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考证红学引路人——俞曲园

(2012-01-10 20:15:04)
标签:

俞樾

考证红学

引路人

文化

分类: 土默热红学新进展

               浙红剪影之八

                考证红学引路人——俞曲园

    红学界中人几乎一致认为:新红学即红学考证派的创始人是胡适先生。胡适之前的红学是旧红学,属于文史不分的索隐派和评点派。自从胡适先生在美国引进了杜威的实证主义,并应用于《红楼梦》研究,于1927年发表了《红楼梦考证》一文,确立了曹雪芹的作者地位和高鹗的续书人身份,标志着红学考证派的诞生,新红学方登上历史舞台,并最终取代了旧红学。

    其实这种说法是大成问题的,最起码在两个方面根本就站不住脚:

    其一,中国文史领域的考证学派未必就是舶来品,更谈不上是胡适从美国引进的杜威实证主义。清代的传统学术研究从乾嘉年起,便兴起了以考据学为标志的朴学。朴学主张“无信不征”,“凡立一义,必凭证据”;“孤证不为定说”;“隐匿证据或曲解证据,皆认为不德”等。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朴学》对此有精辟论述。

    其二,对《红楼梦》作者的考证,并非胡适先生的专利;以考据方法研究曹雪芹,也不是自胡适入手方开始。早在清同治光绪年间,精于朴学考据的国学大师俞樾,便对《红楼梦》一书及其作者、补订者曹雪芹和高鹗二人进行了考证。胡适先生的考证,不过是在俞樾考证基础上的部分修缮而已,其修缮内容和方法,还有违背朴学考据原理的嫌疑。

    俞樾大师的考证文字,详见其所著《曲园杂纂》卷三十八《小浮梅闲话》:

   《红楼梦》一书,脍炙人口,世传为明珠之子而作。明珠之子,何人也?余曰:明珠子名成德,字容若。《通志堂经解》每一种,有纳兰成德容若序,即其人也。恭读乾隆五十一年二月二十九日上谕,成德于康熙十一年壬子科中式举人,十二年癸丑科中式进士,年甫十六岁,然则其中举人止十五岁,于书中所述颇合也。此书末卷自具作者姓名曰曹雪芹。袁子才《诗话》云:“曹〈练〉[楝] 亭康熙中为江宁织造,其子雪芹,撰《红楼梦》一书,备极风月繁华之盛。”则曹雪芹固有可考矣。又《船山诗草》有《赠高兰墅鹗同年》一首云:“艳情人自说《红楼》”。注云:“传奇《红楼梦》,八十回以后,俱兰墅所补”。然则此书非出一手。按:乡会试增五言八韵诗,始乾隆朝,而书中叙科场事,已有诗,则其为高君所补可证矣。(俞樾自注:纳兰容若《饮水词集》有《满江红》词,为曹子清题其先人所构楝亭,即曹雪芹也。)

    俞樾文中所列之明珠家事说,并认为与《红楼梦》“书中所述颇合”,显然是旧红学索隐派观点的复述。但文中从“此书末卷自具作者姓名曰曹雪芹”起,俞樾大师便对曹雪芹和高鹗进行了初步考证。他以袁枚的《随园诗话》为证,佐以纳兰容若之《满江红》词,证明曹雪芹即曹子清为《红楼梦》作者。并根据《船山诗草》“艳情人自说《红楼》”,佐以乾隆朝科场诗,证明“传奇《红楼梦》八十回以后,俱兰墅(高鹗)所补”。

    姑勿论俞樾的考证结果是否正确,纯从方法论角度看,俞樾对曹雪芹与高鹗的研究,使用的纯属于朴学考据方法,与后来胡适使用的方法并无二致。胡适在做自己的《红楼梦研究》一文时,便是从俞樾那里拿来了关于袁枚《随园诗话》的证据,以及张问陶《船山诗草》的证据,并在此基础上加以进一步考证,方得出自己的结论的。从这个角度可以说,俞樾乃是胡适的引路人,是考据红学真正的开创者。

