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红楼梦作者奉敕填词柳七郎洪昉思文学生涯 |
分类: 文学解析 |
——从柳永与洪昇共同的文学生涯看《红楼梦》作者真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郎。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北宋词人,词坛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代表作《雨霖铃》。柳永天性风流,才性高妙,由于科场上失意,人称“奉敕填词”的“白衣卿相”。他不屑交结达官贵人,嗜好出入市井,看遍青楼,寄情风月,醉卧花丛,怜香惜玉,乃是有史以来最风流却又最坎坷的一代词坛高手。柳永词赋对红楼诗词的影响,红学界研究者不乏其人,老土不想在这个热锅下添柴,本文换个视角,仅就柳永之风流人生,对《红楼梦》作者和作品的影响,谈一点自己的认识,以就教于各路红学名家。
1.首先谈谈贾宝玉与柳永的关系。《红楼梦》中并没有直接去写贾宝玉对柳永有什么印象或见解,但却通过贾宝玉对待死亡的态度,简洁地写了他愿意像柳永那样,死后用女儿的眼泪来埋葬。请看书中第三十六回《绣鸳鸯梦兆绛芸轩,识分定情悟梨香院》:袭人和宝玉说悄悄话,先问他春风秋月,再谈及粉淡脂萤,然后谈到女儿如何好,又谈到女儿死,袭人忙掩住口。宝玉谈至浓快时,见他不说了,便笑着发表了一通批驳“文死谏,武死战”的高论,然后话题一转说:“比如我此时若果有造化,该死于此时的,趁你们在,我就死了,再能够你们哭我的眼泪流成大河,把我的尸首漂起来,送到那鸦雀不到的幽僻之处,随风化了,自此再不要托生为人,就是我死的得时了”。
对贾宝玉的这些关于死的高论,过去红学界一般都视为不过是一个十四五岁儿童天真无邪的孩子话,顶多认为宝玉死后以得到女儿眼泪为满足,是“情痴情种”思想的表现而已;很少有人考虑过宝玉说的这些话是否有来历,其真实含义是什么?作者如此描写的真实动机又是什么?实话说,一个十四五岁的孩子,即使是早慧儿童吧,也很少有人会对生死问题进行这种深层次的哲学考虑,更很少有人会对自己本应恐怖的死做此诗性领悟。宝玉的这个怪诞思想,只能是作者的思想,不过借小说人物之口表达出来而已。
由于久取功名不遂,柳永在懊丧心境之下填了一阕《鹤冲天》词,诉说自己内心的愤懑:“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此词当时传播甚广,居然传到了皇帝耳中,宋仁宗恼火异常,圈点放榜到柳永名下时,皇帝嘲弄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便把他给勾掉了。自此,仕途无涯的柳永便自嘲是“奉旨填词柳三变”。
还有一说,柳永是因一首《醉蓬莱》“忤旨”被仁宗皇帝放逐的。其词曰:渐亭皋叶下,陇首云飞,素秋新霁。华阙中天,锁葱葱佳气。嫩菊黄深,拒霜红浅,近宝阶香砌。玉宇无尘,金茎有露,碧天如水。正值升平,万几多暇,夜色澄鲜,漏声迢递。南极星中,有老人呈瑞。此际宸游,凤辇何处,度管弦清脆。太液波翻,披香帘卷,月明风细。其中“宸游凤辇何处”句,与仁宗御制挽其父真宗词暗合,上读之惨然。又读至“太液波翻”句,上曰“何不言波澄”?乃掷之于地,自此“奉敕填词”,不复进用。
