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报告:思维之光,照亮教育之路——读《我们怎样思维》有感

标签:
教育哲学 |
分类: 读书 |
杜威作为实用主义的创始人,对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尤其是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穿越百年时空,其思想仍有不可小觑的启示价值;细细审视,也不难发现杜威的教育思想与我国新课程改革理念有许多融通之处。
一、以反省思维勇攀真理高峰
本书的副标题是“再论反省思维与教学的关系”,杜威对反省思维独到的阐述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思维、反省思维以及怎样进行反省思维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最深的感受就是反省思维会像拨开乌云的太阳,让人豁然开朗。
全书伊始,杜威便指出“思维有好有坏,最好的思维方式是反省思维。”值得注意的是,杜威的反省思维与我们熟知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有本质的不同。杜威的反省思维一脉相承于苏格拉底的传统,是对某个问题进行反复的严肃的、持续不断的深思,包含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想象和反思等思维能力。而只有深入了解反省思维的过程,才能深刻领会其价值。
杜威认为,思维开始于困惑混乱的情境,目标是达到清晰确定的情境,而反省思维正是在这两种情境之中进行的,此时思维有五种状态,(1)暗示。遇到令人困惑的情境,抑制行动,审视遇到的问题和困难。(2)理智化。运用思维进行理性的思考,使感觉到的疑难理智化,从而更加明确情境中的困难和行动中的障碍。(3)假设。明确认识困难情境后,根据现实情境,提出可行的解决问题的假设。(4)推理。设计方案,将解决问题的各种设想排列成序,使其具有逻辑性和可行性。(5)检验假设。付诸行动,验证之前的设想是否与最后的事实吻合。这就是杜威的“思维五步法”,胡适精辟地将其总结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值得一提的是,在《民主主义与
教育》中,杜威联系教学,从反省思维的“五步法”类推出他的“教学五步法”。
在阅读这部分时,我也尝试代入了一些比较困扰我的疑难情境,像是如何平衡工作、学习和生活,学习的瓶颈、未来规划等问题情境,运用过后,我深刻地感受到反省思维的系统性和结构性,它提供了一个系统的思考问题的框架,避免我杂乱无章的思考,同时通过反复思考和反省,我能透过现象窥见本质,从而找到更多的解决途径。这个方法也适合人们增加经验,不断反思和改进解决问题的方案。最重要的是,在这个思维过程中,我们能对自己想要探索的事物进行反复、持续、深入地研究,也就是逐渐检验自己的信念,最终也会越来越接近真理。
二、以思维训练启迪教育道路
杜威不是为研究反省思维而研究思维过程,而是处处注意其与教育实际相结合,思维训练与教育两相结合的一些阐述也深深地打动着我。
“学习就是要学会思维”,“教育在理智方面的任务是形成清醒的、细心的、透彻的思维习惯。”读初高中时候的我,总是更关注于学习成绩,一直认为提升成绩最有效的办法是积累更多知识、掌握更多方法技巧,而未曾着眼于思维的重要性。我那时对学习的假设其实是错误的,因为一直没形成系统的学科框架,现在想来,如果解题的时候能掌握背后的思维方式,养成思维习惯,那么解一道题就会是解一类题,一通百通。再引申到知识学习上,“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称之为知识”,死记硬背可以在短期内见效,比如期末周突击记忆应付考试。书本上读到的确实是知识,但是我背诵的东西不是“我的知识”,因为它并没有真正融入我的思维体系,只是暂时的记忆负担。作为学生,我们要更加注重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学会思考问题的本质,而不仅仅是追求分数。真正的学习是将知识理解、融合和应用,从而使其成为我们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
