤山玛瑙坡祖先基业“巢云居”残址上修建的稗畦草堂,又恰好与康熙皇帝南巡居住的孤山外行宫比邻而居。联想起高士奇在康熙二十八年元宵节在西溪山庄即家族故居之地接待皇帝南巡,再想到就是这个住在与稗畦草堂毗邻的外行宫中的皇帝,因“国丧聚演《长生殿》案件”令自己“无材补天”废弃终身,洪昇此时抚今追昔内心之感受不言自明。玛瑙坡人行小径上多“供人踮脚”的红色玛瑙石,宋代诗僧释智圆曾有诗歌咏玛瑙坡之石:“玛瑙坡前石,坚贞可补天。女娲何处去?冷落没寒烟!”正是因居住在这个位于玛瑙坡前的稗畦草堂中,令洪昇产生了被娲皇遗弃的顽石“无材补天”,再幻化为贾宝玉项上“通灵宝玉”,随一干冤孽“造历凡劫”的创作灵感,并在此地产生了《红楼梦》“怀金悼玉”的创作情愫——西泠桥前的苏小小慕才亭联语:“湖山此地曾埋玉,花月其人可铸金”,与玛瑙坡下焚稿断痴情的冯小青墓,至今仍无言地证实着作者洪昇创作《红楼梦》“怀金悼玉”(系用典:铸金就是怀金,悼玉就是埋玉)的情感基因源自哪里。

行文至此,已将洪氏家族五处故居及其与《红楼梦》创作故事素材和审美建构的关系泛泛讲了一遍,但有一个问题尚未说清,那就是洪家尚未发生“天伦之变”前,洪昇当时与父母尚未析居(分家)迁往东城庆春门居住,那时他的大家庭他的父母住在哪里?是这五处故居中的哪一处?要想说清这个问题,恐怕还得让洪昇自己出来说话。洪昇在家族发生“天伦之变”,梨园人生又遭遇了重重苦难,晚年重新回到故乡之后,曾给同父异母的三弟洪中令写过一首诗,题目是《重过虞氏水香居示季弟》,见《稗畦续集》:不到栖闲地,惊心四十秋。园经三主易,壁少一诗留。危石仍青障,荒祠改画楼。槎桠两枯树,还映小池幽。少日山亭畔,常时竹马嬉。琴樽携弟妹,几杖奉尊慈。一恸悲黄土,余生感素丝。杖藜惟对汝,步步涕双垂。”

洪昇诗中说的自己少年时经常在此与弟弟妹妹们“竹马嘻”的地方,这个让洪昇自己曾亲自给父母递“几杖”、为弟妹携“琴樽”、享受天伦之乐的地方,这座令洪昇晚年在此只见残存的“一块顽石、两株枯木”的地方,这座令洪昇忆昔感今、步步垂泪的园林,应该就是洪昇与父母和兄弟姊妹一起居住,一大家人其乐融融的大家庭故园吧?诗中又交代:从大家庭“子孙流散”至今已接近四十年了,这座园子已经被转卖了三次,早已面目全非;只有这块号称“青障”的危石,园中的“小池”以及池边的“两棵枯树”,还可依稀看出昔日家族故园的繁盛形象。洪昇诗中记载了这座残破故园具有三个最具代表性的景点:门前有一块高耸入云的“青障”石;园中小溪旁有一个幽静秀美的池塘;池塘边有两株美丽的桂花树(已遭翦伐成为枯木)。那么这座洪昇大家庭的故园,这个《红楼梦》大观园的原型地,又是洪氏家族五处故园中的那一座呢?

让我们再来看一看与洪昇同时代的另一位大文学家,也就在《东城杂记》中记载洪昇与父母析居后居住在庆春门寓所的厉鹗,他还有一首《洪襄惠公园中峰石歌在钱塘西溪》:“苔梯不扫孤狸迹,崩云上压三十尺。东风一夜闻履篡,横出残梅点明。当日园开迎贵婿(仇鸾),大凿春池照珠翠。咸宁侯印竟堕地,七子争妍犹拥髻。金闺妖血无人见,塞上燕支洗罗荐。二百年来如抹电,苍石无言泪如霞!”厉鹗《歌》中提到的“洪襄惠公”就是洪昇的六世祖、明代杭州洪氏家族的开山祖洪钟,这座园林就是洪钟晚年致仕后在“钱塘西溪”构建的西溪山庄。厉鹗看到的残破西溪山庄,遗留下的最惹眼景物,就是门前高耸入云的无言流泪之苍石“峰石”,以及园中当年映照满园“珠翠”的“春池”;这与洪昇《重过虞氏水香居示季弟》诗中说的残破故园应是同一座园林吧?厉鹗所说的洪家历史上蒙羞的“金闺妖血”一案,洪昇自己虽然讳莫如深在诗词中绝口不提,但也写成了“贾迎春误嫁中山狼”故事,载入《红楼梦》书中,笔者对此有专门考证,在此不赘。