以“白衣卿相”自居的“奉旨填词柳三变”,自此“缙绅之门,绝不去走,终日只是穿花街,走柳巷,东京多少名妓,无不敬慕他,以得见为荣。若有不认得柳七者,众人都笑他为下品,不列姊妹之数”。“真个是朝朝楚馆,夜夜秦楼”,最后死在名妓赵香香家床上。柳七郎死后无钱也无人治丧,全是过去与之相好的妓女操持。“送终时节,谢玉英便是他亲妻一般;这几个行首,便是他亲人一般。当时陈师师为首,敛取众妓家财帛,制买衣裳棺椁,就在赵家殡殓。谢玉英衰经做个主丧,其他一个个行首,都聚在一处,带孝守丧。一面在乐游原上,买一块隙地起坟,择曰安葬。坟上竖个小碑,照依他手板上写的增添两字,刻云:‘奉圣旨填词柳三变之墓。’出殡之日,只见一片缟素,满城妓家,无一人不到,哀声震地。”
自葬柳七郎后,每年清明左右,春风艳荡,诸名姬不约而同,各备祭礼,往柳七官人坟上,挂纸钱拜扫,唤做“吊柳七”,又唤做“上风流家”。未曾“吊柳七”、“上风流家”者,不敢到乐游原上踏青。后来成了个风俗,直到高宗南渡之后,此风方止。后人有诗题柳墓云:“乐游原上妓如云,尽上风流柳七坟。可笑纷纷缙绅辈,怜才不及众红裙。”这个柳七郎之死,可谓被众妓女的眼泪流成的大河漂了起来,也算死得其时、死得其所了。《红楼梦》中贾宝玉死后愿意被女儿眼泪漂起来,不知自己死后葬我洒泪者为谁的说法,只能是看了冯梦龙小说《众名妓春风吊柳七》后产生的联想。
其实不止是贾宝玉的“女儿眼泪葬”意境出自柳永故事,柳永那些婉约凄美的伤别离词,对《红楼梦》书中那些表达离情别绪的诗词曲赋创作,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如柳永那首脍炙人口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您在红楼诗词曲赋中便会不时感受到这首词的影响。这方面红学界专家学者研究很多,老土就不再东施效颦了。
2.其次谈谈洪昇与柳永的关系。问题不在于《红楼梦》书中的贾宝玉怎么想怎么说,而在于《红楼梦》作者为什么要这么想这么写。当您还认为《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的时候,那么与这个“奉旨填词柳三变”则毫无关系;当您知道了《红楼梦》作者是清初的洪昇时,其与柳七郎之密切关系便呼之欲出了。这种关系的源头,在洪昇与柳永相同的人生际遇和相同的情趣爱好。柳七郎一生乐于填词,成名于花街柳巷;洪昉思一生爱好作曲,传播于秦楼楚馆。“窈窕吴娘歌此曲,风流老辈数斯人。旗亭市上红楼里,群指先生折角巾。”清初词人杨嗣震在《〈长生殿〉题辞》中写的这首诗,说是展示了洪昇与柳永的共同形象,亦堪称正确。更为重要的是,柳永功名不遂后成了“奉旨填词柳三变”,洪昇康熙二十八年遭遇《长生殿》案,被皇帝“斥革下狱”,逐回家乡去作诗写曲,亦可谓“奉旨作曲洪稗畦”了。
您可千万不要以为这是老土强拉硬扯胡乱攀附,在洪昇生前,其友人便在诗中以柳永比附洪昇了。号称“三风太守”的吴绮,有《夜读昉思诸乐府题赠》:“江城橘柚欲寒天,邸夜挑灯拂宝弦。信是读骚能协律,岂知奉敕有屯田。词堪洒血宁惟难,事到伤心定可传。我是青衫旧司马,为君焚砚百花前。”把洪昇比作柳永的还有以“南朱北王”著称的诗人朱彝尊,这位洪昇的浙江老乡在《酬洪昇》中写道:“金台酒座擘红笺,云散星离又十年。海内诗家洪玉父,禁中乐府柳屯田。梧桐夜雨词凄绝,薏苡明珠谤偶然。白发相逢岂容易?津头且缆下河船。”他们诗中的这个“柳屯田”指的就是柳永,因其曾官至屯田员外郎,故有此称。如果不是看清了洪昇与柳永间的相似人生,这些友人怎会将其比作“柳屯田”,洪昇本人也坦然接受不以为忤?
