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学疑案之十四:葬花图怎么成了采芝图
(2020-03-12 14:24:30)
标签:
红楼梦葬花图采芝图蓬莱仙境太真妃子 |
分类: 文学解析 |
红学疑案之十四: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回来只见地下还有许多,宝玉正踟蹰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作什么?”宝玉一回头,却是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庚辰侧批:一幅采芝图,非葬花图也。】
《红楼梦》书中并没有写什么“葬花图”,只有对黛玉葬花场景的描写和黛玉所作《葬花吟》。不过书中对黛玉葬花并作《葬花吟》场面的描写很美,使人读后有如见如闻、长歌当哭的感觉,脂砚斋把描写这个场面的文字视为一幅“葬花图”,也算恰当。但是,脂砚斋为什么又说这不是“葬花图”,而是一幅“采芝图”呢?“采芝图”又隐喻着什么呢?迄今红学界专家学者很少有人能说清楚。前几年,某位红学票友发现了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幅郎世宁所绘《弘历采芝图》,便撰写了一篇小文《葬花图为何成了采芝图》,将这幅图视为脂砚斋批语“一幅采芝图,非葬花图也”的出处,并作为曹雪芹乾隆年间创作《红楼梦》的证据,贴在“红学馆”网站上宣扬。
这位网友文章牵强附会之荒唐自不待言。《红楼梦》所写黛玉葬花场景虽然很美,却并不吉祥,《红楼梦》作者胆子再大,也不敢把当今皇帝“采芝”之吉祥景象与黛玉葬花之颓丧场景加以比附,须知在乾隆年间之森严文网下,这是有杀头之罪的!更何况,这位网友不知道,《采芝图》并非只有郎世宁为乾隆皇帝所绘这一幅,而是千百年来文人们趋之若鹜的绘画题材。当今存世的珍品,便有明代大画家仇英、陈洪绶所绘的《采芝图》,清代大画家高其佩所绘的《采芝图》,近现代大画家张大千、徐悲鸿也画过《采芝图》,成为书画市场上拍卖的珍品。仇英、陈洪绶、高其佩绘制《采芝图》的时间,皆在《红楼梦》成书之前,焉知脂砚斋不是根据这些《采芝图》写书中批语的?
其实,脂砚斋批语将《红楼梦》书中“葬花图”比喻为“采芝图”,其用意并非在何时何人绘制有《采芝图》,而在于“采芝图”的意境与“葬花图”相似,故有感而发。那么“采芝图”表现的究竟是一种什么样意境呢?这还要从“采芝”之典故说起。“采芝”一词本出自秦代隐士商山四皓所创作的《采芝操》:“皓天嗟嗟,深谷逶迤。树林莫莫,高山崔嵬。岩居穴处,以为幄茵。晔晔紫芝,可以疗饥。唐虞往矣,吾当安归?”诗中描绘了隐士们避秦暴政,隐居商山,采芝疗饥,甘做隐士的心境。及至唐宋,文人们又将秦代隐士“疗饥”的芝草,视为服之可以长生的仙草,并将“采芝”行为视为一种访道求仙的修行行为。唐宋以后历代文人所绘《采芝图》,其意境均取自于此。
古代这些渴望采芝求仙的人们,要到哪里去“采芝”呢?我们先来看唐宋诗人的两首诗:唐代诗人刘言史《赠成炼师四首》中写道:“花冠蕊帔色婵娟,一曲清箫凌紫烟”。“采芝却到蓬莱上,花里犹残碧玉钟”。宋代诗人魏野《寻隐者不遇》:“寻真误入蓬莱岛,香风不动松花老。采芝何处未归来,白云满地无人扫。”从这两首诗中都可以看出,“采芝”必须到海外仙山蓬莱岛去。其实这种说法早在汉魏时期就有了,汉张衡《思玄赋》:“留瀛洲而采芝兮,聊且以乎长生。”魏曹植《洛神赋》:“尔迺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自古以来,人们便传说蓬莱仙境有“芝田”,是神仙种植芝草的地方;要想“采芝”,只有到这个海外仙山方可采到。
问题是到蓬莱仙境访道求仙这幅“采芝图”,与《红楼梦》中黛玉葬花的“葬花图”,意境并无相通之处;黛玉葬花“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句句暗藏求死之趣,与蓬莱“采芝”以求长生之旨趣何啻天壤?看来脂砚斋以“采芝图”譬喻“葬花图”之寓意还另有别解。这个别解在何处耶?就在洪昇的《长生殿》中。《长生殿》描写的是李隆基与杨贵妃生死恋的故事,马嵬埋玉香消玉殒后,剧中让杨贵妃的一缕香魂,荡悠悠魂归蓬莱仙境太真院。让我们看看《长生殿·觅魂》一出描写的蓬莱仙境吧:“那里有蕙圃芝田,白鹿玄猿。琪树翩翩,瑶草芊芊。碧瓦雕櫋,月馆云轩。楼阁蜿蜒,门闼勾连。隔断尘喧,合住神仙。”“蕙圃芝田”、“瑶草芊芊”,这不正是“采芝图”中的采芝之地吗?
洪昇《长生殿》的这个创作构思,其意境本取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在《长恨歌》中写杨贵妃马嵬埋玉后,唐明皇思念不已,终日盼望能与贵妃香魂邂逅,于是派遣“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白居易所写的这个“虚无缥缈”的“海上仙山”,就是杨贵妃魂魄的居所。洪昇创作《长生殿》,将“海上仙山”坐实为“蓬莱仙境”;将“临邛道士鸿都客”改写为“九天青鸟使”杨通幽,让这个“鸟魂”漂洋过海去“蕙圃芝田”寻找“花魂”,也算是一幅独特的“采芝图”吧?
笔者在《〈长生殿〉就是一曲〈葬花吟〉》一文中,通过对黛玉《葬花吟》中“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冷土掩风流”等诸多诗句,与《长生殿》中相关描写的对照解析,证明《红楼梦》之《葬花吟》,明写黛玉在大观园葬落花,暗寓《长生殿》埋葬“羞花”之杨贵妃,《长生殿》故事实质就是一曲《葬花吟》。当《红楼梦》书中写到黛玉葬花故事时,深知《红楼梦》是《长生殿》旧谱填新词的评点者脂砚斋,在此处加一条批语:“一幅采芝图,非葬花图也,”就显得非常贴切恰当了。脂砚斋所说的“采芝图”,代表的就是蓬莱仙境中已经被葬入香丘的杨贵妃魂灵,《红楼梦》黛玉葬花之意境,正是出自《长生殿》埋葬“羞花”的“花魂”杨贵妃。
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