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贾母史湘云卫若兰生活原型考证

(2023-10-15 15:08:46)
标签:

史湘云

贾母

卫若兰

射圃文字

综合考证

分类: 文学解析

贾母史湘云卫若兰生活原型考证

本文将对红楼三才女之一史大姑娘史湘云,以及她的老姑奶奶史太君即老祖宗贾母,她的丈夫王孙公子卫若兰,以及她寄住在叔叔婶婶家的前因后果,她与丈夫最终怀才不遇“因麒麟伏白首双星”,“云散高唐水涸湘江”的悲剧结局,进行综合系统考证,以证实红楼故事人物创作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的道理。本文可与笔者的《红楼梦四大家族综考》《红楼梦四大家族连络有亲考实》互相参阅,加深理解。

第一篇:史湘云创作素材考

第二篇:老祖宗贾母创作素材考

第三篇:王孙公子卫若兰创作素材考

第四篇:“因麒麟伏白首双星”文化解析

 

史湘云创作素材考

土默热

内容提要:

1 史湘云的生活原型是蕉园诗社骨干成员顾启姬。
  2 顾启姬与顾若璞的关系同史湘云与贾母的关系完全相同。
  3 顾启姬性格英豪阔大,诗才敏捷,幽默诙谐。
  4 史湘云别号枕霞旧友来源于其姊顾长任的霞芨仙姝。
  

《红楼梦》书中的那个史湘云形象是那么可爱,她性格爽朗,才思敏捷,语言直率,行为活泼,一个“醉眠芍药裀”的娇憨形象,成为几百年来的画家诗人趋之若鹜的创作题材。这么真实可爱的一个人物,她的创作怎么能够没有生活原型呢?不是没有,而是在乾隆年间曹雪芹身边,红学家们找不到她的生活原型。《红楼梦》是康熙年间大文人洪昇创作的,书中史湘云形象的生活原型和故事素材,取之于蕉园诗社的骨干成员、大名鼎鼎的女诗人顾启姬。
  据《清代闺阁诗人徵略》载:顾启姬名“顾姒,字启姬,钱塘人。诸生鄂曾室。有《静御堂集》《翠园集》”。另据《诗话》载:“启姬工诗,并精音律。与柴季娴、林亚清、钱云仪、冯又令、张槎云、毛安芳称‘蕉园七子’。结社联吟,诗曾合刻”。
  这个顾启姬,乃是清初杭州洪顾黄钱四大家族之一的顾家出身。顾氏家族诗礼传家,尤其是家族中的女子,几乎代代出诗人。她的姑奶奶顾若璞、姑姑顾之琼,与顾启姬和她的姐姐顾长任,一家三代四个奇女子,都是清初著名女诗人,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可谓仅见。

《红楼梦》书中把史湘云描写为贾母的娘家孙女,是有真实根据的。书中老祖宗贾母的生活原型,就是著名女诗人顾若璞(笔者在《贾母创作素材考》中有专门考证),顾启姬就是她的弟弟顾若群的孙女。顾若群是一位明朝遗民,明清易代后摒弃世俗,进入云栖寺修行,法名大殡。顾若群出家后经常云游四方,其长子也就是顾启姬的父亲,按照封建孝道,也经常离家在外陪同父亲云游,保护和照顾年迈的老僧。家长妻儿也只能寄住在弟弟即顾启姬的叔叔家。所以《红楼梦》书中描写顾启姬寄住在叔叔家,经常与婶婶做针黹活到深夜,生活很是清苦劳累,这是写实。《红楼梦》以蕉园姐妹事迹为素材据实创作,书中描写的女儿们,其身份与辈分一丝不乱。

仔细读过《红楼梦》的朋友,可能对书中描写史湘云“咬舌子”的情节记忆深刻,黛玉嘲笑她说话“爱呀厄的”,掷色子喊“幺爱三”。她的原型顾启姬究竟是否说话“咬舌子”,已经无可考究。但她所嫁的丈夫名鄂曾,字幼舆,旧时两口子说话往往称夫君的字,可不整天“爱呀厄的”!书中描写湘云反击嘲笑林黛玉,将来“想林姐夫”,整天要“淌眼抹泪”,也是有事实根据的。林以宁与丈夫钱肇修婚后长期分居,确实作有很多想念丈夫的诗词(详情见笔者《林黛玉创作素材再考》一文)。
  顾启姬还有个诗人姐姐顾长任。据《清代闺阁诗人徵略》载:“长任字重楣,号霞笈仙姝,浙江钱塘人。薾云女。征士林以畏室,有《谢庭香咏》《梁案吟》”。另据《正始集》载:“以畏曾举鸿博,未试先卒。重楣为启姬之姊,亚清之嫂。年十二卽能应声作诗,惜早逝未与蕉园诗社”。顾长任是顾启姬的姐姐,林以宁的娘家嫂子,所以顾林二人关系格外密切,与《红楼梦》中史林两女儿关系的描写相同。但《红楼梦》中没有出现顾长任这个角色,是因为她和丈夫均年轻早逝,没有参加过蕉园诗社的缘故。
  《红楼梦》书中的史湘云参加海棠诗社时,曾为自己取雅号“枕霞旧友”,如此取号的原因,似乎同顾启姬的姐姐顾长任之别号“霞笈仙姝”有关系。已经去世的姐姐号“霞笈仙姝”,健在的妹妹参加“蕉园诗社”,岂不正应该取号“枕霞旧友”?
  姐妹二人的雅号又似乎都来源于顾启姬的姑奶奶,书中贾母原型顾若璞当年曾居住的“卧月轩”和“枕霞阁”。《红楼梦》书中第三十八回脂砚斋批语中曾涉及到这个“枕霞阁”:“看他(指作者)忽用贾母数语,闲闲又补出此书之前,似已有一部十二釵的一般,令人遥忆不能一见。余则将欲补出枕霞阁中十二钗来,岂不又添一部新书”?所谓“枕霞阁中十二钗”,应该就是指“蕉园十二钗”,她们当年经常在顾若璞在“半道春红”的家中吟诗作画。脂砚斋的真实身份是洪昇的妻子黄蕙,曾亲身参加过诗社活动,所以她能有此批。
  顾启姬年龄略长于林以宁,应为姐姐,但《红楼梦》中却说史湘云为妹妹,这是为什么呢?请朋友们不要忘记,书中描写林黛玉与史湘云开玩笑时,湘云竟跟着宝玉也喊起“林妹妹”来,好多红学家对此称呼大惑不解,其实这本是她们生活原型的真实关系,作者信笔写来,疏忽了毫不奇怪。
  顾启姬确实如《红楼梦》书中描写的史湘云那样,诗才极为敏捷。据《杭郡诗辑》载:启姬在京师时有“花怜昨夜雨,茶忆故山泉”句,甚称于时。故宋牧仲中丞赠鄂幼舆诗云:“闺中有良友,茶忆故山泉。似此惊人句,难为赠妇篇。画眉君暂辍,下榻我相延。赋就滕王阁,灵风促转船”。又幼舆尝与渔洋诸公九日饮宋子昭小园,限蟹字韵,启姬代为诗,末云:“予本淡荡人,读书不求解。尔雅读不熟,蟚蜞误为蟹”。渔洋大惊叹!启姬并精音律,所制词曲,有“一轮月照一双人面”句,亦为渔洋所称。