    胡适先生在《红楼梦考证》中,曾交代自己看到过俞樾的文章。他说:“俞樾在《小浮梅闲话》里曾引此条的一小部份,又加一注,说:纳兰容若《饮水词集》有《满江红》词,为曹子清题其先人所构楝亭,即雪芹也。俞樾说曹子清即雪芹,是大谬的。曹子清即曹楝亭,即曹寅。”然后,胡适又根据晚清民初杨钟羲《雪桥诗话》的记载,将曹雪芹考订为曹寅的孙子。

    从俞樾与胡适的考证过程可以看出,二人使用的是同一组证据,但得出的结论却大不相同,可谓同途殊归。胡适考证时,俞樾已经作古,胡适断言俞樾的结论“是大谬的”,俞樾也不可能当面加以反驳。但二人究竟是谁“大谬”,或者是两个人都“大谬”呢?确有详细辩驳澄清之必要。

    首先,虽然二人都认为曹雪芹是《红楼梦》作者,但俞樾的说法是从《红楼梦》书中“末卷自具作者姓名曰曹雪芹”得出的结论,显然,俞樾是从《红楼梦》后四十回作者的角度,去看曹雪芹的作者身份的。而胡适则毫无根据地否定了“此书末卷自具作者姓名曰曹雪芹”,认为后四十回的续作者是高鹗,却莫名其妙地把前八十回的著作权交给了曹雪芹。

    其次,虽然二人都认为高鹗在《红楼梦》成书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俞樾认为《红楼梦》后四十回为“高君所补”,这个“补”不过就是修修补补、补订成书的意思。而胡适则认为“补”就是续书,《红楼梦》后四十回的续作者乃是高鹗。虽然俞樾也认为“此书非出一手”,《红楼梦》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为不同作者所为,但仅推定后四十回作者为曹雪芹,并未明确判定前八十回作者,而胡适则将其著作权分属为曹雪芹和高鹗。

    再次,虽然二人考证的《红楼梦》作者都叫曹雪芹,但俞樾认为曹雪芹就是曹子清,就是曹寅。而胡适则认为曹雪芹是曹寅的孙子。曹寅是康熙年间人,显然,俞樾认为《红楼梦》是康熙年间的作品,而曹寅的孙子则是乾隆年间人,《红楼梦》因此也当然被胡适判定为乾隆时代的作品。

    俞樾无意间引领胡适走上了曹雪芹考证的道路,胡适先生吃着俞樾大师的奶,却挤出了自己的草。二人从同一组证据中得出的不同结论,虽然都纠结在曹雪芹和高鹗身上,但在本质上却有着重大分歧。这种分歧对于正确阅读和领悟《红楼梦》,则代表着不可调和的两条文化思路。

    首先,《红楼梦》究竟是康熙年间的作品还是乾隆年间的作品?究竟是充斥清初文坛的晚明文化气脉的产物,还是刻板正统的乾嘉学风笼罩下的产物?这是《红楼梦》研究最基础最本质的问题!承认《红楼梦》是晚明文化气脉的延续,《红楼梦》则是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的优秀文学作品;把《红楼梦》断代为乾隆年间的作品,《红楼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了曹雪芹“天才论”的注脚。在这个大是大非问题上,“大谬”者显然是胡适而不是俞樾。

    其次,《红楼梦》后四十回作者究竟是曹雪芹还是高鹗,并非简单的人物之争,而是考据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之争。俞樾是根据《红楼梦》书中的原始记载,确定曹雪芹为后四十回作者并对其人加以考证的。而胡适则无端将“兰墅所补”的补字偷换概念变成了续书人,并据此排斥了曹雪芹的续书人身份。今天,红学界已经证明,在高鹗之前,就有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存在,胡适的高鹗续书说早已破产。在这个问题上,“大谬”者显然也是胡适而不是俞樾。

    再次,关于曹雪芹其人究竟是曹寅本人还是曹寅的儿子抑或孙子,现在红学界争议很大,迄今并无定论。曹寅字子清,号雪樵,曹雪樵化名曹雪芹,于情于理都说得过去。至于胡适说的曹寅孙子曹雪芹,随其祖父之号雪樵排名雪芹,简直不当人子,于情于理都说不通。更何况红学界折腾了一百来年,不仅没有可靠证据证明曹寅有个孙子曹雪芹,就连曹姓的家谱也不承认有这么个人。在这个问题上,“大谬”者更是胡适而不是俞樾。