在洪昇《稗畦续集》中,还有一首《忆桂》诗与此相印证。该诗描写了故园西溪山庄残破前欣欣向荣的形象:“池畔两株桂,年年开暮秋。天香清鹤梦,花影乱鱼游。剪伐归何处?婆娑忆未休。惟余一拳石,似写小山幽。”请看:园中小池畔的两棵生机勃勃的桂花树,每到中秋,便喷吐着清幽的天香;树旁栖息着悠闲的仙鹤,池中的花影伴随着众多游鱼,一派富贵闲雅的气氛。到了洪昇游子归来,两棵桂花树已经遭剪伐变成了两株枯木,其婆娑身姿只能存在于洪昇的记忆中了。故园门前的小山,也只剩一拳石,还在向昔日的主人泣诉着当年的清幽!厉鹗的《歌》和洪昇的“诗”,都说到园中遗存的“苍石”见证着洪氏家族昔日的故事,这就是《红楼梦》要托名“石头”记载家族故事的文学创意起源。

《红楼梦》小说就是洪昇晚年回到故乡后,面对荒废的故园,回忆昔日和父母及兄弟姐妹们在故园中生活的文学作品。故园中遗存的这方小池,就是书中大观园内沁芳溪畔的沁芳池;池畔遗存的青障危石,就是书中大观园一进园门便能见到的翠障镜面白石一拳石下的小山,也就是书中宝玉题咏的曲径通幽处。这里既是书中大观园的入口处,也是洪昇回忆昔日生活构思创作《红楼梦》的开端处,称为曲径通幽处十分恰当。故园这块遗存的石头,既是洪氏家族昔日风月繁华的见证者,也是洪氏家族衰败没落的见证者,还是洪昇构思创作《石头记》的启蒙者。《石头记》以石头譬喻主人公,并让石头记录大观园的盛衰历史,可谓事出有因,也至为恰当。

在故园山石小池畔遗存的两株槎桠枯树,原来是两株婆娑的桂花树。洪昇一生中对这两株桂花树印象十分深刻,在他的诗集《啸月楼集》、《稗畦集》、《稗畦续集》里,两株桂花树屡次出现在诗句中。在小说《红楼梦》中,这两株桂花树及其树旁的池塘,也是大观园中姐妹们经常游憩的地方。《红楼梦》书中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薛蘅芜讽和螃蟹咏》,描写湘云请贾母等赏桂花,贾母问在那一处好?凤姐道:藕香榭已经摆下了。那山坡下两棵桂花开的又好,河里的水又碧清,坐在河当中亭子上,不敞亮吗?看看水,眼也清亮。池畔有桂花树而又恰好是两棵,这里描写的应该就是西溪山庄年年开暮秋池畔两株桂,也就是后来被翦伐变成的“两株枯木”吧?您由此能联想起林黛玉太虚幻境判词图画中“两株枯木,挂着一围玉带”么?

洪昇诗中所说的“园经三主易”,就是说这座祖居的西溪山庄已经被转卖了三次,这也是有事实依据的。康熙十八年,洪昇的父亲陷入“通海案”,被诬与“三藩之乱”有牵连,遭官府抄家发配,这座园林非复洪家所有,被官府卖给了虞氏变成了“水香居”。这个“虞氏”是指当时一个著名文人虞德升,曾编撰一部字典《偕声字笺》;《偕声字笺》中对某些字的注音和解义,也屡次出现在《红楼梦》脂砚斋批语中,当非偶然。洪昇晚年有一首《和虞展园冬月》诗,叙述了自己在此园徘徊到深夜的经历:“一片冬宵月,寒光彻骨清。河冰坚更白,山雪冻逾明。木怵槎桠影,虫收断续声。何人偏爱此?独立到三更。”在一个河冰坚白、寒光彻骨的冬夜,洪昇一个人怀着对故园的“偏爱”之情,徘徊到深夜恋恋不肯离去,这是为什么?只能是在此的回忆勾起了大家庭昔日的天伦之乐和天伦之变导致“子孙流散”的悲情,酝酿创作《红楼梦》书中荣国府那一家子人“自杀自灭”导致“一败涂地”的故事。

康熙二十八年,高士奇为接待康熙皇帝第二次南巡修建园林,又购买了虞氏水香居和邻居的柴氏蕉园,合在一起重新建设成为新的西溪山庄,俗称“高庄”,康熙皇帝为其题名“竹窗”。 于是,这座永远活在洪昇心目中的故居园林,便诞生了元宵节期间“元妃省亲”在沁芳池下船游览大观园的故事,也诞生了大观园十二金钗在这里结诗社歌咏梅花桂花和柳絮芦雪的故事,成为红楼故事中最花团锦簇的园林载体。您若感觉不到这些文学创意,不妨亲自到今天西溪湿地公园的高庄看一看,峰石、小池、桂花树仍历历在目,御书“竹窗”匾额仍悬挂在正殿门前,蕉园就是高庄西侧的园中园,便知老土此言不虚。

