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一个普遍追求“快”的时代,“慢”变得尤为珍惜。
我们吃的是“快餐”,坐的是“快车”,寻的是“快感”,节日祝福彼此说的是“快乐”,但过于追求“快”,也让我们失去了生命中那些最细腻的感受和发现——“快餐”让我们丧失了对食物的美感,“快车”让我们错过了四季无处不在的风景,“快感”让我们迟钝了生命中最细腻最微妙的体验,“快乐”让遗失了“思维着的精神”这“最美的花朵”。
读书也是如此,阅读不是用散漫的目光在书页上一扫而过,却一无所获;阅读不是像没有摩擦力的轮子在一闪而过,在感觉中没有留下任何痕迹。阅读是摩擦生热,阅读是一行行文字在敲击着思维,碰撞出灿烂的火花,阅读是一缕缕日光,唤醒沉睡的记忆,让生命之河变得波光粼粼;阅读是一个人和另一个人,彼此遥远而密切地相望,是心灵与心灵之间无声无息的交流。
阅读,不仅是我们的学习方式,也是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和学生相处交往的方式。就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阅读而言,阅读可以用来拓宽我们观察世界和思考问题的视角,帮助我们认识和克服自身的狭隘或缺陷,更全面地更深入地理解身处的世界,更好的润泽和丰富自己,帮助我们改善和提升自身切实的生活际遇和人生境遇。
芝加哥大学教授玛莎·努斯鲍姆认为,缓慢阅读伴随着思考。他的告诫很中肯,要细嚼慢咽,消化才能彻底。王元化一直记得熊十力先生的教诲,读书要“沉潜在复,从容含玩”,就像吃棒棒糖一样,含在嘴里反复吮吸,不轻易下咽,有着丰富的感性体验掺杂其中,慢慢地渗入到你的情感、思维和精神的深处。
在慢慢行走的过程中,我们的目光会更关注到身边变化的世界,会感受到我们的身体与世界之间正在发生的奇妙而生动的联关联;而在我们打开一本书,漫步在书的世界里,我们会发现一个全新的、完全有别于我们身边世界的复杂性、多样性和超越性。对于经典作品的阅读,我以为有三个推进的维度:第一,是眼睛看一遍(或听一边);第二,是自己朗读一遍(将自己的情绪、理解注入进去朗读);第三,是自己动手抄录一遍,经由手抄而心动。用笔抄录的过程中有三个功能,首先,是抄录的速度要比眼睛看和朗读慢很多,因为慢下来了,我们头脑中的很多东西就会被激活,并缓缓地释放出来;其次,抄写的过程中,是笔尖在纸张上一次一次的划过,一个字一个字地书写,这个过程中,我们就会下意识地调动自己的情感与思维,和文本背后的那个(些)人,进行对话和思维的碰撞,由此触动新的感悟,擦出新的火花,形成新的想法;最后,抄写的过程也会让我们逐渐地感悟和熟悉作者的表达方式、行文风格,这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我们的写作,在无意中受到作者的叙述方式、文本结构的影响,乃至于作者观察和思考问题的方式、概念的运用、修辞的铺陈,《阅读的力量》中说,“写作能力是从阅读中培养的,更准确地说,从阅读中,我们学会写作风格这种独特的写作语言。但人们一般的想法是,写作能力是从实际写作过程中培养的,这是错误的说法。”
于漪老师说,“我们教师是读书人,读书要伴随人的一辈子。”“读什么书?要真正读一点‘磨脑子’的书,读一点经典。书是文字产品,其实质是人的历史和灵魂。读书,要能看到文字背后作者的身影,爱就是许许多多的人生,读各种不一样的人生,就能够丰富自己的认识,提高自己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好的阅读是“慢的艺术”,像一阵春风唤醒大地上沉睡的草木,像一阵琴声撩动我们的心弦,像一缕阳光,长久地抚慰着湖畔生长的树枝,它们一点一点地变化着,变美,变亮,变得更清澈。
2024.1.28,抄书有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