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芳溪与流香溪
(2012-10-14 14:19:14)
标签:
红楼梦沁芳溪流香溪埋玉地文化 |
分类: 土默热红学新进展 |
沁芳溪与流香溪
——土默热
红楼女儿风雅生活的天堂是大观园,大观园的主脉和灵魂是沁芳溪,沁芳溪的创作原型是三生石畔的流香溪,流香溪畔的贵族园林是大观园主体建筑描写的蓝本,也是洪昇和蕉园姐妹青少年时代风雅生活的天堂。明白了以上三者之间的关系,方能懂得小说创作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的道理,方能理清《红楼梦》创作中作者之所以如此审美建构的真谛。
《红楼梦》作者笔下展示的大观园山水楼台,其核心是水,水的骨架是沁芳溪。 周汝昌先生曾以生花妙笔,深刻地剖析了沁芳溪与大观园的关系,他认为,研究大观园必须紧紧抓住“沁芳溪这一水的骨架”,“大观园全部的主脉与‘灵魂’是一条蜿若游龙的‘沁芳溪’。亭、桥、泉、闸,皆以此二字为名,可为明证。一切景观,依溪为境。”“大观园的一切池、台、馆、泉、石、林、塘,皆以沁芳溪为大脉络而盘旋布置。”周先生不愧为红学一代宗师,其沁芳溪为大观园“灵魂说”,可谓真知灼见。
过去一些红学专家绘制大观园全图,往往按中心大湖式园林去布置画面,结果怎么安排都不合榫。如果您仔细阅读《红楼梦》书中关于大观园园林及建筑群的描写,便会发现,园中并未有中心大湖式的水系,作者笔下只有“清溪”、“河”、“池”等语,可知大观园中并没有一个中心式的宽广水面,只有一条小小的沁芳溪蜿蜒流过。溪流入口处称作沁芳闸,所谓闸也只能建在河道上。溪流引入园中后,分作两个支汊,河面时宽时窄,形成不同的水道和水池,最后又收束在一处,从怡红院附近的大观园院墙下面流了出去。
园内主要建筑如怡红院、潇湘馆、蘅芜苑、稻香村等,都是沿着这条沁芳溪布设的。各建筑之间从陆路往来,均要经过跨河的桥梁,如沁芳桥、藕香桥、蜂腰桥、翠烟桥、折带朱栏板桥等。如果从水路游览大观园,随处都有登船的码头,书中称作“坞”或“渚”,如怡红院、潇湘馆附近的沁芳亭前有元妃上船的码头,秋爽斋附近的荇叶渚有贾母上船的码头,蘅芜苑附近有云步码头,等等。
书中描写宝玉和姐妹们的生活细节时,也清楚地表现是发生在一条溪流两边。宝玉在百无聊赖之际晃出了房门,在回廊上调弄了一回雀儿;出至院外,顺着沁芳溪看了一回金鱼。黛玉葬花前,宝玉把花瓣兜起来,走到沁芳溪,抖在水里,看着那个桃花落红残片,“溶溶漾漾流出沁芳闸外”。宝玉从宝钗处出来没精打采回怡红院,沿着沁芳溪边的翠樾埭(绿荫覆盖的河堤)往回走,沿堤可见埭下之溪水“溶溶脉脉地流将过去”。
当你真的读懂了大观园“依溪为境”、沿河布置的园林建筑格局,你就会明白,《红楼梦》作者创作大观园所借鉴的生活原型,并非某一座古典园林,而是沿着一条溪流分布的一组园林建筑群体。这条沁芳溪的原型就是“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杭州“三生石畔”的流香溪;沿溪这组园林建筑的原型,就是位于法华山下、流香溪畔的明末清初杭州洪顾黄钱四大家族的山庄别业。《红楼梦》的作者,就是生于斯长于斯的诗人兼戏剧家洪昇,书中十二金钗姐妹的生活原型,也就是当年在流香溪畔吟诗作画的蕉园十二钗。