高士奇晚年归隐后,经常在西溪山庄与洪昇等文人好友聚会宴饮,畅叙旧情。洪昇诗中便有《元夕饮高詹事清吟堂》二首。“清吟堂”位于高士奇的西溪山庄,堂名出自康熙皇帝到此巡幸“登楼延赏,临沼清吟”,高士奇有诗集清吟堂集》。洪昇诗曰:雅慕承颜乐,时跻燕喜堂。酒消春后冷,月隐雪中光。玉罗仙,琼筵御香。宫袍何綷縩,醉舞翟衣旁。氆氇横三丈,琉璃障一层。歌应酬异锦,舞不碍繁灯。华榻来频下,芳茵吐也曾?谁能辞老懒,令节兴还乘。从诗中不难看出,他们吃喝的“玉椀”里罗列着“仙饌”,“琼筵”还带着“御香”,说明高士奇辞官未久,元夕以皇帝的赏赐招待朋友。诗中提到的“氆氇横三丈,琉璃障一层”,这个“琉璃障”就是皇帝赏赐的像屏风一样的大穿衣镜,摆在宴饮的清吟堂里吧?在这酒酣耳热无话不谈之际,洪昇在高士奇这里,看到或听到大观园的三件稀罕物:“黄杨根整抠的十个大套杯”,“活凸出来的女孩儿画像”,紫檀板壁镶嵌的大穿衣镜”,并写在《红楼梦》书中刘姥姥的眼睛里,就势在必然了吧?此事笔者在《刘姥姥的眼睛与高士奇的见闻》一文中有详尽表述,不赘。

综上,就是这五处洪氏家族的祖居和故居,孕育并催生了《红楼梦》全书的每一个文学创意和故事素材。葛岭宝石山赤霞刻石下的国公府,孕育了绛珠神瑛“冤孽转世”眼泪还债的故事;西溪山庄和洪家埭故居,承载了荣国府“自杀自灭”天伦之变的故事,也为大观园元妃省亲、姐妹结社故事提供了创作素材的载体;庆春门东园洪昇故居,展示了洪昇遭遇《长生殿》案的前因后果,催生了东府(宁国府)一系列“风月宝鉴”的故事;而孤山西泠桥畔玛瑙坡的稗畦草堂(脂砚斋),则成了全书“无材补天”和“怀金悼玉”宗旨情调的总策源地。洪氏家族的五处祖居和故园,分别位于杭州的西湖、西泠与西溪,杭州源远流长优雅多情“水做骨肉”的“三西文化”,孕育并催生了大观园女儿国的红楼文化。《红楼梦》书中的每一个文学创意,都与这五处洪氏家族故居有文学意义上的渊源关系,百年望族洪氏故园丰厚的文化底蕴及其附着的恩怨情仇,均被写入了花团锦簇红楼故事中,附着在荣国府、宁国府及大观园景色的冷暖色调里,都成了《红楼梦》作者创作冲动和审美建构的感情基石。

《红楼梦》是用戏剧表现手法创作的小说,是用《长生殿》“旧瓶”装其作者洪昇梨园人生的“新酒”,“红楼梦”一词本身就代表着《长生殿》作者洪昇的梨园人生梦!您以为只有洪昇的人生是悲喜交加的梨园梦么?多情而又多难的蕉园姐妹与吴吴山三妇等女诗人群体,几十年前赴后继《评牡丹亭还魂记》,不是大观园女儿们戏剧人生的梨园梦又是什么?明末清初自汤显祖起,至“南洪北孔”终,在百年晚明文化气脉中,非情不传的昆曲文化梨园梦,几乎就是所有江南文人共同的图腾共同的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明末清锦绣江南所有诗礼簪缨的风雅文人,都有一曲自己人生的梨园梦!洪昇就是这一代痴情文人梨园梦的典型代表。没有什么人可替代洪昇的人生经历(创作素材)和感情激荡(创作冲动),沿用《长生殿》“专写钗盒情缘”作品主旨(故事架构),运用戏剧(昆曲)服装道具和科白语言(假语村言)的表现手法,来创作表现亦幻亦真难诉说之“梨园梦”的小说《红楼梦》!

    文章写到这里应该结束了,连熬几个通宵,前后三易其稿,仍难免挂一漏万,虽觉意犹未尽,也只好留有遗憾就此搁笔了。洪氏家族文化源远流长,横跨宋元明清四个朝代;洪氏家族五处故园错综复杂,散处杭州西湖、西泠、西溪诸风景名胜。老土将这些资料收集整理齐备,并与红楼故事融会贯通,殊非易事,自谓乐此不疲了。此时此刻联想到当年稗畦先生洪昉思昇,在西泠孤山稗畦草堂(四婵娟室 脂砚斋)茅檐蓬牖下,桌上寒灯如豆,窗外残月如钩,将玛瑙坡满怀无材补天之恨,慕才亭一腔怀金悼玉之情,熔铸于四朝五园之家族文化百花园内,构思创作了感天动地的红楼一梦,又是一项多么浩繁的系统文化工程!老土能为《红楼梦》与洪氏家族文化正本清源贡献绵薄,这点辛苦也就不算什么了。想到这里,不由得哼起了电视剧《渴望》的片头曲,倘有人以洪昇和蕉园姐妹人生经历为素材,重新创作一部《红楼梦》剧本,老土建议一定以这首《好人一生平安》为主题曲,洪昇在天之灵一定心领神会、含笑颔首的:

悠悠岁月,欲说当年好困惑,

亦幻亦真难取舍。

悲欢离合都曾经有过;

这样执着究竟为什么?

