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土默热红学
土默热红学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98,793
  • 关注人气:76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祭晴雯乎  祭情文乎(修订稿)

(2013-03-19 20:56:38)
标签:

红楼梦

长生殿

女儿祭

文化

分类: 比较文学研究

 

祭晴雯乎  祭情文乎

——兼论“太平不易之元,蓉桂竟芳之月,无可奈何之日”

                 (修订稿)

                             逄冠卿

 大观园中那个整天“闲愁胡恨”的贾宝玉,一生中动真情亲自祭奠过的只有两个人,这两个人都是丫鬟身份的女儿:一个叫金钏,一个叫晴雯。《红楼梦》书中对这两次“女儿祭”场景的描写,都情真意切,高雅而又沉痛,然而又都有些古怪。

宝玉祭金钏的时间,偏选在书中大管家王熙凤的生日这天,地点又偏偏选在明知是“曹子建鬼话”的水仙庵,并从自己的荷包里掏出两星“沉速”代替香烛纸马,由小厮茗烟代说一番“女儿经”为祭词,您感到有什么奇怪吗?

还有更奇怪的。宝玉祭晴雯,洋洋洒洒宣读了一大篇《芙蓉女儿诔》。诔文中竟声称:“高标见嫉,闺帏恨比长沙;直烈遭危,巾帼惨于羽野。”把一个低贱丫头晴雯之冤死,比拟为汉代为国事忧伤而死的长沙王太傅贾谊,比附为因治水被舜帝殛于羽山的大禹之父鲧,毋乃不伦?

说奇怪也不奇怪,当你知道了土默热红学十论中的一个重要论点——《红楼梦》与《长生殿》为同一作者所创,《红楼梦》中暗写《长生殿》冤案,祭金钏即为祭“玉环”,诔晴雯就是诔“情文”时,这一切奇怪的感觉便都会释然了。

不必否认作者生活中曾经有两个丫头冤死,作者曾为其死动过真情,但这些小人物之死的创作素材很难考证清楚。作者以两个丫头之死为由头,按照“一声两歌,一手二牍”的写法,明祭金钏,暗祭玉环;明诔晴雯,暗诔“情文”的创作手法,却是有迹可循的。

先说说祭金钏与祭玉环的关系。金钏本是一件女人的饰品,又叫“跳脱”或“缠臂金”,说穿了就是戴在胳膊上的金环。《长生殿》中的杨贵妃,名玉环,据说出生时左胳膊上就带有玉环,上面还刻有“太真”二字。作者怕读者不明白二者之间的比附关系,又特意为金钏安排了一个妹妹玉钏。玉钏即玉环,明眼人一眼即可看穿。

宝玉祭金钏的时间为什么偏偏选在王熙凤的生日那天进行?须知书中凤姐的原型便是作者的妻子黄蕙,二人的关系乃是生于同年同月同日的“同生夫妻”,友人曾作《同生曲》赞颂。于此可知,妻子的生日即作者的生日,这一天便是顺治二年七月初一。那么《长生殿》中马嵬埋玉的忌日又是哪一天呢?杨贵妃马嵬坡香消玉殒之日,乃是天宝十五年六月十四,二者相差大约半个月时间。看,金钏死后半个月,宝玉选择在凤姐生日这天去祭奠,这一时机背后的用心不是昭然若揭了吗?

宝玉祭金钏,水仙庵有现成的香烛纸马统统不用,偏偏用了从自己荷包里掏出来的两星“沉速”。这是什么意思?“沉速”就是沉香。作者初创《长生殿》歌颂杨贵妃时,为作品取名就是《沉香亭》。祭祀地点选在城北,也暗合“沉香亭北倚阑干”。以此来祭奠作者心仪已久的四大美人之一、号称至情理想的代表者杨玉环,大概是最符合情种性格的祭品吧?

