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香丸与冷香幽韵
(2013-04-14 13:56:17)
标签:
冷香冰雪无情幽韵文化 |
分类: 土默热红学新进展 |
冷香丸与冷香幽韵
土默热
关键词:冷香
譬如《红楼梦》书中写的贾宝玉嗜好舔食女人口上的胭脂,他们就真的煞有介事研究起来,那个时候的胭脂好不好吃?别人嘴上抹的胭脂怎么舔吃?贾宝玉为什么有这种异食癖?为什么还要“猴”在女人身上吃?如此等等,令人浑身起鸡皮疙瘩。岂不知“舔食女人口上胭脂”乃是作者的象征性描写,从文化层面着眼,不过就是对作者从小爱好昆曲的暗示而已,何须红学家们来考究胭脂是否可吃?
再比如对书中描写的宝钗从娘胎里带来“热毒症”,需要吃“冷香丸”治疗,他们就研究热毒症是什么病,是不是遗传性疾病,是不是性病?冷香丸是什么药,白花蕊好不好吃?中医有没有这种验方,疗效如何?如此等等,令人哭笑不得。岂不知这也是文化层面上的象征性描写,不过就是暗示在宝钗身上,具有“冷香幽韵”的诗人气质而已。如果谁真的照方抓药制“冷香丸”,那真是胸无点墨的愚人了!
在《马塍花窠红楼梦》一文中,笔者曾谈到宝钗原型钱凤纶与宋代冷香词人姜白石的关系。姜白石生前就在钱凤纶的家乡吟咏“暗香疏影”,死后也葬在钱凤纶家乡的马塍花窠。“白石词幽韵冷香,令人挹之无尽”。钱凤纶《古香楼词》一卷,刻意模仿姜白石幽韵冷香意境,正所谓服食“冷香丸”也。本文拟从这个角度对此再作进一步探讨,以证明《红楼梦》的“冷香丸”乃是在文化层面的象征性描写。
还是先回顾一下《红楼梦》书中关于“冷香丸”的描写吧:书中的薛宝钗一出生就“从胎里带来一股热毒”,“为这病请大夫吃药,也不知白花了多少银子钱,凭你什么名医仙药,从不见一点儿效。”后来遇到一个“专治无名之症”的“秃头和尚”,给她开了一张“海上方”,又给了一包“不知哪里弄来的”、“异香异气的药引子”,让她“发作时吃一丸”。“到也奇怪,吃他的药倒效验些”。
书中是这样交代“海上方”的:“要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的白芙蓉蕊十二两,冬天的白梅花蕊十二两”。不仅药料奇,药引子更奇!要“雨水这日的雨水十二钱,白露这日的露水十二钱,霜降这日的霜十二钱,小雪这日的雪十二钱”。“再加十二钱蜂蜜,十二钱白糖”,一并和成丸子,“埋在梨花树底下”,发病时再用十二分黄柏“煎汤”,“吃一丸下去也就好些了”。
这真是奇人、奇病、奇方、奇药。就说这春夏秋冬的四种白花蕊和十二钱雨露霜雪吧,就怪得不能更怪了。为什么偏偏都要白色的花蕊?为什么各种药料和药引子的数量偏偏都是十二?古今中外谁见过如此奇特的药方?冷眼人一看就明白,这是暗喻一年四季和十二个月。“热毒症”并非什么疾病,而是一种怨毒的心境,“冷香丸”也并非药方,而是用一年四季十二个月的“白花蕊”开解心境的途径。
《红楼梦》书中薛宝钗的生活原型钱凤纶,其父钱开宗因乙酉科场案被杀头抄家,全家二百多口人被押解北京发卖旗人为奴。顺治皇帝惩治钱开宗的罪名是“货殖家风”,这就是书中钱家“皇商”身份的来源。钱凤纶从小就父死母孀,卖身为奴,这正是书中薛宝钗从娘胎里带来的“热毒症”。后来孤儿寡母被开释回到故乡时,旧巢倾覆无枝可栖,只好借住亲戚家,这也是书中薛家借住贾府梨香院的由来。
《红楼梦》书中描写“冷香丸”,为一年四季之白花蕊所制,配合十二个月的雨雪冰霜,暗含钱凤纶为其父亲服孝之意。问题还不止这么简单,其中还有更深刻的文化寓意。钱家世代诗礼簪缨,钱凤纶家学渊源,工诗,尤善词,有《古香楼词》一卷存世。作为蕉园诗社的著名才女,父死母孀的钱凤纶,以学词打发忧郁的时光,也是其人生之必然选择。其词刻意模仿姜白石,正所谓服食“冷香丸”也。
宋代著名词人姜白石(姜夔,字尧章,别号白石道人,又号石帚),一生嗜好词,不惟清空,又且骚雅,读之令人神观飞越。词之赋梅,唯白石《暗香》、《疏影》二曲,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自立新意,堪称绝唱。宋嘉定十八年(1221年),姜白石因病卒于杭州,时年六十七岁。死后就葬在西马塍。姜白石词风“冷香幽韵”,称之为治疗“热毒症”的“冷香丸”,实在是再恰当不过了。
姜白石“冷香幽韵”词的代表作是《暗香》与《疏影》:
《暗香》: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疏影》: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昭君不惯胡沙远,暗怀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
