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之旅
——读钱文忠先生《传统的再生》
浮躁的社会,让我们对传统的概念越来越淡薄,我们似乎早已忘记了自己的祖先在几千年里创下的辉煌,而迷失在一个真空般的时代。虽然,我们口头上高喊着文化复兴,但实质上,我们的底气是那样不足,以至于让文化复兴的口号显得虚浮而恍若梦幻。
对于历史,我除了在校园里那些固有的记忆之外,其他几乎一片空白。然而,书本上的历史,被不断否定,或被披上浓重的政治色彩,又或者,荧屏上、书店里到处可见各式各样的戏说、野史,让我对历史不敢亲近,只能敬而远之。我不想让自己简单的大脑装了太多的虚伪,而成为一个无法自主思考的晕乎乎的浆糊桶,我更不愿意在不断被否认的历史记忆里,添上许许多多莫名其妙的历史碎片。于是,我选择屏蔽书籍,不管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很多年里,我对阅读再也提不起一丝兴趣。
当然,不爱阅读,并不意味着将所有的书从我的生命里彻底抛弃,我必须不断地买一些书充实自己的书房,就算是假装附庸风雅。我也常常在不经意间,收到网络上和现实中文朋诗友的赠书,尽管我很少用心阅读那些赠书,但总会毕恭毕敬地供于书橱,起码,文友赠书可以给我小小的斗室增添几许书香之气,更能让我享受到友情的弥足之珍贵。
最近喜获钱文忠教授著作四部,分别是《钱说三字经》《传统的再生》《庚寅草》《己丑草》,钱教授逐一在每本书上签名,让我大吃一惊,我向来不拘小节,更因为自己对写字的畏惧而基本不肯在书上签名留念。钱教授的签名书让我感受到一位著名学者的严谨和真诚,我欣喜若狂,更是万分惭愧。喜欢这几本著作,并非因为钱教授如日中天的大师身份,而是因为我觉得自己有必要补充一些关于“传统”的知识养份了,名家名作,无疑可让我能够放心的去阅读、去感悟、去思索。
在四本书中选择这本《传统的再生》作为阅读学习的切入点,我是稍稍经过一番考虑的,这部书是钱教授近几年的演讲集,时间跨度可以精彩再现钱教授对历史的解读、对传统的析疑、对文化传承的声声呼唤。而不同的演讲环境、演讲内容,也可以涵盖作者对传统多角度的考量和诠释,能够让读者循着作者的笔触,去回顾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文化。当我打开这本《传统的再生》时,我确信,我再次找到了阅读的感觉,依然是那样的美妙而迷人!
众所周知,钱文忠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也是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弟子,钱教授知识渊博、学贯中西,他解读的《三字经》几乎家喻户晓。在这本《传统的再生》里,其中有一篇《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读‘三字经’》,这个标题也正是我的困惑所在。今天的中国,“国学热”已经成了追星般的时尚,大小城市都在开办各式各样的“国学班”,我不知道他们传授的所谓的“国学”究竟是什么,但我知道,国学绝不是一块招牌,而是一个国家沉淀了几千年的文化精髓,绝不是“人之初,性本善”的诵读,而是让中国人通过对古代经典的阅读,去认识自己文化的根系所在,从而让这种高贵的文化基因根植于血脉,随着生命的延续而长盛不衰。《三字经》作为一本儿童启蒙读物,不仅只是讲解了“性善、性恶、性有善恶”,更让我们从文章里明白了传统之于今天的非凡意义,我相信钱文忠教授弘扬传统文化的恒心,或许正基于此!
传统是历史进程中积淀下来的精华,具有厚重的时间烙印,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传统都是长时间的积累而让今天的文明无法替代。传统,似乎只适于传承,而无法再生。初读书名,我颇为惊讶,钱教授怎么用“再生”一词?通读著作之后,我才领悟到钱教授的匠心独具!传承下来的传统,是粗糙的,其中有精华也有糟粕,钱先生是希望我们及我们的后人不固守城池,而是敞开心扉吸收和包容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但同时又不丢弃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在兼容和互补中,开创一种属于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模式,让渐行渐远的传统文化“死而复生”,让传统文化更加发扬光大,这应该就是钱先生使用“再生”一词的良苦用心!
