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报告:柏拉图“理想国”中的“人”——读柏拉图的《理想国》

标签:
文化哲学 |
分类: 读书 |
作为一本可以传之“永远”的经典,柏拉图的《理想国》对于我们审视人类当下所面临的困境,对于我们理解自身作为“人的历史”的渊源,对于我们深刻理解人类精神世界的存在意义,都是不可回避的巨大存在,洞穴中的“人类”,仍然没有意识到自己身处于“洞穴”之中而自得其乐。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人”是怎么样的呢?
1.做智慧的人
柏拉图认为,一个理想的国家应当是有智慧的,是有很好的谋划的,因为好的谋划这东西本身显然是一种知识。作为一个理想国家的统治者应当深谋远虑,真正的智慧,并不只是具有用来考虑国中某个特定方面事情的只是,还应有考虑整个国家大事、改进它的对内对外关系的知识。
一个按照自然建立起来的国家,其所以整个被说成是有智慧的,乃是由于它的人数最少的那个部分和这个部分中的最小一部分,这些领导着和统治着它的人们所具有的知识。并且,如所知道的,唯有这种知识才配称为“智慧”,而能够具有这种知识的人按照自然规律总是最少数。
由是观之,关于城邦的智慧,就是具有知识,并且这种知识是那些统治者和护卫者们所具有的知识,如果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具有这种知识,那么就可以说这个国家是智慧的。而个人的智慧则是认识自己,理智地懂得剖析欲望、激情、理性三部分的各自利益以及共同利益,因为所有真理的来源都是认识你自己。
2.做勇敢的人
柏拉图表示,凡是说起一个国家懦弱或勇敢的人,除掉想到为了保卫它而上战场打仗的那一部分人之外,不能视其他人的勇敢与否。国家是因自己的某一部分人的勇敢而被说成勇敢的。这是因为这一部分人具有一种能力,即无论在什么情形之下他们都保持着关于可怕事物的信念,相信他们应当害怕的事情乃是立法者在教育中告诫他们的那些事情以及那一类的事情。
柏拉图主张,勇敢就是一种保持。就是保持住法律通过教育所建立起来的关于可怕事物,即什么样的事情应当害怕的信念。所谓“无论在什么情形之下”的意思是说勇敢的人无论处于苦恼还是快乐中,或处于欲望还是害怕中,都永远保持这种信念而不拋弃它。所以,勇敢是一种精神上的能力,是关于可怕事物和不可怕事物的符合法律精神的正确信念的完全保持。
须知勇敢是一种保持,即保持住法律通过教育所建立起来的关于可怕事物和不可怕事物的信念,并且这种精神品质存在于保卫者身上;而个人的勇敢则是人的激情始终保持不忘理性所教给的信条,勇敢的做自己,直面自己的欲望、激情与理智。
3.做节制的人
柏拉图表明,节制是一种好秩序或对某些快乐与欲望的控制。就像人的灵魂里面有一个较好的部分和一个较坏的部分。而所谓节制就是说较坏的部分受天性较好的部分控制。当一个人由于坏的教养或者和坏人交往而使其较好的同时也是较小的那个部分受到较坏的同时也是较大的那个部分统治时,他便要受到谴责而被称为没有节制的人了。就国家而言,既然一个人的较好部分统治着他的较坏部分,就可以称他是有节制的和自己是自己的主人。那么应该承认一个理想的国家是自己的主人,一个理想的国家是节制的。
而靠理智和正确信念帮助,由人的思考指导着的简单而有分寸的欲望,只能在少数人中见到,只能在那些天分最好且又受过最好教育的人中间见到。因此,理想的国家是节制的,就是为数众多的下等人的欲望被少数优秀人物的欲望和智慧统治着。节制既存在于统治者中,又存在于被统治者中。
柏拉图认为,节制比智慧和勇敢这两种性质更像协调或和谐。因为节制的作用和勇敢、智慧的作用不同。勇敢和智慧分别处于国家的不同部分中而使国家成为勇敢的和智慧的,但节制不是这样起作用的。它贯穿全体公民,把最强的、最弱的和中间的,不管是指智慧方面,还是指力量方面,或者是指人数方面,财富方面,以及其它诸如此类的方面都结合起来,造成和谐。因此我们可以正确地肯定说,节制就是天性优秀和天性低劣的部分在谁应当统治,谁应当被统治这个问题上所表现出来的这种一致性和协调,不管是在国家里还是在个人身上。
由是观之,城邦的节制,是一种协调或和谐,即好的一部分控制坏的一部分,即为数众多的下等人的欲望被少数优秀人的欲望统治,并且节制是贯穿全体公民的,在谁应该当统治者的问题上表现出一致性和协调;而个人的节制则是做自己的主人,理智地做自己,是欲望、激情、理性三部分彼此友好和谐,其中理性起领导作用,欲望和激情一致赞成由它领导而不反叛。
4.做正义的人
柏拉图主张,正义是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就是只做自己的事而不兼做别人的事。因为就是“每个人在国家内做他自己份内的事”这个品质在使国家完善方面与智慧、勇敢、节制较量能力大小,而这个品质就是正义。正义能够使智慧、勇敢、节制在理想国产生,并在它们产生之后一直保护着它们。
柏拉图举例,审理案件无非为了一个目的,即每一个人都不拿别人的东西,也不让别人占有自己的东西,除非之外没有别的目的。这是个正义的目的。正义就是有自己的东西干自己的事情。所以,当生意人、辅助者和护国者这三种人在国家里各做各的事而不相互干扰时,便有了正义,从而也就使国家成为正义的国家了。
正义是灵魂的状态,不随任何环境而改变,是超越具体利益的客观普遍的存在,体现城邦和全体公民共同利益的理念。正义同时存在于城邦和个人之中,是城邦与个人发展中至关重要的品质。用柏拉图在《斐多篇》的比喻来说,人的灵魂是一驾马车,理性是一位车夫,激情是一匹白马,欲望是一匹黑马。理性竭力把马车往正道上赶,黑马努力将马车拉往邪途,白马则努力帮助马车夫。如果理性能够成功支配激情与欲望,就能处于和谐状态。一个激情和欲望受到理性制约的人,在生活中也自然不会去做欺骗、违约或背叛朋友的事。
由是观之,关于城邦的正义,即每个人都不拿别人的东西,别人也不占有自己的东西,等级不同的人不互相干涉颠倒;而个人的正义则是各种品质都做其本分内的事。
5.做善教育的人
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理想国》是一部最早系统地、全面地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其论述了人从出生直到离世的各个发展阶段的教育,包括优生、胎教、早期教育、幼儿教育、初等教育、高等教育和终身教育等,并且系统地论述了教育的意义和本质、教育的目的和作用、身心和谐发展教育的要求、方法、女子教育的意义和要求、品德培养和知识教授的关系、遗传、环境和教育的关系等。柏拉图赋予教育以立国之本的重要地位,非常重视教育的育人功能,注重实践和非智力因素在教育中的作用,认为教育是体育和音乐的结合形式,提倡因材施教、男女教育权利平等、学前教育与终身教育和学习等,这些都为后来实践所证明是科学合理的,对于当今时代的教育,仍然具有很强的理论借鉴意义和实践启示意义。
做智慧的人、做勇敢的人、做节制的人、做正义的人、做善教育的人,这是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对“人”的期待。康德问,“人是什么”,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审之以教育,甚至以我们自己——教育者期望每个人“成为什么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