顾启姬确实如同《红楼梦》中的史湘云,有“英豪阔大”的性格特征。其夫鄂曾在京师久考不中,无缘仕途,夫妻二人凄然南归。途经淮阴时,顾启姬曾赋《满江红·泊淮示夫子》安慰丈夫:“一叶扁舟,轻帆下、停桡古岸。灯火外、几枝疏树,人家隐见。漂母祠前荒草合,韩侯台上寒云断。叹从来此地困英雄,江山惯。穷愁味,君尝遍,人情恶,君休叹。问前村有酒,金钗畀换。举案无辞今日醉,题桥好遂他年愿。听三更,怒浪起中流,鱼龙变”。拔钗换酒,与夫同醉,鲤鱼龙门,劝夫休叹,英豪阔大,于此可见。由此词也不难看出《红楼梦》书中史湘云“云散高唐,水涸湘江”的人生悲剧命运。

附:顾启姬诗词:
  《毛安芳挽歌》
  忆昔当春时,寿君惭不文。未几闻君丧,奄忽如流云。流云过眼空悲怨,大火西流时倏变。玉楼金屋纲蟏蛸,西风叶落空深院。凄凉宝瑟掩余音,惨淡菱花冷钗钿。尚忆当年对镜人,鸾中鸾死悲娇面。织锦诗成那得闻?墨池寒浸琉璃片。不知何处吊君魂?草白辚青望中见。
  《题林亚清画》
  梅花竹叶互交加,濡墨淋漓整复斜。忆得昨宵明月下,横拖疎影上窗纱。
  《点绛唇·美人影》
  灯月模糊,柳烟花雾间庭榭。靓妆初卸。小立珠帘下。似有如无,是也非也。端详罢。纵工图写。可解将他画。
  《浣溪纱·花影》
  一带斜横窗户幽。亭亭袅袅映香篝。窥人晓镜学梳头。翡翠帘前吹欲散,鸳鸯屏上拂还留。何须解语恁娇柔。
  《菩萨蛮·夏日雨窗》
  烟云蔼蔼关山隔。潇潇微雨长安陌。风暖燕辞巢。残棋花外敲。 归期空自忆。莫问天南北。身世总虚浮。清才聊慰愁。
  《摊破浣溪纱·月影》
  穿过红楼透碧纱。半笼烟柳半笼花。薄命婵娥解人意,太亏他。幽梦几回迷枕畔,故园千里隔天涯。有限残更无限路,莫西斜。
  《桃源忆故人·寄姊重楣》
  雨馀花外莺声啭。添得离人肠断。回首寂寥庭院。懒把湘帘卷。 银屏曲曲都凭遍。此际离愁千万。罗袖泪痕无限。欲寄边雁。
  《前调》
  经年怕睹天边月。做尽凄凉时节。不解离人伤别。倏忽圆还缺。东风昨夜吹鱼帖。半幅新词凄绝。谁道关山隔越。历历灯前说。
  《浪淘沙·忆夫子京师》
  生怕封银缸。月落昏黄。还钟摇断九回肠。除是日高眠未起,梦到伊行。古渡半斜阳。枫冷蘋香。数声柔橹泛孤航。遥望帝城还不见,依旧钱塘。
  《鹊桥仙·客冬幼舆归自京师,今春复游甬上,作此寄怀》
  乍拂征鞍,才归故里,忽又驱车去。笔花生就赋离情,偏恁是、离情难吐。往岁燕山,今年甬上,羞杀镜中眉妩。天边牛女较争些,应不似、朝秦暮楚。
  《虞美人·题陈素素像》
  新妆仿佛疑西子。弱能应如此。除他谁更可同俦。却又多才西子逊风流。披图欲卷迟回久。低唤君知否。如嗔似喜费疑猜。若许来时先築避风台。
  《小桃红·询柴季娴病起》
  总是长相隔。说甚曾识。有限前期,无边离恨,浓愁如织。望妆楼何处觅伊人,只寒烟堆积。直恁消魂极。却称江淹笔。试问兰闺,春来病起,可还思亿。最难凭鱼雁到而今,故迟迟消息。
  《佳人醉》
  余与表妹林亚清、同社柴季娴,最称莫逆。早春晤亚清时,曾订春深访季娴于牡丹花下,今花期已届,而人事顿非。余以画眉人远,牢愁困顿,作此志感。
  忆别春寒霄。细语叮咛曾记。拟月明花发,轻车同载,聊袂花底。忽地秦楼怨别,却恹恹、往事难重理。而今都已。遥想名花,玉人何处,一样如千里。空凝睇。瑶池春醉,那裹非琼独倚。
  《满江红·泊淮慰夫子》
  一叶扁舟,轻帆下、停桡古岸。灯火外、几枝疏树,人家隐见。漂母祠边荒草合,韩侯台上寒云断。欢从来、此地困英雄,江山惯, 穷愁味,君当遍人情恶,君休欢。问前村有酒,金钗拼换。举案无辞今日醉,题桥好遂他年愿。听三更、怒浪起中流,鱼龙变。
  《凄凉犯·寒析》
  何来一片孤音起,霜风迟到帏薄。寒峭灯昏,催添翠被,凄凉胳膊。露天寥廊。伴摩月、征鸿萧索。问双鬟、夜春何处,云在前村落。静听还疑是,乱打窗棂,零星珠雹。终宵达曙,想豪家、重门深输。金屋螺屏,总不共、愁人听着。只惊残、还乡旅梦,早耽阁。
  《燕台春·赠薛媛》
  水剪明眸,山横浅黛,衣飘一缕轻霞。薄鬓低鬟,不梳高髻堆雅。妆成别是风华。纵宁萝村裹,金谷园中,携来相并,也逊些些。 画堂前度,绮席初逢,雨馀翠竹,雪厌黄花。西风一曲,隔帘谁弄琵琶。红袖相扶,金尊未尽,漏鼓惊过。怪香车,催人分手去,桐月西斜。
  《念奴娇·战拟幼舆春游湖上》
  湖山新霁。渐轻风剪剪,催开桃李。陌上争看,寒食近、都是雕鞍金髻。柳眼舒青,梨花非百,人在桃源裹。连天芳草,望中无限烟翠。 知否因甚东君,今年春早,为王孙归矣。十五当墟,新镶熟、肯使萧郎不醉。莲脸凝娇,蛾眉含媚,多少撩人意。斜阳欲暮,须知独立花底。
  以上见《皋香词》
  