洪昇曾为之授业的吏部尚书李天馥之子李孚青,有一首《偶忆洪昉思己巳被斥事,即题其集后》,其诗曰:“奉敕填词岁月多,飘零何处睹黄河?六朝乐府平生熟,不记元嘉读曲歌!《长生殿》比《醉蓬莱》,桂子飘香是祸胎。即日杭城得归去,保安十载转堪哀。”这首诗不仅将洪昇比作了柳永,还将其作品《长生殿》比作柳永召祸的《醉蓬莱》,把洪昇因《长生殿》召祸后的文学生涯明白无误地写成柳七郎的“奉敕填词岁月多”。
不仅是友人对洪昇这样比附,洪昇自己也经常以“柳七郎”自居。在为《迦陵填词图题咏》时,洪昇曾创作了一套《集贤宾》套曲,套曲中之一阕“玉交枝”如下:“词场名噪,赴征车竞留圣朝。柳七郎已受填词诏,暂分携绣阁鸾交。梦魂里怎将神女邀,画图中翻把真真叫。想杀他花边翠翘,盼杀他风前细腰。”康熙三十三年,洪昇在“奉旨作曲”回到故乡后,曾特意到苏州桃花庵拜谒明代大才子唐寅之墓。在桃花庵洪昇感慨系之,“予落拓浮名,虽不及六如(唐寅号)万一,然后先境地,亦颇相似。”并在此写下了一首以柳七郎自况的诗:“颇学吴趋年少狂,逃禅垂老悔词场。不知他日西陵路,谁吊春风柳七郎?”诗中的“西陵”是“西泠”的通假,乃杭州的代指。洪昇在诗中问苍天,柳七郎当年有众名姬葬吊,将来我在西陵死后,还有众名姬吊唁的眼泪吗?看!《红楼梦》中贾宝玉“女儿眼泪葬”的说法,在此诗中已跃然纸上,此诗意境与《红楼梦》中贾宝玉的“每每暗伤不知将来葬我洒泪者为谁?”应是同一人思想情绪在不同场合的相同表达。
3.最后谈一谈柳永故事与洪氏家族的关系。洪昇有没有读过冯梦龙小说《三言》中《众名妓春风吊柳七》故事,我们不得而知,但可知《三言》乃是纪录改编的宋元明三朝历代短篇小说集,其中《众名妓春风吊柳七》一篇故事,出自《清平山堂话本》中的《柳耆卿玩江楼记》,冯梦龙根据民间传说,将原来的故事加以扩充改编,形成了《众名妓春风吊柳七》故事。《清平山堂话本》原名《六十家小说》,明代洪楩汇编成书并刻印於嘉靖二十年至三十年(1541—1551年)间。全书分为《雨窗》、《长灯》、《随航》、《欹枕》、《解闲》、《醒梦》6集,每集10篇。现存《雨窗》、《欹枕》两集的残本,仅12篇;又残本3册,书名不详,存15篇。《六十家小说》在我国久已失传,是民国18年(1929年)在日本内阁文库中发现并影印回来的。因编者洪楩家藏书楼名清平山堂,故名之《清平山堂话本》。
《柳耆卿诗酒玩江楼记》一章节录如下:入话:“谁家弱女胜姮娥,行速香阶体态多;两朵桃花焙晓日,一双星眼转秋波;钗从鬓畔飞金凤,柳傍眉间锁翠娥。万种风流观不尽,马行十步九蹉跎。”这首诗是柳耆卿题美人诗。当时是宋神宗朝间,东京有一才子,天下闻名,姓柳,双名耆卿,排行第七,人皆称为“柳七官人”。年方二十五岁,生得丰姿洒落,人材出众。吟诗作赋,琴棋书画,品竹调丝,无所不通。专爱在花街柳巷,多少名妓欢喜他。在京师与三个出名上等行首打暖:一个唤做陈师师,一个唤做赵香香,一个唤做徐冬冬。这三个顶老陪钱争养着那柳七官人,三个爱这柳七官人,曾作一首词儿为证。其词云“师师媚容艳质,香香与我情多,冬冬与我煞脾和,独自窝盘三个。撰字苍王未肯,权将“好”字停那。如今意下待如何?“姦”字中间着我。”限于篇幅,后面的内容就不录了,与《三言》故事大同小异。
《六十家小说》即《清平山堂话本》的编者洪楩,就是洪昇高祖洪椿的亲弟弟,该书原本一直存放在洪家的藏书楼清平山堂中,洪氏家族向来“号称学海,书籍拥专城”(洪昇开蒙师毛先舒语),直到洪家在清朝初期败落,清平山堂藏书才散佚无存。可以肯定,洪昇青少年时代,在自己家中读过《六十种小说》,并非常熟悉《柳耆卿玩江楼记》。之所以这么说,就是因为洪昇的一生,经常以柳耆卿自居,把自己比喻为郁郁不得志、无奈诗酒风流“奉旨填词”的柳七郎。
