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给百年红学的症结把把脉
(2020-05-01 19:17:34)
标签:
转载 |
分类: 红学争鸣 |
希望红学不要讳疾忌医!
原文地址:给百年红学的症结把把脉作者:jijk
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吵吵嚷嚷,浑浑噩噩,这四个叠加词,可以形容百年红学的发展进程和现状。红学史上众所周知的争议,无论是主流还是草根,谁也说服不了谁,几无定论。基以中国的国情,这种纷争现象还会长期存在下去。其实这并不是一件好事。一本产生于二、三百年前的书籍《红楼梦》,时间并不遥远,无须用考古式的碳14勘探法来确定它的年代及其他未知之谜,但我们偏偏在这上达百年的时间里没有确认它的基本面目,且有无限期争议下去的趋势。不是有名人大声疾呼“大哉红楼梦,再论一千年”吗?我们确定这是中国人的智商吗?在本人看来,这话大有玷污中国人聪明才智之嫌疑。你大师、名人、红学界沉迷于先入为主的学术探究方法不能自拔,但并不能代表全体中国人都是这个智商值,也有代表掌握学术探索自然规律、正确方法的人物和群体的存在,他们这一群人是可以代表中国学术界的真实水平和智商的。
造成红学界百年纷争不断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在笔者看来,就是从头至尾,我们的学人从没把《红楼梦》当作一本现实题材小说来阅读、研究,而是把它当作历史文物来捉摸、索隐(俞平伯先生也有类似说法)。这就造就了两种现象:一是红外学的泛滥,二是将中国传统文化庸俗化、空泛化。所谓红外学,就是将与《红楼梦》文本无关或似是而非的东西加以不断的扩大化的深究与铺延,比如“曹学”的所有研究范畴,以及五花八门、林林总总的多达百余著作权人的索隐、“考证”,这一切的一切,严格来说,都属于红外学,与《红楼梦》本身并无关联,更多的体现的是研究人员个人的“聪明”,体现的是某人在“钻研”过程中一旦发现什么的快感,你可以问问那些成天沉迷于其中的人员,
是不是这种快感促使他不断“探索”、不断“求真”?但与《红楼梦》有关系吗?一毛钱也没有。同样,“曹学”也是如此,曹颙、曹睢⒉芤⒉茜簟⒉苣衬常嫔显僮嫔希庑┤说纳绞录S搿逗炻ッ巍酚泄叵德穑恳彩且幻裁挥小1热纭逗炻ッ巍肥橹蟹碡荨⑼诳嘞蚝喝四山档耐庾迦郑喜芗易嫔险强拷登宥怨蟮陌拢秸叻⑸鲎玻芯肯氯プ约憾季澜帷9式庑┎豢科椎亩魍吵莆昂焱庋А薄K浇泄澄幕顾谆⒖辗夯褪窃谘芯俊逗炻ッ巍匪枷搿⑽幕苯笆汀⑷濉⒌馈钡戎泄澄幕嬉獾厍3渡希彩痈呶萁菜频丶右越馑担榔涿弧昂炻ッ挝幕蛱矫亍保翟蚩斩次尬铮胖暮6宰肌U庑┐屑盖甑闹泄澄幕歉龃蟾拍睿哂泄残裕恢弧逗炻ッ巍罚诖蠖嗍泄诺湮难ё髌分卸伎梢哉业剑扌肽愕奶矫亍6阌Ω谜业氖亲髡叩乃枷敫鲂裕蛘咦髌返母鲂浴U馄渲杏胁簧俅砣宋铮缰苋瓴⒑谋颉⒙砭宓热耍堑闹髦幸泊筇负炻ノ幕苡小逗炻ッ斡胫泄幕罚小逗炻ッ斡胫泄幕鄹濉贰⒙碛小逗炻ノ幕蛱矫亍罚庑┧轿幕际侵泄诺湮难ё髌分衅毡榇嬖诘亩鳎貌蛔拍忝堑ザ懒喑隼醇右孕踹妒降穆蘖校⒐谝浴疤矫亍庇杖顺坪衾纯破斩琳摺U庋难д摺⒅鞑辉谏偈嬉廒故秃炻ィ笕俗拥堋R陨狭街窒窒螅际呛焱庋У南质荡嬖凇P枰得鞯氖牵煅Ъ屠嘀鍪粲诹硗庖恢置爬啵比怀撇簧虾焱庋А:焱庋ёㄖ缸猿坪煅Ъ移浼安觥⑺饕作品。
有人会说了,什么才是《红楼梦》的“内学”呢?什么是《红楼梦》真正的文化基因呢?它不是漫无边际的“曹学”及民间爱好者的索隐,也不是假大空式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比附和狗皮膏药式的粘贴,而是需真正沉下心来,把《红楼梦》当作一本现实题材小说来阅读并加以研析的学问。现实题材小说创作有它的特殊规律,作者须有熟练的写作技艺,须有丰富的社会阅历,须有精到的解剖能力。小说内容有它的鲜明特征:一,时间;二,地点;三,背景;四,人物。时间就是故事发生的时间点,或称时代、年代;地点就是地理方位,包含自然环境、民俗民风;背景就是故事背景、社会形态、潮流,故事必与时代背景浑然一体;人物,一个指故事人物的言行特征,一个指作者的经历、言行特征,因为现实题材文学作品会毫无保留地将作者的阅历、感悟、行为特征反映到作品中来。比如作者日常喜好戏曲,必关注戏目优伶,作品中必有所反映;喜好收藏,必展示古董。这是现实题材作家与历史、魔幻题材作家的根本区别,绝不能混为一类人。