另附:柴静仪、林以宁与顾启姬酬唱诗词
  《送顾启姬北上》(柴静仪)
  一片桃花水,盈盈送客舟。春来万杨柳,叶叶是离愁。顾我有途者,逢君意气投。烟虹时染翰,风月几登楼。只合熏香坐,谁堪鼓枻游。燕台一回首,云白古杭州。
  《点绛唇·六桥舫集,同林亚清、钱云仪、顾重楣,啟姬、冯又令、李缟明诸闺友》(柴静仪)
  堤柳依人,湘帘画舫明湖泛。桃花开遍。共试春衫练。雨丝风片,暗扑游人面。春方半。韶华荏苒。分付莺和燕。
  《寄启姬云闲》(林以宁)
  泖上浮家小结庐,水轩竹槛称幽居。问人新借簪花帖,教婢闲钞相鹤书。
  蚁子避潮缘砚席,蠏奴沿月上阶除。清闺事事堪题咏,刻玉镂冰恐不如。
  
                     2006年11月

(原载《土默热红学补》一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老祖宗贾母创作素材考

                           土默热

内容提要:

1,贾母的创作原型是明末清初著名女诗人顾若璞。

2,顾若璞在四大家族中确有老祖宗的地位和威望。

3,顾若璞是蕉园姐妹的培养者和保护神,是蕉园诗社的设计师。

 

《红楼梦》中的老祖宗贾母,因丈夫“国公爷”早逝,以未亡人之身份,抚育两个儿子贾赦、贾政成人,保持了百年望族的偌大家业。因此在家族中德高望重,一言九鼎,子孙都称呼她为“老祖宗”,外人称其为“老佛爷”。她晚年不理家事,整天和孙儿孙女辈优游林泉,集聚筵饮,看戏听书,灯谜酒令,生活极为潇洒。她对孙儿孙女极为慈爱,一往情深,平时多有馈赠,多有体谅,多加呵护,赢得孙辈的普遍爱戴。她大智若愚,每于关键时刻力挽狂澜,轻描淡写地化解了家族面临的深重危难。

《红楼梦》创作的这个活灵活现的“老祖宗”,是否有生活原型呢?她的创作素材,又是取自于谁的故事呢?《红楼梦》的作者是洪,作品中的主要人物生活原型是“蕉园姐妹”。这个“老祖宗”的形象,就是取之于杭州洪顾黄钱四大家族共同尊崇的“老祖宗”,蕉园姐妹的引导者和保护神,的伯祖母顾若璞的真实事迹。

《清代闺阁诗人徵略》载:顾若璞1592-1681)字和知,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明上林苑丞顾友白女,同邑贡生黄东生茂梧妻。早寡,以贤孝闻。生而慧,幼承家学,好读书,自经史百家及本朝典故,无不贯通,为明清之际杭州闺秀诗坛之冠,年九十仍不废诗文,无疾而终。两子及孙均赖其教养成人。

另据《杭郡诗辑》载:顾若璞,字和知,钱塘人。明上林丞友白女。参议黄汝亨子妇,副榜茂梧室。有《卧月轩稿》,又曰《啸余吟稿》。

顾氏自沧江、西岩、悦庵、友白四世皆有文名,夫人以不栉之贤缵其家业。归黄东生,东生善病,结褵之后强半与药垆为伍。历十三年而寡,年甫二十八。支持门户,拮据卒瘏,而敎其二孤灿、炜,自小学至古文词皆口授手画,卒底于成。时年九十余,所居卧月轩在湖墅半道红,世所称“黄佛儿”家是也。

顾若璞二十八岁开始守寡,忍苦成家,苦心孤诣抚育二子成人。为了抚育儿子,她跟随公爹苦苦学习,操持之外日夜读书,其刻苦精神令人感佩。她在丈夫死后所写的与胞弟》书中说:夫溘云逝,骨铄魂销,帷殡而哭,不知死之久矣。岂能视息人世,复有所谓“缘情靡丽”之作耶?徒以死节易,守节难,有藐诸孤在,不敢不学古丸熊画荻者,以俟其成。当是时,君舅方督学西江,余复远我父母兄弟,念不稍涉经史,奚以课藐诸孤而俟之成。余日惴惴,惧终负初志,以不得从夫子子京也。于是酒浆组之瑕,陈发所藏书,自《四子》经传,以及《古史鉴》、《皇明通纪》、《大政纪》之属,日夜披览如不及。二子者从外传入,辄令篝灯从隅,为隐说我所明,更相率咿唔,至丙夜方罢,顾复乐之,诚不自知其瘁也。日月渐多,闻见与积,圣经贤传,育德洗心,旁及《骚》、《雅》,共诸词赋,焉自焉,冀以自发其哀思,舒其愤闷,幸不底予幽忧之疾。而春鸟夏虫,感时流响,率尔操觚,藏者笥箧,虽然,亦不平鸣耳,讵敢方古班、左诸淑媛,取邯郸学步之诮也。

为了让两个儿子安心读书,她别出心裁,为儿子建造了一艘“读书船”,泊在西湖水中,以便专心致志。有顾若璞《秋日为两儿修读书船泊断桥作》为证:

闻道和熊阿母贤,翻来选胜断桥边。

亭亭古树流疎月,漾漾轻凫泛碧烟。

且自独居扬子宅,任他遥指米家船。

高风还忆浮梅槛,短烛长吟理旧毡。

这个“读书船”似乎就是《红楼梦》脂批透露的“矮凹舫”的生活原型,“矮凹舫”之名取义于陆游诗“纸裁须放矮,斫砚正须凹”,代指笔墨纸砚,摆放着笔墨纸砚的船正是读书船。

这样一个独立支撑百年望族黄家的青年守寡者,到了晚年,确实是家族中德高望重的“老祖宗”,外人则称其为“黄佛儿”。

顾若璞不仅是顾氏家族的女性大家长,而且也是一个著名的女学问家和女诗人,对四大家族诗礼传家有重要贡献。据《名媛诗话》载:若璞文多经济大篇,有西京气格。常与闺友宴坐,则讲究河漕、屯田、马政、边备诸大计。每夜分执卷吟讽曰:使吾得一意读书,卽不能补班昭十志,或可咏雪谢庭。尝于食顷作七夕诗三十七首,一时欢其敏妙。

