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报告:教师的勇气由何而来?——《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书报告

标签:
教育反思 |
分类: 读书 |
阅读《教学勇气》的初体验是晦涩难懂的,里面有很多“高深”的概念和理论,但在查阅相关资料,反复阅读细细琢磨中,我却感悟到和发现了许多东西。
一、教师的自我认识
让我感触颇深的是,《教学勇气》中有关“自我认同和自我完善”的话题。自我认同感,实际上,可以把它理解为“你知道自己是谁,并且,你需要对你所认知的自己保持认同感,而不是不信任感。”比如我是一名教师,那我就要清楚自己的定位,我要知道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和应该做的事情,我就不能恐惧这个职业。但恐惧对于新入职的教师是最多最常见的,他们没有教学经验,刚刚入职,看着教室里的学生,恐惧很快就会向他们席卷而来——“如果我教的学生,他不能理解我说的意思,不能很好的掌握需要掌握的知识该怎么办?”“如果因为我的原因,让这些学生失去了对学习的积极性怎么办?”“学生会不会喜欢我的上课方式呢?”“我该如何和这一整个班的学生处理好师生关系呢?”“我和这些学生之间会不会产生矛盾呢?”当这一连串的问题袭来的同时,恐惧也出现了。
有的新老师面对这些恐惧就会惊慌失措,他们不知道应该怎么处理这些问题。但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必修积极去面对,我们可以在“好奇、希望、同感、诚实”这些与内心的恐惧一样真实的感受中教学,教学过程并不是只有恐惧,我们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寻找其他真实的情感,然后才能享受多姿多彩的教学生涯,我们应该把恐惧当成教师生涯中取得进步的动力,我们需要知道,“我是一名教师,我要自己认同自己,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虽然我面对的是一群青少年,但是我依旧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同时,新教师要把外界的环境对于自己的评价转化成内在的自我认知。在教学生涯中,总会听到很多关于自己教学的反馈情况,我们应该借“他山之石”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然后去改进和调整自己的方式,不断认识自己提高自己,但是切忌不能被外界的评价所左右,从而迷失自己。
自我认同还包括教师对学科的认同,一名好教师会把自己和这门学科结合起来,他会逐渐融入到这个学科中去,研究学科的特点和规律,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结构与学科世界联结起来,这样,教师在上课时就不会让学生觉得人和课是分离的,更能抓住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二、教师的情感
教学活动中的师生交往,不是一种单纯的信息传输,而是以情感交流为基础的共同学习活动。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感受“我的情感”。在课堂上,每个学生都很在意教师对他的态度,每个学生都有得到被认可和赞许的心理需要。一旦这种需要得到满足,就会产生积极情感,并转化为一种持久向上的动力,使其为实现个人所期待的目标而努力。所以让学生感受到“我喜欢你(们)”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美国教育家托德·威特克尔说:“不强求你喜欢每个学生,但要作出喜欢他的样子。如果你的行为并不说明你喜欢他们,那你无论多么喜欢他们都没有用。” 《教学的勇气》提醒我们,“当一个人是健康的、完整的,他的头脑和心灵就是一个整体,而不是非此即彼,互相分离,在教学中尊重这种对立的统一可能促使我们更完整。”只有我们发自内心的喜欢学生,才会使教与学成为一个整体,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如何让学生感受到“我”的喜欢呢?最重要的,也是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微笑。
微笑是体现老师喜欢学生的一种表现,脸上有笑,学生就会有亲切感。一位教师在上课时,通过PPT给出了两张照片,里面的人几乎所有动作等都是一样的,唯一不同的是——一张里面的人是微笑的,另一张里面的人是严肃不苟言笑的,就是这个细微的差别,却给了我们完全不同的感受——看了面带微笑的照片,我们的内心也是愉悦的,和照片里的人一样欢乐,再看那张不苟言笑的照片,传递过来是距离感和压抑感。所以,当自己面对孩子时,保持微笑,才能缩小彼此之间的距离,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我对他(们)的喜欢。当然,微笑有时也会从我脸上消失,但我会马上把它找回来,努力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保持脸上的笑容。
除了微笑,表扬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方式。表扬是对人的思想行为做出积极肯定的评价,它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是一种常见的教育方法,对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作用。它是师生间思想沟通、感情亲近、知识贯通的亲和剂。它蕴含着教育者丰富的思想,纯熟的经验,精妙的技巧,是一门教育艺术。其中,掌声有更强大的赞赏与肯定作用,对学生的表扬作用更加深远。所以,不要吝啬对每一个学生的掌声表扬。喜欢都是相互的,老师喜欢自己的学生,那么同样,回应的也是学生的喜欢和尊重。