漫漫人生路,上下求索;

心中渴望,真诚的生活。

谁能告诉我,是对还是错?

问询南来北往的客。

恩怨忘却,留下真情从头说;

相伴人间万家灯火。

故事不多,宛如平常一段歌,

过去未来共斟酌!

过去未来共斟酌……

初稿于20189月末

 201810月修定稿

附:

带一本《红楼梦》游杭州

土默热

带一本《红楼梦》游杭州”,这是一个重大的文化旅游创意。老土不敢掠人之美,这一创意的发起人并不是老土,而是在2006年“《红楼梦》与西溪文化研讨会”上,时任杭州市委副书记的叶明同志与时任浙江省作协主席的黄亚洲先生,二人商议一下之后率先提出来的,当时就得到时任西湖区委书记的郑荣胜同志以及西溪湿地管委会的赞同支持,老土当然很高兴地呼应了这个创意。

为什么要带一本《红楼梦》游杭州?是因为最受国人喜爱的古典名著《红楼梦》书中,有一道清晰靓丽的杭州风景线,字里行间浸透了杭州的名山胜水和历史文化。将《红楼梦》书中的描写,与杭州的山水文化对照着游览,不仅有助于游客们更好地理解和汲取红楼文化,也有助于提升杭州山水文化的游赏品味。一举两得,相得益彰。

这个文化旅游创意自提出后,时间已过去了近十年,执行的效果似乎并不尽如人意。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固然很多,但主要原因恐怕在于该创意仍停留在创意阶段,实施方案尚未设计,旅游线路未经规划,旅游景点也不明确,旅行社没有组织专业旅游团组,更没有适应的导游队伍和一套清楚明白的解说词。游哪里,对照什么,都不明晰。

老土撰写本文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杭州朋友解决好上述问题,初步规划出一条旅游线路,并编写一套概略的解说词。以吸引浙江乃至全国更多红迷红友提升游杭州赏红楼文化的兴趣,促使各地的旅行社组织好红楼文化游专业团组,并将三者更好地结合起来,使“带一本《红楼梦》游杭州”的创意尽快成为现实,旅游线路尽早火起来。

《红楼梦》中涉及的杭州风景名胜很多,不可能一一对照游览,只能择其要者规划一条合理的旅游路线。老土设计的这个旅游路线,共设四个站点,每个站点又包括若干景点。从孤山玛瑙坡开始,途径葛岭宝石山,天竺三生石,到法华坞高庄结束,共对照游览二十多处古迹景点。途中可每人赠送一本《西子湖畔红楼情》,便于对照检阅。

 

解说词梗概如下:我们这次“带一本《红楼梦》游杭州”活动的参加者,都是红楼文化的爱好者,也是杭州风光的欣赏者。大家知道,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写贾宝玉和他的十二个姐妹,在“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投胎问世;此邦此族此地此乡,乃是历史上杭州的特指,其它任何地方也当不起。

宝玉和他的姐妹们,在美轮美奂的大观园中所演绎的爱恨交织、风雅酸辛故事,是根据洪昇和他的姐妹们真实发生的故事编撰的。承载这些故事的场所大观园和太虚幻境,其创作原型就在杭州西湖、西泠、西溪的山水文化中。我们这次旅游,就将《红楼梦》书中的文学描写与杭州山水文化加以实地对照,重在体味其文化渊源关系。

杭州红楼游第一站:孤山玛瑙坡。这是此次杭州红楼游的第一站,我们从西泠桥进入孤山北麓,经苏小小墓和慕才亭,玛瑙坡及冯小青墓,在空谷传声处吼几声,再到放鹤亭品味梅妻鹤子及孤山探梅意境。然后沿环岛人行步道绕行到孤山南麓,依次游康熙外行宫、复旦光华牌坊和平湖秋月处水仙祠旧址,最后从白堤和六桥(苏堤)退出。

玛瑙坡游的第一个景点是苏小墓和慕才亭,这里是中国的“情根”。您注意到慕才亭上那副千古名联了吗:“湖山此地曾埋玉,花月其人可铸金”。铸金埋玉的意思就“怀金悼玉”,《红楼梦》创作“怀金悼玉”取义于此。玛瑙坡下的冯小青墓,埋葬着晚明才女冯小青,冯小青“焚稿断痴情”的故事意境,也进入了《红楼梦》林妹妹身上。

