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随笔:教师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吗

(2024-07-19 14:23:38)
标签:

教育

反思

分类: 随笔

一位学生在“走进学生的心灵”的主题演讲中说,一个好的教师,应该能够走进学生的心灵,对学生的心灵世界产生深刻的影响。这样的话语,引发了我的另一种思考。

我的问题是,作为一个教师,我们可不可以走进学生的心灵?换言之,学生是否愿意敞开心灵,让我们走进他的心灵世界?即使我们想要走进他的心灵,又该如何走近,再走进?教育活动,当然是人与人之间进行的一种情感、精神交往的活动,在一定意义上,教师作为人生的“引导者”和“启发者”,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和规范着学生生命的成长和未来的方向,教师可以相伴,可以鼓励,可以唤醒,甚至可以训诫,但是不可能也不应该轻易、随意地走进另一个人的心灵世界中,更何况——一个教师总是同时面对着许多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专属于自己的心灵世界,当你走进一个学生的心灵时,是不是也能走进其他学生的心灵?一个教师能不能走进那么多学生的心灵世界?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也是无法承担的“生命之重”。

首先,我们应该怎么理解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或心灵世界呢?从哲学上说,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人的独特性不在于他形而下的身体的存在形式,而是他独特的心灵世界或精神世界,“每一个人都是一座孤岛”,都自成一个世界,这个世界——属于一个人隐秘而神圣的“私有领地”,风能进,雨能进,但任何一个“他者”都不能进,或者说不能随意进入,除非得到“主人”的允许,一个生命长成的重要标志是,当他的心灵逐渐苏醒而有了“自我”,有了专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唯一的、排他性的心灵世界,这个世界,我们要保护他,尊重他,关心他,或者静静地守护着,观望着,但绝不是可以随意进入的。

其次,这关涉我们对于教育的基本理解。当然,我们都知道,教育是爱的艺术,很多人说教育的本质是爱,教师对学生的爱,就像父母对孩子的爱一样,这样的爱是无微不至无时不在无所不能的,这样的爱是春风化雨阳光普照穿越一切迷障的,是的,我们一直以“爱”的名义,模糊了教育的本质,从而喜欢越厨代庖,跨越了人与人相处的边界,但不管是什么样的人——哪怕是一个孩子,既然我们承认人是独特而自由的,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那我们就必须时时地告诫自己,在人与人的相处中,无论以什么样的名义,不管出自什么样的理由,都需要保持适合的距离——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是有距离的,父母与孩子之间,恩爱的夫妻之间,当然也包括师生之间,这种适度而必要的距离,既是对对方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保护,因为我们都不希望、不欢迎任何一个“他者”可以随意进入“我的世界”,控制我的意志,塑造我的精神,因为“我”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如果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听话的孩子,使他成为一个永远属于“我们”的附属物,那么我们作为父母也好作为老师也罢,我们就可以不需要任何理由随意进入到孩子的心灵世界中,按照我们的标准、观念和意志,随意地控制他们改造他们,我们可以以“希望为你好”的名义,为他们的现在和未来,设置一个开关安装一个程序,对于一个独立的、自由的生命而言,这又意味着什么呢?如果一个孩子的心灵世界,是我们随意可以进出的,那么,我们的教育是不是也在某种程度上剥夺了孩子的自由掌控了孩子的未来?

最后,我们再回到一个哲学问题,一个教育哲学的问题,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有人说,教育是灵魂的塑造,精神的塑形,因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如果人的灵魂是后天被塑造而成的,那就意味着教师面对每一个稚嫩的、未成型的灵魂是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或者按照某种社会统一的标准进行塑造的,这就像工厂的生产流水线一样,教育的全部任务就在于为社会提供标准的“人形产品”;也有人说,教育应该是园丁的事业,教师就是花园里的园丁,园丁的工作,就是拿着一把大剪刀,对花园中看上去不顺眼的、不符合标准的花花草草进行修剪,最后我们看到的都是符合某种审美标准的“形状相同”的植物,而那些自然生长的本来具有蓬勃生命力的野花野草都被消灭了。这是不是我们当下的教育所希望的呢?

雅思贝尔斯说,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为什么这句话让我们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我们喜欢“摇动”“推动”“唤醒”这样的词语,因为,“摇动”“推动”和“唤醒”,都是建立在“相互平等”“彼此尊重”“生命自有”的前提下,教师和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具有自由的意志,都是自然界中生长的树木,都是天空中飘飞的云朵,他们谁也不能代替谁,谁也不可能在不经对方允许的情况下进入到他的心灵世界中去,但是,他们可以彼此“摇动”“推动”的方式相互“唤醒”又“交相辉映”,在春天的世界里,在教育的世界里,我们都是独立的、唯一的彰显“存在”的个体,我们有有着共同的生命本质,灵魂固有的姿态。

也正是如此,所以我们共同成就了这个多姿多彩的、相互摇曳的、彼此照亮的世界,我不会轻易地走进你的心灵,你也不应打扰我宁静的世界,但是我们的心灵可以相互守望着、依靠着,甚至彼此贴近着的,就像舒婷这首诗歌所表达的: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都是我们沉重的叹息。

          2024.07.10,关于教育的反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