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石头记》书中的“作者”是“作书人”么

(2013-07-05 09:45:50)
分类: 红学争鸣

《石头记》书中的作者作书人

土默热

乍一看这个题目,似乎有点可笑:“作者”一词,现代人谁都不陌生,理解上也从来没有歧义。《现代汉语词典》1686页“作者”条注释:“文章或著作的写作者;艺术作品的创作者。”《石头记》是一部文艺作品,它书中的“作者”当然就是该作品的写作者。

但是,且慢!《石头记》书中的“作者”一词,使用得有些古怪,确实有详加辨析之必要。作品开端便写道:

此书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但书中所记何事何人?自又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实愧则有余,悔又无益之大无可如何之日也!当此,则自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谈之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

“此书开卷第一回也”本来就是一句废话,废话后面,紧接着又是两句废话:“作者自云”,“自又云”。假如这个“作者”指的是创作此书之人,那么全书文字都是“作者自云”,有什么必要刻意交代这些文字是“作者自云”呢?以《石头记》作书人的文字功夫,能开篇就写下如此拙劣的文字吗?不能不令人疑窦丛生。

怀疑之余,静下心来仔细琢磨:究竟是《石头记》书中“作者”一词用得不当,还是今天的读者对“作者”一词理解有误呢?“作者”一词在现代汉语中的含义是确定的,没有歧义的;但是,在古代汉语中,其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么?

古汉语和现代汉语对“作”字的理解,都是“从事某种活动”的意思,“者”字就是人;望文生义,“作者”一词,就是“从事某种活动的人”,并不是特指“作书人”。古人使用这个词,一般都加上该人从事的具体活动,如“作书人”、“作戏人”、“作田人”等。一般不会把“作者”与“作书人”等同起来。

笔者没有系统地考证过汉语“作者”一词的演化过程,依稀记得,把“作书人”习称为“作者”,是近现代的事情。古代人写史志、小说或其他文字作品,一般都使用“撰 ”、“著”、“述”、“编”等字样;对创作该书的人,一般都使用“作书人”、“作书者”、“著书人”、“编撰者”等词语,很少见到使用“作者”一词的。

严格说来,中国现代意义上的“作者”一词,还是从西语中借用来的。亚里士多德写过《诗学》(Poetics),其古希腊文是Poietike,即“制作艺术”。诗人是poietes(制作者),译为英文是maker,也就是“作者”。

在中国古典文史作品中,最早出现“作者”一词的,应该是《论语》,但其含义与现代意义上的“作者”有明显的不同。《论语·宪问》: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矣。”孔子这里说的“作者”,意思是“作某种事情的人”,具体地说,就是作“辟地、辟色、辟言”这些事情的避世贤者。

按照《孟子注疏》解释:“作者七人”,包注云:“凡七人,长沮、桀溺、丈人、石门、荷蒉、仪封人、楚狂接舆是也。”王弼云:“七人,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是此七人者也。”这些人都不是现代汉语意义上的“作者”,与我们今天理解的文史作品的“作者”风马牛不相及。

东汉以来翻译的佛经,对“作者”一词的使用,与孔子《论语》中的意思基本相同。《大方广佛华严经》、《大般若经》、《观音玄义记》中,都有“作者、使作者,起者、使起者,受者、使受者,知者、使知者,见者、使见者”的说法;这里的“作者、起者、受者、知者、见者”,均与现代意义上的“作者”无关。

在我国封建社会,号称“半部《论语》治天下”,凡士大夫阶层,大概没有不熟读四书五经、特别是上下《论语》的,没有根据说《石头记》作书人和批书人不读《论语》。古代著名文人学者,多数浸淫佛经,也没有根据说《石头记》作书人、批书人不懂佛学义理。那么《石头记》书中开篇出现的“作者自云”,其“作者”二字的含义是否并非该书的“作书人”,而是与《论语》中的“作者”以及佛经中的“作者”一致呢?