基于“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理解,我一直认为教师教学最主要的作用就是传递知识。但是杜威在书籍最后写到的这段话无异于颠覆了我的认知——“充满活力的教师能够传播知识,激励学生通过感官知觉和肌肉活动的狭窄的门户,进入更完满,更有意义的人生;而单纯的教书匠却止步不前,无所作为。真正的传播知识,包含着思想的传导;如果传播知识不能使儿童和他的民族之间发生共同的思想和目的,那么所谓传播知识不过是徒有虚名而已。”教育力量的背后是思想的启发,一方面,教师要深刻认识到思维训练在教学中的重要性,认识知识的薪火相传背后是思想的传承,教育中真正重要的是思想的交流、碰撞,在学生心中形成趋同而又各异的思想,从而推动学生成为具有多样化思维的综合性个体。另一方面,教师要自觉提升自己,掌握反省思维,拥有良好的思维习惯。“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往往可以原谅老师的严厉刻板,但不能原谅老师的浅薄”,曾经的我认为,教师的学识是最重要的,却忽视了教师作为榜样和引导者的作用,教师的思维会在无形中促进或危害学生的思维,“榜样比训导更强大有力”,杜威一针见血地指出。仔细反思,教师的行为和人格特质对学生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远远超出了课程内容,正如我们会因为一个老师喜欢或讨厌某一学科。
最重要的是,教师在方法论层面掌握如何去训练学生的思维。杜威从活动、语言、观察和知识传授、讲课等方面具体阐述了如何进行思维训练,比如“设计建造性的作业”“使语言转化为理智的工具”“形成连贯叙述的习惯”。最令我惊奇的是观点是,教师有垄断连贯叙述的习惯,即教师在课堂中通常扮演主导角色,而学生的发言往往比较简短。这一方面可能是学生在表达自己思想观点上存在困难,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缺乏连贯表达的机会。这提示我们,提问不应浮于表面,应该学会倾听,为学生创造更富有深度和连贯性的教育体验。
三、以思维活动撬动思想政治课堂变革
理论要回归现实世界。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范生,我认为杜威的这本书对当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变革颇有启发意义。
首先是对思政课这一课程名称的理解,与小学的《思想品德》与初中的《道德与法治》相比,高中学段命名为《思想政治》课,“思想”在这里可以有三层意义,一是“思想”置于“政治之前”,说明这门课并不只是灌输政治理论,而是具有思想价值和思维含量的课程,这要求 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彰显“思维”的魅力;二是思政课的教材内容的选择和结构,不仅具有科学性,更具有思维的逻辑性,尤其是必修四的哲学部分,具有深刻的辩证逻辑和辩证法精神,承担着培养有思辨能力和有独立见解的社会公民的任务;三是破解“思政课呆板无聊、上课没有技术含量”的困局,让思政课真正起到激发学生思维,夯实立德树人使命的课程,我们需要在“如何激发激活激励学生的思维活动”这个问题上深入探索。
其次在“活动”的落实上,我认为关键之处在于如何设计成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活动。因为当前思政课堂上安排的很多活动,看似热热闹闹,其实陷于浮华、肤浅。我想可以借鉴运用杜威关于活动的理念,总体上,设计的活动要代表生活中有价值的事物;在具体步骤上,一是创设情境,教师选取的情境不止要激发学生兴趣,还要蕴含思维,能够引起学生深入思考。二是设置具有思维含量的问题或议题,层层递进,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新境界;三是组织学生进行有思维过程的讨论交流辩论,思维会在互动中“碰撞”出闪烁的“火花”,甚至会孕育出智慧。
最后,杜威的“思维五步法”为提升思政课堂思维活动的效果提供了有益指导,第一,它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问题意识,积极参与思维过程。第二,这一方法强调了与实际情境的联系,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的政治理论与实际政治问题相结合。第三,通过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思维五步法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政治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此外,思维五步法强调实践和参与,与新课改强调的实际操作和学生参与导向的教学方式相契合,有助于学生将思维能力应用到实际政治问题的解决中。第四,这一方法强调问题解决的能力培养,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复杂的政治和社会问题,符合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教育理念。
思维犹如一盏明灯,为我点亮了未来教育之路。我希望将这种启发融入自己的思维体系,并期待在未来成为一位教师时,创造出激发学生思维的思想政治课程,为教育事业贡献光明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