流香溪是杭州西溪的一条支流,发源于法华山花坞深处,在紫金港汇入西溪。明末清初,流香溪畔分布着洪钟别业(洪府和洪园)、蕉园(西溪山庄)、钱氏竹树产业、沈氏九间楼酒家(杏花村)等贵族园林建筑,这些园林分别构成了《红楼梦》大观园中四大建筑怡红院、潇湘馆、蘅芜苑、稻香村的创作原型。一条流香溪,见证了明末清初生活在这里的那些江南才子才女的风流韵事;也验证了《红楼梦》中沁芳溪畔宝玉和十二钗的怡红快绿之梦。
《红楼梦》借元妃省亲写康熙南巡,这在学界早有共识。书中描写宝玉题咏大观园,把园中溪流命名为沁芳溪,溪畔的亭、桥、泉、闸,也皆以沁芳二字为名。顾名思义,“沁芳”的意思就是“流香”,沁芳溪就是流香溪。康熙三十八年皇帝南巡到杭州,权臣高士奇在这里修建西溪山庄接驾,康熙亲笔为其题名为“竹窗”。此后,流香溪上、竹窗门前的小桥被称作御临桥,皇帝登船的小池被称作御临池,加上桥旁当时设立的关税河闸,总称“御临三址”,这应当就是《红楼梦》大观园中沁芳桥、沁芳池、沁芳闸等“沁芳三址”的创作原型。除了如此解释外,天底下大概不会再有这么凑巧的偶合。
问题还不止于此,康熙皇帝巡幸的这座西溪山庄,其前身乃是“蕉园”,著名的女子诗社“蕉园五子社”和“七子社”——整整十二个年青女诗人,两次结诗社的地点都在这里。蕉园乃是蕉园诗社“祭酒”柴静仪父亲柴云倩的庄园,柴静仪居住的地方叫做“凝香室”,并以此作为自己的诗人雅号。柴云倩后来把蕉园卖给了高士奇,被改建为“竹窗”(西溪山庄)。《红楼梦》把这里写成窗前竹影摇曳的潇湘馆,另题匾额为“有凤来仪”,并特别交待这是元妃省亲“第一巡幸之处”。康熙南巡与蕉园诗社的历史在这里交汇,雄辩地证明了这里就是大观园潇湘馆的创作原型。
流香溪发源于花坞,顾名思义,花坞多花,千百年来,这里一直是杭州鲜花香草的主要供应地。《红楼梦》书中宝姐姐居住的蘅芜苑,就是以花坞中流香溪畔钱氏家族的“竹树产业”为原型创作的。“蘅芜”就是鲜花香草,“苑”就是园圃,合起来就是花圃的意思。晚明大文人冯梦祯日记中就有亲见“钱万二氏竹树产业花息甚繁”的记载,宝姐姐的生活原型钱凤纶诗中也有“万花深处是侬家”的描述,足资证明。《红楼梦》中薛蟠结亲“桂花夏家”,也是花商出身,正所谓门当户对。流香溪流出花坞的山口处,古时确曽有一座竹桥,称梵香桥,也叫藕香桥,历史上名气很大,在很多著名文人的文章中皆有记载,与《红楼梦》中的描写完全一致。
在流香溪畔,有一著名的梅花泉,泉形呈梅花瓣状,泉水清醇甘洌,过去以此泉酿造的梅花泉酒,号称“第二惠泉酒”,远近闻名。从南宋起,梅花泉边便有一沈诸开办的九间楼酒家,别称杏花村,有释大善《西溪百咏》中“杏花村里酒帘摇”诗句为证。宋高宗赵构曽在西溪九间楼饮梅花泉酒,香醇甘冽,龙心大悦,亲笔为沈氏御书“不为酒税处”。明末清初,这里依旧是沈氏家族的庄园,沈家的寡妇大嫂子柴静仪和独生子沈用济就住在这里。柴静仪母子,就是《红楼梦》中李纨母子的原型。李纨和柴静仪,同为寡妇大嫂子,同为女子诗社“祭酒”,决不是牵强附会。宝玉题咏李纨居住的稻香村时,说题名“杏花村”“犯了正名”,但又为这里题匾额“杏帘在望”,并主张挂个酒幌子。这种貌似自相矛盾的写法,其实就是按照真实原型柴静仪的居处描写的。
大观园中最豪华的建筑怡红院,其原型便是明末清初流香溪畔最豪华的洪钟别业,曽被明代大文人冯梦祯称为整个西溪最漂亮的“宜居佳处”。“怡红”者,“宜洪”也,宝玉还有个“爱红的毛病”,其隐喻盖源于此。洪钟别业位于流香溪末端紫金港附近的深潭口,流香溪正是在这里汇入西溪的,与《红楼梦》中描写完全吻合。宝玉题咏怡红院时,之所以坚持为这里题额“红香绿玉”,并在奉命做诗时顽固地使用“绿玉春犹卷”,其根源就在于“红香绿玉”确实是流香溪畔最有代表性的景色:“红香”代表的是十里红梅,绿玉代表的是万竿绿竹。流香溪畔的竹子很特殊,呈金黄色,古时被文人称为“黄金绿玉”,这个“绿玉”并非《红楼梦》作者的发明。书中大观园内出现频率很高的“蓼汀花溆”,其实就是西溪的“芦汀沙溆”,这在洪昇曾祖父洪瞻祖的《西溪志》中有清楚的记载。
