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鸭步“月”

标签:
娱乐鸭步池塘天平山鹅行鸭步 |
2010年8月,天平山景区里清淤,在桃花涧下泄的池里挖出了一块刻石,上有“斗鸭步”三个大字。这一年《苏州日报》有过相关的报道。
我向来不看报纸,所以这个新闻面世五年后,到今天才关注到。
这几年也曾很多次去过天平山,走过那里,作为木渎人,我的目的是爬山,沿路的风景都未多加注意。今天在网上看到网友“优哉游哉”的博客,谈到那个十景塘西北的池子里的两块刻石,才发现这块所谓的“斗鸭步”可以一谈。
什么叫“斗鸭步”?
当年的报纸这么说:
日前在对山涧进行清淤时,从深约30厘米的淤泥下,挖出了上述“斗鸭步”题石,该石块为金山石材质,高约1.1米,宽约30厘米,厚约20厘米。题写此石的朝代和作者目前都还无法得知。……根据《现代汉语词典》,“步”有同“埠”的解释。
据网友优哉游哉的解释:
关于“斗鸭步”,景区的解读是古人在桃花涧斗鸭娱乐。但我认为,此地是范墓肃穆之地,观鸭相斗似觉不合常理。从“斗鸭步”字意分析,我推断是喻来天平山赏枫观景的游人很多,大家步行缓慢,为“鹅行鸭步”的延伸之意。
大意如上,阅后不禁失笑。
但凡有点文言知识,读点骈文,我觉得都不可能作上面的解释。
这样一个池塘,让一个前来游玩的文人,生什么联想:正是白天可以斗鸭,晚上可以步月也。这是文人对池塘的即景题赞。
陆龟蒙的斗鸭,是一个熟典。诗人陆龟蒙的斗鸭,不仅是他的风雅爱好,还带有睥睨权贵的涵义,且又是发生在吴中,所以让人们很容易就联想到。自唐代以来,斗鸭一词,往往就和池塘联系起来,成了中国人一种景点的固有观念,不必真的有鸭,只要有一方小池,就可以联想到斗鸭这个典故上来。如宋代洪咨夔的《平斋词》中有:
沁园春(用周潜夫韵)
秋气悲哉,薄寒中人,皇皇何之。更黄花吹雨,苍苔滑屐,栏空斗鸭,床老支龟。静里跫音,明边眉睫,蹴踏星河天脱鞿。清谈久,顿两忘妍丑,嫫姆西施。
张孝祥《清平乐》:
光尘扑扑,宫柳低迷绿。斗鸭阑干春诘曲,帘额微风绣蹙。
这两阕词都提到斗鸭,但其实都不是实指,上词讲到栏空,下词则仅在描写池塘的曲折,也就是说,词人看到池塘,无不想到斗鸭这个典故。
还有五代冯延巳的《谒金门》 :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捋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同样提到斗鸭,却并非真有什么鸭子。
那么,看到天平山的这个池塘,联想到斗鸭也是完全在意中的。
再说步月,步月又称踏月,也即月光下散步也,而临流望倒影在池塘中的月亮,更是古人笔下常见的一种赏月意境。
如《南史·王藻传》:“至於夜步月而弄琴,昼拱袂而披卷,一生之内,与此长乖。”杜甫的《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这里不再赘举。
再结合到天平山发现的这块刻石,上面目前是三个字:斗鸭步。仔细看,这块石头下面有断裂痕,极有可能是发生风化断裂后倒进池塘的。而断裂处正好在上面三个字,如果仔细搜寻,则池边应该还有半截湮没在土中的石头,当不难发现还有一个“月”字。到这时,题字人也就真相大白了。
上面说过,这个池塘:白天斗鸭,夜晚步月,正是一个文人雅士清风明月中一个风雅举动。斗鸭和步月都是一样的动宾结构,在古代用得很多。斗鸭步就不伦不类,而且于史于古毫无根据。斗鸭都是在池水里,如果“步”解作“埠”,则更加牵强附会,不通甚矣。至于网友说的鹅行鸭步,以见行人拥挤,这个,我在这里就不作评价了。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