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玉 钗黛 兼美
(2012-10-18 17:34:50)
标签:
文化 |
分类: 土默热红学 |
宝玉
——《红楼梦》梦幻手法刍议
在脂本《石头记》中,脂批一再提醒阅者注意书中“写梦写幻”之处,一再提示说作者创作此书只“着意于梦幻”,凡书中“写梦写幻”之情节,都是“绝大关键处”。并交代此书“综其全部之名”乃为《红楼梦》,更显出“梦幻手法”在该书创作中的重要性。
《红楼梦》书中写了很多梦,很多幻,梦中有梦,梦中有幻,幻中有梦。但最集中、最重要、篇幅最大的梦幻描写,当在第五回《曲演红楼梦》。这一回是全书的纲,是全书的眼,是全书所有人物情节的总暗示。读懂了第五回之梦幻,也就真正读懂了《红楼梦》。
《红楼梦》第五回些宝玉在秦可卿妖冶的卧室中睡觉,做了一个“太虚幻境”的梦。梦中“警幻仙子”受“宁荣二公嘱托”,安排宝玉观览了“金陵十二钗册子”,聆听了“红楼梦十二支曲子”,以期使宝玉醒悟。在“痴儿未悟”的情况下,“警幻仙子”又安排一个“乳名可卿表字兼美”的美女,与宝玉一起领略“儿女之事”,以至于卿卿我我,难解难分。正在宝玉沉迷之际,有无数夜叉窜出来,将宝玉扯下“迷津”,宝玉大惊失色,高喊“可卿救我”,随之梦醒。
这一梦的关键人物是这个“乳名可卿表字兼美”的美女,以及她和宝玉难舍难分的奇怪关系。说她是梦中人物吧,她还是现实生活中的秦可卿,宝玉的梦就是在她的卧室中做的。说她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吧,她又有“兼美”这个奇怪的“表字”,并解释“兼美”的含义是“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
钗黛乃是宝玉心爱的宝姐姐、林妹妹,是宝玉“意淫”的对象,并不涉及儿女之私。而这个“兼美”,则与宝玉之间在梦中发泄的“儿女之情”,已经涉及“皮肤滥淫”。此处以“兼美”比附钗黛,确有唐突宝姐姐、林妹妹之嫌。以作者在创作中对钗黛的一往深情,必不出此下策,此中当另有隐情。
要想彻底搞清楚《红楼梦》第五回作者描写的梦幻情节的真实含义,就必须首先搞清楚《红楼梦》的作者究竟是谁?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红楼梦》的?创作《红楼梦》的真实意图是什么?我们过去对《红楼梦》中这些哑谜猜测得五花八门而不得要领,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搞清楚以上三个基本问题。
《红楼梦》的真实作者是顺康年间的大文学家洪昇,他是在康熙二十八年因国丧期间聚演《长生殿》而失去功名,“无材补天”后发愤创作《红楼梦》的,创作《红楼梦》的真实目的是把“自己之罪编述一记,以告普天下人”(详见《土默热红学》)。当你知道了这些基本前提,《红楼梦》中这些梦幻之笔的含义就一目了然了。
作者为什么要让以自己为基本原型的第一男主人公取名贾宝玉?这里面首先有真假宝玉的意思,其典故应该出自“和氏璧”的故事: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意思是,卞和献璞玉于国王,国王认为是用石头欺君,因此砍掉了卞和的膝盖。卞和悲痛地说,我不是因为受刖刑而悲痛,而是因为宝玉被当成了顽石,忠贞之士被误解为说谎骗人的狂徒而悲痛。“贾宝玉”就是被误解的“假宝玉”真石头,也就是被误解为“诳人”的忠贞之士。
但“贾宝玉”还有一层含义不可不知道。就是“贾”字还有一个“沽”的读音,是“商贾”、“买卖”的意思。“贾宝玉”就是出售宝玉的意思。《论语》中有一段大家都耳熟能详的语录:子贡曰:“有美玉於斯,韫匵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意思是,孔子的弟子子贡说:“有一块宝玉,应该放在箱子里收藏起来呢,还是寻求一个识货的商人把它卖出去呢?”孔子说:“卖掉它吧,卖掉它吧。我在等待识货的商人。”
孔夫子师徒这里谈的当然不是做宝玉买卖的事情,而是以此譬喻是否应该出仕,走仕途经济道路的问题。《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之所以如此取名,其真实含义就是这是一块待出售的宝玉,或者说正在求取功名的宝玉。贾雨村穷居葫芦庙时所吟之联“玉在匮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也是同一意思。
洪昇从康熙七年到二十八年,断断续续在京师当了二十年国子监生,目的就是求取一官半职,振兴已经衰落的洪氏“百年望族”。但洪昇这个人从小就醉心风花雪月,厌恶仕途经济,加之在国子监受业期间不务正业,整天忙于《长生殿》创作,所以久困太学,不得一售。
说到这里,就必须要谈谈宝玉和钗黛的关系了。不知朋友们注意到否,宝钗之“宝”与黛玉之“玉”,合起来就是“宝玉”,其余二字合起来就是“钗黛”。书中这两个女儿代表着两种人生价值取向,宝钗总是劝宝玉读书做官,代表着追求仕途经济,而黛玉则从来不说“混账话”,代表着厌恶仕途经济。
