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十个为什么(二)
(2010-05-29 06:49:13)
标签:
文化 |
分类: 土默热红学 |
《红楼梦》十个为什么(二)
土默热
《红楼梦》书中的秦可卿,只是一个象征性人物,并非实有其人。某大作家猜测的秦可卿是什么“废太子的女儿”,纯属瞪者眼睛说胡话,不可当真。
奇怪的是,作者让这个秦可卿“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还让这个漂亮女人同宝玉做“儿女之事”,为宝玉能够成为“天下古今第一淫人”做“导淫”的启蒙者。如此写来,大有唐突作者心爱的宝卿颦卿之嫌,似乎不可理解。红学界好多慧眼识人者,据此推断“钗黛一体”,但只知其然,对作者为什么如此落笔,却说不出所以然。
当你认真阅读过洪升的代表作《长生殿》之后,对以上疑问就会豁然开朗。《红楼梦》的创作,明显带有剿袭《长生殿》的痕迹。《红楼梦》的言情主题,虚实相间的结构,亦幻亦真的手法,主人公的性格,悲剧结局,都是因袭的《长生殿》。笔者在《怀金悼玉诉情种,寂寥伤怀话石头》文中对此有详尽的比较分析,读者可以查看。
《红楼梦》中宝、钗、黛三个名字和三角关系,都来源于《长生殿》中的“天宝明皇、玉环妃子”,以及他们之间的“钗盒情缘”。从以上八个字中摘出“宝、玉”二字,再幻化出《红楼梦》中宝玉、宝钗、黛玉三个名字。书中宝玉那块石头上镌刻的“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八个字,以及宝钗金锁上镌刻的“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八个字,也都是暗隐“长生”的意思。
《红楼梦》中地名所用的“长安大都”、“金陵”,就是《长生殿》作品中的主要地名,并非实指,李杨的爱情故事发生在“长安大都”,而李龟年、念奴、永新歌咏“天宝逸事”的场所,则为金陵。《红楼梦》作品中,对年老的女奴称为“嬷嬷”,对年轻的女奴称为“姐姐”,决不是什么旗人家庭的专有称呼,《长生殿》中与《红楼梦》“嬷嬷”、“姐姐”的称呼完全相同,总不能说唐明皇、杨贵妃也是“旗人”!
《红楼梦》中的“太虚幻景”,就是剿袭的《长生殿》中“太真”妃子生前和死后所去的“月宫仙境”。《红楼梦》中的“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就是剿袭的《长生殿》中摆布“天宝明皇、玉环妃子”命运的“织女大士”、“天孙真人”。《红楼梦》中的“神瑛侍者”、“绛珠仙子”,就是剿袭的《长生殿》中的“孔升真人”、“蓬莱仙子”。两部作品的架构如此一致决非偶然,只能说明作者为同一人,就是洪升。
《红楼梦》中的“天香楼”,其实就是从《长生殿》中“天香云外飘”的月宫仙境中幻化来的,其中并没有红学界猜测的那些污七八糟隐秘。秦可卿形象,并非真实人物,只是一个象征性的形象,这个形象就是《长生殿》中的杨玉环!《红楼梦》中若隐若现地描写的秦可卿“淫丧天香楼”,正是隐指杨贵妃被“缢死”的人生结局。杨贵妃本来是寿王妃,唐明皇的儿媳,《红楼梦》中隐隐约约让公公贾珍与儿媳感情良好,寓意是可以想见的。洪升创作《长生殿》时,尽删“太真秽事”,对这个人物投入了太多的感情,也应该是《红楼梦》中宝玉听到可卿死讯,居然吐血的真正原因。作者之所以用秦可卿为宝玉“导淫”,正是象征作者本人是研究李杨爱情、从创作《长生殿》开始,进入了醉心“花笺彩纸”的人生历程。