    笔者考证:《红楼梦》前八十回是晚明文化气脉的产物,是三生石畔杭州西溪文化的产物,原作者是康熙年间的大文豪洪昇,故事素材来源于洪氏家难、蕉园诗社和《长生殿》案;《红楼梦》后四十回的续作者是曹雪芹,曹雪芹疑似曹雪樵。洪昇临终前将《石头记》手稿带到南京江宁织造府,曹雪樵披阅增删后,以《红楼梦》行世。这就与俞樾大师关于曹雪芹即曹子清(曹寅)的考证不谋而合了。当然,《红楼梦》后四十回中有乾隆年间“科场诗”的痕迹,那是程高本整理者高鹗所“补”留下的痕迹,这一点俞樾大师早已说清楚了。

    说了这么多关于俞樾和《红楼梦》考证的话,还是回归正题谈一谈俞樾本人吧。俞樾(1821-1907)字荫甫,自号曲园居士,浙江德清人。晚清著名文学家、经学家、教育家、书法家,朴学大师。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进士,出自曾国藩门下,与李鸿章为同年,曾任翰林院编修。潜心学术四十余载,治学以经学为主,旁及诸子学、史学、训诂学,乃至戏曲、诗词、小说、书法等,可谓博大精深。先后主讲过杭州紫阳书院、沽经精舍、德清清溪书院、菱湖龙湖书院,海内外慕名求学者甚众,号称“门秀三千”,我国近代国学大师章太炎、吴昌硕等皆出其门下。

    在西湖孤山南麓,有一幢两层三开间的中式楼房掩映于绿阴丛中,这就是一代国学大师俞樾的旧居,人称俞楼。俞楼的前身是西湖诂经精舍,俞樾在此讲学著书三十多年。有人曾为俞楼题联云:“千古一诗人,文章有交神有道;五湖三亩宅,青山为屋水为邻。”俞樾对《红楼梦》及曹雪芹的考证,是否在这里进行的,就不好考证了。但由于家学渊源,在俞樾的曾孙辈中,又出现了一位著名红学大师俞平伯。他与胡适先生并肩开创了红学考证派,成为新红学的奠基者之一,在红学史上占有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

    很有意思的是,记载俞樾关于曹雪芹考证文字的《小浮梅闲话》,作者在篇首曾交待此书的成因:“余曲园之中,有曲池焉。曲池之中,有小浮梅槛,仅容二人促膝。夏日,余与内子坐其中,因录其闲话稍有依据者,为一编云。”俞樾与其妻姚文玉,系中表婚姻,一生感情甚笃。炎炎夏日,两人池边纳凉,浮梅闲话,稗官野史,纵横古今,别有洞天。俞樾对曹雪芹的考证,很可能是在此与爱妻闲话的记录。

    “小浮梅槛”之名,大抵源自杭州西湖著名的文学佳话“浮梅槛”,事见明代黄汝亨的著名散文《浮梅槛记》。“浮梅槛”与《红楼梦》故事有着莫大关系。黄汝亨子妇顾若璞,乃明末清初著名女性文人,亲自培养并保护了蕉园诗社十二个年轻女诗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祖宗”,领着“十二金钗”,徜徉在“三生石畔”的名山胜水间,先后结成两期女子诗社。这是什么?这就是红楼故事的源头活水,是活生生的《红楼梦》创作素材!

    俞樾作为一代国学宗师,他的《红楼梦》与曹雪芹考证,虽然并非其学业重点,加之受时代和史料限制,成果不尽周延充分,但作为朴学大师的杰作,还是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讲究严谨求实、惠及后人的。比起后来者胡适先生的选择性采信证据,“隐匿证据或曲解证据”,有违朴学规范“皆认为不德”的红学考证,显然要高明得多。生活在“小浮梅槛”的俞樾和俞平伯两代大师,沉迷于《红楼梦》研究,执著于曹雪芹的考证,并在这个领域做出了家族性的巨大贡献,但却与身边的“浮梅槛”及其中的蕉园女子诗社故事失之交臂,惜哉!

 
附:俞樾照片及手迹

   俞樾全身照   俞樾印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