洪昇在唐伯虎墓地写“不知他日西陵路,谁吊春风柳七郎”诗之时,正是洪昇经历了三次家难,处于“愧则有余,悔又无益之大无可奈何”心境之下,也正是洪昇从北京返回故乡后,发现自己的两个亲妹妹和十二个“蕉园姐妹”惨遭不幸,落得千红一哭、万艳同悲悲惨命运的沉痛心情下。洪昇的一生,是个“趟过女人河”的男人,有众多的闺阁红颜知己,也有数不清的风尘女伴,还有无数的知音女戏子。生前平素走在大街上,就有“旗亭市上红楼里,群指先生折角巾”的景象,与柳七郎当年的风流境遇几乎一模一样。一生中一枝秃笔,不知创作了多少女性形象,因此与柳耆卿放浪红颜之中的生平心心相印。由此可见,没有与“奉旨填词柳三变”相似的人生遭遇和思想感情,任谁都是写不出《红楼梦》中贾宝玉那番“女儿眼泪葬”高论的。
附:
贾宝玉“女儿眼泪葬”说由来
《红楼梦》第三十六回《绣鸳鸯梦兆绛芸轩,识分定情悟梨香院》中,袭人和宝玉说悄悄话,先问他春风秋月,再谈及粉淡脂萤,然后谈到女儿如何好,又谈到女儿死,袭人忙掩住口。宝玉谈至浓快时,见他不说了,便笑着发表了一通批驳“文死谏,武死战”的高论,然后话题一转说:“比如我此时若果有造化,该死于此时的,趁你们在,我就死了,再能够你们哭我的眼泪流成大河,把我的尸首漂起来,送到那鸦雀不到的幽僻之处,随风化了,自此再不要托生为人,就是我死的得时了”。
次日宝玉看到龄官画蔷,眼泪只是为了贾蔷而流之后,对此又有了新的感悟,于是对袭人说:“说你们的眼泪单葬我,这就错了。我竟不能全得了。从此后只是各人各得眼泪罢了”。袭人昨夜不过是些顽话,已经忘了,不想宝玉今又提起来,便笑道:“你可真真有些疯了。”宝玉默默不对,自此深悟人生情缘,各有分定,只是每每暗伤,不知将来葬我洒泪者为谁?
宝玉不仅有死后愿意用女儿眼泪埋葬的高论,与此类似的,还有死后愿意“化灰化烟”的高论。在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中,花袭人要宝玉起誓发愿依她三件事,第一件就是要改掉乱说化灰化烟不祥之语。此前宝玉确实多次说过:“活着,咱们一处活着;不活着,咱们一处化灰化烟,如何?”
对宝玉的这些关于死的高论,过去红学界一般都视为不过是一个十四五岁儿童天真无邪的孩子话,顶多认为宝玉死后以得到女儿眼泪为满足,是“情痴情种”思想的表现而已。很少有人考虑过宝玉说的这些话是否有来历,其真实含义是什么,作者如此描写的真实动机又是什么?实话说,一个十四五岁的孩子,即使是早慧儿童吧,也很少有人会对生死问题进行这种哲学考虑,很少有人会对自己的死做此诗性领悟。宝玉的这个怪诞思想,只能是作者的思想,不过借小说人物之口表达出来而已。
这里面还有点古怪,宝玉屡次说自己死后要“化灰化烟”,非常类似今天人们到火葬场为故去亲友送长别时的感受。今天由于普遍实行火葬,人们才有死后化灰化烟、“爬大烟囱”之说,这种说法在五六十年代之前尚没有,何况古人。我国古代汉民族不论穷富,均实行土葬,有“入土为安”之说。只有出家和尚由于死后不入祖坟,又要找出舍利子,才实行火葬“化灰化烟”的。难道宝玉的这个高论与他屡次提到的要“出家当和尚”有关吗?似乎又不像,因为宝玉还愿意死后的尸首,漂在女儿们“哭我的眼泪流成大河”之中,这哪里会是一个不近女人的和尚愿望?