顾若璞《秋日过偕隐园》一诗,道出了晚年淡泊宁静的心情和“自写幽芳”的文学创作生活:

自分穷愁合喧研,便携竹杖到西园。

萧萧三径人迹绝,寂寂双扉树影繁。

舒卷无心云出岫,升沈莫问月临轩。

纸窗闲静无此事,自写幽芳寄九原。

洪昇《稗畦集》中,有《黄式序出其祖母顾太君诗集见示》一首:“绛帐黄发太夫人,哲嗣传来苦调新。斑竹一枝千滴泪,湘江烟雨不知春”。这个黄式序,就是顾若璞的孙子,钱凤纶的丈夫。诗中“斑竹一枝千点泪”句,曾原封不动为毛泽东诗词搬用。

顾若璞的文学成就,主要的并不在于自身的文学创作,而是培养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批女文学家和女诗人。顾若璞是顾氏家族三代女诗人的创始人和启蒙者。在顾若璞的影响和带动下,其娘家夫家顾黄两氏几乎满门女诗人。据《西冷闺咏》载:其侄女顾之琼字玉蕊,工诗文骈体,有《前后北征赋》、《撷芳初集》、《序初阳台》、《西溪渔父》、《河渚花隝》、《净慈寺》诸诗。其长子璨娶丁氏,名玉如,字连璧。甚贤孝,能诗。

另据《杭郡诗辑》载,其诸孙亦能诗。一日雪中,孙启圻斐然有作,次孙启均、启埏、启疆奋笔继和,已而塨埈。垣三女孙袖中簌簌有声,夫人索视之,亦各成一篇。笑曰,幼女童孙皆知好学,可藉手报地下矣其外孙女顾姒、顾长任均为名重一时的女诗人。姒字启姬,有《静御堂集》、《翠园集》;顾长任字重楣,号霞笈仙姝,有《谢庭香咏》、《梁案吟》。其孙女黄智生早慧,诗名远播,惜未婚早逝。

《红楼梦》中贾母外孙女史湘云的创作原型,应该就是顾若璞的娘家孙女顾启姬。她参加诗社活动时为自己取号“枕霞旧友”,应该来源于顾若璞的“卧月轩”和顾长任的“霞笈仙姝”。书中交代“枕霞阁”乃是贾母年轻时读书的地方,“卧月”与“枕霞”同义,“卧月轩”正是顾若璞年轻时读书的地方。所谓“旧友”,代指的应该是顾启姬与顾长任的关系,姐姐“霞笈仙姝”已逝,妹妹岂不是“霞笈仙姝”的“旧友”?

顾若璞的妇女观是传统保守的,但她又决不反对妇女从事文学创作。她在自序《卧月轩集》时指出:“尝读诗知妇人之职,惟酒食是议耳,其敢弄笔墨以与文士争长乎?然物有不平则鸣,自古在昔,如班()、左()诸淑媛,颇著文章自娱,则彤管与箴管并陈,或亦非分外事也。”这种矛盾的思想基础,与《红楼梦》中的老祖宗贾母议论女孩子行为本分时所表达的思想异曲同工。

顾若璞对中国女性文化的最大贡献,是培养和组织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女性组成的文学团体——蕉园诗社。蕉园诗社分前后两期。前期称“蕉园五子社”,组织者为顾之琼,招诸女作蕉园诗社启。五子者,徐灿顾姒、柴静仪、林以宁及之琼女云仪也。后期称“蕉园七子社”,组织者为林以宁。七子者,柴静仪、钱云仪、钱静婉、冯又令、顾启姬、毛安芳、李端芳也。

蕉园诗社前后两期的组织者顾之琼和林以宁,是顾若璞的娘家侄女和外孙媳妇,她们只是名义上的组织者,其组织女性诗社的最大后台还是这个老祖宗顾若璞。据《云蠖斋诗话》载,顾若璞年未三十卽称未亡人,享高年。诸孙及诸女孙辈皆能拈韵赋诗,和知顾而乐之,有“为报九原相待客,诗书一线可能留”之句。丸胆含饴,足慰半生灯青髪白之感矣。顾若璞还曾亲自为其孙媳钱凤纶序《古香楼集》。可见顾若璞晚年,确实经常与孙女辈一起,在杭州山水间过着风雅生活。

蕉园诗社“祭酒”柴静仪(字季娴)有一首题为《与亚清集于园林》的诗,活画出这些年轻女诗人在美丽的山水园林中风雅生活的场面月榭云楣结构新,一尊相约玩芳辰。红翻鷄鶒(均有三点水旁)山塘小,碧点蜻蜓涧水春。酒兴渐随花事减,诗怀偏与药囊亲。风流文采兼闲雅,闺阁如君得几人?另据《清诗汇》载:季娴工诗书画,又从父学琴,手録琴谱,父为之序。尝于春日偕蕉园诸女士扁舟泛湖,练裙椎髻,命翰分吟,画舫相邻多靓妆,游女旁窥风格,诧为仅见。

蕉园才女林以宁晚年在为钱塘才女梁瑛(字梅君)的著作《字字香》作序时感叹说:“忆予从顾太君卧月轩时,六十年间,犹昨日事耳!徽音遥嗣,乃在梅君。可以想见,在清朝初年的杭州,蕉园诗社的十二个年轻女诗人,簇拥着一个鹤发童颜的“老祖宗”,徜徉在西湖、西溪、西泠山水间,分韵赛诗,咏梅咏柳,灯谜酒令,亦庄亦谐。这是什么?这就是《红楼梦》中贾母携其诸多孙子女和外孙子女,优游大观园生活场景的故事素材!这就是活生生的无可置疑的《红楼梦》人物原型!

顾若璞晚年生当“末世”,其遭遇也是很悲惨的。先是明清易代时其弟顾之群剃发为僧,顾氏大家族失去家长,随后其孙女智生(梭儿)夭折,娘家孙女顾重楣早逝。继之侄女顾之琼丈夫钱开宗,因江南科场案被朝廷杀头抄家,全家200多口人被械系京师发卖旗人为奴。再继之其外孙洪、洪昌因“天伦之难”离家出逃,在颠沛流离中夭亡或苟延残喘。其孙黄式序久滞科场,功名不遂;孙媳钱凤纶因夫家和娘家双重灾难而坐困愁城,英年早逝。顾若璞就是在这一系列灾难纷至沓来的时候驾鹤西归的,享年九十岁。这些经历,也与《红楼梦》中的贾母晚年遭遇如出一辙,难道还看不出她就是贾母的生活原型和素材来源吗?

 

附顾若璞诗词:

 

暮雨

涧草依依浮玉,堤杨拂拂迷烟。

江上蒲帆欲没,树中桑女争还。

 

和夫子西溪落梅

          逦迤入西溪,溪深深几曲?