说到传统文化,孔子是中华民族公认的圣贤之一,这一点毋庸置疑。从高屋建瓴的学者大师到市井草莽,无不对“孔孟之道”敬畏有加。孔子的儒家学说博大精深,对国人影响之深远有目共睹。孔子思想在中华大地几起几落,统治者把儒家理论用于管理国家,奴役百姓,而民众也用“中庸之道”自我安慰、寻求发展。虽然,孔子学说中不乏一些君君臣臣的封建意识,可精华却是无处不在,这难道还不能让每一个热爱中国文化的同胞如沐甘露吗?我相信孔孟之道中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谦让”依然是人类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共同追求的目标,我们今天孜孜以求的“普世”价值,正是这种博爱、谦和、包容的人性高度。
对于墨子,我知道的非常少,有时为附庸风雅,时不时把“诸子百家”敬于笔下,但要我系统谈论这些先贤们的思想精髓,我肯定哑口无言呆若木鸡。墨子在中国历史上的独特价值和重要地位,无需我多说。阅读钱文忠先生的佳作,让我明白了墨子理论中倡导的“兼爱共处”时至今日还依然有着蓬勃的生命力,当今天西方在倡导“博爱普世”的时候,我们何不静下心来,去认真领会我们的祖先倡导的那种兼爱精神呢?我想,也只有在伟大的泗水河畔,才孕育出了墨子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并让邹鲁文化在当今世界已然具有独特而领先的意义。
传统的“四书五经”我们已经放下得太久,或许,被闲置于哪一个角落而无暇翻起,早已被灰尘所湮没。值得庆幸的是,中国还有一些学者教授没有忘记祖先的恩赐,依然孜孜不倦地在象牙塔中研究着中国传统文化,钱文忠教授就属于其中的佼佼者,他在一个喧嚣的时代安心于传统文化的探寻,并著书立说,让我们在需要用传统文化填饱我们饥饿的精神大脑的时候,可以翻开一本书,去和古人对话,去寻找我们的传统文化中精彩绝伦的篇章,而不至于让我们迷失在看似辉煌的伪文化、虚假文化的废墟里。
我之所以把当今不少所谓的“文化”称为伪文化、虚假文化,并非出于对文化的嫉妒,而是出于对文化的痛惜!当我不再喜爱阅读的那一天起,我知道,纸质的书本早已没有书香,而只有一股股铜臭之气,让阅读者窒息。君不见,书城里琳琅满目的书,有几本可以担当起引领我们前进的精神食粮?我不说,想必大家也都心知肚明。除了一大堆胡言乱语的废话之作,就是贩卖污言秽语的垃圾东西,还有更多的,是舶来之糟粕,根本起不到他山之石的作用,反而因为中国人固有的崇洋媚外之恶俗,而让这些糟粕日积月累根植于中国人的大脑和灵魂,让很多年轻人成了迷茫颓废的哈日、哈韩一族,醉生梦死而不愿意醒来,甘于让自己的大脑成为无法思考的废墟。我不拒绝外国文化,但我所愿意接受的,是舶来文化之精品,而非糟粕。可是今天,我们对舶来文化趋之若鹜,甚至连糟粕也照单全收,与之相对的中华传统之精华,却一次次被遗忘、抛弃,乃至践踏。
我的目光,一次次停留在钱文忠先生的文字里,去感悟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几千年的文化进程,我们曾经沾沾自喜裹足不前,拒绝接受他山之石,甚至,在糅合外来文化的同时,我们欲遮还羞地不肯承认别人的精华曾经给予我们的滋润。正是这本《传统的再生》让我明白,我们不仅在文字中融入了世界各地的文化精华,慢慢演变成我们独特的文化一脉,我们也在科技等领域接受了舶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渗透和兼容。我又想起了某位佛学大师的名言“大海之所以博大,因为,它允许清流进来,也允许浊流进来”,是啊,不拒所有的涓涓细流,才有了海洋的浩瀚,最终,污浊会消失在茫茫中,只有清波碧浪呈现在人类面前,从而让人类对大海赞不绝口。我相信,我们的文化也有自净功能,跟大海一样,今天也好、未来也罢,我们的文化不会因为浊流的侵入而变成一潭脏水。
我之所以选择首先阅读这本演讲集,希望从更多层面去领略作者本身的学识和素养,这一点,通过阅读已经让我坚信不疑。钱文忠教授《传统的再生》果真让我多角度领略了一位历史学教授的博学与多才。钱教授不仅历史知识十分了得,对佛学的超凡感悟力,也让我叹为观止!书中那篇《鉴真东渡》,从一个侧面清晰再现了鉴真大师东渡日本的全过程,让我们看到了鉴真大师的人格魅力。这篇文章,似乎让我穿越到了佛教文化异常兴旺的唐朝,我似乎看见一位高僧为了弘法,怀着悲悯之心六次东渡,以生命践行了“普渡众生”的佛教宗旨,这种精神,让今天因缺失信仰而日渐焦躁的我们,是多么的自愧弗如!通过书籍,让我近距离地瞻仰了鉴真大师的高贵灵魂,聆听一位佛学大师穿越千年的训诫。
一本好书,可以传导给人类健康昂扬的向上力量,在阅读《传统的再生》时,我时时感受到了这股力量的存在,让我不想也不敢放下书来。今天衣食无忧的我们在呼唤文化复兴,而这种不知所以然的呼唤却是显得那样苍白。只有根植于这片土地上的文化,才是最有生命力的,也是今天中国文化复兴的萌芽,如果我们不悉心予以浇灌、扶持,那么,文化复兴恐怕只是一句空话。只有潜心挖掘属于自己的文化,带着海纳百川的心胸包容异域文化,让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更加的发扬光大,并被世界所认同,这才是真正的文化复兴。
我把这次阅读,当作一次旅行,自认为是再恰当不过了,当我站在历史的今天,通过钱先生的文字去回眸历史过往,寻找传统文化的源头,这难道不是一次愉快的寻根之旅么?这穿越时空的寻根之旅,让我的生命豁然间有了不同寻常的力量,我相信,此后的自己,将不再厌倦阅读,不再使自己的精神处于茫然,走向荒芜,我会在阅读经典中,远离世俗的尘嚣,学会安静和思考。
首先我在思考的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思维,对传统文化有一个崭新的理解?这是拜读钱文忠先生《传统的再生》一书给我的感悟,当然,我的“悟”在这部精彩无限的著作面前,显得如此浅薄和幼稚,但我深信这本书可以给每一位读者展示作者剖析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而让我们爱不释手。
当我的目光穿过《传统的再生》,掠过那远古的瑰丽风景,心渐渐安静下来,并一点一点开始下沉,最后,匍匐在这片广沃的大地上,我要去聆听智者的声音,领略古代圣贤们坚实而有力的足音,我真的愿意在这样一个时代,可以拂去浮尘,让自己的心灵陶醉于大师营造的传统文化氛围,去查阅中华文明的每一个印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