如果对“作者”作此理解,那么《石头记》中貌似荒谬的“作者自云”便顺理成章了。这里的“作者”即指作某种事情的人,具体到《石头记》书中,即指作书中记叙的那些事情的人,同时也有隐士的意思;换句话说,也就是作品中主人公的人物原型。《石头记》托名“石头”隐居大荒山,记叙自己“历凡造劫”的过程,“作者自云”就是隐者“石头”自己说的话。

《石头记》第一回在“无材补天,幻形入世”一句后,脂砚斋侧批道:“八字便是作者一生惭恨”。《石头记》第五回“开辟鸿蒙,谁为情种”句侧批中,脂砚斋说:“非作者为谁?余又曰,亦非作者,乃石头耳”。“石头即作者耳”。这里的“作者”,都是指作品中主人公的“情痴情种”原型。曹雪芹为该书所题的一绝:“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诗中的“作者”,亦应指书中故事的主人公“石头”。

脂砚斋在批语中习惯性地把自己称作“批书人”,与“批书人”相对应,把写作此书的人称作“作书人”或“作书者”,一般并不称为“作者”。例如:

是作书者自注。(第三回)

读五件事未完,余不禁失声大哭,三十年前作书人在何处耶?(第十三回)

作书人将批书人哭坏了。(第十八回)

作书人又弄狡猾!(第四十一回)

作书人又弄狡猾,只瞒不过老朽。(第四十一回)

作书者曾吃此亏,批书者亦曾吃此亏。(第四十八回)

脂砚斋在批语中曾多次表现自己与书中主人公共同经历过一些事情,这里,脂砚斋使用“作者”一词,而不使用“作书人”称呼。这里的“作者”是“作此事情或经历此事情的人”的意思,而不是“作书人”的意思。例如:

实点一笔,余谓作者必有。(第二回)

作者今尚记金魁星之事乎?(第八回)

作者与余,实实经过。(第十八回)

当然,《石头记》小说有其“自传体小说”的特殊性,“作书人”就是书中主人公原型,也就是所谓“作者”。因此,脂砚斋批语中也大量混用了“作者”和“作书人”的概念。例如:

开卷即云风尘怀闺秀,则知作者本意原为记述当日闺友闺情,并非怨世骂时之书矣。(第一回)

后文如此者不少。足见作者之笔狡猾之甚。这正是作者用画家烟云模糊处,观者万不可被作者瞒蔽了去,方是巨眼。(第一回)

作者自己形容。(第一回)

作者之意原只写末世。(第二回)

这里的“作者”一词,理解为“作书人”可以,理解为书中主人公“石头”,即作此事之人亦可。脂砚斋在这里批注的意思大概是偏向于后者,而并非前者,因为批语曾明确说“石头即作者耳”。倘若指“作书人”,脂砚斋直接写作 “作书人”就可以了,因为他在批语中大量使用过“作书人”、“作书者”的概念,没有必要另取“作者”概念指代“作书人”。

红学界都承认脂砚斋评点《石头记》受金圣叹影响甚大,我们不妨看看金圣叹在评点《水浒传》时,是怎样谈 “作书”、“作书之人”或“作书人”这些概念的:

七十回中许多事迹,须知都是作书人凭空造谎出来。

大凡读书,先要晓得作书之人,是何心胸。如《史记》,须是太史公一肚皮宿怨发挥出来。

圣人之作书也以德,古人之作书也以才。

作书,圣人而天子之事也。非天子而作书,其人可诛,其书可烧也。何也?非圣人而作书,其书破道;非天子而作书,其书破治,破道与治,是横议也。

古今学者,使用“作者”一词是相当慎重的,大诗人苏轼所作的《洞霄宫》诗:“青山九锁不易到,作者七人相对闲。庭下流泉翠蛟舞,洞中飞鼠白鸦翻。”诗中在“作者”一词下自注:“《论语》云作者七人矣,今监宫凡七人。”显然这里的“作者”是指“监宫”。现代著名学者钱钟书的散文《作者五人》,介绍的是“五个近代最智慧的人”,钱钟书说的“作者”五人,指的是五个多才多艺的人,也并非哪部著作的五个“作书人”。