其实,中国古代史上,还真有一段人死后实行火葬的时代,这就是清初。满清入主中原前,旗人普遍实行火葬,入关后曾在相当一段时间,强行推行火葬,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死后都要火葬。就连顺治皇帝的孝陵中,埋葬的也只是一个骨灰罐。清初各大城市,郊外都建有“化人场”,《红楼梦》中描写晴雯死后,就是在“化人场”化灰化烟的。可见,《红楼梦》书中描写的生活,的确有清初背景。
《红楼梦》宝玉说的死后要“化灰化烟”,不过是清初人们对死的通常理解而已。但宝玉关于女儿眼泪流成大河,将自己尸体漂起来的说法,则没有那么简单了。这不是什么丧葬制度,而是特定的放浪文人对自己之死的诗性思考。这种思想,并非《红楼梦》作者的独创,有深刻的历史和文化来源。其直接来源就在明末冯梦龙编写的《三言》故事《众名妓春风吊柳七》:
书中柳七“是宋神宗时人,姓柳,名永,字耆卿。原是建宁府崇安县人氏,因随父亲作宦,流落东京(汴梁)。排行第七,人都称为柳七官人。年二十五岁,丰姿洒落,人才出众。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尤擅填词,号称“奉旨填词柳三变”。这个柳七郎“缙绅之门,绝不去走,终日只是穿花街,走柳巷,东京多少名妓,无不敬慕他,以得见为荣。若有不认得柳七者,众人都笑他为下品,不列姊妹之数”。“真个是朝朝楚馆,夜夜秦楼”,最后死在名妓赵香香家床上。
柳七郎死后无钱也无人治丧,全是过去与之相好的妓女操持。“送终时节,谢玉英便是他亲妻一般;这几个行首,便是他亲人一般。当时陈师师为首,敛取众妓家财帛,制买衣裳棺椁,就在赵家殡殓。谢玉英衰经做个主丧,其他一个个行首,都聚在一处,带孝守丧。一面在乐游原上,买一块隙地起坟,择曰安葬。坟上竖个小碑,照依他手板上写的增添两字,刻云:“奉圣旨填词柳三变之墓。”出殡之日,只见一片缟素,满城妓家,无一人不到,哀声震地。
自葬柳七郎后,每年清明左右,春风艳荡,诸名姬不约而同,各备祭礼,往柳七官人坟上,挂纸钱拜扫,唤做“吊柳七”,又唤做“上风流家”。未曾“吊柳七”、“上风流家”者,不敢到乐游原上踏青。后来成了个风俗,直到高宗南渡之后,此风方止。后人有诗题柳墓云:乐游原上妓如云,尽上风流柳七坟。可笑纷纷缙绅辈,怜才不及众红裙。
这个柳七郎之死,可谓被众妓女的眼泪流成的大河漂了起来,也算死得其时、死得其所了。《红楼梦》中贾宝玉死后愿意被女儿眼泪漂起来,不知自己死后葬我洒泪者为谁的说法,只能是看了冯梦龙小说《众名妓春风吊柳七》后产生的联想。问题不在于书中的贾宝玉怎么想怎么说,而在于《红楼梦》作者为什么要这么想这么写。《红楼梦》的作者是清初的洪昇,当你知道洪昇与《众名妓春风吊柳七》故事的渊源,这一切就昭然若揭了。
