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学疑案之十五:“关夫子”称呼与《红楼梦》创作时代
(2020-03-12 14:32:38)
标签:
红楼梦创作年代关夫子万历年间康熙年间 |
分类: 文学解析 |
红学疑案之十五:
前几天,湖北武汉某网站贴出一份很有意思的匿名帖子,虽然发帖者语言不太干净,但毕竟还是拿历史说事,有必要辩驳清楚。这份帖子内容如下:
一个叫土默热的教授颠覆了红楼梦的作者,认为不是曹雪芹而是洪升,好像还有很多理由,不过我认为,这些理由归根到底都是屁话。别的不说,红楼梦中李氏称关羽为关夫子,那便是洪升所在时代不可能出现的,因为关羽被封为武夫子是康熙干的。
这位发帖者肯定是曹雪芹的忠实粉丝,看来还懂得一点历史常识,很有点顾盼自雄的气势。希图只用一个“关夫子”的历史掌故,就将土默热红学“归根到底”打成“屁话”。土默热红学如果这么不禁打,一句“关夫子”就能全盘否定,看来真的比林黛玉还弱不禁风了,如何能自立于红学之林。事实果真如此么?
《红楼梦》书中涉及“关夫子”的典故,出自第五十一回《薛小妹新编怀古诗 胡庸医乱用虎狼药》。大嫂子李纨向姐妹们讲“关夫子坟多”的故事:“那年上京的时节,单是关夫子的坟,到见了三四处。关夫子一生的事业皆是有据的,如何又有许多的坟?自然是后来人敬爱他生前为人,只怕从那爱敬上穿凿出来,也是有的。”
所谓 “关夫子”,就是指三国时期的关羽云长,也就是民间所说的“关公”或“关帝爷”。民间把关公称为“关夫子”究竟是什么意思?这种称呼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这位网友说“关羽被封为武夫子是康熙干的”果有其事么?恐怕未必。
“夫子”的称谓,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墨子·公输》篇有“夫子何命焉为?”《孟子·梁惠王上》中也有“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之句。过去“夫子”这个称呼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指圣人,如孔夫子,关夫子,朱夫子等。第二层意思是指学者或老师,学生可以称呼自己的授业恩师或崇敬的学者为夫子。第三层意思是旧时女子向外人称自己的丈夫为夫子。对关帝爷称“关夫子”,当然是第一层意思。
关羽本是三国时期蜀主刘备的爱将和结义兄弟,是个“大意失荆州”的败军之将,也是惨遭身首分离的悲剧人物。对于关羽被后来的封建王朝神圣化的历史过程,清代的史学家赵翼说得比较清楚,他在《陔余丛考》三十五卷“关壮缪”条中说:神之享血食,其盛衰久暂,亦有运数,而不可意料者。凡人之殁而为神,大概初殁之数百年,则灵著显赫,久则渐替。独关壮缪在三国、六朝、唐、宋皆未有祀。考之史志,宋徽宗始封为忠惠公,大观二年加封武安王。高宗建炎三年加壮缪武安王。孝宗淳熙十四年加英济王,祭于当阳之庙。元文宗天历元年加封显灵威武安济王。
明洪武中复侯原封。万历二十二年,因道士张通元之请,进爵为帝,庙曰“英烈”,四十二年又敕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又封夫人为“九灵懿德武肃英皇后”,子平为“竭忠王”,子兴为“显忠王”,周仓为“威灵惠勇公”。赐左丞相一员,为宋陆秀夫,右丞相一员,为张世杰。其道坛之“三界馘魔元帅”,则以宋岳飞代;其佛寺伽蓝,则以唐尉迟恭代。刘若愚《芜史》云:“太监林朝所请也。”继又崇为“武庙”与“孔庙”并祀。本朝顺治九年,加封“忠义神武关圣大帝”。今且南极岭表,北极塞垣,凡妇女儿童,无有不震其威灵者,香火之盛,将于大地同不朽。何有寂寥于前,而显烁于后,岂鬼神之衰旺亦有数耶?
从赵翼文章中可以看出,关羽死后,从三国两晋南北朝直至隋唐,都没有祭祀关公的现象。对关羽的造神运动虽然开始于北宋,但宋元两代对关公的评价也不是很高。直到明清两代,才出现造神运动的高潮,这与小说《三国演义》的广泛传播不无关系。明万历二十二年因道士张通元之请,朝廷正式为关公进爵帝位,庙曰英烈。万历四十二年因太监林朝之请,以护河功封关公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随后又将关公崇为“武圣”,与“文圣”孔子并祀。明朝万历年间的三次加封使关羽晋升帝位,并正式取代过去的武圣人姜太公,成为中国第二任武圣人,与文圣人孔子一起接受世人膜拜。这都是明朝万历年间的事情。
由于关公地位的逐渐升级,造成全国性的关公“四多”现象,即封号多,神像多,庙宇多,陵墓多。据清末时的统计,全国记录在册的关帝庙不下几万座,远远多于孔庙的数量,关帝在普通民众中的影响更是超过了孔子。一时间关公庙貌遍天下,五州无处不焚香。关羽死后尸身分藏,号称“头枕洛阳,身卧当阳”,在他的家乡山西解州和显圣地玉泉山,也都有衣冠冢。确实如《红楼梦》书中大嫂子李纨所说,关夫子的坟有三四个之多。
从赵翼文章中也不难推断:把关羽封为“关圣帝君”,崇为“武庙”,与“孔庙”并祀的开端,并不是什么清朝“康熙干的”,而是明朝万历皇帝干的好事,肇始于明万历四十二年。民间过去一直称呼孔子为“孔夫子”,那么将关帝爷称为“关夫子”,也应该自文圣武圣孔子关公并祀开始。
是否有证据证明在明朝后期,人们就将关羽称为“关夫子”呢?证据是很多的,这里仅举二例:浙江富阳有座历史悠久的二圣祠,祭祀孔子和关公两位圣人,明朝著名文人徐渭(徐文长)曾为该祠题写一副对联:上联是“孔夫子,关夫子,两位夫子,圣德威灵同传万世;”下联是“著春秋,看春秋,一部春秋,庙堂香火永续千年。”徐渭的生卒年1521——1593,可见明代后期“关夫子”这个称谓已很普遍。
明末有一位身患残疾的女书法家嘉兴人徐范,据说她十三岁上便能摹诸家书体,以卖字来养活自已。据《东村随笔》记载:“其姐范,行书甚有《圣教序》笔意。吾禾射圃西《关夫子庙碑记》,乃其笔也。病瘫痪,自署‘蹇媛’云”。一个残废女子,在那重男轻女,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竟然能够以书法题写关夫子庙碑,且不论其精神可嘉,书法老成,于此也可见“关夫子”的称谓当时在民间已经普及。
洪昇出生于清顺治二年(1645),逝世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一生基本是在顺治朝和康熙朝早中期度过的。洪昇的十二个蕉园姐妹,与洪昇均为同时代人。明末清初正是关公崇拜最盛行的时期,这个时期距离万历四十二年文圣武圣并祀的开始时间并不久远,从这些人口中讲出“关夫子”来很正常,没什么奇怪的。并非只有乾隆朝的曹雪芹口中才能说“关夫子”这样的称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