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巴伐利亚广播:好乐队很多,好指挥太少 [转载]巴伐利亚广播:好乐队很多,好指挥太少](//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每个周五晚,男女苟合,夫妻供枕,只有孤独的锈钢苦守卓畔,在这个巴伐利亚广播乐团广播的日子,久久等候着深夜三点(夏时制是2点)的来临,殷盼着从“驾驶台”传来的调音声。其实,同一时间,德国电台的实况声此起彼伏,BR、WRDR、HR、SWR、SR相互撞车,但三院儿的姑娘好,必然那里的灯老亮着,我听得最多最勤最密的,还是巴伐利亚广播。恰好今儿同样是星期五,只不过“驾驶台”换成了蛋都会,巴伐利亚的声音依旧如如故,对很多人来说是精彩,对我来说则是亲切。
大剧院的激光,长安街的月亮,日日年年,过眼的大乐团太多了,真不是个个儿都精彩,RCO听过二轮了,声音美好,但音乐上则全无印象。LSO审美疲倦,太响太炸太刺耳。苏黎世的马勒像是幼儿园小孩的武打片,德累斯顿也被“挤奶的”搞的很趣。捷克、巴黎、布达佩斯,各有所长,柏林哀怨依然妖艳,对他们的爱,更多是生理,而不是心理。好乐团德国造,这是我一直笃定的,但这几年深刻印象,确实海丁克的芝加哥,阿巴多的欧洲全明星队。
今天,巴伐利亚广播算是给德国乐团拔了份,旧传统,新潮流,全有了。一二提分开坐的,能如此平衡、匀称、饱满、光泽,发出壮硕而颗粒感明晰拨弦声的独此一家;木管温暖融合,含而不露,如一个声部的独此一家;最后铜管的赞美诗如此壮丽而毫不凌厉刺耳的,恐怕只有德国乐队能搞的出来。相比之下,柏林爱乐太阳刚,阿姆斯特丹太阴柔,巴伐利亚刚刚好,坚硬但不都是棱角,顿挫但没有攻击性,不像叨逼叨的朝鲜大兵。
如果带队不是哈丁,而是布隆姆斯塔特、海丁克一类,今晚的布鲁克纳将是另外一幅景观。哈丁的布鲁克纳是一个好学生交上的作业,紧凑致密,节奏适中,结构显著,紧张而生动,剔除了宗教情结(很像阿巴多的布鲁克纳)没有凝固的瞬间,而始终是一个流动的整体(太过流动),严肃且严谨,但不够布鲁克纳。他敏锐异常,可以瞬间将力量凝聚,然后耗散,可是他的旋律缺乏延宕。
这真是整个这一代指挥的倾向:缺乏宏伟的信念感,不喜欢特定的fermata(这个玩到极品的是切利),喜欢短促,好像越短越好,短气息,短句子。技术出色,偏理性善思辨,喜欢敬畏分明的速度感,不喜欢偏于浪漫化的rubato(这个玩到极品的是富特),不愿意在poco
a poco crescendo以及celerando过程中巧妙构思;喜欢清楚,不喜欢暧昧,喜欢极为清晰,不喜欢哪怕一点混沌。
本质上说,哈丁和吹雪的问题是一样的,都是没有将那种绵长深厚的气息植入布鲁克纳的旋律中,也没有为乐手预留太多将节奏宽广化的余地。他希望一切快速向前,不要在纵向上花费时间(柔板乐章里的两个sehr
breit的第一个基本搞成了Antante ),而是钟情于横向的推进。
乐队的传统也许还可以留存,但一些音乐诠释,过去也就过去了,马勒未来好的演绎还会层出不穷,但布鲁克纳基本拉倒。哈丁可以演好马勒,可以把《春之祭》演的利利索索,但说实在的,他的布鲁克纳,或者说整个这一拨人的布鲁克纳和他们整体处理音乐的理念都多有不和。所以整个一晚,是乐团的主角戏,指挥又浮云了。能碰上一次二者举案齐眉,比翼双飞的机会还真难,芝加哥海丁克,卢塞恩阿巴多算是,吹雪和柏林在马勒九也还算是,其他真没太觉出来。
从技术、素养、经验、反应看,现在的好乐团真是很多,可惜好指挥太少太少,哈丁老师在我判定仍然是,技巧一级棒,其他待观望。至于巴伐利亚广播,16年未听的声音还是让人欣喜,但下一次呢?
想来也真是讽刺,历史上在古典音乐圈里,德国人一向不太看得起英国同行,但是放眼德国乐团却成了英国指挥家挥洒才情的温床。从一头卷发的西蒙爵士,到昔日曾经把持着两支德国顶尖乐团的科林.戴维斯,诺灵顿的斯图加特广播,乔纳森.诺特的班贝格交响乐团。一度有传言,哈丁会成为巴伐利亚广播乐团的下一任首席指挥,虽然此事尚不明朗,但我嚼着,他真的算不上合适。
![[转载]巴伐利亚广播:好乐队很多,好指挥太少 [转载]巴伐利亚广播:好乐队很多,好指挥太少](//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