冯梦龙小说《三言》乃是纪录改编的宋元明三朝历代短篇小说集,其中《众名妓春风吊柳七》一篇故事,出自《清平山堂话本》中的《柳耆卿玩江楼记》,冯梦龙根据民间传说,将原来的故事加以扩充改编,形成了《众名妓春风吊柳七》故事。《清平山堂话本》原名《六十家小说》,明代洪楩汇编成书并刻印於嘉靖二十年至三十年(1541-1551年)间。全书分为《雨窗》、《长灯》、《随航》、《欹枕》、《解闲》、《醒梦》6集,每集10篇。现存《雨窗》、《欹枕》两集的残本,仅12篇;又残本3册,书名不详,存15篇。《六十家小说》在我国久已失传,是民国18年(1929年)在日本内阁文库中发现并影印回来的。因编者洪楩家藏书楼名清平山堂,故名之《清平山堂话本》。
《六十家小说》编者洪楩,就是洪昇高祖洪椿的亲弟弟,该书原本一直存放在洪家的清平山堂中,直到洪家在清朝初期败落,清平山堂藏书才散佚无存。可以肯定,洪昇青少年时代,在自己家中读过《六十种小说》,并非常熟悉《柳耆卿玩江楼记》。之所以这么说,就是因为洪昇的一生,经常以柳耆卿自居,把自己比喻为郁郁不得志、无奈诗酒风流的柳七郎。
康熙三十三年,洪昇为了创作《红楼梦》的需要,特意到苏州桃花庵拜谒了明代大才子唐寅之墓。在桃花埯,洪昇感慨系之,“予落拓浮名,虽不及六如万一,然后先境地,亦颇相似,”并写下了一首以柳七郎自况的诗:
颇学吴趋年少狂,逃禅垂老悔词场。
不知他日西陵路,谁吊春风柳七郎?
该诗的写作时间,正是洪昇经历了三次家难,处于“愧则有余,悔又无益之大无可奈何”心境之下,也正是洪昇从北京返回故乡后,发现自己的两个亲妹妹和十二个“蕉园姐妹”惨遭不幸,落得千红一哭悲惨命运的沉痛心情下。诗中的“西陵”是“西泠”的通假,乃杭州代指。洪昇在诗中问苍天,柳七郎当年有众名姬葬吊,将来我死后,还有名姬吊唁的眼泪吗?
把洪昇的这种心情,同《红楼梦》书中贾宝玉之高论联系起来,其思想脉络就一目了然了。洪昇的一生,是个“趟过女人河”的男人,有众多的闺阁红颜知己,也有数不清的风尘女伴,还有无数的知音女戏子。生前平素走在大街上,就有“旗亭市上红楼里,群指先生折角巾”的景象,与柳七郎当年境地几乎一模一样。一生中一枝秃笔,不知创作了多少女性形象,因此与柳耆卿放浪红颜之中的生平心心相印。
洪昇创作创作《红楼梦》时,为了写好“黛玉葬花”情节,特意跑到苏州桃花庵唐伯虎墓上去体验生活,书中关于“黛玉葬花”情节的描写,打着唐寅的生活印记;书中黛玉那首“桃花行”诗,明显是模仿唐寅诗创作的。在唐寅墓上,洪昇感受到自己虽然声名不及唐寅,但一生经历颇为相似,青年时放浪形骸,晚年却垂老逃禅。洪昇的“不知他日西陵路,谁吊春风柳七郎?”与贾宝玉的“每每暗伤不知将来葬我洒泪者为谁?”应是同一人思想情绪在不同场合的相同表达。
再联想到《红楼梦》书中宝玉“化灰化烟”的思想,洪昇晚年“逃禅”,虚无主义思想严重,所以笔下经常写贾宝玉要“出家当和尚”。由清初旗人的火葬制度,联想到僧家的火葬传统,再联想到自己的逃禅生活,写出宝玉屡次要“化灰化烟”的怪话,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洪昇自己的“化灰化烟”思想和“谁吊春风柳七郎”思想,在创作《红楼梦》时,都写入书中贾宝玉名下,不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吗?