三、教与学是一个“共同体”
我们不能够将教与学分离开来,就像不能够将“呼吸”分开来一样。为什么说教与学是一个共同体?从发生的时间上说,教与学是同时进行的,教师在教的同时学生也在学习,又或者说教师在教的同时也在相应的进行学习;从发生的空间来说,教师和学生共处于一个共同的学习场域之中。本书所说的“共同体”是一个能够拥抱、指引和优化教育的核心使命——也就是认知、教学和学习的使命。教学就是要开拓出一个实践的真正共同体。
以上这两张图片是让我感触最深的,“图一”描述了人们对于认知一个客体的主要路径,就是由客体到专家再从专家到外行,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两次障碍波(就是那个虚线),对于我们大多数普通人来说,认识一个客体并不是直接通过客体本身来认知,而是通过所谓的专家学者。这样的一个“共同体”注定无法持续发展下去,因为他们是分层的、阶级的。对于客体的认识只能够通过专家的表述来认识,那就相当于我要写读了一本书之后的“读后感”,但因为是在读了他人的“读后感”之后再写自己的“读后感”,就必然带上了他人的主观性而导致我们自身对于这个客体的判断会出现失误。认知不分对与错,每一个人的认知都会与他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关,这也就必然产生了每一个人对客体的不同认知,正是这些不同的认知相互交汇在一起,将我们每一个人都联系在了一起。通过这种联系所产生的“共同体”才是有生命与活力的共同体,每个不同个体对于客体不同的认知就是这个共同体的新鲜血液的来源。对于教育而言,我们希望能够组成像“图2”那样的共同体。不论学生还是教师,都是作为平等的求知者来共同合作认识同一个客体,在课堂上提出不同的意见,交流每个人自己的想法与意见,寻求共识,探求真理,这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学习。
四、教学过程中的主体
在教学的过程中,究竟谁是主体?有两种完全不同的“中心论”。第一种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灌输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一般都是教师主讲,教师只管讲,也不管学生爱不爱听,是否听懂了,学生则像一台台机器一样,被迫坐在教室里接受知识灌输,这样的课堂是枯燥无味的,它压制着学生的天性,不利于学生能力和心智的开发。另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是,学生主导型课堂,教师把讲的权利交给学生,学生可以站在讲台上成为课堂的主人,虽然这种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但是对于知识的掌握会出现很大的欠缺,毕竟教师在学科领域是“专业”的,会掌握得比学生要更好,如果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难免会造成“学的不精”和“学的混乱”。作者据此提出了他所倡导的“共同体教学”,在这个共同体中,中心应该是个“伟大的事物”(主体),它类似于“智慧”、“道”和“真理”之类的存在。求知者们(教师和学生)彼此联结,共同学习;主动发问、主动思考,主动探究。教师和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耐心地倾听与被倾听,而不是一方安排另一方做什么,一方牵制着另一方的行动。
这种中心模式当然需要前提的,就是师生之间的关系应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但在我们的传统中,师生之间是等级分明的,在课堂里,教师总是正襟危坐,满脸严肃,学生要安安静静的听教师讲课,这样的相处方式,使师生之间有很深的隔阂。今天的教师能否放下这个自古以来的架子,平等面对学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教师的脸上要带着微笑,脸上有笑,学生就有亲切感,也就缩小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只有师生关系融洽了,双方才能在课堂中实现相互交流相互倾听。在“共同体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是学习主体,教师认真倾听学生对于课堂的理解和意见,并及时指出问题,进行诊断和评价;学生也可以对教师的观点提出反驳,相互之间切磋讨论,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围绕着教学内容和问题进行深入对话的过程,这是教师在从事教学工作时必须要树立的基本理念。
读《教学勇气》使我明白,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发现自己存在的价值,要时刻相信自己,自觉完善自己,这是对学生最大的负责;读《教学勇气》让我知道,每位教师都要做情绪的主人,不能让情绪主导自己的生活;读《教学勇气》让我了解,应构建新型的“共同体模式”,优质教育要让师生参与到真正的共同体当中去,在共同体中,师生双方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学习,共同生长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