玛瑙坡是清初大文学家洪昇结稗畦草堂之处。清康熙二十八年洪昇遭遇《长生殿》案后,就是在这里心情感愤创作《红楼梦》的。玛瑙坡人行步道上,分布着很多殷红的玛瑙石。宋代释智圆有诗曰:“玛瑙坡前石,坚贞可补天。女娲何处去?冷落没寒烟!”《红楼梦》作者托名“无材补天”的顽石,取义就在玛瑙坡小径上“踮脚”的石头。

玛瑙坡下的空谷传声处,您在这里长啸一声会听到山鸣谷应,回音来自对岸的葛岭宝石山。葛岭宝石山是洪氏家族宋代祖先洪皓“敕建国公府”所在,明清时洪忠宣公祠堂也在这里。洪昇善于“吟啸”是著名的,在这里结稗畦草堂“以为吟啸之处”;试想,他在这里脚踏无材补天石,面对祖先国公府,抚今追昔,长啸一声,是何感觉?

前面的林逋墓和放鹤亭,是著名的林和靖“梅妻鹤子”故事发生地。孤山探梅是杭州三大探梅胜地之一。因白居易诗“蓬莱宫在水中央”,历代文人又称此地为“蓬莱仙境”。《红楼梦》中贾宝玉“寻春问腊到蓬莱”,就是指孤山探梅。贾母行酒令所说“六桥梅花香刺骨”,也是指这里,六桥就是苏堤,孤山梅花的香气吹到苏堤,太形象了!

我们现在来到了中山公园,这里连同文澜阁、西泠印社等,原来都是康熙南巡时的“外行宫”遗址,公园中的那座假山,乃是外行宫园林当日建筑的遗存。《红楼梦》借元妃省亲写康熙南巡,书中写元妃进入的“琳宫绰约,桂殿巍峨”的“行宫”省亲别墅,即文人们主张题额“蓬莱仙境”的大观园正殿大观楼,取材取义就在这里。

《红楼梦》书中写刘姥姥逛大观园,一时来至“省亲别墅”玉石牌坊底下,刘姥姥道:“嗳呀!这里还有个大庙呢。”说着,便爬下磕头。朋友们注意到孤山行宫门口路旁矗立的这座“牌坊”吗?这里叫“复旦光华”牌坊,这是民国初期改的名,原来叫“万福来朝”牌坊,乃是康熙行宫正门口所立的牌坊。《红楼梦》作者写得太精细了。

前面湖边这处景点,就是著名的平湖秋月。平湖秋月之名是乾隆年间取的,以前这里有一座水仙王庙,又称水仙祠,从唐宋到明清一直很有名气。《红楼梦》写宝玉到水仙庵祭金钏,就在这里。书中说宝玉出北门又跑了七八里路方到水仙庵,是因为清代时西湖边有“满城”阻隔,从城里到水仙祠,非出北门绕行七八里方可到达这里。

 

杭州红楼游第二站:葛岭宝石山。我们现在来到了宝石流霞景区,大家回头看看,这里就在我们方才游的孤山玛瑙坡湖对岸,洪昇在玛瑙坡吟啸,就是对着这里啸的。为什么?因为这里就是他的祖宗庐墓所在地。在这里我们主要参观抱朴庐、红梅阁、宝石山初阳台和玛瑙寺等处古迹景点,都与《红楼梦》书中所写贾氏家族的历史密切相关。

这里是宝石山,从古到今都以“宝石流霞”著称。山上遍布一种赭红色闪闪发亮的玛瑙石,古人视之为宝石,故名宝石山。这里的宝石每当在朝阳或落日的映照下,满山流霞缤纷,故称“宝石流霞”。《红楼梦》书中主人公名叫宝玉,其前身“赤霞宫神瑛侍者”。“神瑛”的意思就是宝石流霞嘛,说明作者把自己视为宝石山上的一块宝玉。

为什么?因为这里就是作者洪昇的祖宗庐墓所在地。宝石山上的刻石很多,其中有一块刻着“赤霞”二字,是明代孙克弘手书八分。“赤霞”刻石下,原有一座“洪忠宣公祠堂”,是为祭祀宋代名臣洪皓所建。洪皓是杭州洪氏家族的始族,这里也就是洪氏家族的宗祠。赤霞刻石下的祖祠,可称“赤霞宫”吧?“神瑛侍者”就来源于此。

洪忠宣公祠堂正门上,刻着一副对联:“身窜冷山,万死竟回苏武节;魂依葛岭,千秋长傍鄂王坟。”说的就是洪皓的事迹,像苏武一样肝脑涂地,像岳飞一样功昭日月。您再看《红楼梦》书中贾氏宗祠联:“肝脑涂地,兆姓赖保育之恩;功名贯天,百代仰蒸尝之盛”,也是用苏武和岳飞的典故歌颂祖宗。除了洪皓的后人,谁会这样写?