换句话说,钗黛分别代表着宝玉追求功名利禄和拒绝仕途经济两种内心世界,但宝玉总是倾向于黛玉。这正是洪昇在国子监时期内心世界的真实流露。人们总爱研究《红楼梦》的“钗黛合一”问题,其实,钗黛合一就是“宝玉”,就是洪昇追求功名期间的内心世界。
宝钗和黛玉过的都是寄人篱下的生活,这正是洪昇当时的真实情况。从康熙十年洪家发生“天伦之难”以后,洪昇被迫“抛父进京都”,投靠舅父兼岳父生活。“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正是此时洪昇的内心感受。所以,作者在《红楼梦》中不仅把自己写进宝玉身上,也写进钗黛身上。因为钗黛合一也是宝玉,是宝玉的内心世界。
真正让钗黛实现合一的,是“兼美”的出现。“兼美”的寓意是什么呢?是杨贵妃,是《长生殿》,是“红楼梦”!杨贵妃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美人,可谓“兼美”。在《红楼梦》中,洪昇把她的外貌(体丰怯热)赋予了薛宝钗,但把她的性格(娇酸妒忌)却赋予了林黛玉,这是钗黛的“分”。
杨贵妃与唐明皇的爱情之梦,也是“红楼梦”,“红楼”一词在古诗中本身既有富室闺阁之意,亦有红墙碧瓦皇宫的意思。洪昇的整个前半生,几乎都醉心于以杨贵妃的故事创作《长生殿》,康熙二十八年,因为在“国丧”期间演出《长生殿》,洪昇受到了“斥革下狱”的严厉处分,从此彻底失去了功名前程。
到了这个时刻,洪昇内心二十年积郁的追逐还是拒绝功名的矛盾,反而自然解决了,所以在他笔下的钗黛,也自然合一了。合一于哪里呢?自然是合一于“兼美”这个《长生殿》的代表人物了。所以《红楼梦》要让“兼美”美貌如宝钗,风流如黛玉。这不是唐突宝姐姐林妹妹,而是描写自己的内心感受。
是杨贵妃这个“兼美”,让洪昇沉溺于儿女之情,为创作《长生殿》百死而不悔;是《长生殿》这个“兼美”,携着洪昇之手游历太虚幻境而被“夜叉”魔鬼拖下“迷津”。其实,《红楼梦》中宝玉在太虚幻境所做之梦,本来就是模仿《长生殿》中唐玄宗李隆基所做“月宫仙境”之梦创作的。
当洪昇功名之梦彻底破灭无奈“大梦归”时,也就是“钗黛合一”的时候,因为洪昇从此再也不用为功名利禄而内心矛盾苦恼,从此可以一心创作《红楼梦》了。这正是康熙二十八年洪昇在大荒山的原型盘山清沟峰下青沟寺逃禅时的真实心理,《红楼梦》的创作,就是在大荒山青沟峰酝酿,从康熙二十八年开始的。
洪昇在康熙三十一年返回故乡后,曾多次去探访自己家族的旧府邸园林。虽然这个时候早已属于别人,并且已经破败不堪,但还是勾起了洪昇往日的情思。《稗畦续集》中有一首《忆桂》诗:“池畔两株桂,年年开暮秋。天香清鹤梦,花影乱鱼游。剪伐归何处?婆娑忆未休。惟余一拳石,似写小山幽”。写此诗的这个时候,正是洪昇创作《红楼梦》的初期。从诗中的“一拳石”、“两株桂”,“天香”、“花影”里面,我们能否悟出点什么?
从以上对《红楼梦》中“兼美与釵黛合一”,“宝玉与钗黛合一”,“宝玉与兼美合一”,三个层次的“幻笔”描写的分析来看,《红楼梦》所写的人生大梦,就是洪昇人生遭际的梦幻表达。《红楼梦》所使用“幻笔”表达的扑簌迷离情节,就是洪昇内心世界的艺术折射!洪昇独特的人生经历,就是《红楼梦》的基本创作素材;洪昇的内心矛盾和焦虑,就是《红楼梦》反映的基本文学思想。
(原文见《土默热红学补》一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一版)
多余的话:
笔者之所以今日重贴这篇旧文,是因为前几天与一位网友发生了一场争论。该网友发帖认为:洪昇并非明遗民,民族主义思想并不强烈,曾在国子监求取功名,不应该痛骂禄蠹国贼,因此不应是《红楼梦》作者。贴此文的目的,就是为了间接回答持此类看法的朋友,并就教于红学界同仁。
且不说以民族主义思想是否强烈为标准,断定《红楼梦》作者之不科学。《红楼梦》书中是否表达了民族主义思想?表达的程度是否激烈?本身就是红学界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即便承认书中确有一定的民族主义情绪流露,将其附会为“一部民族血泪史”,也是老索隐派的故伎,毋乃太过。更何况洪昇本人及其文学作品中,确有民族主义情绪的表达,《长生殿》中通过《弹词》一章,借李龟年之口痛骂胡人入侵及降臣无耻,便是明证。因此不能以洪昇缺乏民族主义情绪来否定其《红楼梦》作者身份。
至于洪昇曾求取功名,不应说拒绝仕途经济道路那些“混账话”问题,更不是什么否定洪昇的理由。蒲松龄一生无数次参加科考,却在《聊斋志异》中屡次起劲地痛骂科举制度。《红楼梦》“作者自云”说的是自己“无材补天”、“不堪入选”,而不是“拒绝补天”、“不曾参选”,正应是一个曾经为求取功名参加过科举之人,因“人生梦幻”而不被朝廷选用者,所表达的“自怨自艾”郁闷之情,这恰恰是洪昇“可怜一曲《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后必说的话。历史上科举落选者著书痛骂科举的例子多矣,无需为此过多啰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