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教育的打开方式——重读《北风与太阳》
(2024-07-24 16:55:18)
标签:
教育反思 |
分类: 随笔 |
《北风与太阳》收录于小学语文三年级(下)第二单元,这一单元的主题是“寓言故事”,“寓言是生活的一面镜子”,在儿童时代,进入语文教材的这篇经典寓言文本,具有生命教育的恒久意义。
有一天,北风和太阳相遇了。北风对太阳说:“我们来比赛吧。谁先把行人的衣服脱下来,谁就赢了。”
说罢,北风迫不及待地向行人吹了一口气,行人突然觉得有点儿冷,就把敞开的衣服扣上了。北风见状,深吸一口气用力吹,可是,行人反而把衣服裹紧了。北风气坏了,他用尽全身力气吹,行人却把双手抱在胸前,衣服裹得更紧了,还把衣领竖起来挡风呢。
太阳见了,不慌不忙地把头从云里探出来,笑眯眯地看着路上的行人。行人觉得暖洋洋的,就把双手松开了。太阳从云里走出来,行人觉得更暖和了,就开始解钮扣。太阳放射出金色的光芒,行人觉得很热,忍不住脱了衣服,跳到水里快活地游来游去。
这时,北风已经悄悄溜走了。
站在教育的立场上,我们不妨把行人视为学生,把北风和太阳视为教师,视角一经转化,这个文本就成为一则关于教育的经典案例。教育作为“打开生命”的重要方式,是像北风一样“迫不及待”地“用力吹”呢,还是像太阳一样“笑眯眯”地散发它的“光和热”呢?
我们来比较一下两个教育案例。
第一个是“蚂蚁唱歌”的故事。几个小学生正趴在树下兴致勃勃地观察什么。一个教师看着他们满身是灰的样子,生气地走过来问:“你们在干什么?”“听蚂蚁唱歌呢。”学生头也不抬,随口回答。“胡说,蚂蚁怎么会唱歌?”老师的声音提高了一个八度。严厉的斥责让学生猛地从“槐安国”里醒过来。于是,一个小脑袋耷拉下来,等候老师发落。只有一个倔强的小家伙还不服气,小声地嘟囔说,“您又不蹲下来,怎么知道蚂蚁不会唱歌?”(辛晓明,章业树.“蚂蚁唱歌”的启示[J].人民教育,2002(10):30)
第二个是“三颗糖”的故事。陶行知先生担任校长期间,有一天看到两个学生在打架。他就上前劝道,“别打了,赶紧分开。”然后,他对打人的孩子说,“你去我办公室里等我。”那个孩子一听要去校长办公室,顿时吓得不知所措。不一会儿,先生走进办公室,他从口袋里拿出一颗糖,对孩子说,“我让你在这里等我,你就准时来了。说明你尊敬师长,这颗糖果奖励你。”接着,先生又从口袋里掏出第二颗糖果,说,“刚才我已经调查过了,你之所以打了同学,是因为他欺负了其他人,你这是见义勇为,所以还要奖励你。”孩子看到校长不仅没有批评他,反而表扬和奖励自己,心情放松了许多,他说,“校长,我知道错了,我不应该打人。”先生微笑着又一次掏出了糖果,“这颗糖果奖励你知错能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改了就好了。好了,回去上课吧。”
是的,教育是要改变人的,每一个教育者的“育人初心”都是“为了你好”,但我们如果只是一味地以“我以为的好”来要求你“向好”,那往往就会采用“北风的教育”;如果我们相信每个孩子的内心深处都有“良善的本性”,教育要激活、引出他内在的这种本性,那么我们就要像太阳学习。好的教育不是企图“直接而非经由儿童的生命转换影响儿童的活动”,而是“唤醒学生的生命自觉,使其产生一种向往美善和自由的转向。”(刘铁芳,《以教学打开生命》,教育科学出版社,P18,P39)
心理学家荣格说,“你连想改变别人的念头都不要有,要学太阳一样,只要发出光和热。”教师当然不是太阳,但是一位好的教师可以先把自己变成有光的存在,你自己身上有光,你才可能去照亮那些在迷茫中等待被唤醒的生命。
泰戈尔说:
把自己活成一道光,因为你不知道,谁会借着你的光,走出黑暗。
请保持心中的良善,因为你不知道,谁会借着你的良善,走出绝望。
请保持心中的信仰,因为你不知道,谁会借着你的信仰,走出了迷茫。
请相信自己的力量,因为你不知道,谁会因为相信你,开始相信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