下面依次来说一下现实题材小说四个特征在《红楼梦》研究中的反映。由于主流红学界先入为主地将著作权人赋予了乾隆年代的曹雪芹,所以大家一致将红楼故事的发生时间定为乾隆时期。近年来,学界渐渐有人提出时间质疑,以及与曹家事迹不符,于是主流红学家发明了“听奶奶讲故事”说法,也就是说,将红楼故事发生时间后移,在曹雪芹他爷爷时代,即康熙年间。康熙与乾隆,与曹雪芹的生卒年一样,不确定地存在于主流红学里,左右逢源,当需要用哪种说法来解释其观点时就用哪种,严肃的学术权当儿戏,时间变成了可长可短的弹簧,按需取用。怪不得诸多研究明末清初文化潮流和思想的著述常常将《红楼梦》内容当作例证,岂不知乾隆时代与明末清初有百年时间之距,其潮流、思想天差地别,如何信手拈来证明你的清初(假如《红楼梦》故事发生时间定位在乾隆时期)课题呢?这说明下意识中许多学者都把红楼故事定位于顺康时期
,这与索隐派学者将红楼人物与顺康人物一一对应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就是时间定位的错乱造成的学术病态现象。红楼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哪儿?历来也争论不休,有说南京的,有说北京的,但最缺乏的是地理文化、自然环境、民俗民风的对比和探究,百年来,看不到这方面进行过全面的文化定位的阐述。也许有一些泛泛而作,但细化对比分析绝无仅有,如寄名干娘、生日放生、祭田、家庙、宗祠、节日礼俗、丧葬仪式、斗草游戏、秋天棹雪、芭蕉、桂花等植物生长环境,地名、建筑物名,等等,这些决定地理环境的因素,几乎没人专门研究。还有大观园的研究,找不到原型,干脆就说是作者天才发挥,集天下园林之大成。这倒省事了,凡找不到原型、精彩绝伦的描绘,都赋予天才发挥。《红楼梦》的时代背景更鲜有人阐述,社会风貌、潮流、思想意识毫无疑问是时代背景的定位标准,书中反映的情本文化、对仕途经济的厌弃、男浊女清思想、戏班曲目的表现状态等等无不显示出晚明气脉、清初文化的特征,最突出例子就是贾府大张旗鼓招纳戏班,这与雍正下诏严禁外官蓄养戏班优伶(乾隆时期继承了此禁令)的实际情况背道而驰,贾家再大胆也不会公然与皇帝对着干。乾隆时期社会风貌中规中矩,政治稳定,贾宝玉最终逃禅出家更不是乾隆社会风气,也就不会是现实题材小说所要反映的时代特征。最后再说到人物故事,种种桥段,神话源头,结局设定,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部书,他想表达的是什么,无不与作者的阅历、遭遇、命运紧紧相关,其创作风格、写作技巧、文字老练度都独树一帜,炉火纯青,岂是新手练笔能成?百年来,我们没有看见过多少红学研究者在这些领域有所建树,更多的是对天才论的吹捧,或对天才史观在红学界的横行作壁上观,甚至添薪捧柴,邪火燃烧不灭。
一句话,凡把《红楼梦》视为现实题材文学作品,在时代背景、题材来源、民俗源流、地理特征、创作手法、美学架构等领域作全方位、深入的文字比较、文化对应的研究和探索,都属于真正的红学研究的“内学”,反之,都属于红外学,与《红楼梦》不沾边,充其量是娱乐游戏或消遣文化,另当别论。红楼梦学会的机关刊物《红楼梦学刊》其实已经演变成了红外学的传声筒、孳生地,娱乐杂志;曹学核心期刊《曹雪芹研究》沦为荒诞读物,博人一笑。谓予不信,这些刊物加起来出了几百期,请问红学爱好者从中学到什么没有?吸收了什么营养?解答了什么红学之谜?曹雪芹究为谁子?生卒几何?什么也没有,空空如也。《曹雪芹研究》近期发公告沾沾自喜,吹嘘发掘了几百篇史料,成绩斐然。我们不禁要问:这些史料与《红楼梦》有什么关系?解答了什么问题?曹雪芹身世有着落了吗?凡此种种,皆为无用功。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在浑浑噩噩、纠缠不清的红学现状下,土默热红学异军突起,它不搞红外学,不搞索隐,不搞任何如谐音倒读等附会式的歪门邪道,它只注重于文学比较(或称文化比较),它所使用的研究方法是紧紧抓住现实题材文学作品的创作规律,在文本上下功夫,探索它的文化来源,搜寻它的生活底蕴。我们不要只读它的一、两篇文章,而是要全面展开来读,它是环环相扣、相互呼应、自圆其说的学术体系。它有土红十论,希望你全部读完再来发言,或吐槽,或“喷”,此之前,请免开尊口。
土默热红学是真正的《红楼梦》文本研究学术体系,与所有的红学门类、派别、主张不是一回事。它只对《红楼梦》负责,对红楼故事负责,对红楼时代背景负责,对大观园原型负责,对贾府家族原型负责,对宝黛爱情出处负责,对真正的著作权人负责。《红楼梦》作者一定是个有血有肉有激情、有非凡的创作能力、有迫使他“愤怒出诗人”的坎坷经历的具体的真实存在的人,而绝不是说不清道不明、没爹没娘全凭推测的虚幻的天才人物。
病态的红学现状需放下身段,让医生把把脉了。即使你不愿接受下猛药醍醐灌顶,但服下一帖清醒剂也是有好处的,通肠利便,舒筋活血,换一换沉闷的空气,说不定有意想不到的疗效。红外学可以休矣,让《红楼梦》活泛起来,接接地气,只凿磨它的每一个文字,每一帧细节,每一块风景,每一段故事,还它的本来面目,遗传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