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土默热红学
土默热红学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98,793
  • 关注人气:76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楼梦》关键词辨析

(2013-03-16 17:03:14)
标签:

文化

红楼梦

关键词

分类: 土默热红学新进展

《红楼梦》“关键词”辨析

    土默热

现代人写文章流行在前面搞几个“关键词”,供读者提纲挈领掌握文章要义。关键词是从文章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性意义的词汇。如果要您从《红楼梦》书中选取几个字眼作关键词,您会选择哪些词汇呢?

倘若由笔者来选,会选择“庭帏”“闺阁”和“鹡鸰”三个词,作为《红楼梦》的关键词。可能有的朋友会说,一部百万字鸿篇巨著,你只选三个词作为关键词,未免太少了点吧?那么就再添加三个:“无能不肖”“自杀自灭”和“子孙流散”。

为什么要选择这些词汇作《红楼梦》的关键词呢?因为这些词汇都与《红楼梦》的主题思想、创作目的、创作动机紧密相关。有的朋友可能要说,这仅仅是根据你的理解选择的吧?红学界各路诸侯对《红楼梦》的理解见仁见智,别人会这样选择吗?

可不要这样以己度人理解我的选择。我选择的这些词汇,都是作者在书中谈到创作目的之时刻意交代的,也是脂砚斋在评点此书时着重提示的。严格说来,这几个关键词的首选者,是《红楼梦》的作者和评点者,我只不过是把他们在书中的零散提示,加以归纳整理而已。

您看——甲戌本第二回贾雨村谈宝玉乖癖不情之处,有脂砚斋眉批曰:以自古未闻之奇语,故写成自古未有之奇文。此是一部书中大调侃寓意处。盖作者实因鹡鸰之悲、棠棣之威,故撰此闺阁庭帏之传。这是交代作者的创作动机,“庭帏”、“闺阁”、“鹡鸰”三个词均在其中。

《红楼梦》开篇的“作者自云”,即道著此书的目的是为了使“闺阁昭传”: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其短,一并使其泯灭也。书中描写宝玉出场时的《西江月嘲宝玉》中也说: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无能不肖”一词尽在其中。

书中第七十四回描写抄检大观园,探春激愤地说: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呢!庚辰本第二十二回探春所制灯谜下有脂批:探春远适之谶也。使此人不远去,将来事败,子孙不至流散也。悲哉,伤哉!“自杀自灭”“子孙流散”两个词,都在这里了。

把这些关键词联系起来看,《红楼梦》作品实质是一部“闺阁庭帏之传”。何谓“闺阁”?一般指家庭内室,借指妻室或妇女。何谓“鹡鸰”?出自《诗经》“鹡鸰在原”,在古汉语中代指兄弟。何谓“庭帏”?庭帏”又作“庭闱”,一般指妇女居住的内室,往往特指父母居处。由这三个关键词可见,作者创作《红楼梦》,实质上就是写自己家庭的故事,写父母、妻子、兄弟、姐妹们的故事。

再作进一步分析,作者是要正面描写自己的家庭,通过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姐妹贤淑的故事,歌颂自己的父母、妻子、兄弟姐妹吗?似乎不是。从探春所说“自杀自灭”,到脂砚斋所说的“子孙流散”,以及作者形容自己的“无能不肖”这三个关键词,可看出书中写的是家庭内部矛盾重重,“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的窝里斗生活,最终导致“子孙流散”“一败涂地”,“落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悲剧故事!

