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经典?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说,经典作品是每一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能够带来发现的书,是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的书。
文学经典一般具备三个特点,一是普适性,因为它揭示了人类共同且恒久的本性,所以初见如重温,文学经典中的形象总有一种能够打动人心的温暖的力量;二是开放性,因为它自成一个世界,就像一座神奇的花园,这座花园对每一个读者都是开放的,只要你走进去,总会遇见自己喜欢的那一朵,它在你的注视中静静地绽放着,而且“它永远不会完结它所要述说的东西”;三是具有广阔的创造空间,当你带着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阅读经典的时候,你会有很多新的感受和发现,“当我们实际读它们,我们就越是觉得它们独特、意想不到和新颖。”
彭文席老师创作的《小马过河》,就是这样一个经典文本。这个进入了我们小学语文教材的超越了时代的经典文本,与我们懵懂童年的“初相遇”,会在岁月的弥漫中不断地深入到我们的记忆里,我们有幸遇见了小马、老马,还有老牛和小松鼠,它们出现在我们的生命世界里,伴随着我们一起生长,一起走向未来和远方。
王汎森在《为什么要阅读经典》一文中告诉我们,“阅读古往今来的经典,除了应当虔敬地学习它的道理,它的论题,它的词彩外,还要进行一种密切的对话。对话的对象可以是永恒的真理,也可能是其他东西。无论如何,在与经典密切对话的过程中,读者不断地‘生发’出对自己所关怀的问题具有新意义的东西来。经典之所以历久不衰,往往是提供了对话与创造的丰富资源。”
站在小马的立场和视角上,我们发现,“自我”的觉醒和生命的成长,其实始于一次告别父母和家乡的“独立远行”,小马带着对新世界的憧憬和向往,在老马期待和信任的注视下,在老马的鼓励和支持中,第一次独立走出了“马棚”,开始走向“河对面”的“磨坊”,就像花果山的石猴“独自登筏,尽力撑开,飘飘荡荡,径向大海波中”,要去一个自己从来没有去过的世界;就像《伊利亚特》里希腊的英雄们,开始一次伟大的远征。人来到这个世界,本质的使命就在于其内在的自由意志在驱动他走出伊甸园,向着更为广阔的领域进发,不断深入世界绽放生命的力量,成长就是要走出自己原来本能的、狭小的自我,向着一个陌生的世界勇敢地走去。
站在教育者的立场和视角上,好的教育就是要唤醒人的灵魂,为新生命的成长指点方向,提供指导。作为一个优秀的教育者,老马一开始就对这个新生命的成长报以期待,他为这个充满好奇的、渴望探究的小生命,开启了通往世界的路,鼓励他勇敢地充满信心地去面对未知世界的风险和挑战,去寻找和开拓属于自己的世界。我们反思《小猴子下山》的故事中那只顽皮的,对外面世界同样充满好奇的小猴子,为什么最后会一事无成空手而归呢?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在他成长的起始阶段,教育没有及时介入有效干预,小猴子的身边既没有老师,也没有共同的学习伙伴,教育的缺失使他的未来变成了空白。好的教育是在孩子没有方向感的时候,为他提出可行的目标和适切的任务;好的教育是在孩子懈怠泄气的时候,及时鼓励并能提供帮助和支持;好的教育是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在孩子不知道应该怎么办的时候,对孩子说,你可以的,你不妨试一试,再试一试。
站在人生哲学的立场和视角上,人是在与世界的不期而遇中,建构他与世界的密切关系,寻找属于自己生命中的那个位置。可以说,人与世界的全部交往活动,都是围绕着“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展开的,小马作为“此在”的使命,是要走上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去开辟一个属于自己和“他者”“共在”的世界,马棚是他童年的世界,但不是他未来的世界,小马的未来世界,在山那边,在水那边,在无数可能的方向上正等待着它。人之外的世界,是隐晦不明沉默不语的,人一旦出现,用自己的目光去打量世界,用自己的双脚去丈量世界,用自己的双手去打开世界,用自己的心灵去呼唤世界,这个世界就变得生动起来,明亮起来,离开了“马棚”的小马,正在走向他的世界,一个生长的世界,一个生动的但是又充满风险和挑战的世界。
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的一生都在创作一部作品。但是,我们需要在与经典相遇的过程中,去丰富它完成它。卡尔维诺告诉我们,“你的”经典作品是这样一本书,它使你不能对它保持不闻不问,它在帮助你在与它的关系中甚至在反对它的过程中确立你自己。
2024.07.23,阅读经典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