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报告:警惕!我们将可能娱乐至死*—《娱乐至死》的读书报告

(2024-01-15 20:47:24)
标签:

文化

反思

分类: 读书

读书报告:警惕!我们将可能娱乐至死*—《娱乐至死》的读书报告

阅读《娱乐至死》,使深受震撼,也促使自己思考当下的一些现实问题。本书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以电视机为代表的电子媒介新媒体带来的内容泛娱乐化现象造成一系列不良变化,尤其值得警惕的是,从电视机到智能手机的广泛运用带来的娱乐化消费文化仿佛如温水煮青蛙,让我们在享乐的过程中慢慢退化以至于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文明可能分崩离析。

我将阅读感受分为三个部分,按照逻辑上的递进顺序进行表述。

一、何为“娱乐至死”?

相信大多数人和我一样在阅读本书前,听到书名第一反应就是娱乐业的发展遍布整个社会,人们沉迷于醉生梦死的灯红酒绿中,放任人性所贪恋的纸醉金迷将自己淹死。但其实,有着上述想法的我们,才是真正有可能被“娱乐至死”的人。因为我们仅仅凭借着书名断章取义地得出结论,没有相应的逻辑起点,无法完成逻辑自洽。

我们的思维何以变得断断续续?我们的表达何以变得日益窘迫?电子媒介深度介入——从我们的感觉到思维,从我们的情感到精神,这个快时代深受欢迎的“碎片化”阅读方式正在将完整的人变得面目全非“碎片化”阅读将书籍的内容割裂,将思维的过程割断。随着信息技术发展,“碎片化”得之进化,我更愿意将其称为“压缩饼干式”阅读。因为越来越多的新闻和短视频不再将完整的内容拆分成碎片,而是保留整体框架,在碎片化的时间中,即只花费几分钟或几十秒就能将完整的内容看完。而这种“完整”是被阉割的完整,外在框架大致保留,内在逻辑结构却杂乱无章。由于“电视文化中的人们需要一种对于视觉和听觉都没有过高要求的‘平白语言’”,所以长期观看电视或同类电子媒介的我们,就不会再过多的去思考中的内容,自己的逻辑体系会跟随其指引而逐渐被拆分、断裂,变得不会思考——这才是真正的“娱乐至死”。

二、什么导致了“娱乐至死”?

本书第一部分提出两个重要观点——“媒介即隐喻”和“媒介即认识论”。关于什么是“媒介”,我尚能理解,即传递我们想要表达的内容的介质。那什么是“隐喻”呢?我查询了资料,它们几乎都是以晦涩难懂的语言来解释的——“隐喻”即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举现实中的例子来说:绘画也可以作为隐喻,画中的各种线条、形状、颜色都表达了画家内心的情感和当时的想法;建筑设计也同样具有隐喻性——哥特式的教堂彩窗体现着教会否定物质、宣扬纯洁的精神世界的说教;罗马式建筑给人以雄浑庄重的印象,让人仿佛感觉到神在召唤。

电视机作为代替印刷机出现的媒介,将生活中种种抽象的隐喻具体化、浅显化以便于大众去理解。而我们要知道,越抽象越深刻将抽象的事物以具体的指标映射出来后就极容易导致其失真。失真则意味着失去了进一步探讨的可能性,因为该事物的意义从此有了唯一性。一切能让人感觉到美好的事物都是抽象的——爱、诗歌、艺术等。当我们为套上物质枷锁后,一切都将不再纯粹;当我们全面剖析完一首诗歌后,它便匮乏了人情感的温度,也丢失了其精神的丰富。电视机就是这样,它将一切难以言说的抽象都具象化为简单的图像与声音,它需要以最简单的方式传达出其所要表达的意思,这样才能快速开始下一段内容,这就导致了观看电视的受众缺少系统性地深入思考,只能走马观花式地接收信息。“图像的力量足以压倒文字并使人的思考短路。”于是第一个“娱乐至死”的原因出现了——媒介的转变。

在波兹曼看来,“媒介即认识论”,人们如何思考是由媒介决定的。在印刷机统治下的时代,人们可以富有逻辑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整个语言体系也是完整、具体的。人们在阅读文字时,有令自己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而电视却不允许观众有思考的时间,因为当播放完一则新闻后,需要快速的切入到下一则新闻内容中去,“所有的事件都是独立存在的,被剥夺了与过去、未来或其他任何事件的关联——连贯性消失了,自相矛盾存在的条件也随之消失了”。这在今天已经司空见惯,而我们却对此不以为意。拿我自己来说,刷短视频时,会因为刷到一个被疾病纠缠的孩子因家庭条件贫苦无力治疗的视频而泪流满面地控诉世道不公,却会被下一个视频的段子逗得捧腹大笑。这种情绪的切换甚至用不了一分钟