我们从这些关键词还可看出,作者如此撰写“闺阁庭帏之传”的内心深处原因,“实因鹡鸰之悲、棠棣之威”,也就是父子失和、兄弟相残,由“自杀自灭”导致大家族“子孙流散”而大厦倾覆的意思。这里面作者自己也似乎难辞其咎,因此他才会说“我之罪固不能免”,万不可自护其短”,并“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我之罪固不能免”一句话后面,“作者自云”还刻意交代:“然闺阁中历历有人”,显见著此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歌颂姐妹,使得“闺阁昭传”。作者对家庭中的父子兄弟痛心疾首,但对姐妹们却一往情深。认为这是几个“异样女子”,“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虽“无班姑,蔡女之德能”但“其行止见识皆出我之上。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

笔者历经三十多年的绵密考证,论证了《红楼梦》的“闺阁庭帏之传”,取材于真实发生的“天伦之变”和“蕉园诗社”,作者便是这些事件的亲历者洪昇,作品抒发的就是洪昇在家难中的家族恨和姐妹情。这些在《土默热红学》四卷本中有详细阐述,这里就不重复了。本文拟着重从《红楼梦》的关键词庭帏”“闺阁”“鹡鸰”出发,带领大家到洪昇的诗词作品中去寻踪觅迹。

先说说关键词“庭帏”。康熙十年洪家“天伦之变”发生后,洪昇有一首《客中秋望》诗。诗中的“庭帏”即指父母。表达出自己与父母关系不谐,“天伦之变”中被逐出家庭,长期在外漂泊,骨肉分离,有家难回,满腔思亲而又不得见谅的无奈之情:

非关游子澹忘归,南望乡园意总违

三载无家抛骨肉,一身多难远庭帏

洪昇因“天伦之变”离家赴京后,按照封建社会的孝道,经常长驱三千里从北京回杭州省视父母。在写给三弟的《与中令》诗中,洪昇道出了三兄弟远离“庭帏”,历经艰险苦难之感慨;也说出了对二弟洪昌离家后,在漂泊中悲惨死去,棺材也不能回原籍安葬,至今尚寄放在寺庙的痛心:

尔谋家室仍依北,庭帏独向南。

艰苦生涯曾历遍,世路定多谙。

关山相望双游子,风雪恒饥二小男。

痛汝仲兄漂泊死,二棺五载寄僧庵。

一次省亲途中遇大雪阻路难行,在《鲍家集大雪怀母》诗中,洪昇深情地回忆起自己在“庭帏”身边读书时,母亲对自己关怀无微不至的深情。不过要注意,前面说的不能原谅自己的“庭帏”,指的是父亲和继母,这里说的“庭帏”中“阿母”,却是指往日的生身母亲。生母去世后,在继母的挑唆下,洪家才发生了“天伦之变”。此时的作者,当然格外怀念自己的生母:

因思往日在庭帏,百事都将阿母依。

丁宁不住加餐饭,未降寒霜早授衣。

有的学者否认洪昇有继母,认为其离家出走是不容于生母,这是说不通的。洪昇诗中经常出现“冥冥避缴者,失侣又哀号”的描写,这个“避缴者”正是表现自己和二弟,为逃避继母和庶母的挑拨离间,而离家出走的意思。洪昇在诗中也屡次使用大家熟知的《履霜操》典故,“足践清霜怨伯奇”,表现的正是遭到继母陷害后,孤苦无依的儿子产生的怨毒心情。

康熙十四年,洪昇的父亲因受“三藩之乱”牵累,被官府械捕京师,关押在一个“萧寺”(破庙,“狱神庙”乎?)中。在父亲被朝廷释放将返回家乡时,洪昇写了首长篇《送父诗》,表达了对家庭“风雨飘摇”“旧巢半”的痛心,以及自己与“庭帏”之间的复杂感情:

……

风雨忽飘摇,旧巢已半圮。

屋角寒鸟声,哀哀中夜起。

迢递忆庭帏,寸心痛不已。

 

为儿谢慈帏,儿罪实贯盈

靡依非母氏,何诉游子情。

便恐死他乡,旅魂泣盈盈

……

再说说关键词“鹡鸰”。洪昇兄弟三人,自己与二弟殷仲嫡出,三弟中令庶出。在“天伦之变”中,嫡出的兄弟被逐出家庭,庶出的老三留在父母身边。其原因就在于生母早逝,继母和庶母“施缴”,“避徼”就是逃离挑拨离间的意思。