至于作者为什么把祭金钏的地点选在水仙庵,并交代这是“曹子建的鬼话”,就更好理解了。杨贵妃在历史上是个颇有争议的人物,作者是按照白香山的《长恨歌》,把她写成了一个清纯而又柔情的女儿。宋代以来,在杭州宝石山下水仙庙内设有“三贤堂”,以纪念白居易、苏东坡、林和靖。作者这里不过是弄个小狡狯,用水仙庵作由头,把“白香山的鬼话”故意说成“曹子建的鬼话”而已。

再说说“诔晴雯”与“诔情文”的关系。晴雯者,顾名思义,“情文”也。“情文”者,《长生殿》也。作者在《长生殿·传概》中云:“感金石,回天地。昭白日,垂青史。看臣忠子孝,总由情至。先圣不曾删郑卫,吾侪取义翻宫徵。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正所谓天字第一号的“情文”!

《长生殿》的创作,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初稿名《沉香亭》,二稿名《舞霓裳》,最后定稿名《长生殿》。《红楼梦》书中对“勇晴雯病补孔雀裘”的描写,其中有什么隐喻么?“孔雀裘”者,“霓裳羽衣”也,《长生殿》第二稿恰名为《舞霓裳》。作者以《沉香亭》改写《舞霓裳》的过程,又恰恰是在北京寓所缠绵的病中进行的,正所谓“勇‘情文’病补《舞霓裳》”也。

作者写晴雯屈死,正是“情文”屈死之寓,正隐喻康熙二十八年中秋节期间,国丧期间发生的“聚演”《长生殿》案。宝玉所撰《芙蓉誄》,开篇就交代了祭祀的时间,是在“太平不易之元,蓉桂竞芳之月,无可奈何之日”。

“太平不易之元”,就是隐指康熙年间,康喻安宁,即“太平”之意;熙喻兴盛,即“不易”之意。书中秦可卿大出殡时灵牌上写的奉天洪建兆年不易之朝”,脂砚斋在此处所批:“兆年不易之朝,永治太平之国。奇甚,妙甚!”与此是一个意思,均是暗指康熙年间。蓉桂竞芳之月”就是特指桂花飘香的八月中秋,八月桂花香是个熟典,任谁都知道。“无可奈何之日”当然就是指《长生殿》案件发生之日,对于作者来讲,其时的“无可奈何”心情是自然的。

太平不易之元,蓉桂竞芳之月,无可奈何之日”三句话,就是“康熙年间八月一个(令人)无可奈何的日子”,其中寓意不言自明。看到《芙蓉诔》中的这个“无可奈何之日”,您能够联想到书中另一个“无可奈何之日”么?在《红楼梦》开篇的“作者自云”中,提到作者撰此书时是在一个“愧则有余、悔又无益之大无可奈何之日”。也就是说,《红楼梦》这部“情文”的创作冲动,就在《长生殿》案发生后。

 就在康熙二十八年中秋,因《长生殿》案“情文”屈死了——作者被“斥革下狱”时,很可能还不曾想到,康熙晚期《长生殿》还有重生之可能,加之自己“可怜一曲《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注定了“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的命运,所以要在《红楼梦》中哀叹:“情文死了”!

作者感叹《长生殿》创作所表达的“乐极哀来,垂戒来世”宗旨,不被时人理解;所发出的“清夜闻钟,遽然梦觉”警示,不为时人领悟,针对时人“正照风月鉴”而“烧镜子”之愚蠢,作者才会发出“高标见嫉,闺帏恨比长沙;直烈遭危,巾帼惨于羽野”的撕心裂肺般呐喊!有鉴于此,《红楼梦》全书都可称为一曲《芙蓉诔》!

《芙蓉诔》开篇便云:“怡红院浊玉,谨以群花之蕊,冰鲛之縠,沁芳之泉,枫露之茗,四者虽微,聊以达诚申信,乃致祭于白帝宫中抚司秋艳芙蓉女儿之前。”以“群花之蕊”,谱“冰鲛之縠”;以“沁芳之泉”,沏“枫露之茗”,祭祀“抚司秋艳”的女儿,寓意何在?

解《芙蓉诔》,不要忘了“女儿是花真身,花是女儿小影”,不要忘了“尺幅鲛绡劳解赠”。“群花之蕊,冰鲛之縠”,代指写女儿之“鲛绡”文字。“枫露之茗”乃作者故乡之“桂露茶”,“沁芳之泉”即作者故园“流香溪”水。《长生殿》案后,满怀悲伤的作者回到故园,以此四项祭品来祭祀“抚司秋艳”的女儿,其心昭然若揭。

《红楼梦》中几乎所有人物的年龄,都是一笔糊涂账,唯独对晴雯死时的年龄,作者交代得清清楚楚:“窃思女儿自临浊世,迄今凡十有六载”。“而玉得于衾枕栉沐之间,栖息宴游之夕,亲昵狎亵,相与共处者,仅五年八月有奇。”这又是为什么?