这里是红梅阁,大家都知道李慧娘《红梅阁》的故事,就出自这里。“红梅阁”本是宋代奸相贾似道的“后乐园”一部分。贾似道号称“富贵闲人”,人称“孽根祸胎”,父亲叫贾涉,姐姐是宋理宗的贾贵妃;《红楼梦》书中让主人公宝玉姓贾,也有“富贵闲人”、“孽根祸胎”之称,姐姐是贾贵妃,伯父叫贾赦,与这里难道仅仅是偶合吗?

原来,贾似道后乐园的前身,就是洪皓的“敕建国公府”。南宋晚期洪氏家族衰落,宋理宗将“魏国忠宣公”府及东邻的御花园“集芳园”赐给了另一个“魏国公”贾似道享用。朋友们是否联想到《红楼梦》东府有个“会芳园”,“会芳园”就是“集芳园”的意思嘛。洪昇在自己的祖宗庐墓地,“假作真时真亦假”写《红楼梦》,神来之笔!

红梅阁的西侧,是抱朴道院的正殿葛仙殿,这里传说是东晋时期道教祖师葛洪炼丹处。葛仙祠初建于唐代,宋代改称“冲虚观”,元代遭兵火被毁,明代重建,改称玛瑙山居,又称抱朴庐,清代复加修葺,称抱朴道院。是为江南道教至高无上的洞天福地,居于管领江南诸路道教所,总摄江淮荆襄等路道教的地位。

《红楼梦》书中写贾母到清虚观打醮,地点就在这里。书中说张道士曾经先皇御口亲呼大幻仙人,当今皇帝封终了真人,现掌道录司印,都与这里地位吻合。书中又说张道士乃是荣国府国公爷的“替身”,是因为这里紧邻洪氏家族的魏国忠宣公祠堂”,宋代又是洪皓、贾似道两个“魏国公”府的所在地,如此描写事出有因。

现在我们看到的初阳台,传为葛洪炼丹所置,原名葛岭阳暾,元代被列入钱塘十景。初阳台是杭州人观赏旭日初升的绝佳地,每年农历十月初一,还能见到日月并升奇景。《红楼梦》中姐妹们诗中有“双悬日月照乾坤”句,取义即出于此。洪昇字昉思,其名字含义就是旭日初升;父母如此为他取名字,是希望他效法祖宗,振兴家族。

这里是玛瑙宝胜院,俗称玛瑙寺。大家还记得孤山玛瑙坡的玛瑙寺吧?它们本是同一座寺院,初建于东晋,位置在葛岭玛瑙坡;五代时期吴越王钱弘佐,将玛瑙寺迁往孤山玛瑙坡重建;南宋绍兴年间,因孤山扩建四圣延祥观,又将玛瑙寺迁回葛岭玛瑙坡。这两个玛瑙坡上的石头,分别演化成了《红楼梦》中的“补天石”和“神瑛侍者”。

 

杭州红楼游第三站:天竺三生石。我们现在来到了飞来峰下灵隐寺和天竺寺景区,将沿着灵隐寺、中天竺法镜寺、上天竺法喜寺、清太平良相黄机墓碑这条路线,进行《红楼梦》与这些景点的对照游。其中重点在法镜寺内的三生石,这里是《红楼梦》书中石头上镌刻文字的创意源头,也是故事女主人公林黛玉前身绛珠仙子的出处所在。

这里是飞来峰和灵隐寺。飞来峰又名灵鹫峰,一千七百多年前东晋时期,从印度来的慧理和尚在这里初创了灵隐寺,他说这座灵鹫峰是从古天竺飞来的,故名飞来峰。《红楼梦》书中林妹妹降临凡世的前身,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一株绛珠草,”三生石就在这飞来峰下天竺寺中,“西方灵河岸上”正是隐写飞来峰从古印度飞来。

宝二哥和林妹妹降临人间,是茫茫大士、渺渺真人送来的,也就是书中那个疯疯癫癫的癞头和尚、跛脚道士。这个癞头和尚的原型是济公,跛脚道士的原型是葛仙,都是出自杭州济世度人慈悲为怀又有点疯癫形象的神佛。济公出家之地就在灵隐寺,是寺内供奉五百罗汉的第一尊。灵隐寺内还专门有个济公殿,供奉济公活佛和他的圣训。

这里是中天竺法镜寺,那块状貌欹嵚磊落的三生石,就在法镜寺园内。我们仔细阅读一下三生石上刻着的“唐圆泽和尚三生石迹”,这是全世界唯一一块石头上镌刻完整故事的石头。《红楼梦》书中说石头历劫后回归大荒山,上面“字迹分明,编述历历”,刻着一个完整的故事。这种写法就是从三生石上镌刻“三生石迹”借鉴而来的。