因封建文人道德准则必须讲究“孝悌”(孝敬父母,和睦兄弟),所以洪昇诗中并不经常使用“鹡鸰”、“棠棣”等概念,但也不是没有踪迹可寻。洪昇逝世后,其门人王百朋有诗《啸竹堂集·读稗畦集》一首,诗中就使用了“脊令”(与鹡鸰通假)的概念:

西泠才子客幽燕,短剑悲歌二十年。

乌鸟痛深寒雨夜,脊令音断白云天。

关山暗洒思乡泪,花月都成恨别篇。

无限声情幽咽处,灯窗一读一凄然。

洪昇表达“鹡鸰之悲,棠棣之威”感情的诗篇,主要是在康熙三十一年返回故乡后,收葬了二弟的遗骨,并将自己的次子洪之益过继到二弟名下继承香烟,为此所作的《己卯冬日代嗣子之益营葬仲弟昌及弟妇孙,事竣述哀四首》诗中:

其一

同父三昆弟,伤哉仲已殂。

二人留治命,一气续遗孤。

妇榇移西郭,夫棺返北都。

卅年生死别,重会此山隅。

其二

回忆当漂泊,青袍历苦寒。

选名寄他籍,录史望微官。

先抱妻儿痛,终违椒水欢。

而今惟仗汝,泉路问亲安。

其三

哭弟悲无已,重经两妹亡。

糜躯归烈焰,暴骨在他乡。

降罚天昏醉,招魂地渺茫。

为兄年老大,叠稠遇悲伤。

其四

汝逝十年后,此儿吾始生。

不曾承色笑,何幸继宗枋。

箕锸荷无力,衰麻啼有声。

幽魂如入梦,头角认分明。

这是一幅多么凄惨的天伦悲剧图!“天伦之变”发生后,洪家“子孙流散”。此时父母已逝,自己也“为兄年老大”,但却“叠稠遇悲伤”。两个妹妹“糜躯归烈焰”,二弟洪昌夫妇“暴骨在他乡”,自己收葬了弟妹的遗骨,还要劝慰他们九泉之下的灵魂:“而今惟仗汝,泉路问亲安” 读了这四首诗,就是铁石心肠的人,也会潸然泪下。

《红楼梦》书中的“宝二爷”,很大程度上就是洪昇为了纪念自己的二弟洪昌,依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创作出来寄托情感的文学形象!古人兄弟居长称伯,次称仲,老三称季。洪昌字“殷仲”,本身就是“二爷”意思,老三中令想当然也就是书中赵姨娘所生的那个“小燎猫子”三爷贾环。

最后说说关键词“闺阁”。上述诗中说到的“哭弟悲无已,重经两妹亡”,指的是洪昇的两个庶出的妹妹,与《红楼梦》书中的迎春、探春两姐妹妹形象吻合。洪昇的这两个妹妹都聪明美丽,用洪昇的话说,她们“霜管花生艳,云笺玉不如”。洪昇脱离家庭后,两个妹妹由父亲和继母庶母做主相继出嫁,由于所托非偶,又双双被折磨惨死。

两个妹妹生前惨遭折磨的痛苦生活,洪昇早已知晓但爱莫能助,在诗中曾述说自己“自闻吟柳絮,畏作大雷书”的无可奈何心情。“大雷书”是用李白之典,意思是写给妹妹的书信。“自闻吟柳絮,畏作大雷书”,就是读了妹妹的《吟柳絮》词后,由于内心沉痛,又无法安慰,更无力帮助,所以害怕再给妹妹写信,其内心之苦痛简直无以言表。