《长生殿》创作三易其稿,从康熙十二年初稿《沉香亭》到康熙二十八年《长生殿》案发,恰是“十有六载”;而从初稿《沉香亭》到二稿《舞霓裳》的创作间隔时间,也恰是“五年八月有奇”。晴雯与“情文”生年的高度吻合,是用偶合所能解释的么?

晴雯死后,宝玉问小丫头死时情景,小丫头顺口胡诌说晴雯死后做了“芙蓉花神”。宝玉在诔文中竟认为:“上帝垂旌,花宫待诏,生侪兰蕙,死辖芙蓉。听小婢之言,似涉无稽;据浊玉之思,深为有据。”有什么据?木芙蓉者,牡丹之别名也。而传说中杨贵妃,恰是牡丹花花神!

行文至此,再联想到宝玉在秦可卿卧室所作的“兼美”之梦,秦可卿丧钟响起时宝玉口吐鲜血,秦可卿大出殡时“压地银山”般的场面,贾天祥正照风月鉴龌龊而死,死后贾代儒欲火烧“风月鉴”。把书中种种扑朔迷离的不情之描写联系在一起,《红楼梦》隐写《长生殿》案件的千头万绪,在书中若隐若现,不绝如缕。

前几天有网友“求知不倦”撰文,论述《红楼梦》关于“宝玉居丧摆宴”的描写,暗合国丧期间聚演《长生殿》之作者隐痛,分析的头头是道,结论也言之成理。书中其它方面暗写《长生殿》案件的事例还有许多,网友“求知不倦”和“姬健康”探究甚勤,成绩斐然,但还有许多富矿待有志者挖掘开采。

本文到此为止,只用“作者”二字,并未道其姓名。《红楼梦》作者虽然不清,《长生殿》作者确实无疑,将《长生殿》案以切肤之痛写入《红楼梦》书中者,在书中痛心疾首祭玉环、诔情文者,非那个“天下古今第一淫人”稗畦先生洪昇莫属!

考洪昉思的一生,成也《长生殿》,败也《长生殿》,人生清秋大梦,全在《长生殿》。“情缘终归虚幻,清夜闻钟,夫可以遽然梦觉矣”——洪昇在《长生殿》自序中如是说。《长生殿》作者“遽然梦觉”之日,正应是《红楼梦》作者祭诔说梦之时——您说是吗?

                                  201210

附:

祭晴雯乎 <wbr> <wbr>祭情文乎(修订稿)
求知不倦对你的博文《祭晴雯乎  祭情文乎(修订稿)》发表评论
2013-03-23 22:09:13   
    据宋代乐史《杨太真外传》载,唐玄宗曾在清元小殿举行表演会,让谢阿蛮演出《凌波曲》,谢阿蛮在美妙的仙乐声中,飘然登场,表演独舞,柔软的舞姿,轻盈的舞态,似空中浮云,又似晴蜒点水,唐玄宗看了为之大乐,善舞的杨贵妃也称赞不已,撩起自己的袖子,褪下手臂上金粟装臂环,赠给谢阿蛮作为纪念。
    李隆基在望京楼下,先令张野狐奏《雨霖铃》,李隆基四顾凄凉,不觉流涕,又令谢阿蛮舞《凌波曲》,一曲舞罢,谢阿蛮把当年杨贵妃赠给她的金粟装臂环给李隆基看,李隆基睹物思人,凄然垂涕曰:“联今再睹之,益兴悲念矣!”
    这“金粟装臂环”分明就是“金钏”了。
    妙!“缠臂金”——“金粟装臂环” ——“金钏”。又应在了杨玉环身上。
    虽然洪昇在创作《长生殿》时舍弃了这一素材,在《红楼梦》中却让它重现光彩。
祭晴雯乎 <wbr> <wbr>祭情文乎(修订稿)
你回复说:
2013-03-24 05:50:51  
妙。“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将这段话附在文章后面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