断岸挂鱼罾,茅檐覆修竹。

翠羽何啁啾?满林香扑簌。

晴雪飞残英,坐爱倾蚁绿。

鹿门迹未湮,与子同归宿。

 

捣衣篇

自惜盈盈十五余,不施粉黛叹幽居。

忽惊流浪双头鲤,带得交河一纸书。

读书宛转愁不息,征人正在天山北。

天山高插碍星流,漫驾红鸾过十洲。

君挂雕弓控轻骑,妾闻胡雁怨高楼。

满眼风光转眼歇,昨夜红颜换白发。

捣衣声断咽霜风,掩袖唬多惨秋月。

秋月孤帏漏正长,香奁宝箧耀华堂。

呜珰四面鸳鸯结,罗账圑回锦绣香。

鸣珰罗帐芙蓉锦,华烛兰膏明未寝。

解将珠镜光如刀,留待君来照鸳枕。

饮尽金罍不见君?湘帘怨卧烟氤氲。

羽书犹欲征边塞,愿逐巫山一片云。

 

江上缫丝曲

桃花花繁杨柳垂,纤腰嫩脸香风吹。

莺儿调声声正滑,堂上丝车鸣轧轧。

少年骑马挟金弹,青幂朱舷纷夹岸。

缫丝终日不忍看,寒螀早晚唬秋幔。

 

自君之出矣

自君之出矣!不理钗头玉。思君湘水深,啼痕犹在竹。

  自君之出矣!鸾镜不曾开。思君如璧月,皎皎照妆台。

自君之出矣!罗幔月娟娟。思君如络纬,辗转一丝牵。

 

湖中

湖光渺渺冷烟微,江鹜沙凫伫不飞。

恰欲抱琴轻别去,芰荷分绿上罗衣。

                                       (以上见《晚晴簃诗汇》)

感怀

不堪愁病强搔头,二十三年感百忧。

却也不知方寸内,如何容得许多愁。

 

忆王孙

年年云锦织天孙。

银汉无情劳梦魂。

乌鹊声声隔岸闻。

怨黄昏。

烟锁琼楼月到门。

 

长相思

春先到。愁先到。嫩莺故对新丛叫。懒把云和抱。

愁先到。春先到。花轻蝶乱东风袅。捻却花相照。

 

减字木兰花·月夜闻沈媚请大人吹箫

雨收风细。一片清光疑是洗。秦女楼头。吹出柔肠几许愁。

花枝掩映。素腕金环频弄影。香软寒轻。寂寂帘帏夜不扃。

 

忆秦娥

晓莺呕。懒梳云鬓上秦楼。上秦楼。一帘春色,惹起新愁。

杨花飘荡弄轻柔。残红零落倩谁收。倩谁收。鸟盐歌罢,倦倚箜篌。

 

玉楼春·晚春三桥看月

花飞锦带春波起。残月流辉明水底。

万珠的铄照新妆,故掬嫦娥纤手里。

柳线牵烟轻重绿。渔灯高下鸳鸯宿。

无情花柳送归春,不管离人肠断续。

 

浣溪沙

嫩柳牵丝覆绮窗。起来无绪理明珰。恼人最是日初长。

三尺乌云随意挽,雨条却月待萧郎。胡琴闲放竹方床。

 

前调

绿水红莲一带妍。荷衣欲剪惜金钱。可怜鸂鶒不同眠。

纨扇看来心已碎,迎凉盼不到秋天。算来又怕说秋天。

 

长相思·春词

梅子青。荳子青。飞絮飘飘扑短襟。风褰罗袖轻。

送芳辰。惜芳辰。春事支离些个情。眉峯恨几层。

                                           (以上见《国朝杭郡词辑》)

2006年11月于长春

 

王孙公子卫若兰考

土默热

卫若兰在《红楼梦》书中并非什么重要人物,但因为他是诗才敏捷的假小子、曾“醉眠芍药裀”的史大姑娘史湘云之夫婿,红学家们都对史湘云的天真可爱形象情有独钟,爱屋及乌,重视研究卫若兰这个有点神秘的人物,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卫若兰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书中正式出面只有一次,就是在第十四回描写秦可卿大出殡时,“那时官客送殡的......余者锦乡伯公子韩奇,神武将军公子冯紫英,陈也俊、卫若兰等王孙公子,不可枚数。”由此可知卫若兰的家世是个“王孙公子”。

卫若兰是史湘云待嫁的夫婿。《红楼梦》第三十一回,王夫人说史湘云“前日有人来相看,眼看有婆婆家了。”第三十二回袭人当面道喜:“大姑娘,听见前儿你大喜了”,“史湘云红了脸,吃茶不答”,说明史湘云的亲事已定下。联系到太虚幻境史湘云的判词:“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可知卫若兰其人很出色,是个“才貌仙郎”。

卫若兰在《红楼梦》八十回以后的故事中,曾有“射圃”活动。第三十一回“因麒麟伏白首双星”,写史湘云拾到宝玉丢失的金麒麟,庚辰本回末总评曰:“后数十回若兰在射圃所佩之麒麟,正此麒麟也。提纲伏于此回中,所谓草蛇灰线在千里之外”。第二十六回也有一段畸笏叟眉批云:“惜卫若兰射圃文字迷失无稿,叹叹”。无疑脂砚斋和畸笏叟都曾亲眼见过原著中卫若兰佩带金麒麟“射圃”的故事情节。

《红楼梦》书中涉及卫若兰的描写,就是以上三条线索,即史湘云夫婿是个“才貌仙郎”,乃“王孙公子”身世,有佩带金麒麟“射圃”的故事。红学家们在“曹家店”中猜笨谜,无论如何也找不到与这三条线索有关的人和事,这是不奇怪的,因为他的生活原型是康熙时期人,与乾隆年间的曹雪芹当然毫无关系。只要回到康熙年间蕉园诗社的真实生活中,这个卫若兰的生活原型便呼之欲出了。

《红楼梦》中那个“假小子”史湘云,是以蕉园诗社女诗人顾启姬为生活原型创作的。她是“老祖宗”顾若璞(贾母原型)的娘家侄孙女,是已逝女诗人“霞笈仙姝”顾长任的妹妹,故在诗社为自己取雅号“枕霞旧友”,与《红楼梦》书中对史湘云的描写一丝不差。她确实性格“英豪阔大”,诗才敏捷,以“花怜昨夜雨,茶忆故山泉”诗句名动京师。笔者在《史湘云创作素材再考》、《红楼三艳聚京师》等文章中,对此有详尽考证。