《红楼梦》书中表现迎春出嫁的“古人惜别怜兄弟,况我今当手足情”;表现探春远嫁的“一番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写的都是妹妹出嫁时洪昇的“手足情”。黛玉所作的《柳絮词》,即那首“太过悲苦”的《唐多令》,似乎就是洪昇妹妹“吟柳絮”境遇的诗作。看到妹妹这样的悲苦之词,哪个哥哥能不“畏作大雷书”: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球。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洪昇的妻子黄蕙,乃是他嫡亲的表妹,且属于“同生夫妻”。黄蕙工诗善画,通晓音律,是个名重一时的才女。在洪氏“家难”发生前,表兄妹二人青梅竹马,志趣相投,双双期盼亲上做亲。长期爱河沐浴后,终于携手走入洞房。洞房花烛夜,友人作《同生曲》致贺,洪昇也感慨赋诗一首:

忆昔同衾未有期,逢秋愁说渡河时。

从今闺阁长携手,翻笑双星惯别离

黄蕙字兰次,其名和字均与“绛珠草”有关联意义,祖宗庐墓就在“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二人婚后,家中很快就发生了“天伦之变”,黄蕙随丈夫长期过着漂泊困顿的生活,确实为表哥兼丈夫“还”了一辈子眼泪!从洪昇的这些作品中,您是否能看出这个“百年望族”,“闺阁”中确实“历历有人”呢?是否能看出这些闺阁女子“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命运呢?

至于《红楼梦》中大观园诗社的“十二钗”,其生活原型为“蕉园诗社”十二金钗,她们都是洪昇夫妇的表姐妹,也体现了“闺阁中历历有人”。过去笔者对此有详细考证,这里不再重复。值得一提的是洪昇的女儿洪之则,也是一个著名的才女,她参加过蕉园诗社,是诗社中年龄最小、辈份最晚的成员。她还整理过父亲的遗作,出版过自己的诗集(已失传)。在“闺阁中历历有人”的洪家,洪之则也是一抹浓重的亮色!

洪昇有两个女儿,长女尚无名,就在“天伦之变”后,因冻饿而幼年夭亡。次女洪之则,在父母的教育和熏染下,成长为一名在当时小有名气的女诗人。洪之则与蕉园姐妹们一起评点《牡丹亭》传奇,并为吴吴山《三妇评牡丹亭还魂记》一书写过跋文,随原书流传至今。跋文语言流畅,文字优美,是一篇难得的文学佳作。

洪之则一生也很不幸丈夫青年早逝,早早做了未亡人”(寡妇),用文学生活打发漫长的孤寂岁月。在红楼十二钗的巧姐身上,有着洪之则的影子。不过书中表现的那个时代,洪之则年龄尚幼,体现不出其后来的文学才华。但作者在书中将其归结为太虚幻境十二钗正册的“末位”,亦可见用心所在。

洪昇家族“闺阁”中的这几个“异样女子”,确实是“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一类人物。但在洪昇眼中,她们虽“无班姑蔡女之德能”,但“其行止见识皆出我之上”。在遭遇《长生殿》案件“无材补天”后,“愧则有余,悔又无益之大无可如何之日”,令洪昇怎能不产生“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的感觉,从而孤愤著书为其“闺阁昭传”呢?

幸福的家庭往往类似,不幸的家庭各个不同。通过以上对关键词“庭帏”“鹡鸰”“闺阁”的解析,不难看出《红楼梦》书中所表现的“闺阁庭帏之传”,就是洪氏家族“天伦之变”的文学再现。《红楼梦》前八十回写到“抄检大观园”后,宝玉一人领略“悲凉之雾,遍布华林”时,洪家因“自杀自灭”造成的“子孙流散”的悲剧,就要上演了;洪昇本人“无能不肖”的人生悲剧,也就要开幕了。可惜的是,《红楼梦》后半部分并非作者原创,这一家庭内部“自杀自灭”悲剧结局并未如实表现出来。

呜呼洪昇黄蕙,哀哉闺阁庭帏,洪氏家族“天伦之变”并非当时一家一族的悲剧,而是明清改朝换代后整个江南世族的悲剧,是延续千年的诗礼簪缨金粉世家文化沉沦的悲剧。实在不忍再写下去了,就此搁笔。文中所引之诗,均出自章培恒先生《洪昇年谱》和刘辉校笺《洪昇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8月第一版),读者可自去查阅。

2013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