“三生石迹”中,圆泽和尚转世牧童所唱:“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三生石上旧精魂 ,赏月吟风莫要论”。《红楼梦》中也说“三生石上旧精魂”,“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这些说法都是从“三生石迹”文字中套用来的。再加上“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绛珠草”,《红楼梦》故事多从“三生石迹”取义毫无疑问。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上天竺法喜寺。上天竺寺建于十世纪,是中国“白衣观音”的起源地,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法喜寺一直以供奉奇木观音像和贝叶《大藏经》闻名于世。《红楼梦》中写妙玉带发修行,“因听见长安都中有‘观音遗迹’并‘贝叶遗文’,去岁随了师父上来,现在西门外牟尼院住着。”这个牟尼院就是代指上天竺法喜寺。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块巍然矗立的墓碑,是清太平良相黄机的墓碑,立碑地即黄氏家族的墓地。这里距灵鹫峰不远,正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黄机是洪昇的外祖父,其妻黄蕙的祖父。黄蕙字兰次,名和字的意思都是一株香草,又为丈夫兼表哥还了一辈子眼泪。《红楼梦》把林妹妹说成“三生石畔绛珠草”,就源自她的祖宗庐墓。

 

杭州红楼游第四站:法华坞高庄。我们现在来到了法华山下的法华寺,这也是一座千年古寺。法华寺和我们第三站去的灵隐寺其实就一山之隔,山南是灵隐寺,山北是法华寺,也可谓三生石畔。此站我们重点游览的景点有:流香溪与藕香桥,老东岳,禁酒界牌,秋雪庵和高庄,这里是洪昇黄蕙夫妇和蕉园姐妹们昔日风雅生活的地方。

在法华坞中流淌的这条小溪,古称流香溪;在法华坞口处,流香溪上曾架有一座竹桥,叫做藕香桥。朋友们是否联想到《红楼梦》大观园中那条“沁芳溪”,其实就是“流香溪”的别称;书中沁芳溪上也有一座竹桥,叫作藕香桥,名字都是照搬的。流香溪是西溪的支流,大观园的生活原型,就是明末清初西溪两岸的一组贵族园林建筑。

法华坞口处的这座老东岳庙,乃是《红楼梦》中宝玉去还愿的那座天齐庙的原型。天齐庙本是东岳庙的民间俗称。书中说这个天齐庙历史悠久,乃“前朝所修,极其宏壮”,“里面泥胎塑像皆极其凶恶”;位置在城西,“坐车出西城门外”才能到达;由于“年深岁久”,当时香火不旺,显得“极其荒凉”。这些描写都与这座老东岳庙完全吻合。

现在我们看到的老东岳庙是在原址上重建的,历史上的老东岳庙始建于宋乾道六年(1167),确实“年深岁久”。位置就在城西法华山下,由头山门、懊悔桥、二山门、庙殿等组成,首尾计有五六百米之距离。西溪自道古桥起至留下小和山,沿途十里有大小灵官殿18座之多,全是“老东岳”庙东岳大帝的护法神所居,可见规模之宏盛。

出了法华坞口,山脚下原有一条十八里长石板铺就的“南宋辇道”,现在已被压在西溪路下面了。《红楼梦》书中说,出了大观园门,便是一条“平坦宽阔大路”,便是指此。南宋辇道路旁,有一处宋代酒库的“禁酒界牌”。这里原有一座九间楼酒家,别称“杏花村”。宋高宗曾来这里饮酒,龙心大悦,御笔钦题“不为酒税处”并立碑于此。

开这座杏花村酒楼的,乃是西溪沈氏家族的祖先沈诸。沈诸的后人沈铿,明末清初时仍住在这里。沈铿英年早逝,其寡妻柴静仪,是个著名的才女,蕉园女子诗社的“祭酒”,也就是社长,孤儿寡母在这里度日。朋友们联想到她是《红楼梦》书中谁的生活原型了吧?就是那个寡妇大嫂子,大观园海棠诗社“掌坛社长”寡妇大嫂子李纨!

这座别称杏花村的九间楼酒家,也就是《红楼梦》大观园中李纨所居“稻香村”的原型。书中描写为这里命名时,清客相公主张取名杏花村,贾政说不好,“犯了正名”,因为这里本来就叫杏花村嘛。宝玉主张取名稻香村,但又题匾额为“杏帘在望”,贾政提议再挂个酒幌子,说来说去还是一个村野酒家的形象。您能说这些都是偶合吗?