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娥绿。莫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还教一片随波去,又却怨玉龙哀曲。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
这两首词被誉为咏梅绝唱,正如张炎所说:“暗香、疏影两曲,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自立新意,真为绝唱”。他的另一首《莺声绕红梅》:“十亩梅花作雪飞,冷香下、携手多时。两年不到断桥西,长笛为予吹。人妒垂杨绿,春风为染作仙衣。垂杨却又妒腰肢,近前舞丝丝。”这些词中使用的“清寒”、“香冷”等词,恰到好处表现了梅花的“冷香”意境。
刘熙载评白石词,“姜白石词幽韵冷香,令人挹之无尽;拟诸形容,在乐则琴,在花则梅也”(《艺概》卷四) 。可谓“知味“之言,以梅花的“幽韵冷香”拟姜白石词再恰当不过。在梅花之外,姜白石也以冷香、冷红、冷月、冷枫,暗柳,暗雨等意象,构造成一个“清冷意象群”,构造出一种幽冷悲凉的词境。正如陈廷焯《白雨斋词话》所说:“白石词以清虚为体,而时有阴冷处,格调最高”。
姜白石为在词中什么好用“冷色调”去描绘“冷事物”?这与他的一生遭际与心境有关。在“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中,有着他“南去北来何事?荡湘云楚水,目极伤心”的羁愁;在“一春幽事有谁知?东风冷,香远茜裙归”中,有着他“沉思年少浪迹,笛里关山,柳下坊陌”的惆怅。是词人白石的人生,与西湖的旖旎妩媚,西泠的清冷高雅,西溪的隐逸蕴藉,统一成了“冷香幽韵”词风。
姜白石的一生是不幸的,心境压抑,生活清冷。去世后,友人将其葬于钱塘西门外西马塍,并做挽诗说:“幸是小红方嫁了,不然啼损马塍花”。但词人白石能够葬在“马塍花窠”,也是幸运的。“降及清初,浙派词人,家白石而户玉田,以清空骚雅为归”(见蔡嵩云《乐府指迷笺释·引言》)。也就是说,在清朝初期,由于浙西词派的大力倡扬,姜白石的词风在这里成了家喻户晓、趋之若狂的词人楷模。
姜白石的托身之地西马塍,就在蕉园女诗人钱凤纶的故乡杭州古荡。大力倡导白石词风的“西泠十子”,也正是钱凤纶等一代女词人的父辈文人。在父辈的熏陶下,加之国殇家难中的抑郁心境,钱凤纶词学姜白石,以“冷香”风格著称,乃是必然之选择。以白石之“冷香幽韵”,治疗自己内心的“热毒”之症,也是最佳的良药。我们这里不妨在《古香楼词》中选择几首,看看其中的“冷香幽韵”:
《添声杨柳枝
《菩萨蛮
《眼儿媚
《摊破浣溪沙
《鹊踏枝
《水龙吟
我们不仅在她的咏梅词“疏影横斜,暗香浮动”中,直接看到了白石词《暗香》、《疏影》的痕迹;在其它词的“翠竹迎人冷”,“夜深月过苍苔冷”,“半壁青灯临卫帖,一窗寒雨读陶诗”中,自不难体味出白石词的“冷香”意境;在“一腔幽恨没人知”,“一望迷离雨声凄”,“无限幽情难说,低徊脉脉少人知”等哀怨声中,也不难感受到白石词的“幽韵”意境。
那么,《红楼梦》中想薛宝钗,诗词中是否也有姜白石“冷香幽韵”的风格呢?朋友们不要忘记,薛宝钗在书中始终是以“冷美人”的形象出现的,她的姓“丰年好大雪”,她的象征“山中高士晶莹雪”,她的居室“雪洞儿”一般,都与白石词“冷香幽韵”意境有关。就说她的诗词吧,“冰雪招来露砌魂”,“瘦月清霜梦有知”,“攒花染出几痕霜”,哪一首和“冷香幽韵”无关呢?
《海棠诗》: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忆菊》: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空篱旧圃秋无迹,瘦月清霜梦有知。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痴,谁怜我为黄花病,慰语重阳会有期。
《画菊》:诗余戏笔不知狂,岂是丹青费较量。聚叶泼成千点墨,攒花染出几痕霜。淡浓神会风前影,跳脱秋生腕底香。莫认东篱闲采掇,粘屏聊以慰重阳。
可能有人还要鸡蛋里面挑骨头,说宝钗的菊花诗是诗不是词啊?那么您就仔细看看《画菊》吧。“诗余戏笔不知狂,岂是丹青费较量,”他说这不是诗,不是画,而是“诗余”。什么是“诗余”?诗余就是词,俗称长短句。这很可能就是在钱凤纶“诗余戏笔”的基础上,被《红楼梦》作者改造成的诗。钱凤纶不仅工词,亦工诗,《古香楼集》四卷中,有三卷诗,一卷词。
这就是“冷香丸”药料中春夏秋冬四季的白花蕊吧?这就是“冷香丸”药引子中十二个月的雨露霜雪吧?在“热毒症”折磨下的钱凤纶,还有比这疗效更好的“海上方”么?钱凤纶在《浣溪沙
2013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