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学点评:跨学科、整合与学习活动

(2023-12-29 15:41:38)
标签:

教育

反思

分类: 课堂教学

教学点评:跨学科、整合与学习活动

“一体化名师工作室”初中组团队与湖州市第四中学社会与历史、道德与法治教研组联合举行了一场“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教研活动,湖州四中邵佳欢老师开设了一堂“小钱币大历史--中国钱币的前世今生”的交流课,课后,各位老师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本人结合这堂课,作了《从“回答问题”到“提出问题”--反思课堂教学的一种视角》的专题点评。

当前,围绕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科教学,一线教师正在积极尝试落实新课改理念,“大概念(大观念)”“大单元”“项目化”“议题式”“学科实践”“学科结构”“问题驱动”“小组学习”等等新名词的出现,让人有点眼花缭乱的感觉。对于一线教师而言,最需要的还是实实在在的践行,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学科理解,面对时代变化和学生发展,能够作出一些积极的改变,就是大不易了。   

就今天这堂课所呈现的“学为中心”的样态而言,有三点启发,与各位分享。

第一,是人文学科教师的“跨学科”意识。一方面,目前我省初中段“社会与历史”“道德与法治”两门课程的教学,一般是由同一教师兼任的,就此而言,初中段执教这两门课的教师,无论其专业背景(大学)是历史的,地理的,还是政治的,进入初中段教学后,必须要适应这种“跨学科”的现实要求,更何况,“政史地”本来就是一家的,无论是从“哪一家”的立场上说,在教学中不能不关注到另两家的学科内容、学科资源,就此而言,学科教师需要具有“左顾右盼”的视野;另一方面,从学生成长角度审视,各门学科在个体生命成长的不同阶段协同发挥着“学科育人”的功能,学生需要从不同的学科中吸收成长的养料,教师也需要从生命的时间维度上启发学生“瞻前顾后”地联结自身的生活体验学习经验和我们的历史文化传统,以期更好的进入生活世界。今天这堂课,邵老师很好地体现了这种“跨界意识”。

    第二,是学科整合的能力,这堂七年级(上)的历史课,从教材特点来看,还是按照时间顺序来编排的,邵老师以“小钱币大历史--中国钱币的前世今生”为“主题”,即从“古代中国钱币的形态变化”来观察“中国历史(尤其是经济发展)的变化”,这是一个很好的选题,我们不妨也可以称为专题式教学或主题式教学,这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学科整合能力,一方面,教师需要围绕某个核心概念将教材中的相关学习内容“串联”起来,另一方面,教师还需要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搭建思维支架,设计活动路径,提供学习支持。邵老师从“探寻中国钱币产生的根本原因”“梳理中国古代钱币发展的演变历程”“挖掘中国古代钱币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设计教学过程,思路上是不错的,但有一点,即第一部分的“根本原因”和第三部分的“根本动力”有点重复了,如果把第一部分改为“观察中国古代钱币的早期形态”,然后再梳理“演变的历程”,最后探究“变迁的原因”,可能在逻辑上更为严谨。

第三,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呈现样态,课堂教学要彰显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就要支持和组织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落实“学为中心”这一理念,其外在表征就是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被动的“听讲人”,而是主动的“学习者”,邵老师以“如果钱币会说话”为活动情境,以“假如‘我’是一枚古代的钱币”为视角,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我们很欣喜地看到了课堂的变化,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上台展示并介绍自己制作的古代钱币样品,分析这些钱币出现的背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仔细地聆听着,适时提示学生关注教材中的相关学习内容。

个人一位,如果本课的活动主题情境调整为“班级将举办一次中国古代钱币展”,然后分为四个小组,按照不断时代分为“先秦组”“秦汉组”“隋唐组”“宋元明清组”确定小组学任务,共同完成一次布展,活动可能会更有趣味和意义,当然,这样就需要布置学生的课前学习任务,学生要搜集不同时代钱币形态的相关资料,制作展示的作品;在课堂上主要分享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不用时代的钱币形态,其次是当时经济社会的大致情况(背景),再次是这种形态的钱币使用流通的原因,最后教师指导学生分析和提炼钱币形态变化背后的根本原因。

当然,这只是个人的一家之言,仅供参考批评。

 

                      2023.12.23,一体化工作室活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