现在我们来到了秋雪庵,这里就是《红楼梦》书中姐妹们结诗社烤鹿肉吃的那个芦雪庵的原型地。这里四面临水,无陆路通达,我们是乘船到达这里的;《红楼梦》中的探春,约二哥贾宝玉来这里,也是“棹雪而来”。什么是“棹雪而来”?就是划小船穿过芦苇荡而来,秋季芦花如雪么。探春约宝玉的时间,正是新荔枝刚刚上市的秋季。

我们仔细看看《红楼梦》书中对于芦雪庵的描述:原来这芦雪庵盖在傍山临水河滩之上,一带几间,茅檐土壁,槿篱竹牖,推窗便可垂钓,四面都是芦苇掩覆,一条去径逶迤穿芦度苇过去,便是藕香榭的竹桥了。这个藕香榭的竹桥便是藕香桥,从藕香桥乘船,沿流香溪、西溪河道,穿芦渡苇到秋雪庵,古人来这里只能这样行走。

现在我们来到了此次旅游的最后一站高庄。所谓高庄,便是康熙年间高士奇所建的西溪山庄。高士奇修建西溪山庄的目的,是为了接待康熙南巡。《红楼梦》借元妃省亲写康熙南巡,书中关于大观园的描写,主要借鉴了这里。康熙帝为这里题名“竹窗”,《红楼梦》为这里取名潇湘馆,“窗前也有千竿竹”,是元妃“第一巡幸处”,很确切。

《红楼梦》书中说,元妃省亲进入大观园时,经过沁芳桥、沁芳池,园中河道上还有一个沁芳闸,总称“沁芳三址”。高庄前的河道上,清代早期便有“御临桥”、“御临池”,还有一个税官所设“御临闸”,统称“御临三址”。康熙二十八年(1689)第二次南巡巡幸这里,是在元宵节期间,《红楼梦》元妃省亲也是在元宵节,满园灯火辉煌。

高士奇修建西溪山庄,是在原蕉园和洪园一部分基址上重建的。洪园原是洪昇家族的园林,蕉园原是柴静仪之父柴云倩的园林。《红楼梦》大观园中关于怡红院“蕉棠两植、怡红快绿”的描写,“数本巴蕉”代表蕉园,“一树海棠”代表洪园,《红楼梦》中很多看似莫名其妙的描写,来到其创作原型地,都会找到合情合理的文化答案。

前几年复建高庄时,西跨院中专修了一座蕉园。蕉园就是寡妇大嫂子柴静仪娘家的园林,是当年蕉园姐妹结女子诗社的地方。蕉园诗社分为“五子社”、“七子社”两期,大观园诗社也分为“海棠社”、“桃花社”两期;重建蕉园七子社的是林妹妹林以宁,重建桃花社的是林妹妹林黛玉。蕉园十二钗就是红楼十二钗无可争议的生活原型。

现在的蕉园中,除柴静仪当年吟诗作画的“凝香室”外,其它建筑如“来凤轩”、“古香楼”、“啸月楼”等都没有恢复。蕉园姐妹林以宁诗集叫“凤潇楼集”,钱凤纶诗集名“古香楼集”,洪昇诗集名“啸月楼集”,足证其来自蕉园。现在,在蕉园的主楼建有“土默热红学陈列馆”,对《红楼梦》与杭州文化的关系有详尽介绍,欢迎参观。

          

我们的这次“带一本《红楼梦》游杭州”活动就要结束了,现在总结一下。我们此次旅游所经历的四处站点,孤山玛瑙坡是洪昇遭遇《长生殿》案而无材补天,“人生经历一场梦幻”后,抚今追昔、怀金悼玉创作《红楼梦》的地方;葛岭宝石山是洪昇的祖宗庐墓所在,是“赤霞宫神瑛侍者”的出身地;三天竺法镜寺的三生石是洪昇妻子兼表妹黄蕙的祖宗庐墓所在,也是石头上镌刻故事文字这种独特文学创意的来源地;法华坞高庄是洪昇夫妇与蕉园姐妹两结女子诗社的原型地,也是借元妃省亲写康熙南巡故事素材的来源地。

《红楼梦》书中那道靓丽的杭州风景线,那些杭州的优美传说和悠久文化,几乎遍布杭州东南西北城区的大街小巷,当然不止是以上我们对照游览的这四处站点、二十多个景点所能承载。在这条旅游线路以外,还有吴山大观的大观楼和太虚楼,凤凰山麓的御教场,柳浪闻莺的钱王祠和水月庵,庆春门外的洪昇旧居,半道春红的名园愿圃和皇亲巷,西溪这里还有秦亭山、河渚街、沈家湾、洪园、曲水庵、茭芦庵等等。将来我们拟再规划一条旅游路线,开辟“带一本《红楼梦》游杭州”的新途径。朋友们感兴趣的话,希望届时踊跃报名参加。

《红楼梦》是一部优秀的古典小说,是一部带有写实性质的自传体小说。小说创作不能凭空虚构,必须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红楼梦》展现的不是什么传统红学解释的“乾隆文化”,“北京文化”,“旗人文化”,而是土默热红学证实的“康熙文化”,“江南文化”,“世族文化”,是这三大文化在明末清初的聚合闪光点,即洪昇和蕉园姐妹身上所体现的杭州情本文化。《红楼梦》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结合的产物,其浪漫主义就产生自杭州的山水文化,其现实主义就产生自洪昇夫妇与蕉园姐妹的风雅生活。朋友们如果能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我们的这次“带一本《红楼梦》游杭州”活动,就算不虚此行了。

20151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