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砚斋缘何不识茶筅
(2014-06-26 07:56:50)
标签:
茶筅宋代茶具工艺品 |
分类: 土默热红学新进展 |
脂砚斋缘何不识茶筅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中,写宫中元妃与大观园姐妹互传灯谜,猜对了有赏。“太监又将颁赐之物送与猜对之人,每人一个宫制的诗筒,一柄茶筅,独迎春、贾环二人来得。”庚辰本在“诗筒”后有脂批曰:“诗筒,身边所佩之物,以待偶成之句草录暂收之,共归至窗前,不致有亡也。或茜牙成,或琢香屑,或以绫素为之,不一。想来奇特事,从不知也。”另在“茶筅”后有脂批曰:“破竹如帚,以净茶具之积也。二物极微极雅”。
脂砚斋这个批语很奇怪,他说自己从来就不知道这个“诗筒”和“茶筅”为何物,看来他对这两件“极微极雅”之物的注释是猜测而来的,并非亲眼所见,可见在《红楼梦》创作的那个时期,这两件东西就已经不是人们常见之物了。到了现在,“茶筅”这件器物久已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普通读者不仅不知道“茶筅”为何物,甚至对“茶筅”二字的读音往往也搞不清楚。
查《〈红楼梦〉鉴赏辞典》,对于这个“茶筅”,也是按照脂砚斋的批注解释的,认为是净茶垢的刷子。另查一些百科词典,则多认为是舀茶叶用的茶匙。著名红学家胡文彬在《酒香茶浓说红楼》中,则解释为“煮茶时用的调茶之具”。以上三种对“茶筅”的解释,不仅在形状的理解上有歧义,而且对其功用都语焉不详,很难使读者明白“茶筅”究竟为何物,它的究竟是用来做什么的工具。
要想搞清“茶筅”为何物,首先必须搞清我国历史上饮茶方法的变化。远古时期我国的饮茶方法笔者无考,唐代以降的情况就比较清楚了。唐宋时期我国的茶叶一般都是固态的“蒸青饼茶”,至明清时代则变化为炒青的散茶。茶叶的变化必然引起饮茶方法随之相应变化。从唐代到今天,我国的饮茶方法大体上经历了“烹茶法”、“点茶法”、“瀹茶法”三个阶段。随着饮茶方法的变化,茶具也必然相应发生变化。“茶筅”是一种古代的饮茶工具无疑,只不过《红楼梦》创作那个时代早已不再作为饮茶工具,而成为一种典雅的工艺品罢了。
唐代我国最普遍饮用的茶叶乃“蒸青饼茶”,即将茶叶采摘后蒸熟、捣碎、榨汁、压模、烘干成团状或饼状的茶饼,很象今天的普洱茶。此时的饮茶法是“煎茶法”,就是直接将茶饼放在釜中煮成茶汤,然后用瓢舀出分在各茶碗中饮用,通常每釜分为五碗,分时注意茶的精华沫饽要均匀。此时饮茶,不滤茶之渣滓,是连水带茶一起吃掉的。其过程陆羽在《茶经》中有详细介绍。
到了宋代,我国开始流行“点茶法”,使用的仍是“蒸青饼茶”。不过这时不再直接将茶饼放在釜中熟煮,而是先将饼茶碾碎成末,置碗中待用。然后以精选佳水置釜中,以炭火煮水,不待全沸时加入茶末,烧至一沸时茶水开始交融。二沸时出现沫饽,沫为细小茶花,饽为大花,皆为茶之精华。此时将沫饽舀出,置盂中备用。继续烧煮至三沸,再将二沸时盛出之沫饽浇入,最后才形成茶汤。
这种“点茶法”,为了使茶末与水更好地交融为一体,需要使用一种专门的工具来打茶,这种工具就叫作“茶筅”。茶汤煮制过程中,需要以茶筅反复用力打击,使水茶交融,浙起沫饽,如堆云积雪般。茶的优劣,以沫饽出现是否快,水脚露出是否慢来评定。沫饽洁白,水脚晚露而不散者为上。因茶水融合,水质浓稠,饮下去盏中胶着不干,故称为“咬盏”,“咬盏”的方为好茶。
茶筅(筅音xian冼),作为打茶的专用工具,文人又美其名曰“搅茶公子”。茶筅一般竹制,长度约为五寸,根部为手柄,末端为竹丝。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专门描述过茶筅:“茶筅,以斤竹老者为之。身欲厚重,筅欲疏动,本欲壮而未必眇。当如剑背,则击拂虽过而浮沫不生。”
中国向来有美味不如美器的传统,特别是一些官僚文人,往往把茶筅不仅做成实用工具,更制成令人赏心悦目的工艺品。元代谢宗可有咏茶筅诗一首:
此君一节莹无暇,夜听松风漱玉华。
万缕引风归蟹眼,半瓶飞雪起龙芽。
香凝翠发云生脚,湿满苍髯浪卷花。
到手纤毫皆尽力,多因不负玉川家。
从诗中可见茶筅晶莹光彩,明亮无瑕。没有疵病。注汤时用茶筅筅之,使茶汤的浪花浮成云头雨脚。煎茶时水沸之声如松风一样动听,打茶时涌起的沫饽象堆雪一样悦目。这是一道多么美妙的工艺和器具。
宋代的茅一相(别号审安老人),曾作《茶具图赞》,记载了当时点茶所需的茶器十二项。这些茶器名称均以“官职”来称呼,妙趣横生。从这些饮茶道具的名称中,也多少反应出宋代茶饮,实已形成一种道地的贵族饮料,给予茶具爵位、别号的也是宋代文人所为。《茶具图赞》的十二茶器图如下:
韦鸿胪:即茶焙笼;木待制:即茶槌;金法曹:即茶碾
石转运:即茶磨;胡员外:即瓢杓;罗枢密:即罗合
宗从事:即茶刷;漆雕秘阁:即盏托;陶宝文:即茶盏
汤提点:即水注;竺副师:即茶筅;司职方:即茶巾
宋代点茶讲究“蒸芽必熟,去膏必尽”(宋子安《东溪试茶录》),这种方法使茶叶的色、香、味都受到很大损失,饮用时人们往往加进一些香料作为弥补,结果又使茶失去了自身的香味。而民间饮用的散茶,却有不用蒸青而直接烘焙,其香气和滋味自然胜过饼茶,于是逐渐传播开来。明代谢肇涮《五杂俎》引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说:“始知南渡之后,茶渐以不蒸为贵矣。”特别是明代发明了炒青、揉捻技术之后,茶叶的香气滋味更加醇厚。这种散茶不用煮汤,适于直接用开水冲泡,茶叶的天然色香味俱佳,于是在宋元时期就已在民间流传的散茶冲泡法迅速发展起来。
明朝初年,朱元璋特旨宫中用茶废除饼茶改进贡芽茶以后,宋代的点茶法就基本上被瀹茶法(散茶冲泡法)所淘汰了。自此之后直到今天,瀹茶法一直占据中国汉民族饮茶方式的主导地位。由于固型茶遭淘汰,改为以散型茶为主,煮茶法也相应改为泡茶法,冲泡过程较煮茶法大为紧缩,过去的煮茶工具也沦为无用,逐渐被人们遗弃。瀹茶法只饮用茶叶的汤汁,不再食用其渣滓。饮茶时注重茶品、水质、茶具,与点茶法注重沫饽、“咬杯”有根本的不同。对水质的讲究很多,除了使用泉水、江水、井水外,还风行雪水、雨水,甚至于露水、竹沥水等等。对茶器、茶具更讲究到了极致,要求陶、瓷、紫砂土质良好、制作精巧、造型高雅,因此造就了享誉中外的景德镇瓷器与宜兴紫砂茶具。
《红楼梦》中写饮茶的场面很多,特别是拢翠庵妙玉品茶的情节,写得十分精彩。在妙玉看来,品茶功夫首在茶具。贾母带一大帮人到栊翠庵品茶,妙玉亲自捧出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其余众人都是一色的官窑脱胎填白盖碗。妙玉认为,品茶功夫重在品水。她给贾母献茶,用的是“旧年蠲的雨水”。她请宝黛吃体己茶,用的是五年前在玄墓蟠香寺收的梅花上的雪水。妙玉品茶虽然贵族味、文人味十足,有别于刘姥姥的牛饮法,但所使用的饮茶方法,仍属于明清时期流行的散茶冲泡法。
到了《红楼梦》书中生活那个时代,人们久已不知宋代点茶为何物,民间当然也很难看到“茶筅”一类点茶工具,这就难怪脂砚斋要说“想来奇特事,从不知也”。书中说元妃所赏赐的“宫制茶筅”,在当时显然也不是作为饮茶工具用的,不过是宫中仿照宋代“茶筅”制作的小工艺品罢了。
茶筅这种专用工具在中国已近失传了,但在日本茶道中却保留下来。日本茶道《抹茶》中,茶筅仍为必备用具之一。用茶筅搅匀茶汤,使之成为悬浮液体。日本茶筅多采用质地柔韧、纤维细致的金竹、淡竹、紫竹为原料,经过匠人手工精心制作而成,制成的茶筅竹丝均匀光滑,具有天然之美感。基本规格为常穗、数穗、八十本立、百本立、百二十本立等。如下图:
座落在我国杭州西子湖畔的工艺竹编厂建厂,目前仍生产各种茶道用具。产品有淡竹茶筅,金竹茶筅,紫竹茶筅,烤竹(老竹)茶筅,茶匙,茶勺,茶筒、茶包,和服包,竹编花器及竹编日常用具等。产品以外销为主,主要销往日本、韩国、欧美、及东南亚地区。杭州生产的茶筅如下图:
2007-7-1于长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