《红楼梦》书中若隐若现的卫若兰,就是以顾启姬的丈夫鄂曾为原型创作的。史书中有关鄂曾的资料很少,宣统年间西泠印社刻《广印人传》中载:“鄂曾字幼舆,仁和(今杭州)人。本姓岳,宋武穆王()之后。耽吟咏,工篆刻。诸生,不第”。《红楼梦》中为什么要把卫若兰说成是“王孙公子”呢?因为他的生活原型鄂曾是岳武穆王(岳飞)的后人,确实是“王孙公子”出身。

南宋绍兴十一年(1142),在宋高宗赵构授意下,秦桧以“莫须有”罪名,将岳飞及其长子岳云害死于都城临安大理寺狱中的风波亭(位于今浙江杭州钱塘门一带)。当时岳飞的五子岳震与弟岳霆,居住在江西九江庐山下沙河家中。父兄遇害的噩耗传来,家人闻变拥其兄弟二人过长江,潜于鄂东寻阳大河之滨(今湖北黄冈黄梅),后隐姓埋名改姓鄂氏。

二十年后宋孝宗继位,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下诏为岳飞昭雪,追赐谥号为“武穆”。嘉定四年(1211),宋宁宗再次下诏,追封岳飞为“鄂王”。其时,岳飞族人大多数恢复岳氏,而落居鄂东寻阳地区(今湖北黄冈黄梅)的族人中,改以鄂王爵号为姓氏者,继续称鄂氏,以永远悼念先祖“鄂王”岳飞。岳飞墓及岳庙在杭州,明末清初杭州多鄂姓,皆为岳飞后裔。清金德嘉有诗曰:“焚黄入庙祠忠武,鄂姓犹存岳姓身。长跽中堂何许客,头颅铁铸大书秦”。

这就是《红楼梦》中卫若兰被称为“王孙公子”的由来。脂砚斋批语中,言其曾佩金麒麟“射圃”一事,旧时“麒麟阁”从来就是追求功名的最高象征,书生佩带金麒麟也是希望金榜题名的吉祥物,与鄂曾其人曾长期在北京国子监求取功名有关。明清两代,北京国子监按“左庙右学”之制,东与孔庙相连,西有“射圃”(今箭厂胡同一带),南面为“南学”,总称国子监。“射圃”在当时为国子监生的必修课,脂砚斋所言卫若兰“射圃”,也只能是他在国子监期间的生活经历。

康熙二十八年(1689)秋,《红楼梦》作者洪昇在国子监求学期间,遭遇了孝懿佟皇后“大出殡”期间发生的《长生殿》案,遂在书中以史笔写下了“压地银山”般的秦可卿“大出殡”故事。其时鄂曾也正在北京国子监求学,《红楼梦》书中虚陪一笔,将其写入为孝懿皇后大出殡“送殡”的王孙公子行列中,也就是信手拈来的事情了。书中写的其他几个“王孙公子”也实有其人,如“神武将军公子冯紫英”,就是暗指冯云将(明南京国子监祭酒冯梦祯之子)的儿子冯千秋,明末清初流传甚广的冯小青故事就发生在他的家中。

鄂曾这个人物虽然确有“王孙公子”身份,但毕竟是南宋时期鄂王之后,并非当朝显贵家庭出身。有关他的史料实在很匮乏,除上述资料之外,只能在当时著名文人的诗中去探寻其夫妻二人的生活轨迹了。鄂曾在国子监求学期间,诗坛领袖王士祯(号渔洋)时任国子监祭酒,也是洪昇学诗的恩师,二人与王士祯多有交往,留下不少文坛佳话。

顾启姬曾陪伴其夫鄂曾在北京求学,一日夫妻二人与渔洋诸公饮于宋子昭小园,限蟹字韵分韵赋诗。顾启姬诗才敏捷,代其夫为诗云:“予本淡荡人,读书不求解。尔雅读不熟,蟚蜞误为蟹”。渔洋大惊叹!顾启姬并精音律,所制词曲有“一轮月照一双人面”句,亦为王渔洋所称道。由此可见,虽然顾启姬在京师出尽风头,但鄂曾也是一个“才貌仙郎”,否则不会入王渔洋法眼,有幸经常参与文坛大佬们诗酒风流活动的。

顾启姬在北京期间,非常怀念杭州故乡,她在《摊破浣溪纱·月影》词中,表达了这种酸楚的心境:“穿过红楼透碧纱。半笼烟柳半笼花。薄命婵娥解人意,太亏他。幽梦几回迷枕畔,故园千里隔天涯。有限残更无限路,莫西斜”。在《菩萨蛮·夏日雨窗》中,也表达了自己盼望归期的心情:“烟云蔼蔼关山隔,潇潇微雨长安陌。风暖燕辞巢,残棋花外敲。归期空自忆,莫问天南北。身世总虚浮,清才聊慰愁”。

鄂曾的命运与洪昇相仿,在北京久考不中,无缘仕途,夫妻二人凄然南归。途经淮阴时,顾启姬曾赋《满江红·泊淮示夫子》安慰丈夫:“一叶扁舟,轻帆下、停桡古岸。灯火外、几枝疏树,人家隐见。漂母祠前荒草合,韩侯台上寒云断。叹从来此地困英雄,江山惯。穷愁味,君尝遍,人情恶,君休叹。问前村有酒,金钗畀换。举案无辞今日醉,题桥好遂他年愿。听三更,怒浪起中流,鱼龙变”。由此不难看出《红楼梦》书中史湘云“云散高唐,水涸湘江”的人生命运和“英豪阔大”的性格特征。

鄂曾的表字“幼舆”,出自“幼舆高志”或“幼舆丘壑”之典。《晋书》卷四十九《谢鲲列传》载:谢鲲字幼舆,陈国阳夏人也。……尝使至都,明帝在东宫见之,甚相亲重。问曰:“论者以君方庾亮,自谓何如”﹖答曰:“端委庙堂,使百僚准则,鲲不如亮。一丘一壑,自谓过之”。温峤尝谓鲲子尚曰:“尊大君岂惟识量淹远,至于神鉴沈深,虽诸葛瑾之喻孙权不过也”。

宋代著名词人姜夔(石帚)曾有词歌颂“幼舆高志”:“潮回却过西陵浦,扁舟仅容居士。去得几何时,黍离离如此。客途今倦矣。漫赢得、一襟诗思。记忆江南,落帆沙际,此行还是。迤逦。剡中山,重相见、依依故人情味。似怨不来游,拥愁鬟十二。一丘聊复尔。也孤负、幼舆高志。水葓晚,漠漠摇烟,奈未成归计”。鄂曾以“幼舆”为字,自比谢鲲,可见其人志向远大。

《红楼梦》书中为鄂曾取名“卫若兰”,“卫”字取义将门之后,“若兰”则取自“璇玑图”之典。前秦苻坚时女诗人苏蕙,字若兰为安南将军、秦州刺史窦滔妻,以创作回文诗《璇玑图》闻名,是历史上著名才女。洪昇曾以她的事迹为素材,创作《织锦记》传奇。在《红楼梦》书中将“若兰”二字信手拈来,写在鄂幼舆名下,暗喻这个将门之后的妻子为一时无两之才女,亦属确切。

仔细阅读《红楼梦》的朋友,可能对书中描写史湘云说话“咬舌子”的情节记忆深刻:黛玉嘲笑她说话“爱呀厄的”,掷色子喊“幺爱三”。她的生活原型顾启姬究竟是否说话“咬舌子”无可考究,但她所嫁的丈夫姓鄂名曾字幼舆,“鄂幼舆”这三个字发音很咬嘴,两口子之间说话以字称呼,可不整天“爱呀厄的”!