2007年6月9日于长春
《清世祖实录》卷七,顺治元年八月十一日:“丙寅,恭奉大行皇帝宝宫安葬昭陵。”宝宫者,宝骨之宫。宝骨系佛家语,为舍利之类。佛家火化后的骨殖,谓之舍利子。故盛殓帝王骨灰的葬具,亦谓之“宝宫”。史学家陈垣在《顺治皇帝出家》一文里说,所谓宝宫,其实就是一个骨灰罐,在帝王家则称之为“宝宫”。—皇太极火化的有力佐证。凡此清代皇帝实行火化。均记以“宝宫”安葬,这是一种隐喻手法。皇太极死后以国礼举行火化已确凿无疑,由此可知火葬是清初满族的丧葬习俗,但有清一代满族的葬俗也有所变化。概括起来,可分为两个阶段。清初至康熙朝均实行火葬。清初满族的葬俗大都沿袭女真族的火葬习俗。雍正皇帝说:“本朝肇迹关东,以师兵为护卫,迁徙无常。遇父母之丧,弃之不忍,携之不能,故用火化。”(《清高宗实录》卷五)所以,清初大都实行火葬。努尔哈赤时代,“死则翌日举之于野而焚之”(李民实:《建州闻见录》)。从现在发掘的清永陵武功郡王、恪恭贝勒二墓中,发现无棺椁,只有装着火化后骨殖的瓷罐。这说明努尔哈赤时代实行火葬。除皇太极外,努尔哈赤、福临、多尔衮都以火葬。雍正朝起实行火化。康熙朝以后,疆域广大,各民族往来,人民生活安定,同时深受汉民族习俗的影响,因之,满族丧葬习俗也随之逐渐转变。故从康熙帝开始以后各代皇帝均不火化,而用土葬,并将此葬俗列入国法,即“一概不许火化,倘有犯者,按律治罪”(《清高宗实录》卷五)。对先朝皇帝之词,也多加隐讳。
见尹德文文章(载故宫博物院院刊1985、1)
《清平山堂话本》是一部记录宋元明时期话本的,现存刊印最早的话本集。它原名《六十家小说》。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马廉先生、阿英先生先后发现了此书的歼本,得二十九篇,定名《清平山堂话本》。“清平山堂”是明代嘉靖年间钱塘人洪楩的堂名。《清平山堂话本》真实地保存了宋元明话本的原始面貌。
《清平山堂话本》目录
卷一
柳耆卿诗酒玩江楼记
简帖和尚
西湖三塔记
合同文字记
风月瑞仙亭
卷二
蓝桥记
快嘴李翠莲记
洛阳三怪记
风月相思
张子房慕道记
卷三
阴骘积善
陈巡检梅岭失妻记
五戒禅师私红莲记
刎颈鸳鸯会
杨温拦路虎传
雨窗集上
花灯轿莲女成佛记
曹伯明错勘赃记
错认尸
董永遇仙传
戒指儿记
欹枕集上
羊角哀死战荆轲
死生交范张鸡黍
欹枕集下
老冯唐直谏汉文帝
汉李广世号飞将军
夔关姚卞吊诸葛
柳耆卿诗酒玩江楼记(节录)
入话:
谁家弱女胜姮娥,行速香阶体态多;
两朵桃花焙晓日,一双星眼转秋波;
钗从鬓畔飞金凤,柳傍眉间锁翠娥。
万种风流观不尽,马行十步九蹉跎。
这首诗是柳耆卿题美人诗。
当时是宋神宗朝间,东京有一才子,天下闻名,姓柳,双名耆卿,排行第七,人皆称为“柳七官人”。年方二十五岁,生得丰姿洒落,人材出众。吟诗作赋,琴棋书画,品竹调丝,无所不通。专爱在花街柳巷,多少名妓欢喜他。在京师与三个出名上等行首打暖:一个唤做陈师师,一个唤做赵香香,一个唤做徐冬冬。这三个顶老陪钱争养着那柳七官人,三个爱这柳七官人,曾作一首词儿为证。其词云:
师师媚容艳质,香香与我情多,冬冬与我煞脾和,独自窝盘三个。撰字苍王未肯,权将“好”字停那。如今意下待如何?“姦”字中间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