由于《石头记》小说的特殊性,“作书人”和托名“石头”的主人公原型是一个人,所以非常容易混淆书中原文以及脂砚斋批语中出现的“作者”和“作书人”两个概念。但是,普通读者可以混淆,红学专家却不应混淆,因为在《石头记》创作那个时代,文人们是不会混用“作者”和“作书人”两个概念的,更不会在书中一忽儿说“作者”,一忽儿又说“作书人”。如果按照现代人对“作者”一词的理解去解释书中的“作者自云”,该书的“作书人”简直成了说废话的专家;如果按照《论语》和佛经的意思去理解“作者”一词,“作者自云”的意思就是“石头自道”,就是书中主人公自己的话。而不是什么作书人“故弄狡狯”掩藏什么。

《红楼梦》成书经历了复杂的创作和修改过程,初创者是康熙年间托名“石头”的洪昇,也就是脂砚斋批语中所说的“作书人”芹溪处士;洪昇本人既是红楼故事的“作者”,也是《石头记》一书的“作书人”。“披阅增删”者才是一个甲子后的曹雪芹。书中“开卷第一回”后面的文字本是“作书人”洪昇《自序》,当然就是“作者自云”。“作者自云”的自云者乃是特指大荒山那块石头,曹雪芹从来就没有说自己是“作者”,也没说自己是“作书人”,他在诗中所说的“作者痴”是指“亲历亲闻”这些故事的那块石头“痴”,他自己不过就是那个慨叹“谁解其中味”的“解味者”即披阅增删者罢了。

在辨析了“作者”和“作书人”两个概念之后,我们再来看《红楼梦》书中第一句话“此书开卷第一回也”,这也不应该是一句废话,必有其不能不如此写入书中的理由。在金圣叹批改本《水浒传》中,原书《忠义水浒传》的“开卷第一回”被改作《楔子》,因此《红楼梦》开篇刻意写上这句话,不过是代指这些话本为原书的《楔子》而已。是“后因”曹雪芹“披阅增删”时,才将石头原著的《自序》和《楔子》混在一起,变成了本书的“开卷第一回”。曹雪芹在开篇刻意加上“此书开卷第一回也”这句话,既提示了原作者石头和原著《石头记》的存在,也表明了自己就是像金圣叹那样的“披阅增删”者。曹雪芹披阅增删时如此处理这段文字,其情其意均可解;假如原作者如此处理该书开篇第一句话,就莫名其妙无法理解了。

20083

 

附:《百度百科》对“作者”一词的解释

作者

  英文 an author; a writer

基本解释

  1. [author;writer]文章的写作者;艺术品的创造者。

  2. [originator]创始之人。

1. 创始之人。

  《礼记·乐记》: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

2. 称在艺业上有卓越成就的人。

  五代贯休 《读刘得仁贾岛集》诗之一:二公俱作者,其奈亦迂儒。

3. 指从事文章撰述或艺术创作的人。

三国魏吴质《答东阿王书》:还治讽采所著,观省英玮,实赋颂之宗,作者之师也。唐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秦有李斯汉蔡邕,中间作者绝不闻。清朱彝尊《摸鱼子》词:《乐章》《琴趣》三千调,作者古今能几?孙犁《澹定集·大星陨落》:作者狭隘,其作嚣嚣。

(此系泛指从事文章撰述或艺术创作的人,并非专指某部文艺作品的作书人——笔者注。)

4. 隐士

  《论语·宪问》: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矣。’” 邢昺疏:此章言自古隐逸贤者之行也……作,为也,言为此行者,凡有七人。后以称隐逸之士。

  《后汉书·逸民传序》:汉室 中微,王莽篡位,士之蕴藉义愤深矣。是时裂冠毁冕,相携持而去之者,盖不可胜数。杨雄曰:鸿飞冥冥,弋者何篡焉。言其违患之远也……盖录其绝尘不反,同夫作者,列之此篇。《后汉书·黄琼传》:伏见处士巴郡黄错、汉阳任棠,年皆耆耋,有作者七人之至。宜更见引致,助崇大化。李贤注引《论语》:作者七人。

5. 指工匠、役夫。

  《韩非子·解老》:作者数摇徙则亡其功。《史记·平准书》:当是时,汉通西南夷道,作者数万人。《隋书·杨素传》:寻令素监仁寿宫,素遂夷山堙谷,督役严急,作者多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