书中描写史湘云反击嘲笑林黛玉:将来“想林姐夫”,整天要“淌眼抹泪”,也是有事实根据的。林黛玉的生活原型林以宁,与丈夫钱肇修婚后长期分居,确实作有很多想念丈夫的诗词。特别是她的那首在诗坛很有名气的《独夜吟》,一句“昨夜邻家夫婿归”,活画出她独自一人淌眼抹泪想念“林姐夫”的场景:

蕉心未展桐花老,春社才临燕声小。

屋角阴云冻天色,雨脚斜侵砌草织。

暮寒压梦梦不成,耳边哀角呜呜鸣。

幽房鬼逼兰釭凝,床头玉盏敲红冰。

斫桂烧云老不死,夜乌啼杀晓乌起。

独茧抽丝结绣襦,侬心未卜郎心似。

开帘蜡树烟依微,海燕宾鸿相背飞。

孤吟起坐各无赖,昨夜邻家夫婿归。

不过这是林黛玉生活原型的故事了,与卫若兰的话题有点跑题。顾启姬有一首《念奴娇·战拟幼舆春游湖上》词,述说丈夫鄂曾“王孙归矣”之后,夫妻二人春游西湖的诗人雅致。词中活画出红楼女诗人史湘云醉眠芍药裀的娇憨神态:

湖山新霁。渐轻风剪剪,催开桃李。

陌上争看,寒食近、都是雕鞍金髻。

柳眼舒青,梨花非百,人在桃源裹。

连天芳草,望中无限烟翠。

知否因甚东君,今年春早,为王孙归矣。

十五当墟,新镶熟、肯使萧郎不醉。

莲脸凝娇,蛾眉含媚,多少撩人意。

斜阳欲暮,须知独立花底。

看,连鄂幼舆的妻子也称丈夫是个“王孙公子”,可见《红楼梦》如此描写卫若兰事出有因。有关红楼人物史湘云和她的丈夫卫若兰的真实故事,说到这里,也应该够了,就以顾启姬的这首词打住这个话题吧。

20135

 

“因麒麟伏白首双星”文化解析

土默热

关键词:麒麟  白首  双星    

 

《红楼梦》第三十一回的题目是《撕扇子作千金一笑 因麒麟伏白首双星》。此回共写了两个故事:一个是宝玉与晴雯吵架,又怂恿晴雯撕扇子,引得晴雯破涕为笑的故事;另一个是宝玉丢了清虚观得来的金麒麟,被湘云婢女翠缕拾到,引出主仆间生拉硬扯“论阴阳”的故事。

作者把前一个故事归结为“撕扇子作千金一笑”,运用千金买笑的典故,倒也算贴切。但把后一个故事归结成“因麒麟伏白首双星”, 就有些费解。故事中因麒麟引出的是湘云主仆“论阴阳”,似乎与“白首双星”不搭界,二者之间是怎么个“因”和“伏”的关系?红学界迄今无人能说清楚。

可能是有的传抄者也看出了“因麒麟伏白首双星”一句不可解吧,因此旧时脂本就将本回题目改为“拾麒麟侍儿论阴阳”,这样一改文题倒是对上了,但与“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又发生了不对仗的问题。《红楼梦》作者是个骈文大家,自己是不会出此下策的。要想研究出其中奥秘,恐怕还要在“因麒麟伏白首双星”上做文章。

周汝昌先生对此的解释是:宝玉湘云这两只一大一小的金麒麟,“埋伏下”一对白头发的“双星”。“双星”一般都是指牛郎星和织女星,也常用来代指一对恋人或夫妇。这里因麒麟伏下的“双星”就是指宝玉和湘云,并推测这里“伏”的是《红楼梦》后半部分的故事:宝玉和湘云最终结为夫妇,白头偕老。

周老先生的解释貌似头头是道,但属于经不起推敲的穿凿附会。《红楼梦》的“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指向都不是史湘云,前八十回中已经交代史湘云与卫若兰定亲,脂批中也透露后半部分有卫若兰“射圃”的文字,湘云怎么能与宝玉成“白首双星”呢?这么解释,把本回的主要内容“论阴阳”丢开了,也有文不对题之嫌。

看来,破解“因麒麟伏白首双星”之谜,围绕北京西山那个曹雪芹就事论事猜笨谜不行,还要根据中华传统文化对此做出文化解析。《红楼梦》是晚明文化气脉的产物,书中大观园诗社的创作素材来自蕉园诗社,作书人是《长生殿》的作者洪昇。在洪昇和蕉园姐妹的文化生活中,“因麒麟伏白首双星”的寓意清清楚楚。

《红楼梦》书中“枕霞旧友”史湘云的生活原型,是蕉园诗社重要成员、“老祖宗”顾若璞的娘家孙女、著名女诗人顾启姬。本回写的史湘云与侍儿翠缕“论阴阳”的故事,就发生在顾启姬身上。“蕉园七子社”社长林以宁有一首《寄启姬云闲》诗,描写了顾启姬在家中“水轩竹槛”的风雅生活:

泖上浮家小结庐,水轩竹槛称幽居。

问人新借簪花帖,教婢闲钞相鹤书。

蚁子避潮缘砚席,蠏奴沿月上阶除。

清闺事事堪题咏,刻玉镂冰恐不如。

有的朋友可能要问:这首诗和“论阴阳”有什么关系啊?别着忙,仅从字面看不行,还要看诗中的文化内涵。关键在这句“问人新借簪花帖,教婢闲钞相鹤书”。“簪花帖”指卫夫人簪花小楷,《红楼梦》书中林黛玉就爱写簪花小楷。“相鹤书”指《隋史》所载南朝浮丘公《相鹤经》,宋王安石也重修过《浮丘公相鹤书》。