言情传奇是在舞台上演出的艺术,其表达的男女爱情,在舞台上可意会而不可真的实行,正可谓《红楼梦》中可解又不可解的“意淫”。洪升的《长生殿》搬演后,迅速风行天下,“旗亭市上红楼里,群指先生折角巾”,洪升被誉为天下第一言情高手,又正可谓“天下古今第一淫人”!洪升一生以创作言情文学为生,没有走“仕途经济”的道路,与《红楼梦》中“宁荣二公”嘱咐“警幻仙子”,把宝玉导上正路,宝玉却“终于未晤”,最后被魔鬼拖下“迷津”的描写,是完全一致的。《红楼梦》中秦可卿的全部秘密,仅此而已。
七、
《红楼梦》中最窝囊的人物,大概要数那个姓贾名瑞字天祥的自作多情种子了。“跛足道人”送给他一面风月鉴,正照是美女,反照是骷髅。此君不顾死活,硬是不肯听从“跛足道士”的劝告,坚持“正照风月鉴”,最后遗精身亡。
红学界的大师们,并非不知道贾天祥这个人物和他“正照风月鉴”的故事,只具有象征性意义,但在曹雪芹身上,却找不到作品如此描写究竟象征什么。当你知道了《红楼梦》的作者是洪升,贾天祥“正照风月鉴”故事的寓意,就一目了然了。
洪升是因为创作了《长生殿》而名动天下的,也因为搬演《长生殿》而罹祸。成也《长生殿》,败也《长生殿》,洪升一生,几乎都生活在《长生殿》的光环和阴影中!《长生殿》的主旨是描写唐明皇“占了情场,弥了朝纲”,导致“安史之乱”,失去帝王之位的。正面看《长生殿》,确实是金粉红楼,无限繁华旖旎;反面看《长生殿》,却是刀光血影,天下苍生涂炭。因此,《长生殿》出笼后,时人都称其为一面“风月宝鉴”,称道其深刻的警劝意义。
《长生殿》毕竟是描写的帝王家生活,好多朋友都担心洪升为此惹祸,劝他不要传出去。洪升没有接受劝告,果断付诸公演,并且在京师一炮走红,王公贵族和平头百姓都争看演出,一时戏剧界非《长生殿》不能擅场。康熙皇帝看了《长生殿》之后,以为“意存讽刺”,心中十分震怒。这个工于权术的皇帝不露声色,表面上还给了戏班“二十两”赏格,内地里却谋划把《长生殿》作者打下十八层地狱!
康熙二十八年,正在康熙皇帝新册封的佟皇后“国丧”期间,洪升和朋友们因为“聚演《长生殿》”,被康熙皇帝抓住了罪名,一网打尽!洪升被逮捕下狱,枷号三月,革去了“国子监生”的功名,永远断绝了洪升的仕进道路!
在洪升一生所遇到的三次重大人生打击之中,这是一次最惨痛的打击!因为洪升是洪家“百年望族”中唯一寄予振兴希望的继业者,洪升彻底失去功名,也就意味着“百年望族”永远地无可奈何花落去了!此时此刻,洪升除了悔恨自己的“荒唐”“不肖”行为外,对直接决策打击“聚演《长生殿》”的皇帝,心存的痛恨就可想而知了。
洪升把《红楼梦》中那个龌龊愚蠢的贾瑞,取表字“天祥”,其用心可谓昭然若揭。洪升让这个“贾天祥”,不看“风月鉴”劝惩的反面,而专看描写“情”和“淫”的正面,实际上是为自己的“代表作”的寓意暗中进行辩解。让“贾天祥”遭受粪便淋头的侮辱,最终死于“正照风月鉴”,无疑是对皇帝恶毒的诅咒!