不仅怡红院、潇湘馆、蘅芜苑、稻香村四大建筑的原型在流香溪畔,《红楼梦》书中出现的很多小地名,也可以在流香溪畔找到原型的痕迹。书中的“大主山”,就是“山水横拖千里外”的秦亭山、小和山与老和山,古时统称法华山或粟山。书中大观园门口的石板“大直道”,就是法华山下、西溪河畔的南宋辇道,其遗址就在今西溪路的下面。书中姐妹们烤鹿肉“锦心绣口”赛诗的芦雪庵,就是“蒹葭深处”的秋雪庵,这里每到秋季,芦花如雪,故有此名。书中宝玉讨“疗妒羹”的天齐庙,就是西溪的老东岳,这里确实是一处年深日久的庙宇,庙中泥塑木胎极其狰狞,与《红楼梦》描写完全吻合。这些地名和景色集中在流香溪一隅,并与康熙南巡、蕉园结社、洪氏家难的故事糅合在一起,绝不是用偶合可以解释的。
“十里清溪曲,修篁入望森。暖吹梅信早,水落草痕深。俗藉渔为业,园饶笋作林。民风爱淳朴,不厌一登临”。这首康熙皇帝当年临幸“竹窗”所咏的五律,形象地描绘了流香溪畔当日十里清溪、修篁梅信的美景。也就是在康熙皇帝临幸“竹窗”前后,洪昇因《长生殿》案件从京师狼狈逃回故乡杭州,在愤懑、忧郁、怀恋、惆怅的复杂心境下,以故园西溪之美景为原型,以康熙南巡为背景,创作了美轮美奂的大观园,并以流香溪畔蕉园姐妹两结诗社和洪氏家族“天伦之变”的事迹为素材,描写了长歌当哭的大观园故事。当然,《红楼梦》笔触所至不止西溪,书中的大观楼和玉石牌坊,乃是以孤山“外行宫”为原型的,因为洪昇晚年结庐的“稗畦草堂”就在这里,这里也就是《红楼梦》的创作地。书中的太虚幻境,乃是以洞霄宫为原型创作的,因为洪昇的两位祖先,都曾任过洞霄宫提举,所以书中的“宁荣二公”方能在这里嘱托警幻仙姑规劝其子孙宝玉走上正途。
在流香溪畔谈《红楼梦》,就不能不联想到另外两部古典名著《水浒传》和《长生殿》。当年钱塘施耐庵,在钱塘西溪写毕120回《忠义水浒传》后,曽慷慨涕零赋诗一首:“生当鼎食死封侯,男子平生志已酬。铁马夜嘶山月暗,玄猿秋啸暮云稠。不须出处求真迹,却喜忠良作话头。千古蓼洼埋玉地,落花啼鸟总关愁。” 蓼儿洼的原型便是西溪湿地,即旧时浩淼无际的南漳湖。施耐庵把这里称作“埋玉地”,有深意存焉。何谓“埋玉”?“埋玉”就是埋葬有才华的人,就是把最有价值的宝物打碎了给你看,就是悲剧。《水浒传》是始于“石碣”、终于“埋玉”的悲剧,《红楼梦》也是始于“石头历劫”、终于“埋玉葬花”的悲剧,《长生殿》的第25出干脆就叫做《埋玉》。
三部作品的共性除了都是“埋玉”悲剧外,作品架构上的相似性也是不容忽视的:它们都是使用的写梦写幻手法,都是在天上设个“太虚境”,在地下设个“大观园”,都有个女神在其中拨弄命运。这种相似性似乎也很难用偶合解释,笔者曾经在《〈水浒传〉与〈红楼梦〉》一文中,专门论述了《红楼梦》的“女水浒”、“反水浒”特点。从洞霄宫到秦亭山,沿山十里清溪十八坞,发育于其间的流香溪文化,说到底便是由“太虚幻境”和“大观园”构成的独特地域文化。这也就难怪两个相隔三百多年的文人施耐庵和洪昇,异世同地不约而同地写出“埋玉”三部曲了。一曲溪流一曲烟,从南宋到明末清初,西溪一直是失意文人的隐居之所、寻梦之乡、吟啸之地,十里清溪的历史烟云,凝聚在这三部“埋玉”名著中,既是千古异事,亦是地域文化融汇繁衍的应有之事、必然之事!
写于2010年1月17日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