“论阴阳”与这部浮丘公“相鹤书”的关系就密不可分了。《相鹤书》是我国古代诸多相书中的一种,是专门写相鹤法门的书。古人对鹤的别称很多,一称“阳鸟”,南朝浮丘公《相鹤经》:“鹤者,阳鸟也。”一称“阴羽”。明代杨慎《气林伐山》:“鹤恶阳而乐阴…故《汲家书》目鹤为阴羽。”

顾启姬“教婢闲钞相鹤书”,是让年轻幼稚的婢女抄写的。抄写过程中婢女必然发问:鹤究竟是“阳鸟”还是“阴羽”啊?进而问及:“什么是阴阳?没影没形的”。“我只问姑娘,这阴阳是怎么个样儿”?正像《红楼梦》书中湘云和侍儿翠缕一样,主仆之间就《相鹤书》引来一场趣味“论阴阳”,是不难想象的。

生活中顾启姬与仕女“论阴阳”是拿鹤说事,而《红楼梦》书中史湘云与翠缕却是拿麒麟“论阴阳”,鹤与麒麟还有什么文化上的关联么?麒麟、仙鹤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吉祥的象征,谁没听说过麒麟献瑞、麒麟送子,仙鹤长寿、龟灵鹤寿等美好传说?过去很多吉祥物图案,画的都是一只仙鹤骑在麒麟的背上。

看来,洪昇以“麒麟”代替“仙鹤”,来写湘云与侍儿“论阴阳”故事,是确有生活基础的。那么,他又为什么说“因”这个“麒麟”,“伏”后面“白首双星”故事呢?这就与洪昇自己的文化生活有关了。要想搞清楚麒麟怎么能“伏”白首双星,首先必须搞清所伏的“白首双星”寓意究竟是什么?

网友聂桥在《突出重围,我找到了“白首双星”的出处》一文中正确指出:“白首双星”一语来自洪昇《长生殿》第二十二出《密誓》。杨玉环因担心自己与唐明皇“只怕日久恩疏,不免白头之叹”,因此在七月七日长生殿,二人并肩对着牛女双星发誓:“愿生生世世共为夫妻”。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白首双星”代表的就是《长生殿》故事。

那么这个“白首双星”的故事,为什么偏要“因”麒麟而“伏”呢?说起来还挺有意思的。洪昇在《长生殿·自序》中交代:自己创作此剧,“止按白乐天《长恨歌》、陈鸿《长恨歌传》为之”。《长恨歌》的第一句话是什么?是“汉皇重色思倾国”。白居易以“汉皇”代指唐明皇,这就让《长生殿》故事与“麒麟”发生了文化关联。

麒麟殿乃汉代宫殿名,在古文中亦常常被省称为“麒麟”。《文选·张衡》:“麒麟、朱鸟、龙兴、含章”。李善长注:“汉宫阙名,有麒麟殿、朱鸟殿”。《汉书·佞幸传·董贤》:“后上置酒麒麟殿,贤父子亲属宴饮”。以“麒麟”代指“汉皇”,以“汉皇”代指“唐皇”,乃文人故伎,不止白居易这么用,杜甫也常常这么写。

洪昇说“因麒麟伏白首双星”的意思应该是:“因”《长恨歌》写“汉皇重色思倾国”,不要误解为“伏”的是汉哀帝与董贤麒麟殿之故事;这个麒麟后面“伏”的是“白首双星”,即长生殿中“白首之叹”和“双星证盟”之事。《红楼梦》这一回题目所用的千金一笑和白首双星典故,都与《长生殿》寓意“占了情场,弥了朝纲”相关。

我们回过头再来看《红楼梦》这一回中关于“麒麟”的描写:湘云主仆二人刚谈到阴阳,走过蔷薇架,见到一个首饰金晃晃在那里,忙命翠缕拾起。翠缕攥着笑道:“可分出阴阳来了。”湘云举目一验,却是“文彩辉煌”的一个金麒麟,比自己佩的“又大又有文彩”。文章可以“文彩辉煌”,首饰如何“文彩辉煌”?作者显然是有意以“麒麟”代指“汉皇”,代指《长恨歌》,进而代指《长生殿》故事。

《长生殿》中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恰是“阴阳两界”的故事。从第一出《传概》到第二十五出《埋玉》,写的是杨玉环由生而之死,从第二十六出《献饭》到第五十出《重圆》,写的是杨玉环由死而之生。牛女双星亲自见证了二人在阴阳两界信守“前盟”,并为此绾合了“天宝明皇、玉环妃子”的“钗盒情缘”。

其实,洪昇自己就曾经有过“论阴阳”之事。据其女洪之则记载:大人论《牡丹亭》云:“肯綮在死生之际,记中《惊梦》《寻梦》《诊祟》《写真》《悼殇》五折,自生而之死;《魂游》《幽媾》《欢挠》《冥誓》《回生》五折,自死而之生。其中搜抉灵根,掀翻情窟,能使赫踬为大块,偷麋为造化,不律为真宰,撰精魂而通变之。”

《红楼梦》中的“衔玉而生”“木石前盟”“白首双星”“风月司”等重要概念都来自《长生殿》。以“金玉良缘”为经,“木石前盟”为纬,用警幻仙姑机梭织成的创作手法,也是《长生殿》旧瓶装新酒。本回中莫名其妙写了一大通湘云与翠缕“论阴阳”,未尝不是借用顾启姬抄《相鹤书》一事,暗示《长生殿》阴阳两界守“前盟”的故事。

其实,在洪昇与顾启姬的人生经历中,还有一段共同“佩带”麒麟的经历。古人往往把进入“麒麟阁”视为读书人追求的最高目标,“天上麒麟儿,地上状元郎”,以佩带麒麟作为求取功名的吉祥物。洪昇在北京国子监求取功名时,顾启姬也陪同丈夫鄂幼舆在国子监读书。鄂幼舆就是《红楼梦》书中卫若兰的生活原型,脂批说书中后文有卫若兰“射圃”时佩戴麒麟的故事,“射圃”就位于国子监中。“射圃”属于六艺之一,是国子监生的必修课。洪昇的《长生殿》,主要是在国子监求取功名期间创作的。

我们不妨把以上分析穿起来看看:仙鹤——阴阳——麒麟——汉皇——国子监——麒麟——阴阳——《长恨歌》——《长生殿》——白首双星,《红楼梦》作者创作中的文学意识流轨迹多么清晰,文学创作审美建构本来就是这么一回事!《红楼梦》本回题目所用的“因”“麒麟”“伏”“白首双星”八个字,字字都有特定寓意,无一字无用途,无一字无文采。作者洪昇真是一个驾驭文字的圣手,文彩辉煌的书生!

2013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