“他们关心的是给观众留下印象,而不是给观众留下观点,而这正是电视擅长的。”于是第二个“娱乐至死”的原因出现了——社会的泛娱乐化。

“我们的问题不在于电视为我们展示具有娱乐性的内容,而在于所有的内容都以娱乐的方式表现出来,这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媒介社会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不在于电视为人们提供娱乐性的内容,而是所有内容都以娱乐的形式表现出来——美国总统候选人将自己的失败归结于领带没有打好、医生、律师等不再关心如何担起各自领域内的职责,而是把注意力转向如何让自己变得更上镜……泛娱乐化的时代损害了事件内容的严肃性,瓦解掉了内容中所蕴含的思考意义和价值。人们看新闻都只是浅尝辄止,只知道这件事情的发生,而不在乎其发生的前因后果。我们沉醉于这种单方面接收信息的表面充盈中,实际上只是外强中干的浮萍,漂泊在上下虚无的信息海面上。

三、警惕“娱乐至死”

“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上文提到,电视机传播的内容会使我们的思维发生断裂,而思维的不连贯会导致我们只能看到表面的现象,妨碍了思考的深入,极易被表象蒙蔽。我们对看到的信息不加思索,只做接收信息输入的工作,而不做信息鉴别,最终导致的结果是易情绪化。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更应当去核实信息来源的真实性,不能情绪化地输出自己的观点,同样对于网络上那些剪辑的片段也不能武断地给出非此即彼的结论。

在《娱乐至死》的第二部分,波兹曼提出了电视机给美国群众带来的“灾难”。无论是宗教还是政治,甚至是教育行业,都极度依赖于电视机,这使得不少人本末倒置,将“上电视”作为重点活动去准备,而不是将重点放置于内容之上。电视作为一种新型媒介,自然有优于旧媒介的地方,如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将不同的观点、内容送到大洋彼岸乃至全世界观众面前,促成了又一次文化大交流。我们应在电视或网络提供的可以简单理解的信息的基础上,注入自己的思考,而不是单纯跟着电视提供的思维方式走但事实却正好相反,在狂轰滥炸的“无限精彩”的信息面前,我们大多数情况下只是收获了瞬间的“快感”而已。

在现代生活节奏日益加速的背景下,人们越来越倾向于通过更为便捷的电子媒介汲取知识,久食其赐,在大量网络新词洗脑下,人也逐渐失去了深度思考和严肃表达的能力,一开始大家不以为意,随着越来越多人发现自己不再是出口成章而是出口成“绝绝子”“乌鱼子”等网络词汇后,人们才意识到自己早已换上了“文字失语症”。而恐怖的是,这只是互联网在社会肆意生长所影响的“冰山一角”。

我们很容易就会踏入网络的丛棘,在互联网筑起的高楼内不知今夕是何年。最为典型的例子是游戏游戏行业在互联网时代异军突起,涉及的年龄层上至黄发下及垂髫,影响力极大。然而我们每每想借游戏娱乐自我,放松身心,却总是会被其中的输赢机制或闯关模式引起胜负欲,最终难以分清究竟是我们在玩游戏还是游戏在玩我们……这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荼毒极深,为满足虚荣心而在游戏里大量充钱购买好看的皮肤、好用的装备;为满足好胜心而日以继夜地沉溺在游戏构建的虚拟世界中打怪升级。这导致不少青少年连最基本的“学生”这一身份都难以维持,他们不再多花功夫投入精力到学习当中,因为所有有限的精力都已然倾注于无形的游戏当中。

互联网的发展是时代使然,被发展的洪流灌溉过的土地开出了一朵朵插着电线的数据之花。网络的发展无孔不入,已然渗透进了教育行业。越来越多的教师仅仅只需要在网络上下载课件与教案,就算完成了备课,上课时也只需要动手点击鼠标,读出PPT上的内容,更有甚者,直接下载讲课视频,全然不需要自己准备什么。学生成为了被单方面倾倒知识的焖壶,他们仅仅是储存着大量的知识,却不知该如何去融会贯通。这就和AI授课是一个道理,AI只用负责完成自己被输入的授课指令,无需与学生有过多的交流,也不需要在意学生听懂与否。这样的现象出现在大中小学各个教学领域,使得教育这一最充满人性温度的行业也开始被互联网冰冷的数字、指令充斥,失去了教育的价值理性。

当然,我也并不完全认同尼尔·波兹曼的观点。他认为“‘好电视’同用于陈述的语言或其他口头交流形式无关,重要的是图像要吸引人”,我却觉得图像的作用是为了更好地阐释文字内容,使内容可视化具体化。就像“印刷术的传入为各阶层的人们打开了同样的信息之门,邮差把知识一视同仁地送到茅屋和宫殿前”那样,电视的发明也将同样的知识以图像的形式带给了知识分子和不识字的人群,大众都能接收同样的内容,无论知识水平的高低。

以上是我阅读完《娱乐至死》后的感受,再次感叹尼尔·波兹曼站在不同的角度给人们发人深省的警告,我们不能成为温水中待煮的青蛙,而要时刻警惕头上的那把达摩克利斯之剑!

                                          20211411班 黄雅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