八、
《红楼梦》描写的“贾二舍偷娶尤二姨”的故事,故事情节曲折生动,人物语言栩栩如生,如果没有真实的生活经历,任何作家也杜撰不出如此生动的故事。《红楼梦》的作者洪升,还真有这么一段人生经历,
康熙二十二年二月,三十九岁的洪升往游苏州,拜谒江苏巡抚余国柱,以所获的千两馈赠,在苏州买了一个年仅十七岁的小“戏子”“邓氏雪儿”为妾。娶妾归来后,大概是由于糟糠之妻黄蕙嫉妒吵闹,洪升有一段时间内心老大不痛快,并为此专门创作了一部传奇《织锦记》。
《织锦记》又名《回文锦》,其内容描写的是,秦州刺史窦滔,妻苏氏,名蕙,字若兰,知识精明,仪容秀丽。后窦滔又娶“有文武才”的赵阳台为侧室。惧苏妒,置阳台于外室。苏侦知后大怒,率群婢劫归,幽于别室,并屡加不堪。窦滔夫妇有一婢陇禽,尝献媚于滔,受苏蕙唆使,对阳台屡加侮辱。阳台逆来顺受,终于妻妾和好,而对陇禽则加以痛惩。
明眼人一眼就可以看出,《织锦记》中的苏蕙,就是《红楼梦》中的凤姐,也就是洪升的妻子黄蕙;黄蕙字兰次,与作品人物名和字均相同或相近,决非偶合。《织锦记》中的赵阳台,就是《红楼梦》中的尤二姐,也就是洪升新纳的侧室“邓氏雪儿”。至于《织锦记》中的陇禽,应是《红楼梦》中去秋桐,“桐”与“禽”有意义上的关联,在洪升的身边,当时还有一个婢女,姓名无考,大概就是其生活原型。
由此可见,《红楼梦》中“贾二舍偷娶尤二姨”的故事,与《织锦记》中“窦滔偷娶赵阳台”的故事,都是根据作者洪升真实生活中“洪上舍偷娶邓雪儿”的真实经历创作的。不过,洪升纳妾的下场,没有《织锦记》描写的那么好,也没有《红楼梦》描写的那么坏,最终是洪升作新曲后,“大妇调冰弦,小妇展歌喉”,其乐融融而已。穷的经常揭不开锅的洪家,妻妾之间大概也没有精力斗的你死我活。
《织锦记》传奇今天已经失传了,但洪升撰写的《自序》还在。在《自序》中,洪升对女人的嫉妒痛加攻击。从《红楼梦》中,我们也能看出洪升一脉相传的思想的脉络:作者不仅对凤姐的嫉妒痛加针砭,对夏金桂嫉妒的丑化更是不遗余力,在“王道士胡诌妒妇方”中,还对女人嫉妒进行了无情的嘲笑。这里不是研究洪升的思想是否先进前卫,实际上,对《红楼梦》作品的思想内涵,也无必要人为拔高。
九、
笔者过去也曾陷入误区,把作品开篇表现的那个“自怨自艾”的补天石,以及石头所处的“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连同那个更名为“情僧”的“空空道人”,统统看作作者创作时的假托。经过数年的精心考证,现在看“假托说”是不对的,此山此石此道人,都有生活中的原型,《红楼梦》确实是“不敢稍加穿凿”的作品。
《红楼梦》中“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的原型,是京东的盘山青沟禅院。盘山相传是盘古开天地之处,也是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有《盘山志》记载和相应的寺庙为证。断定“青埂峰”就是青沟禅院,不仅谐音,还有康熙皇帝亲题的“户外一峰”为铁证。这些在笔者的《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新证》等文章中有详细分析,此不赘述。
青埂峰下“空空道人”的原型,就是洪升的老朋友,青沟禅院的智朴大师。智朴又名拙庵,俗姓张,人们习称其为“拙大师”、“拙和尚”,但他又有道人的身份,人们有时也称他为“拙道人”、“拙上人”。这些在他与洪升共同的朋友王世桢、朱彝尊、宋荦的传世作品中,均有明确记载。笔者在《空空道人考证》等文章中,有详尽的分析。
康熙二十九年春,正是洪升因“聚演《长生殿》”遭受人生沉重打击后,洪升曾“牛衣肿目”来到盘山青沟禅院,找老朋友智朴大师“逃禅”,也就是在宗教中寻求解脱。盘山满山奇峰怪石,特别是那块硕大的“风动石”,必然勾起洪升的无限遐想。把刚刚被皇帝革去功名的自己,比喻为这块传说为女娲弃用的“补天石”,不是再恰当不过了么?
