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上了微博,书单再没愁过。不用刻意去找,自会有荐书转到眼皮子底下。当然,我说的不是那些一边喊自由民煮一边卖书卖枣的。文艺类杂书,前后买了不少,闲来简短记之,不算书评。
- 留住手艺、手艺中国
两书题材相近,放在一起说。
手艺,不是工艺,不是艺术,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灭绝的人间国宝,这两本书说的就是打铁、编织、木匠等中日民间曾经极为普通而眼下即将失传的手工业。手艺中国(china
at
work)另译为《劳作中的中国》,民间一应手工业,正是因“劳作”生,而随时代变迁,科技发展,机器在工农业所起作用与成效,早已远远超过手工工具,手工业的消亡趋于必然。
《留住手艺》的作者盐野米松是上世纪战后生人,经历过荒芜的日本,也见证了日本工业的崛起与泡沫经济。他认为大工业化批量生产的机器工具给人们带来了一次性消费的恶性价值观:“过分追求廉价和效率,让人已经忘了作为人的本来的幸福到底是什么”——日本人的嘴炮模式不是吹的,不论中二少年作家教授开闭口都是“人生幸福爱”各种大道理。幸好这本书不是他写的,而是他走访多位老年手艺人,收集对方的口述,或做润色,文字毫无花哨,读来轻松质朴,别有平淡的意趣。
不过作为中国人,读日本书籍也好看日剧动漫也好,中日战争始终是一个大雷。书中采访的既然都是年长的手艺人,难免有雷,跳着读不提。
《手艺中国》在微博看到的时候,有人曰读通此书,就算穿越到古代穷山恶水,也能自炼钢铁。书中记载的1921年到1930年的中国民间手工业(不包括边远地区及奢侈工艺品),涵盖衣食住行各种日常工具,包罗万象。作者鲁道夫·霍梅尔是德裔美国人,其父为慕尼黑大学中文教授,家学渊源。为写此书,他曾在中国实地调查8年,并在日本也做了一年考察,字里行间完全是德式的严谨,没有美国人那种夸夸其谈。
一方面因为作者治学严谨,另一方面作者毕竟是外国人,《手艺中国》这本书非常枯燥,读起来相当吃力。毕竟很多工具作者一开始并不认识,为了描述仔细,前前后后里里外外每一根木条每一处铁钉他都告诉你长多少英寸宽多少英寸,光看都觉得辛苦。作者也描写了一些当年的政治、环境,做了很多人文思考,令人感觉严肃与开阔,比起工具制作等,我更喜欢读这些“花边记录”。同《留住手艺》的浪漫情怀相比,这本书更让人醒悟到:这些看似极为普通、已消失、即将消失的手工业,其实正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技能啊。
- 元青花
上博馆长主编的《元青花》,为国内首创的“博物馆绘本”。书中所提及的青花瓷器、人文地理,全部用水墨手绘形式表现,精美文艺,当然,不精确。不过作为普及图文本,受众是对青花瓷好奇而无知的普通人,并非瓷器藏家研究者,这样的形式反而更加吸引人,毕竟描述一门工艺,通常是枯燥乏味的(譬如《手艺中国》)。而《元青花》一书不但有令人喜爱的插图,文字方面也非常质朴通顺,虽然是竖排版,读来丝毫不累,没有长篇累牍的论述,没有铺天盖地的专业词汇,简单、生动的图文,可以让人一口气看完。
或是长途运输的缘故,书到我手上时,边角俱折,封皮基本上也快掉下来了,觉得遗憾,心想再收藏一本,阅读过程中打消念头。或许是为了增加趣味性,每隔一页,书页之间都是封合的,有裁好的虚线,让读者自己撕开,里页通常是精美插图。先不说我这人下手粗笨有时会撕破吧,还有些虚线印刷过程中就不是整齐的,一本书撕到最后,侧面看起来破破烂烂,狗啃一般。而且刚拿到书没有注意,带出门读,于是公共场合就听到我“刺啦刺啦”不断撕书。。。据说上博有意以“博物馆绘本”的形式再出青铜、玉器等题材,希望下面的书不要再玩这种恶趣味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