作者把“绛珠仙子”和“神瑛侍者”,描写为“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一对“冤家”,起源应是根据洪升夫妻的故乡杭州的传说创作的。杭州灵隐寺的飞来峰,传说就是从“西方灵河岸边”飞来的,全中国只此一处,别无分店。三生石的故事,是杭州历史悠久的传说,这块石头全中国也只有杭州一块,别无其他三生石。这也是《红楼梦》作者为杭州人的铁证,笔者在《〈红楼梦〉与杭州》文章中曾做过精心考证。
洪升同妻子黄蕙,都出身于锦衣玉食的贵族家庭,但婚后因为洪家“家难”,又一起陷进了无尽的愁苦生活中。黄蕙整日泪眼不干,为洪升还着无尽的情债,《红楼梦》对“绛珠还泪”的描写,正是洪升夫妻生活的最恰当比喻!《红楼梦》以一南一北两块石头为背景,也说明了只有洪升兼具熟知南北两块“石头”的作者资格。
十、
《红楼梦》作者几乎对书中所有的人和事,都隐去了发生的时间地点。如果说有例外的话,就只有“林四娘”的故事和“真真国女孩儿”的故事,时间地点均明确可考。
《红楼梦》明确告诉读者,林四娘的故事发生在山东青州,这个地名决不是书中“胡州”一类假托地名,而是完全真实的。故事发生的时间,书中交代是个“新题目”,应该就是作者生前的事情;而史书记载林四娘的故事发生在顺治二年,洪升正是这一年出生的。
根据史书记载,林四娘确实是恒府宫嫔,并确实死于与“流寇”作乱。顺治二年,李自成军队溃败后,确实有一股残兵流窜到了青州,意图拥戴恒王,对抗大清军队。恒王拒绝与“流寇”合作也是事实,但恒王究竟死于“流寇”叛乱,还是死于清兵进剿,由于史料缺乏,只好付之阙如了。
洪升的老师王士桢,与青州有着很深的渊源,在他的笔记体文集《池北偶谈》中,就曾对林四娘的故事,作过详细的记载。他们师友之间,经常为一些“新题目”唱和,是否歌咏过林四娘,不无可能。从洪升与王士桢的关系看,他也最有可能在《红楼梦》中,与自己的老师王士桢,以及同时代的蒲松龄,一起记录了林四娘的故事。
至于“真真国女孩儿”的故事,红学界一致公认是来自台湾。从《红楼梦》中所写的“昨宵朱楼梦,今朝水国吟”的诗句看,应是暗指延平郡王郑成功,郑成功曾被赐姓“国姓”,自称“朱成功”,故有“朱楼梦”句。郑成功进占台湾,正是“水国吟”。以下的诗句“岛云蒸大海,峦气接丛林”,更印证了台湾的景色。
清廷收复台湾,是康熙二十二年的事情。洪升的表丈翁世庸,曾任过收复后的台湾知府,洪升的翁家表妹,完全有可能像《红楼梦》中的宝琴一样,跟随父亲走南闯北,见多识广,因而记得“真真国女孩儿”的诗;洪升也完全可能根据表妹的叙述,把这个优美的故事记入《红楼梦》中。
翁世庸也是康熙二十八年,因为“聚演《长生殿》”案,被朝廷撤职查办的,与洪升猩猩相惜,同命相连,洪升对翁家的故事,记忆一定特别深刻。
2004年2月于长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